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论文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已经成为引导中国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公众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理性的新型治理手段。作为国家环境治理风暴中急速诞生的制度"半成品",其制度运行化效果并不乐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技术风险性质决定了其无须经涉复杂的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博弈。因此,为保障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依"理性—工具范式"来完善该制度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首先,实行以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为统领的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立法模式;其次,实施定期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动态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再次,设置民主协商路径,进行有效的资源环境风险沟通;最后,建立动态的预警应责机制,保障制度功能的落实。

论文目录

  • 一、历史溯源:资源环境问题到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的演化过程
  • 二、制度之应然功能:协调发展与公众理性
  • 三、制度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 四、“理性—工具范式”的完善
  •   (一) 实行以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为统领的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立法模式
  •   (二) 实施定期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动态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
  •     1. 定期发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信息。
  •     2. 动态发布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信息。
  •   (三) 设置民主协商路径, 进行有效的资源环境风险沟通
  •   (四) 建立动态的预警应责机制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真源,黄锡生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协调发展,理性工具范式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社会科学Ⅰ辑

    专业: 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行政法及地方法制

    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14ZDC029),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环境风险预警的法治化构建”(CYB18050),司法部重点课题“生态环境法律保护机制研究”(14SFB1009)

    分类号: D922.68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页码: 162-170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266K

    下载量: 507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J]. 地质通报 2020(01)
    • [2].《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出版[J]. 太平洋学报 2020(05)
    • [3].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J]. 北京观察 2020(10)
    • [4].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 [5].确定合理技术方法是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关键[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39)
    • [6].声音[J]. 东西南北 2017(07)
    • [7].国务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J]. 中国建材资讯 2018(04)
    • [8].面向重建规划的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范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 [9].《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公布[J]. 给水排水 2017(S1)
    • [10].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05)
    • [11].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中国地质 2018(06)
    •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J]. 中国应急管理 2017(09)
    • [13].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 2015(01)
    • [14].摸清资环家底 破解承载瓶颈——杭州市探索开展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 浙江经济 2017(24)
    • [15].“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专刊序言[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4)
    • [1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J]. 财经界 2017(28)
    • [1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28)
    • [18].“短板效应”理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及优化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4)
    • [19].环境承载能力量化途径的扩展探讨——从土地资产账户角度分析[J]. 环境保护 2014(24)
    • [20].县域发展煤电产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探讨[J]. 能源与节能 2017(11)
    • [21].数字·声音[J]. 中国皮革 2014(12)
    • [22].破解产业转移与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矛盾[J]. 中国财政 2012(22)
    • [23].黑龙江省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设计与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06)
    • [24].从辽阳水泥企业看“两高”贷款风险防范[J]. 中国金融家 2008(04)
    • [25].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研究[J]. 西部资源 2019(01)
    • [2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J]. 环境生态学 2019(01)
    • [27].安徽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 地质通报 2020(01)
    • [28].如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J]. 群众 2014(09)
    • [29].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试验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12)
    • [30].南方山地丘陵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探讨——以福建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05)

    标签:;  ;  ;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