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林慧敏(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一科535000)

【摘要】目的探讨减少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内注射的方法治疗的膝骨关节炎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病人关节内注射液配方为:玻璃酸钠注射液20mg,2%利多卡因2ml。对照组病人关节内注射液配方为:玻璃酸钠注射液20mg。两组治疗方案均为:1次/周,5周/疗程。分别于1周后、5周后。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周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2%,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10%。治疗5周后,研究组不良反应1%。对照组不良反应6%。治疗5周后,研究组疼痛强度的变化及关节功能的水平。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酸钠合并2%利多卡因关节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可以减少玻璃酸钠的不良反应,并增加玻璃酸钠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玻璃酸钠不良反应

玻璃酸钠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软骨基质的成分之一。在关节腔内起润滑作用,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作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疗效可靠,病人疼痛缓解快,效果维持时间长的特点。但,其关节内注射后有一部分病人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使许多病人丧失了继续使用该治疗方法的信心,无法坚持一疗程以上的治疗。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在使用该治疗方法时,先将2%利多卡因2ml注入关节腔内,然后,再注入玻璃酸钠注射液,可以明显的减少不良反应。并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其疗效也较单纯注射玻璃酸钠效果要好。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选择标准:

膝关节疼痛1周以上,X线检查具有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赘形成等骨性关节炎特征者。经系统的非甾体类药物治疗1周以上无效并愿意接受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的病人。

1.2对象:

研究组100例,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5-86岁,平均57岁;发病时间1周~10年不等。症状为膝关节疼痛、上下楼及下蹲加剧。严重者关节肿胀并积液。均经系统的非甾体类药物治疗1周以上。X线检查具有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赘形成等骨性关节炎特征。

对照组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36-83岁,平均58岁;发病时间1周~9年不等。症状为膝关节疼痛、上下楼及下蹲加剧。严重者关节肿胀并积液。均经系统的非甾体类药物治疗1周以上。X线检查具有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赘形成等骨性关节炎特征。

2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膝关节穿刺术均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均采取髌骨下内外侧入路,选用2~5ml一次性注射器穿刺。

研究组病人先用注射器抽取2ml2%利多卡因注射液,穿刺成功后将2%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入膝关节腔内,然后,取玻璃酸钠注射液2ml(配玻璃注射器)注入膝关节腔内。

对照组病人取玻璃酸钠注射液2ml(配玻璃注射器),套入2~5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穿刺成功后,直接将玻璃酸钠注入膝关节腔内。

两组治疗均为:1次/周,5周/疗程。分别于1周后、5周后。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

数据统计采用SPSS16软件包进行。将两组的观察结果按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四格表X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α=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1)镇痛效果:疼痛强度:采用0~10疼痛强度分级: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

(2)关节功能评价:①评价内容:步行、上下楼梯、屈膝或下蹲;②评价方法:正常0、轻度受限1、中度受限2、重度受限3,功能丧失4[1]。

(3)不良反应出现:关节疼痛、肿胀较注射前加重,或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丘疹。

3.2结果

四格表X2检验,两组治疗1周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比较,P=0.05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4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临床以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特点。所引起的功能障碍是使老年人致残及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方法较多(药物、理疗、手术等)。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为Nsaids药物及激素类。大多缓解症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手术治疗主要适宜晚期骨关节炎较重的患者。手术疗效肯定。但是手术适应证范围较窄。中老年人合并症多。患者心理及经济承受力较差,术后功能锻炼不便等因素决定了大多数患者仍需保守治疗。

透明质酸钠是广泛分布于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代表性的黏多糖。在关节内作为关节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发挥润滑关节及保持软骨表面等重要功能。玻璃酸钠是分子量为60万~120万的透明质酸钠。玻璃酸钠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关节滑液是关节囊内侧面滑膜内衬细胞B型细胞产生分泌为粘稠液含透明质酸,是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胺和D一葡萄糖醛酸的聚合物。提供液体环境,使关节软骨面保持一定的酸碱度,保证关节组织新陈代谢,增加润滑,减少摩擦。参与创伤修复和抵御感染[2]。Meyer等于1934年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透明质酸(HA),又称玻璃酸。从70年代起,瑞典、美国、澳洲、日本等国家,先后生产HA制剂,广泛应用于眼科、皮肤科及骨关节病治疗,从而产生了粘弹补充疗法(viscosupple—nentation,Vs)这一医学新概念[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其关节液中的透明质酸钠分子量和浓度下降,故其作用也下降。由此导致了关节滑液的生理作用障碍,关节腔内给予外源性玻璃酸钠进行补充疗法,使其覆盖于关节软骨面起到了保护软骨、抑制炎症反应、利于软骨修复、刺激自身滑膜产生高分子量的玻璃酸钠,改善润滑机能,从而缓解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增加关节的活动度[4]。

国内很多学者利用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骨性关节炎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如:王继孝等[5]。通过对61例膝关节患者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发现玻璃酸钠对早、中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晚期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我们自2006年开始对数百例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病人在注射玻璃酸钠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有的病人甚至不能坚持玻璃酸钠治疗。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我们利用局部封闭中添加2%利多卡因以减少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原理。在实践中发现,在注射玻璃酸钠之前,先在关节腔内注射2ml的2%利多卡因可以明显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更多的患者可以坚持玻璃酸钠的治疗。同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经添加2%利多卡因治疗后,其疗效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之所以出现添加2%利多卡因治疗后,不良反应减少、疗效提高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利多卡因本身具有对组织局部的浸润麻醉作用。松弛血管、神经,减少局部炎症刺激,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林华,陈新,孙燕芳等.玻璃酸钠黏弹性补充治疗膝骨关节炎改善关节功能的探讨。中国临床康复2002,8(6):1202-1203.

[2]过邦辅.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功能与代谢[J].中华骨科杂志,1984,4(5):316.

[3]李卫平,刘尚礼,林道贤.透明质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5):252-254.

[4]王凤山,凌沛学,主编.生化药物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9.

[5]王继孝,王银萍,张亘瑗等。玻璃酸钠在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2,7(11):511-512.

标签:;  ;  ;  

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