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柳建平[1]2004年在《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甘肃河西地区属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这一问题显得突出而典型。 目前,河西内陆河流域年缺水量平均达6——8亿立方米,考虑到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推进等因素,未来15年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持续存在。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影响到区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因缺水导致的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沙丘活化、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黑河、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退化严重,已成为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根本原因除水资源供给约束外,主要是由于现行的一系列水资源配置制度存在问题,难以对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如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清,水资源价格制度存在缺陷,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水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要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关键在于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以水资源配置制度为核心的总需求管理制度。 水资源的特殊性和水资源价值的多重性决定了水资源配置制度的复杂性。本论文认为缓解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实行可交易水权制度,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功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采取涵盖生态环境价值的水资源定价制度,使价格既能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成本,又能反映水资源所具有的生态环境价值;实施流域统一管理制度,保证水资源在区域间的公平分配,确保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以节水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

粟晓玲[2]2007年在《石羊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导致下游民勤绿洲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可为内陆河流域持续利用水资源、改善脆弱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提出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理论基础及配置目标、原则与机制,在分析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建立了干旱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干旱区受水控制的生态系统演变、水资源的生态价值估算、干旱区生态环境需水理论,以及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与应用。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及转化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石羊河流域受水控制的生态系统的演变机制。基于地下水埋深空间插值分布图和植被分布图获得民勤县不同地下水埋深下不同盖度草地出现的概率,据此确定草地的生态地下水埋深。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两方面分析生态演变的驱动因素,得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水资源的演化是流域下游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恶化的主导因子。建立了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适宜规模模型,计算石羊河流域适宜的灌溉面积为21.38万hm2~24.03万hm2。在Costanza等人提出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静态生态价值的修正系数,建立了适宜于内陆河流域的基于发展阶段系数和资源紧缺度的动态生态价值估算模型,结合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和GIS技术获得了流域静态生态价值和动态生态价值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2000年石羊河流域静态生态价值为4.1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0.3657倍,且在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山区向下游荒漠区递减的规律;动态生态价值为2.35亿美元,下游和上游大,中游较小。动态生态价值的研究为生态价值研究成果进一步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论文阐述了生态需水的基本原理,根据干旱内陆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划分生态需水的类型,定义最低生态需水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的最低需水量,最高生态需水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且处于良好状态的需水量。采用蒸发降水差法、累积积温法、基于GIS的潜水蒸发法和给水度法等分别计算水面蒸发生态需水、人工绿洲防护林生态需水、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及恢复生态水位的生态需水量。并估算了石羊河流域各项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表明,现状生态需水为1.2418~2.6924亿m3;2010年生态保护目标下生态需水为1.267~2.7902亿m3。现状恢复生态地下水位的补水量35亿m3。遵循生态平衡原则、效率原则及公平性原则,以生态需水的满足程度作为目标函数之一,建立了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需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系统,包括非灌溉需水预测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水资源转化模拟模型、计算单元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将单元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嵌套在水资源转化模拟模型中,实现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的耦合。针对石羊河流域,从供水、节水、种植结构调整、虚拟水措施等方面假设不同的水资源模拟情景,应用模型获得了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该方案2010年流域天然绿洲生态用水1.0467亿m3,社会经济净用水15.2937亿m3,实现民勤地下水正均衡0.3亿m3(恢复地下水位),下游蔡旗断面来水3.12亿m3,金川峡水库来水1.73亿m3,流域总灌溉面积21.826万hm2,粮经饲比例为54:31:15,可以满足人均420kg的粮食自给。提出了生态效益分摊系数的理论与简化计算公式以及生态效益计算方法,建立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模型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度量,以生态与经济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该模型应用于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模拟优化,获得了优化的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比例。最后对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在理论、方法与实践方面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郭承录[3]2009年在《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流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以丰富的水资源哺育着人类,灌溉着农田,净化着环境,以干支流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宝贵的资源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致使流域的水土资源失衡,环境恶化。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最严重的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已由远古时期的天然利用演变为地表和地下水的过渡开发,上下游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荒漠化问题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了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不协调,其要害是水问题。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了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其水资源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近中期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状况,拟定了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的经济社会生态规模和流域综合管理策略,应用逻辑框架法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压力、不足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2.石羊河流域需要采取社会、经济、生态和水资源保障的综合治理措施。社会进步策略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发展文化和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经济进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沙产业和第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产业与发展布局,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富市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生态治理策略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水资源保障措施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为基本途径,加大水源工程的保障程度,充分利用和保护沙漠水资源,论证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建立以水权为主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分水到户为主的水权改革体系、以农民为节水主体的节水管理体系、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主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和以征收农业水资源费为主的水价改革体系。3.建立了评价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效果的逻辑框架法模型。模型的垂直结构以生态和社会经济效果为目标,上中下游治理和节水措施为目的,以灌区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为产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证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投入;模型的水平框架以重点治理规划、可研设计的批准、实施、验收和水权水价改革、管理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基本假设,以工程投资、节水量、调水量和地下水削减量等为验证指标,以现场记录资料、峻工验收报告、统计年报(年鉴)、监测评估报告等为验证方法。应用该模型对2007—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果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8年较2006年节水37729万m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634万m3,民勤蔡旗断面累计下泄水量5.5亿m3,较前叁年增加37%,重点治理项目成效显着。4.构建了预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果,评价了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因素、互适性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预测了2010、2020年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未来变化。得出流域综合治理后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可基本得到控制、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将更加协调、下游民勤绿色走廊将得以抢救和恢复,绿洲自然植被将得以保护的预测结论,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信心。

李静芝[4]2013年在《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的缺水形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显现出来,而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轻工和石油化工基地,拥有岳阳、常德、益阳等大中城市和一批特色城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洞庭湖区资源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围绕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深入研究,探讨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响应关系,明确洞庭湖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仿真模拟不同方案下的水资源供需情势,探讨城镇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开展新一轮的江湖综合治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洞庭湖区从2002年开始步入城镇化中期,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洞庭湖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响应关系模型,对2001-2010年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及其两者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处于城镇快速发展时期和规模扩张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及空间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2)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湖区用水负荷逐年增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而水资源本底条件和开发利用程度受湖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更为显着,城镇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单位产出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水平、灌溉水保障情况等是影响洞庭湖区水资源与城镇化进程关系的敏感因素。(3)未来洞庭湖区将面临提高城镇化率和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外延型扩张模式,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水资源系统涉及资源环境、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基于城镇化的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系统模型。利用该模型仿真模拟2012-2030年,不同方案下的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情势,结果发现:(1)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下,2030年洞庭湖区总需水量达到112.7×108m3,水资源供需缺口先增后减,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为8.0×108m3,到2030年水资源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且能够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是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2)洞庭湖区需水总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产业发展及各项用水定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紧张,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必要加强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提升和节水政策推广,加快洞庭湖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洞庭湖区将面临提高城镇化率和质量的双重任务,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基于这一现实,提出以节水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探索建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形成节水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并从工程措施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提出提出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对策措施。

段秀华[5]2008年在《山西省浊漳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浊漳河流域各分区进行了水资源规划,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案。漳河上游水资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衰减,而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迅速增长,导致水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对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流域人口的不断增多、资源开采量的增加,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逐步下降,水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浊漳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浊漳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在充分收集流域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长治、晋中两市水资源规划评价成果,计算出浊漳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以及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而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配置进行了科学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浊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主要内容有:(1)水资源调查评价,包括:流域概况、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等内容。(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包括:现状供用水情况调查统计;废污水排放量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等。(3)供需水预测,包括:生活需水、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建筑业、第叁产业、生态需水预测,供水预测以及新水源开发潜力。(4)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出发,用简单有效的模型估算浊漳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包括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5)在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以及对各种合理抑制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措施进行组合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8种水资源方案,并建立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利用GA-BP算法求解模型,提出符合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原则的推荐方案。本文的结论与水资源规划成果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作为水资源规划和配置的一种研究探讨,仅供参考。限于我们的水平及时间仓促,难免存在问题和不足,恳请批评、指正。

赵勇[6]2006年在《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短缺在不同程度上阻滞了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稳定,甚至引起了水事冲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在遵循公平、合理和可持续的原则下,合理配置有限水资源。水资源的公益性特征、生态特征和不可替代特征,使得水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满足生活、社会稳定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需求,还要协调各用水竞争领域的利益和目标,发挥水资源最大的综合效益。 传统水资源配置的水源不包含半可控的土壤水,无法实现用水紧张情况下高效用水的目标;配置对象不包括天然生态系统用水,无法保证天然生态系统的水资源需求;在供用耗排水量的分析中,仅仅利用经验估算耗排水量,配置结果不精确;在地下水资源的调控中,没有将人工取用地下水与地下水位联系起来;在配置过程中割裂了水资源配置与水循环相互之间的效应,不能反映水资源配置过程中水资源、水循环和生态演变过程。由于这一系列缺陷,使传统水资源合理配置在理念和方法上无法解决缺水地区面向经济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 提出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和方法 研究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及其方法,探讨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研究内容、科学基础、研究框架、调控体系、全口径供需平衡方法和后效性评价体系。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的变革包括:配置对象从狭义水资源拓展为包括降水和土壤水的广义水资源量;配置范围从单一的人工系统用水拓展为在人工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中展开;配置过程中考虑天然-人工复合作用下的水循环演变过程,并在水量调控的同时,也对水环境进行调控,实现水量水质统一配置;供需平衡分析拓展为叁层全口径分析,包括传统供需平衡、耗水供需平衡和广义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 构建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开发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GWRAM),实现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循环过程的动态配置与模拟,并通过构建经济评价模型和生态稳定性模型,实现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生态后效性评价。GWRAM模型采用层层嵌套、逐步细化的模拟机制,实现水资源配置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的耦合,不仅使配置的水循环效应被模拟和认知,而且配置方案可在叁层供需平衡指标下相互转换,有效拓展了配置模型的功效。 (叁) 建立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 针对平原区人工取用水-蒸散发—引用水回归为主的水循环过程,建立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PDWCM),对平原区受扰频繁的水循环各个环节进行模拟,模拟对象不仅包括天然水循环系统的蒸散发、入渗、产汇流及河、渠、沟道输水过程、地下水

陈乐[7]2014年在《石羊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叁大内陆河流域之一,目前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经济社会发达、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内陆河流域。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农作物灌溉及社会经济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进入下游民勤绿洲的水量逐年锐减,致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依赖地下水生长的天然植被衰退,绿洲萎缩,进而引起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程度的扩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当地人们的生存。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可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及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估算理论与方法、干旱区农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及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农作物灌溉需水及工业、生活用水这四大类需水的水资源合理模拟配置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基于阿维里扬诺夫潜水蒸发理论模型及面积定额需水理论,结合遥感技术与ArcGIS手段获得石羊河流域1987年、2000年和2010年叁期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出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对在最小需水、适宜需水及最大需水叁种不同需水情景下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农作物灌溉需水量进行了估算,并基于工业万元GDP耗水量与人均生活用水量的方法模拟计算得到流域各县区工业需水与生活需水总量,且通过在六种不同需水情境下的模拟,以期得到2020年石羊河流域各县区基于生态保护目标情境下最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各县区天然植被生长状况从1987年起呈退化趋势,各县区生态需水比重也持续减小,其中民勤县天然植被的退化尤为明显;而各县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需水量却呈增加趋势,除此变化之外,六种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也非常明显,从起初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发展到现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多种作物协调种植,这种变化也更深层次的反映了农业种植结构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使得石羊河流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得日趋合理。各县区的生活需水量因人口的不断增多需水总量也变化明显,尤其城镇人口的剧增使得城镇生活需水量成倍增长。而流域需水量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因工业生产总值的快速增加而导致的工业需水总量的显着变化,其中金川区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区,其工业需水量比重远远高于总流域工业需水的平均水平。石羊河流域基于不同情景模拟下的水资源配置原则是在确保流域生态环境良好健康生长的前提下发展经济,通过对石羊河流域六种模拟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分析可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是农业灌溉需水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之间的博弈,即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保证粮食安全;六种模拟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因生态保护目标及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不同需水总量介于56.9×108m3至68.4×108m3之间。考虑到石羊河流域既是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所以对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时要考虑生态与粮食安全的双重因素。因此本研究所推选的优化方案是基于流域天然植被恢复至1987年的生长水平、农作物灌溉需水按80%供给情境下的水资源模拟配置总量与需水格局,并考虑民勤、凉州、古浪、金川四区县生态比较脆弱的实际情况,对其生态需水量参考流域各部门需水平均占比做适当调整,从而得出石羊河流域2020年面向生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石羊河流域2020年面向生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流域总需水量为60.75×108m3,其中农作物灌溉需水量为30.4×108m3,是流域当之无愧的用水大户;林地、草地、工业叁大类需水量总和几乎占全流域总需水量的50%。以上模拟优化配置既在充分考虑了流域生态保护目标情景下植被生态需水,又较好的考虑了流域的经济良好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必要需水量,因此这种模拟配置是合理科学的,可以对流域未来水资源配置起到指导与参考价值。

葛颜祥[8]2003年在《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一直采用供给管理的策略,其对策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如开发地下水、南水北调等。从目前我国缺水地区的情况来看,这种技术策略已受到了水资源储备的约束,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需求管理。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造成目前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各经济主体对水资源的过量引用和大量浪费所致。因此,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另一思路就是要对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活动进行适当的约束,其核心是通过一种恰当的制度安排形成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和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约束机制,引导用水主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交易水权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利用市场的力量形成节水激励机制和用水约束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制度选择。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理论上廓清水权市场的基本构造和运作原理,提出完善的水权市场的组织机构、交易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信息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给出了水权市场的管理框架。本论文还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水权市场对于农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提出了颇具新意农用水期权配置思想。并将水权市场应用到河流、水库和地下水的农用水资源配置中,形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相关经济政策,为实现农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指导。全文共分为如下五大部分: (1)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管理思路的调整。造成目前水资源短缺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现行的水权制度的结构性缺陷。由于水资源产权(即水权)不清,经济主体视水资源为可自由取用公共资源,由此导致水资源的过量引用和巨大浪费。因此,如果不对我国现行的水权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仅仅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扩大有限的水资源供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为此,首先要改变水资源管理思路,将水资源管理从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从资源化管理转向资产化管理。本文还论述了“南水北调”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作用问题,认为南水北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假如允许水权交易的存在,北调之水只能成为“备用轮胎”。针对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外部性”和“公共资源”问题,提出采用市场机制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2)水权与水权制度。基于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的缺陷以及国外成功的水权制度,从产权经济学角度提出引入水权管理制度。首先界定了水权这一权利束的内涵,指出使用权、经营权是实际水权的主体,也是水权交易的主要对象。同时对河岸权、优先占用权、公共水权等水权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可交易水权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依此作为整篇论文的主旨。在竞争性水权制度下,水资源的条件、地区和行业不同,水权分配的模式不同。针对不同的条件,水权分配可以采用“人口分配模式”、“面积分配模式”、“产值分配模式”、“混合分配模式”、“现状分配模式”和“市场分配模式”等,并对这些分配模式进行了比较。 (3)水权市场构造、运作与管理。水权明晰可以有效防止用水主体对水资源的过——量引用,但真正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制度安排还要具备产权(水权)的可交易性。只有水权是可交易的,才能引导用水户在用水和卖水(买水)之间作出相应的诀策,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用水户提高用水效率,从而形成一种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从结构上来分,水权市场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又称水权批售市场,所进行的是政府与用水户之间水权的初始分配;二级市场是水权交易市场,所进行的是用水户之间的二次水权交易。本文以产权市场理论为指导,参照国内外水权交易市场的理论及实践,对水权交易市场的组织体系和水权市场的管理进行研究,探讨水权网上交易系统的建设,同时讨论相关的水权交易案例,指出决定水权市场(主要指水权转让市场)发育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水权界定的清晰程度、水权收益的稳定程度和水权转让费用的高低等。由于长期(永久性)水权交易的产权关系更复杂(更不容易界定清楚工长期水权的预期收益更不稳定、交易费用更高,因此,与短期水权市场的发育情况相比较,长期水权市场的发育相对更慢。 (4)利用水权市场配置农用水资源。在我国的用水总量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达70%以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用水的配置却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无偿或低偿用水模式,导致水的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农用水资源存在巨大的节水空间,缺乏的只是有效的节水机制。只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给农户以适当的节水激励,就可以改善农户的用水行为,节约大量的农用水。研究水权市场,尝试应用水权市场来优化农用水资源配置,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改革途径。为了进一步改善用水效率,给用水农户以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实行可交易水权制度。也就是说,农户对于农用水权,既可以选择自用,也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在水权交易市场上进行水权转让,那种方式给农户带来的收益大,农户就选择那种方式。这样,农户对水资源的评价以市场价格为标准,水权交易价格越高,农户的节水力度越大。反过来,农户节水力度的加大,水权?

张恒[9]2009年在《基于博弈分析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博弈分析,针对石羊河流域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评述了目前关于水资源配置的各种分析方法。认为基于博弈分析的方法可考虑各用水户的用水心理,以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一致为均衡点,能够有效解决地区间的用水矛盾。(2)概述了博弈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博弈的构成与分类。研究了水资源配置的四种模型,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博弈分析,阐明了自由取水模型、计划指令取水模型、添加水资源税的水资源宏观调控模型局限性,最终指出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模型能被各用水户接受。(3)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四种模型,通过博弈分析得出:在石羊河流域以需定供、自由取水模型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模型下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地区最终会因没有水资源可以利用、逐步走向消亡的后果;由于目前流域管理机构的行政权力有限,用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各县区政府对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定,因此计划指令最终也是不可取的;添加水资源税的水资源宏观调控模型将经济因素引入到水资源分配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征收过高的水资源税将会对石羊河流域各用水户带来过高的经济负担,最终会导致用水户不遵守这一协议;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模型能够较好的解决石羊河流域目前所面临的各地区用水冲突问题。

刘君郁[10]2015年在《基于水资源配置的廊坊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同时也是河北省水资源最为短缺、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水利在廊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廊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情势变化,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二是区域状况变化对水资源治理、开发、保护、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叁是政策环境变化对水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为积极应对新形势、妥善处理新问题,本文在对廊坊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维护河流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统筹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开展了基于廊坊市水资源配置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方面研究内容:1.通过收集整理廊坊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有关资料,对全市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供用水变化情况、节水水平与效率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现状水供求能力,进行生活、第二、叁产业、农业、生态环境等需水预测,及可供水总量及供水情况预测。2.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控制条件,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恢复和维系区域良好生态为目标,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和引黄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引江、引黄为重点谋划水资源调配工程。3.全面分析总结廊坊水利发展现状,在对河流及主要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的基础上,规划主要行洪河道与骨干排水河道治理工程,划定河流水生态修复功能区,提出不同功能区修复措施,明确河流的规划生态水量及水源配置,安排重点生态修复工程,谋划打造廊坊地区“北中南”叁大风景区。

参考文献:

[1]. 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柳建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石羊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D]. 粟晓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 郭承录. 甘肃农业大学. 2009

[4]. 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 李静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 山西省浊漳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段秀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08

[6]. 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赵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6

[7]. 石羊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陈乐.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D]. 葛颜祥.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9]. 基于博弈分析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 张恒.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10]. 基于水资源配置的廊坊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研究[D]. 刘君郁. 天津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