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裂缝论文_王晓明,陈军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缝,页岩,压裂,水力,护坡,油藏,力场。

人工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明,陈军斌[1](2019)在《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工裂缝宽度是水力压裂后产生的评价气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参数,为研究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基质—裂缝系统双重介质气体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页岩气在储层渗流过程中的压力进行求解,揭示在定产量条件下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人工裂缝宽度对储层压力及井底压力的影响及其渗流规律,并优化人工裂缝宽度。结果表明:人工裂缝宽度对储层压力影响较小,增加人工裂缝宽度,基质和裂缝系统的压降未产生明显差异,但提高了压力波及范围。当人工裂缝宽度为7 mm时,页岩气的泄气面积最大,基质系统吸附气解吸量最大,压力波及范围最广且传播到井底的速度最快,气体渗流效果最佳;人工裂缝宽度增加对井底压力影响较小,但井底压力有小幅上升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减慢。当人工裂缝宽度为7 mm时,井底压力最高,基质向裂缝方向压力波传播速度最快,基质系统吸附气解吸量最大,裂缝与基质沟通效果最优。综上,在裂缝宽度研究范围内,人工裂缝宽度为7 mm时为最优裂缝宽度。因此,压裂时应充分考虑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储层压力展布及井底压力变化有效指导压裂开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王浩,姜旭[2](2019)在《页岩气储层人工裂缝优化及渗流规律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献调研,对目前水力压裂研究现状、人工裂缝优化研究现状、渗流机理及渗流模型研究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得出:(1)页岩气的特殊赋存方式及其储层结构特征造成达西方程对页岩气渗流的描述过于浅显;(2)在人工裂缝优化研究中,考虑因素较为单一,仅从人工裂缝方面,忽略压裂后,基于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及基质耦合下,研究裂缝相关参数对气井渗流规律及产能的影响;因此,在研究页岩气储层人工裂缝优化及渗流规律时必须考压裂后的储层特征、渗流机理和渗流模型。(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樊建明,陈小东,雷征东,高武彬,王冲[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特征及开发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特征参数是致密油藏开发方式及井网优化的依据;针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下如何确定开发方式,通过对矿场测试的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和地应力方向采用高斯函数拟合,研究叁者之间优势方向的耦合关系。针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人工裂缝有效参数的认识,提出以自然能量开发井网为研究对象,依据人工压裂缝控制区域和非控制区域压力变化规律的差异性,通过建立水平井分区渗流模型及拟合水平井生产数据,确定人工裂缝有效缝长;在此基础上,建立典型井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型,对比不同裂缝有效宽度下数值模拟平均单段产量与实际统计单段平均产量,观察水平检查井取芯结果。结果表明:人工裂缝的优势方向与地应力优势方向基本一致;地应力的优势方向与天然裂缝优势方向差异较大的致密油藏,采用准自然能量开发,基本一致或差异小的致密油藏,具有注水补充能量的潜力;人工裂缝平均有效宽度小于等于10 m。(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建良[4](2019)在《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温度裂缝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超大直径桩的研究许多是停留在承载能力方面,然而在超大直径桩施工过程中对于自身温度裂缝的控制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与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在从浇筑开始到养护结束的过程开展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于桩身温度裂缝的影响。本文结合南宁市某超高层建筑的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对其从浇筑到养护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对桩身内部的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对导致超大直径桩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温度场的理论基础和结合有限单元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为仿真模拟以及工程施工奠定了基础。(2)本文针对超大直径桩工程制定了温度控制措施方案以及温度监测方案,对监测结果制作了实测温度记录表格和变化曲线图。(3)本文进行了超大直径桩的热工计算,得出了龄期为3天至21天中的温度收缩应力。(4)本文对超大直径桩工程进行了ANSYS有限元分析,得出了超大直径桩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并且以工程模型作为参照物,通过改变控制温度的因素,如保温层的设立、冷却水管的管径和间距、浇筑方式进行对比,得出不同因素对于桩中心温度,桩侧表面温度与桩顶表面温度叁个位置温度的影响,并且通过温度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出控制温度裂缝的最优措施,为本工程及类似工程提供科学控制温度裂缝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平[5](2019)在《东风渠人工渠道裂缝及浅层滑坡成因与处理措施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东风渠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系成都以东丘陵地区及外围丘陵地区农田灌溉、工业及生活用水的输水动脉,承担着成都、眉山两市20个县(市、区)的输供水任务和水安全保障任务,在"一干"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工程的正常输供水、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发挥,对搞好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供水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参加东风渠总干渠扩改建项目的施工实践和管理经验,分析了人工渠道混凝土护坡裂隙和浅层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简述了人工渠道混凝土护坡裂缝检查的工序及处理方法,并对工程施工实践中采用的滑坡处理方法和处理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灌区内渠道工程的病害防治和运行管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9年02期)

李喜成,王丽影,吕磊,韩永峰,裴鹏鹏[6](2019)在《低渗透储层中人工裂缝对水驱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分析人工裂缝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含裂缝岩心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实验选取一组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心,并使用人工造缝技术沿岩心轴线方向造出一条贯穿缝,测定人工造缝前后水驱油过程中相关参数,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工裂缝的存在对驱油效率及渗流规律的影响,并选取一块含天然裂缝岩心进行扩缝前后水驱油实验以检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性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和造缝前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异明显,裂缝性岩心水驱油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裂缝出油段,裂缝逐渐闭合-基质出油段和裂缝闭合段。裂缝闭合后仍有一定的导流能力,水相渗透率仍高于造缝前。对于裂缝性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等渗点位置左移,根据等渗点位置判断岩心润湿性的规律不再适用;人工裂缝在降低驱替压差改善储层渗流条件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水驱油效率,实验岩心造缝后渗透率约为造缝前渗透率的10~50倍,驱替压差约为造缝前的4%~16%,无水驱油效率约为造缝前的2%~16%,最终驱油效率约为造缝前的54%~69%。(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建光,李湘萍,王传睿,吕爱民,孙致学[7](2018)在《页岩气藏水力压裂中应力-流压耦合效应及人工裂缝扩展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页岩储层水力压裂作业过程中地层应力和流体压力之间的耦合作用及人工裂缝扩展规律,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和格里菲斯-库伦破裂准则,建立颗粒流应力-流压耦合数值模型,开展基于离散元方法的孔隙超压和水力压裂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流体压力与水平应力场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孔隙超压能够降低固相介质的有效水平差异应力,增加岩石的抗破坏能力,存在孔隙超压的岩石的刚度和剪切破坏峰值强度均有提高;水平应力场与水力压裂流体之间也存在耦合作用,初始水平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直接影响压裂流体的扩展方式,水力裂缝会以细小裂纹的形式向最大周向应力方向延伸,最小周向应力方向的裂缝延展被抑制;应力-流压耦合作用下,流体生成的裂缝能够改变岩石介质所受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最小水平主应力在裂缝尖端处弱化,在与裂缝垂直的方向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苏玉亮,詹耀华,鲁明晶,陶锐哲,杜霞[8](2018)在《人工裂缝作用下地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场实践表明重复压裂可能产生转向新裂缝,从而提高油气动用程度。随着油气田开发的进行,地层压力下降,岩石骨架所承受应力发生改变,最大水平主应力相对最小水平主应力减小更大,出现应力反转现象,因此必须研究初始人工裂缝作用下地应力场变化规律。基于多孔弹性理论和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及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衰竭式开发条件下生产诱导地应力场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次压裂后,生产开发导致应力场发生变化,能够得到明显的应力反转区;生产压差、主应力差、渗透率、杨氏模量等参数影响地应力分布,其中初始应力差与储层物性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黄传艳,李秀云,王乐,赵炜[9](2018)在《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施工技术界限模糊等问题,以泌阳凹陷赵安鼻状构造HTY叁段地层为例,采用二维二相油藏-裂缝系统模型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定量分析含水饱和度、地层压力、有效渗透率、压裂规模等因素对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的影响,确定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确立施工技术界限。结果表明: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与地层压力、储层渗透率、施工规模、地层含油饱和度及油层有效厚度成正比,影响该区块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含水饱和度、有效渗透率、地层压力和人工致裂缝长度;岩石二次致缝技术界限为地层压力保持水平>70%、含水饱和度≤50%、有效渗透率≥0.5×10~(-3)μm~2。以此作为该区块人工致裂缝选井选层依据,配套施工工艺,现场单井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穆笛[10](2018)在《储层改造中人工裂缝穿过天然裂缝的判别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水力压裂这类储层改造时,为了对人工裂缝是否穿过天然裂缝进行准确判别,通过对人工裂缝遭遇天然裂缝时的应力场分析,建立了人工裂缝穿过天然裂缝的判断准则。基于大庆某区块储层实际参数,利用ABAQUS软件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方向与人工裂缝方向垂直时,要想使人工裂缝遭遇天然裂缝时穿过天然裂缝,逼近角的范围必须在5°~30°之间;当最大主应力与人工裂缝方向一致时,要想使人工裂缝遭遇天然裂缝时穿过天然裂缝,逼近角的范围必须在60°~90°之间;当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垂直时,要想使人工裂缝遭遇天然裂缝时穿过天然裂缝,水平主应力比值必须大于0.75。模拟结果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8年07期)

人工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献调研,对目前水力压裂研究现状、人工裂缝优化研究现状、渗流机理及渗流模型研究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得出:(1)页岩气的特殊赋存方式及其储层结构特征造成达西方程对页岩气渗流的描述过于浅显;(2)在人工裂缝优化研究中,考虑因素较为单一,仅从人工裂缝方面,忽略压裂后,基于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及基质耦合下,研究裂缝相关参数对气井渗流规律及产能的影响;因此,在研究页岩气储层人工裂缝优化及渗流规律时必须考压裂后的储层特征、渗流机理和渗流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明,陈军斌.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王浩,姜旭.页岩气储层人工裂缝优化及渗流规律研究综述[J].石化技术.2019

[3].樊建明,陈小东,雷征东,高武彬,王冲.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特征及开发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建良.超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温度裂缝控制研究[D].广州大学.2019

[5].周平.东风渠人工渠道裂缝及浅层滑坡成因与处理措施浅谈[J].四川水利.2019

[6].李喜成,王丽影,吕磊,韩永峰,裴鹏鹏.低渗透储层中人工裂缝对水驱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建光,李湘萍,王传睿,吕爱民,孙致学.页岩气藏水力压裂中应力-流压耦合效应及人工裂缝扩展规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苏玉亮,詹耀华,鲁明晶,陶锐哲,杜霞.人工裂缝作用下地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9].黄传艳,李秀云,王乐,赵炜.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8

[10].穆笛.储层改造中人工裂缝穿过天然裂缝的判别机理[J].石油机械.2018

论文知识图

断层走向与人工裂缝方向玫瑰花...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点及油田分...人工裂缝长度敏感性分析不同人工裂缝条数下累计产量变...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延伸路...5-11 H28 井第一层人工裂缝监测结...

标签:;  ;  ;  ;  ;  ;  ;  

人工裂缝论文_王晓明,陈军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