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机理论文_岳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温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增温,机理,水稻,小麦,夜间,苗床,基因芯片。

增温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岳淏伟[1](2017)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对增温降水的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是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生境,过去几十年其增温速度是全球平均增温速度的2倍,且南部和北部地区降水增加、中部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化影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土壤碳库的转化。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微生物群落的高度复杂性和传统技术的限制,对于增温和降水变化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响应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依托青藏高原中科院海北实验站,通过土壤下移及控制实验等多种方法模拟增温、降水变化及两者的迭加效应,采用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环境基因组技术,结合网络生物学方法,揭示微生物群落对增温和改变降水的响应及反馈机理。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对增温、改变降水比较敏感。增温或改变降水单独作用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结构或细菌物种组成都发生了变化;增温和改变降水迭加效应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受到迭加效应的影响,说明增温和改变降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效应不一致。(2)增温、改变降水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微生物对土壤物质循环的反馈调节机制不同。增温降低了大部分与降解难降解碳相关的功能基因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通过微生物的负反馈调节使土壤碳氮储量保持相对稳定;减少降水通过降低与降解易降解碳相关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减少土壤CO_2通量,增加降水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土壤CO_2通量,说明该条件下微生物对土壤碳库的调控是正反馈调节。(3)微生物网络结构是表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增温时微生物网络结构变紧,表明增温使微生物联系更紧密;增加降水时微生物网络结构变松,表明微生物联系较松散。(4)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变化能够解释受微生物驱动的土壤功能过程并应用于青藏高原土壤碳库模型。增温时,氨化过程和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与N_2O通量呈显着相关性;改变降水时,产甲烷的关键基因mcrA与CH_4通量显着正相关。结合微生物、植物与土壤数据构建的模型显示,微生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O_2通量的贡献至少达到37%,对CH_4通量的贡献高达80%。本研究探讨了微生物群落对增温降水的响应机制,为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变化提供了机理解释,也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碳库模型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闫艳艳[2](2017)在《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且气候变暖呈现非对称性,即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小麦是越冬型作物,冬春季夜间增温会改变其植株形态、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明确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析氮代谢过程对冬春季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对于解析非对称性增温条件下小麦的高产优质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扬麦13(弱筋)和烟农19(中筋)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4个温度处理(CK:不增温,WT:冬季增温,ST:春季增温,WST:冬季+春季增温)和2个氮肥运筹处理(5:5和3:7),研究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春季夜间增温能改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冬春季夜间增温显着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量。冬春季夜间增温处理下各蛋白组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从而显着增加了总蛋白含量,GMP含量、HMW-GS和LMW-GS含量也显着增加,干、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冬季增温的效应大于春季增温。两个品种表现趋势一致。各增温处理降低了小麦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直至比,改善了淀粉糊化特性。2.冬春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籽粒营养品质。与对照(基追比5:5)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基追比3:7)提高了小麦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淀粉积累量。同时,氮肥后移提高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含量和GMP含量及干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糊化参数,说明氮肥后移有利于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品质优化。冬春季夜间增温对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及平均粒径均无显着影响,冬春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氮肥后移处理的A-型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和总淀粉粒的平均粒径减小,B-型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增大。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氮肥后移可以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积累量,从而有利于提高小麦营养品质。3.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能改善强、弱势粒营养品质,且夜间增温对弱势粒的提高幅度更大.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强、弱势粒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积累量、淀粉积累量和蛋白组分含量及GMP含量,且冬春季夜间增温处理对弱势粒的正效应大于强势粒。强势粒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积累量、淀粉积累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及GMP含量均高于弱势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则趋势相反。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可以提高小麦强、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改善强、弱势粒品质,且夜间增温对弱势粒的提高幅度更大。4.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促进了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运转,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形成。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灌浆速率、籽粒蛋白质含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及GMP含量。各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均提高了开花期旗叶叶面积和氮含量,以及孕穗至花后21d旗叶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表明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促进了源器官生长,增强了植株氮素同化能力。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显着提高了小麦植株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及贮存氮素运转量,并增加了氮素向籽粒分配,促进了籽粒蛋白质合成。且冬季增温对籽粒蛋白质形成有更大的促进效应。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通过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同化能力及氮素在籽粒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综上所述,冬春季夜间增温有利于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冬春季夜间增温能够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同化能力,促进氮素向籽粒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形成,从而提高了小麦蛋白质品质,且氮肥后移提高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正效应。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强、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且对弱势粒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朱泽勇[3](2017)在《摩擦增温诱发的边坡大规模滑坡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产生摩擦增温现象,针对摩擦增温对边坡滑坡的内在影响机理。本文以现场工程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相似原理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下的边坡破坏滑坡的外在过程,同时开展了9组相似边坡模型增温试验研究,取得了每组试验边坡在增温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边坡稳定情况等试验成果。此外,对DSJ-3型直剪仪添加增温装置后针对试验边坡夹层材料的力学参数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直剪试验研究,最后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边坡进行了模拟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自制的试验模型装置,进行了9组边坡夹层摩擦增温诱发的滑坡模型试验,得到了9组边坡在增温条件下具体的试验情况,即1-6号试验边坡没有滑坡,7号边坡下部发生了小规模滑坡,发生滑坡的临界温度为57.1℃,滑坡距离为22cm,8号边坡下部发生了中等规模滑坡,发生滑坡的临界温度为54.3°C,滑坡距离为26cm,9号边坡发生了大规模滑坡,发生滑坡的临界温度为52.7°C滑坡距离为77cm。(2)对发生滑坡的边坡夹层材料进行了增温条件下的直剪试验研究,得到了7、8、9号试验边坡的抗剪强度因内摩擦角分别减小0.23kPa、0.08kPa、0.14kPa,因黏聚力分别减小4.61kPa、5.55 kPa、5.85 kPa;可知边坡夹层材料粘聚力减小,诱发了边坡发生大规模滑坡的主要原因。(3)在干湿交替作用长期作用后坡体发生小幅度滑动,滑坡体滑动产生的摩擦增温降低了边坡的抗剪强度诱发了大规模滑坡。(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樊永惠[4](2015)在《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气温升高呈现非对称性,即白天增幅低于夜间,夏秋季增幅低于冬春季。小麦为温凉型作物,其品质、产量及生理特性会受到增温的影响。小麦花后衰老进程与光合产物供应密切相关,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因此,研究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小麦旗叶衰老对冬春季夜间增温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扬麦13(春性小麦)和烟农19(半冬性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模拟增温试验,研究冬春季夜间增温(夜间平均增温1.62℃和1.85℃)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光合作用、糖氮代谢、抗氧化能力、膜脂过氧化等方面解释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产量形成影响的生理机理,同时研究了冬季夜间增温适应对灌浆期夜间增温条件下小麦产量和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生产潜力挖掘及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春季夜间增温可通过提高小麦花前生长速率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冬季夜间增温处理通过增加两个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显着地提高了籽粒产量,而春季夜间增温的响应小于冬季夜间增温。冬春季夜间增温提高了在灌浆过程中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同时还提高了小麦灌浆前期和中期的灌浆速率,从而有利于粒重的增加。两个增温处理缩短了小麦营养生长阶段而延长了灌浆期,从而使花后生长度日(GDD)有所增加。冬季夜间增温增加了小麦花前的生长速率(CGR)以及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生物量,同时还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的花前物质转运量(PTA)、花后物质积累量(PAA)和花后积累贡献率(CPA),提高幅度大于春季夜间增温。与此同时,冬季夜间增温增加了小麦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单茎叶面积,还使两个小麦品种的粒叶比有所增加,从而使源库关系更为协调。冬春季夜间增温通过促进小麦花前的生长速率和源库器官发育从而提高了小麦的物质生产能力进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两个小麦品种产量特性在增温条件下表现一致。同时,增施氮肥提高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产量的正向影响。2.冬春季夜间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旗叶的光合能力,协调了源库间糖氮代谢平衡,从而有利于产量形成.冬春季夜间增温使两个小麦品种灌浆前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有所提高,冬季夜间增温的提高幅度大于春季夜间增温,且增施氮肥增强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光合的提高。说明前期夜间增温适应不仅提高了光合速率,也提高了光系统能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和Rubisco含量在两种增温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以冬季夜间增温提高最为显着,同时,冬春季夜间增温使Rubisco活化酶基因(RcaB)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在开花期上调表达。然而在灌浆后期,经过冬春季夜间增温的小麦旗叶衰老速率高于对照,光合能力也有所降低。冬季夜间增温处理通过增加两个小麦品种的旗叶氮含量及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从而提高植株的氮素同化利用能力。冬春季夜间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的旗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同时也提高了旗叶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产物转化为蔗糖的能力,为籽粒蔗糖含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而提高幅度春季夜间增温小于冬季夜间增温。同时,冬春季夜间增温协调了花后籽粒内源激素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刺激籽粒物质的积累和籽粒灌浆。因此,经过冬春季夜间增温适应的小麦旗叶在灌浆前期表现出较强的光合能力从而可以维持更好的光合系统稳定性,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光合产物,同时通过提高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平衡增强了库的合成能力,从而有利于籽粒产量提高。3.冬春季夜间增温通过提高灌浆前期旗叶抗氧化代谢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旗叶衰老,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冬春季夜间增温减少了花后旗叶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这表明冬春季夜间增温降低了灌浆前期旗叶的衰老速率,而在灌浆后期衰老速率逐渐加快。冬春季夜间增温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灌浆前期的活性,而降争低了其在灌浆后期的活性,这表明冬春季夜间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旗叶的抗氧化能力而在灌浆后期旗叶抗氧化能力有所减弱,衰老速率加快,这与旗叶SOD编码基因Cu/ZnSOD、MnSOD以及过氧化氢酶编码基因CAT表达趋势相一致。冬季夜间增温降低了灌浆前期旗叶的磷脂酶D(PLD)、磷脂酸(PA)、脂氧合酶(LOX)、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从而减弱了灌浆前期旗叶膜脂过氧化的程度,且减弱程度大于春季夜间增温,而灌浆后期膜脂过氧化程度逐渐加剧。冬春季夜间增温还提高了灌浆前期IAA、CTK的含量,降低了ABA的含量,旗叶内源激素的平衡有利于缓解旗叶灌浆前期的衰老速率。冬春季夜间增温可以延缓灌浆前期旗叶的衰老进程,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4.冬春季夜间增温缓解了灌浆期夜间增温下小麦产量的降低以及旗叶衰老程度.灌浆期夜间增温通过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降低了小麦产量,经过冬春季夜间增温的小麦再经历灌浆期夜间增温时产量下降程度显着低于灌浆期夜间增温处理。同时,冬春季夜间增温适应可以通过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可溶性蛋白以及Rubisco含量从而提高了灌浆期夜间增温后旗叶的光合能力,这与Rubisco活化酶基因(RcaB)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在花后表达趋势一致。另外,冬春季夜间增温适应可以通过增加灌浆前期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轻了灌浆期夜间增温后旗叶的氧化程度,这与旗叶SOD编码基因Cu/ZnSOD、MnSOD表达趋势相一致,同时还减轻了经过灌浆期夜间增温后膜磷脂降解的程度。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通过延缓花后旗叶的衰老速率从而缓解了灌浆期夜间增温对产量的降低。综上所述,冬春季夜间增温通过促进小麦花前的生长速率、源库器官发育从而提高了小麦的物质生产能力,同时诱导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花后小麦旗叶的光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协调了源库糖氮代谢平衡,内源激素平衡,从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同时,冬春季夜间增温通过延缓花后旗叶的衰老速率从而缓解了灌浆期夜间增温对产量的降低,且增施氮肥提高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产量的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11-01)

夏广亮,赵惠新,那永光,姚章村[5](2010)在《井水增温技术与增温机理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井水增温是保证井灌单产高的关键措施。历来采取工程设施增温,近年来,出现"快少巧"直灌增温新方法,同样可以取得井水增温与避免低温影响,而达高产优质。着重介绍垦区在农垦科学院莲江口水稻所在20006~2008年进行的小区试验,获得了意想不到成果资料。采取"快少巧"井水直灌法尚比利用江水渠灌平均增产约3%~5%,米质良好,并已得到部分生产实践证实。(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专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朱宏,苗得雨[6](2009)在《北方寒地水稻苗床增温超早育苗高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06~2008年3年试验结果表明: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与叁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6.62℃。利用两项苗床增温技术实现了寒地水稻超早育苗、育壮苗目的,从而可以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垦稻14和龙粳18平均比空育131常规育苗增产9.45%,比空育131增温育苗增产7.3%。(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顾春梅,赵惠新,夏广亮,那永光,姚章村[7](2008)在《井灌水稻增温新机理与新技术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井水温度低,成为影响黑龙江省井灌稻生产的主要矛盾,为此,井水增温意义重大。历来井水增温多采取用晒水池和延长渠道增温等方法,已为井灌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随着生产实践的深入,近年来又出现井灌稻增温新机理和新技术,通过生产实践调查和试验,同样取得增温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专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罗宝君[8](2004)在《寒地井灌水稻全程地膜覆盖节水增温栽培要点与增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稻区位于北纬43°~53°30′之间,通常被称为寒地稻作区。该区域内光照较强,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合水稻生长发育。该区的水稻灌溉水源以自然水源为主。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在地域、年际间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偏少,河流断流,水库干涸现象常有发生,自然(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04年02期)

尹彦霞[9](2002)在《利用地下水灌溉防御作物冷水害的增温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七星农场示范区为试验基地,七星农场处于叁江平原的腹地,该地区所有的水田都采用地下水来灌溉。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虽然解决了水稻灌溉水源的问题,但由于井水温度过低,一般只有5.5~7.2℃,远低于水稻各生育期的适宜水温下限,若不采取井水增温措施,井灌水稻很容易受冷水害的威胁。为了防止井灌水稻冷水害的发生,研究增温设施——晒水池升温机理、渠道水温与气温的关系,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本田的水温、泥温、株高及水稻分蘖的影响等是本田间试验的重点,从而摸索出水温随气温、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的变化规律。 本课题针对井水增温措施,通过太阳辐射——水——土壤这一连续体,对晒水池——渠道水温升温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利用静水情况下晒水池的升温机理,理论上推导出晒水池平衡水温的计算公式及晒水池规模即晒水池面积公式;利用高等数学知识推导出晒水池内各时间点的水温预测公式;探讨了晒水池水温与气温的关系及晒水池水深对水温的影响:找出了渠道水温与气温的关系;弄清了渠道水温随渠长、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幂函数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了水温随气温变化的幂函数关系以及水温随渠道长度变化的幂函数关系;利用相关和二元回归的方法建立起渠道水温与渠长、气温的二元回归方程,相关关系较好,同时通过F检验;并且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本田的水温、泥温、水稻株高等的影响,总结出最优的井灌水稻灌水方式即“浅——湿——干”节水增温灌溉模式;最后通过水稻分蘖的田间调查,进一步研究了水温对水稻分蘖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结果,不但对七星农场示范区井灌水稻防御冷水害、稻谷高产、优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寒地稻作区的水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2-09-01)

王正哲[10](2002)在《震前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增温异常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震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前兆,现在已经得到应用或证明的地震短临前兆有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地球化学、电磁波、地温及水温、重力、次生波、地光地电、生物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的变化以及新近观测到的大气电场异常、电磁波干扰、地气、低空大气热红外增温异常等。低空大气热红外增温异常是由于新近遥感技术迅速应用于地学之后发现的一种震兆现象。经验证明,运用它预报地震有较好的前景。低空大气热红外异常与其它异常关系密切,而且还受到天气、太阳、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实践中必须将它与其它多种前兆观测手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预报时间、地点和震级叁要素。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了卫星热红外温度、大气电场、地球放气、地电、地温、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等异常的时间地点征兆等特征,给出了低空大气热红外异常的一种成因机理。本人认为,地震之前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增温异常是由于地应力和热辐射异常、大气成分异常和大气电场异常以及太阳辐射诸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地应力和地形变的积累使得岩体破裂和热辐射,地下水下渗、地球内部气体释放,因各种效应从而产生异常地电场,并由此感应出低空大气层异常的大气电场。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大气中的非极性气体N1、O2、CO2、CH4等吸收电磁场能量,产生电偶极矩,从而为其分子的振动-转动状态的改变和能级跃迁创造前提。在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的激发之下,上述非极性气体分子就会吸收相应波长的光子,不断地发射红外光谱,而将振动-转动能级跃迁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相反,对于极性气体分子如H2O、NH3,原有的偶极矩在电场作用下被束缚被定向,从而削弱了其振动-转动的活动性,因而它们在辐射激发条件下的增温效应会比没有电场时要低。这种气体占大气成分的比例极小,所以临震之前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异常主要表现为增温。为了检验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本人特选取空气、CO2、CH4、H2O汽、He气体成分,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验。包括:没有辐射源时具有不同异常成分的大气分别在不同电场下的增温;没有辐射源时含有几种不同异常气体成分的空气分别在750V/m电场下的增温;有阳光照射时含有不同异常成分的空气分别在不同电场下随时间变化的增温情况,以及气体在流动状态下的增温情况。在定性方面,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较好,即空气和含有CO2、CH4异常的空气在太阳辐射和电场同时作用下有较大增温。而只有电场作用时,无论什么气体、组成如何都没有增温;在只有太阳辐射时,CO2、CH4和H2O汽具有“温室效应”。H2O汽在太阳辐射和电场同时作用时,气体增温相对于温室效应而言有所下降。在定量方面,增温幅度与经验观测值也较为一致,实验值有些偏大。这可能与其排除了许多干扰后较为理想的条件有关。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临震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增温异常机理中,辐射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它,在有限的电场(E<1500V/m)中,无论什么组成的气体都不会增温。(2)在辐射场源中,大气电场增高会引起非极性气体热红外增温,在一定范围内,电场越大,增温越大。(3)在辐射源辐射和一定的电场作用下,气体热红外增温效应与其成分组成有关。非极性气体如CO2、CH4的比例越高,增温越大。极性气体如水蒸气含量越高,增温越小。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运用新兴的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预报地震提供了一种较为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02-04-01)

增温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且气候变暖呈现非对称性,即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小麦是越冬型作物,冬春季夜间增温会改变其植株形态、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明确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析氮代谢过程对冬春季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对于解析非对称性增温条件下小麦的高产优质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扬麦13(弱筋)和烟农19(中筋)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4个温度处理(CK:不增温,WT:冬季增温,ST:春季增温,WST:冬季+春季增温)和2个氮肥运筹处理(5:5和3:7),研究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春季夜间增温能改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冬春季夜间增温显着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量。冬春季夜间增温处理下各蛋白组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从而显着增加了总蛋白含量,GMP含量、HMW-GS和LMW-GS含量也显着增加,干、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冬季增温的效应大于春季增温。两个品种表现趋势一致。各增温处理降低了小麦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直至比,改善了淀粉糊化特性。2.冬春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籽粒营养品质。与对照(基追比5:5)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基追比3:7)提高了小麦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淀粉积累量。同时,氮肥后移提高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含量和GMP含量及干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糊化参数,说明氮肥后移有利于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品质优化。冬春季夜间增温对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及平均粒径均无显着影响,冬春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氮肥后移处理的A-型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和总淀粉粒的平均粒径减小,B-型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增大。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氮肥后移可以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积累量,从而有利于提高小麦营养品质。3.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能改善强、弱势粒营养品质,且夜间增温对弱势粒的提高幅度更大.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强、弱势粒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积累量、淀粉积累量和蛋白组分含量及GMP含量,且冬春季夜间增温处理对弱势粒的正效应大于强势粒。强势粒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积累量、淀粉积累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及GMP含量均高于弱势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则趋势相反。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可以提高小麦强、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改善强、弱势粒品质,且夜间增温对弱势粒的提高幅度更大。4.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促进了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运转,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形成。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灌浆速率、籽粒蛋白质含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及GMP含量。各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均提高了开花期旗叶叶面积和氮含量,以及孕穗至花后21d旗叶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表明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促进了源器官生长,增强了植株氮素同化能力。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显着提高了小麦植株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及贮存氮素运转量,并增加了氮素向籽粒分配,促进了籽粒蛋白质合成。且冬季增温对籽粒蛋白质形成有更大的促进效应。因此,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通过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同化能力及氮素在籽粒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综上所述,冬春季夜间增温有利于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冬春季夜间增温能够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同化能力,促进氮素向籽粒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形成,从而提高了小麦蛋白质品质,且氮肥后移提高了冬春季夜间增温对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正效应。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提高了小麦强、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且对弱势粒的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温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岳淏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对增温降水的响应机理[D].清华大学.2017

[2].闫艳艳.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朱泽勇.摩擦增温诱发的边坡大规模滑坡机理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7

[4].樊永惠.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5

[5].夏广亮,赵惠新,那永光,姚章村.井水增温技术与增温机理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水专学报.2010

[6].朱宏,苗得雨.北方寒地水稻苗床增温超早育苗高产机理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

[7].顾春梅,赵惠新,夏广亮,那永光,姚章村.井灌水稻增温新机理与新技术研究初探[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

[8].罗宝君.寒地井灌水稻全程地膜覆盖节水增温栽培要点与增产机理[J].中国稻米.2004

[9].尹彦霞.利用地下水灌溉防御作物冷水害的增温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10].王正哲.震前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增温异常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

论文知识图

塔河地区寒武系浅埋藏期白云石化机理...烟台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单位:dBz)(a)1...降朋服区服上、下弘度(a)9日8:00沿114°E的温度、云水含量和...:1975~1995年全球平均水蒸汽压力变...热轧钢裂纹尖端温度场分布图(据袁龙...

标签:;  ;  ;  ;  ;  ;  ;  

增温机理论文_岳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