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李中春[1]2004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含唾液酸的酸性糖蛋白,传统上认为Epo是一种主要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可以促进血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旁分泌方式分泌Epo,然后与附近神经元细胞膜上的Epo受体(Epo-R)结合,且对于CNS有保护作用,其机制除了可以通过抑制神经毒性物质谷氨酸释放,增加细胞钙内流,抑制NO的过度合成及阻止凋亡等多种机制外,也可能是通过减少了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损伤引起的过氧化反应。 本课题通过观察Epo对蒙古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gl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影响,研究Epo是否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动物及分组: 动物:健康成年蒙古沙土鼠40只,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 ①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而不阻断血流,然后逐层关闭切口,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②对照组:制作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开始时即刻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③缺血Epo小剂量组(1500IU/kg,Epo15组) ④缺血Epo中剂量组(3000IU/kg,Ep030组)⑤缺血Epo大剂量组(6000IU/kg,Epo6o组)(珍④⑥组于再灌注开始时即刻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至Zml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2.试剂与药物:MDA检测试剂盒,SOD检测试剂盒,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3.主要仪器:机械匀浆机,低温离心机,UV2755B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4.方法: 建立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做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待动物清醒后,用无创微血管夹嵌夹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IOmin,去除动脉夹并缝合切口制成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模型成功的标准: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后,动物立刻出现呼吸加快,肢体痉挛,5~605之内昏迷,用止血钳夹其趾端无反应,放开微血管夹后,动物3min内清醒。不符合上述标准或症状过重者淘汰。 脑缺血再灌注4h后,快速断头取脑,在生理盐水冰面上分离出幕上部分,制成10%的组织匀浆液,4℃温度下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脑匀浆姗A含量及SOD活力测定。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As6.12 for,Indo,s及sPSSll.0 for windowd统计软件包,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多重比较及二元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l、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按照模型成功标准,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较高,稳定杜好,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72.7%.给药组82.8%。2、沙土鼠脑MDA含量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后,脑匀浆助A含量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 .05),经rHu一Epo干预后各组仙A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p<0 .05),各组随剂量增加袖A含量逐渐下降,各组之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叁个给药组rHu一EPo剂量与脑组织匀浆即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一0.851),提示二者存在剂量一效应依赖关系。2、沙土鼠脑SOD含量的改变 新友丈笋萝全学夕落戈 缺血再灌注后,脑匀浆SOD活力下降(p<0 .05):rHu一EPo各治疗组SOD活力较对照组增加(p<0 .05),Epo60组较Epo3O组SOD活力稍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给药组随剂量增加SOD活力增加(P

陈怀红, 李中春[2]2005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约34kD。血浆中存在的EPO 由165个氨基酸组成,糖基化程度很高,糖基成分主要是唾液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是一种通过使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含有与天然分离的Epo完全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糖蛋白,且与天然Epo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传统上认为Epo是一种主要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可刺激红祖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形成成熟的红细胞集落,然而,近年来研究

朱丽超[3]2014年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保护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份至2013年6月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其中符合标准、资料完整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给予及时常规治疗,包括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及七叶皂甙酸钠脱水降颅压、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营养神经药物、给予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药物及头部持续冰块物理降温等局部亚低温治疗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后第3天、6天、9天、12天给予rhEPO10000IU皮下注射。监测所有患者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患者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C反应蛋白(C reactiveprotein,CRP)的表达、哥拉斯哥昏迷评分(The Glasgow Coma Scale,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态评分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评分)及其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化室检测;脑红蛋白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留取静脉血3ml,经离心后取血清置于离心管(EP管)中,并保存于-70℃低温冰箱中,后期标本一次性解冻;并对所有患者进行GCS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脑红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高(F组间=9.98,P<0.05;F时间=11.56,P<0.01);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高(F组间=20.26,P<0.01;F时间=22.34,P<0.01);实验组患者APACHE Ⅱ分值较实验组下降(F组间=9.34,P<0.05;F时间=13.75,P<0.01);实验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两组患者GCS分值随治疗升高,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组间=2.52,P>0.05;F时间=42.33,P<0.01);实验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相比,两者CRP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差异(F组间=0.43,P>0.05;F时间=1.12,P>0.05)。rhEPO可促进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脑红蛋白表达增多,促进血红蛋白的表达,同时可以使APACHE Ⅱ评分降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但对于患者GCS分值、CRP的表达无影响。结论1.rhEPO可以促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脑红蛋白分子的表达。2.外源性应用rhEPO可以对颅脑损伤患者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rhEPO提供实验依据。

熊建忠[4]2011年在《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恶性肿瘤、心脏病一起构成人类的叁大致死性疾病,其死亡率占全部疾病的10%,仅次于肿瘤。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叁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50%-70%遗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的后遗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是唯一被证明有效的,但只有一小部分病人从中获益。尽管有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在临床中试验却以失败告终。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不是毒副作用太大,就是治疗时间窗太窄。因此广大学者一直在寻找一种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的神经保护药。脑缺血后几个小时立即出现炎症反应,同时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炎性反应中的作用非常复杂,它可以通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起到修复作用,还可能直接吞噬坏死的组织。另外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还可能释放一氧化氮,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损伤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反应一直持续到缺血再灌注后几周。因此对炎性反应引起的第二次脑损伤进行干预有可能成为新的神经保护药物作用靶点。米诺环素是一种半合成的第二代四环素衍生物。对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球菌等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米诺环素是1967年首次制得,具有四环素类药物基本的四环结构。它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的30R亚基,能阻止tRNA与受体位点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抗菌作用。米诺环素较其它四环素类药物具有较高亲脂性,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在中枢神经系统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米诺环素具有抗炎、抗凋亡、抗氧化等神经保护作用。本课题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1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影响。1.1研究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放射免疫法、和RT-PCR方法,研究和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反应的影响。1.2研究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了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12h给大鼠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OX-2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半暗带ICE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中PGE2的含量。1.3研究结果1.3.1 COX-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假手术组大鼠的大脑皮层只有少量COX-2染色阳性细胞,生理盐水组在缺血区周围可见大量COX-2染色阳性细胞,光密度值上升。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4h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COX-2的表达减少,COX-2光密度值下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00、0.007、0.037、0.025)。12h组COX-2光密度值及阳性细胞数下降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1.000)。1.3.2脑组织中PGE2的表达假手术组脑组织中PGE2呈低水平表达。脑缺血再灌注能诱导PGE2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组大鼠大脑皮层PGE2水平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米诺环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GE2的表达。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4h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缺血侧大脑皮层的PGE2水平下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03、0.032、0.047、0.048),12h组缺血侧大脑皮层PGE2亦有所下降,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1.3.3 ICE的表达假手术组大鼠的大脑皮层只有少量ICE表达,生理盐水组在缺血半暗带ICE表达增强,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4h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ICE的表达降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26、0.030、0.029)。而大鼠脑缺血后12h注射米诺环素对ICE的表达影响不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918)。1.4研究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能诱导COX-2、ICE、PGE2的表达。(2)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及缺血后30分钟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OX-2的表达。(3)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及缺血后30分钟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E的表达。(4)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及缺血后30分钟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降低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PGE2的水平。2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2.1研究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Hoechst染色、核磁共振T2WI扫描,研究和探讨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2.2研究方法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Hoechst染色、核共振T2WI扫描,检测大鼠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12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后30min腹腔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对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细胞凋亡及脑缺血体积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同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使用Bonferroni法,方差不齐,使用Welch法和Dunnett'3法,P<0.05代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3研究结果2.3.1 C aspase-3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假手术组大脑皮层只有少量caspase-3(?)日性细胞,生理盐水组大鼠脑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caspase-3标记阳性细胞,光密度值上升,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米诺环素预处理、30min组、4h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caspase-3光密度值下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3、0.020)。12h组大鼠脑缺血灶周围仍可见大量caspase-3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有所下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显着性意义(P=1.000)。2.3.2 Hoechst染色Hoechst染色后正常神经细胞与凋亡的神经细胞均发出蓝色荧光,但正常细胞核呈弥散的,均匀分布,发出的荧光较微弱;而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凝缩,碎裂,并发出强亮的荧光。假手术组仅有少量凋亡细胞,生理盐水组细胞凋亡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00)。米诺环素预处理、30min组、4h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凋亡细胞减少,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12h组脑缺血边缘仍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45)。2.3.3 T2WI扫描假手术组T2WI扫描无异常信号,生理盐水组T2WI检测可见缺血侧大片高信号强度区。模型组T2WI检测都可见缺血侧高信号强度区。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4h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缺血体积减少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16、0.021、0.029),12h组脑缺血体积无明显缩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98)。2.4研究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光密度值增加,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凋亡数增多。(2)大鼠脑缺血前12h,脑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减少Caspase-3的表达。(3)大鼠脑缺血前12h,脑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4)大鼠脑缺血前12h,脑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缩小脑缺血体积。3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影响3.1研究目的通过核磁共振DWI成像、T1WI增强扫描、T2WI扫描、HE染色,研究和探讨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血脑屏障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3.2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组、4h组、12h组、小剂量米诺环素组(10mg/kg)。利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利用核磁共振DWI成像了解细胞性水肿情况,用T2WI扫描用于了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用T1WI增强扫描了解血脑屏障破坏情况,HE染色了解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使用Bonferroni法,方差不齐,使用Welch法和Dunnett'3法,P<0.05代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3研究结果3.3.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假手术组磁共振DWI扫描无异常信号,生理盐水组DWI扫描可见大片异常信号区,rADC值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模型组DWI扫描均可见高信号区,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组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rADC有所上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36)。4h组及12h组rADC值亦有相应上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00、1.000)。3.3.2核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假手术组T1WI增强扫描无异常表现,各模型组增强扫描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从病灶中心到周围正常组织之间信号强度逐渐减低。生理盐水组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相对信号强度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组、4h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增强扫描后其相对信号强度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19、0.043、0.027),而术后12h组增强扫描后信号强度下降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3.3.3核磁共振T2WI扫描假手术组T2WI扫描无信号异常,各模型组患侧T2WI扫描均出现高信号。生理盐水组相对信号强度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组、4h及小剂量米诺环素组能降低T2WI相对信号强度,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4、0.032、0.048)。12h组相对信号强度下降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99)。3.3.4 HE染色假手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细胞膜完整,染色质均一。生理盐水组可见大脑皮质神经元灶性或片状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及神经元水肿明显,周围间质高度水肿。米诺环素预处理组,30min组,4h,小剂量米诺环素组,神经元坏死减少,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及间质水肿明显改善,损伤程度减轻。术后12h组在病灶侧仍可见大片神经元坏死,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周围间质明显水肿。3.4研究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血脑屏障明显破坏。(2)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性水肿;(3)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源性脑水肿;(4)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5)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及脑缺血后30min注射小剂量米诺环素(10mg/kg)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损伤。4全文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能诱导COX-2、ICE、PGE2的表达。(2)大鼠在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能减少COX-2的表达,小剂量米诺环素亦能抑制脑缺血后COX-2的表达。(3)大鼠在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能抑制缺血半暗带ICE的表达。小剂量米诺环素能抑制ICE的表达。(4)大鼠在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能降低脑大鼠组织中PGE2的水平。小剂量米诺环素能达到降低缺血侧PGE2的作用。(5)脑缺血灌注后caspase-3表达增强,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凋亡数增多。(6)在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给大鼠注射米诺环素能抑制caspase-3的表达,小剂量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后caspase-3的表达亦有抑制作用。(7)大鼠在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小剂量米诺环素亦能减少脑缺血后细胞凋亡。(8)大鼠在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能缩小脑缺血体积。小剂量米诺环素亦能缩小脑缺血体积。(9)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有细胞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血脑屏障明显破坏。(10)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给大鼠腹腔注射米诺环素能减轻脑缺血后细胞性水肿,小剂量米诺环素亦能抑制缺血后细胞性水肿。(11)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给大鼠腹腔注射米诺环素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源性脑水肿,小剂量米诺环素亦能减轻脑缺血后血管源性脑水肿。(12)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注射米诺环素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小剂量米诺环素亦能减轻缺血后血脑屏障的破坏。(13)脑缺血前12h,缺血后30min、4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及小剂量米诺环素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损伤。

黄伟[5]2010年在《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疾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国家及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临床中许多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超早期急救不及时,脑细胞在短期缺血、缺氧后形成了不可逆的损伤,最终造成死亡或恢复期遗留严重后遗症。在发病后最短时间内,使用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急救措施对脑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药物疗法仍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药物疗法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针刺疗法已广泛应用脑血管病恢复期治疗,并且已被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在缺血后立即给予针刺治疗则能使局部脑血流显着增加,使缺血组织局部维持有效的血供,对抗缺血引起的损伤;缺血后再灌注期针刺增加局部脑血供,使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小,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针刺超早期介入的意义值得重视。本研究在前期采用microPET观察到超早期针刺对脑缺血葡萄糖代谢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超早期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140只,3月龄,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穴位2h组、非穴位2h组、模型2h组、穴位24h组、非穴位24h组、模型24h组,每组各20只,其中10只用来灌注取脑,10只取新鲜脑组织。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模,制作右侧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缺血模型。穴位组取“百会”、“水沟”针刺,以120次/分左右进行捻转1min,共留针30min,期间每5min捻转行针1次,每次1min。非穴位组分别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约5mm处进针,避开穴位,手法同穴位针刺。穴位24h组及非穴位24h组在造模后24小时候再针刺1次。采用高效液相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ATP、ADP、AMP含量,比色法检测Na+-K+-ATP酶、Ca2+-ATP酶含量,real-time PCR检测HIF-1αmRNA及EPO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GLUT1、GLUT3阳性细胞表达,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1.脑组织ATP、ADP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ATP、ADP含量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ATP、ADP含量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ATP、ADP含量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脑组织AMP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AMP含量升高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AMP含量较模型2h组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AMP含量显着低于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脑组织TAN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TAN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TAN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TAN较模型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TAN较非穴位24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脑组织EC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EC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EC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EC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脑组织Na+-K+-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Na+-K+-ATP酶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及非穴位2h组大鼠Na+-K+-ATP酶含量较模型2h组升高,但穴位2h组上升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Na+-K+-ATP酶含量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脑组织Ca2+-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Ca2+-ATP酶含量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Ca2+-ATP酶含量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1免疫阳性物MO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0.01)。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h组GLUT1阳性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而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阳性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24h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GLUT1阳性表达增加;穴位针刺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GLUT1阳性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7.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3免疫阳性物MO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GLUT3阳性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阳性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GLUT3阳性表达增加;穴位针刺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GLUT3阳性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8.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HIF-1α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基因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基因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HIF-1αmRNA表达增加;穴位针刺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HIF-1αmRNA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EPO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基因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基因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EPOmRNA表达增加;穴位针刺组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EPOmRNA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ATP生产及利用均减少,TAN及EC均降低,表明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而穴位针刺可以显着改善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2.穴位针刺可以通过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从而恢复Na+-K+-ATP与Ca2+-ATP酶的活性,从而可能通过减少胞内Na+负荷,减轻Ca2+超载,维持了细胞内外Na+、Ca2+稳态,减轻细胞内水肿,影响突触兴奋、传导和递质释放,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等毒性物质的释放,达到脑保护作用。3.穴位针刺可以上调脑内GLUT1和GLUT3的蛋白表达,增加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以提高葡萄糖脑转运效率,延续缺氧缺血情况下脑的能量供应,延缓能量耗竭,对抗缺氧缺血的正向反应,减轻缺血缺氧造成的脑损害。4.穴位针刺能诱导缺血区HIF-1αmRNA表达增加,从而增强EPOmRNA、GLUT1等靶基因的表达,发挥抗缺血损伤的作用。5.超早期针刺可通过对HIF-1α、GLUT1、GLUT3、EPO等的调节,有效的改善脑缺血后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6.穴位针刺对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及影响脑能量代谢的相关指标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非穴位针刺。

郭丽君, 袁慧欣, 乔振华[6]2011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1]。外源性EPO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本研究观察了外源性EP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

齐俊冶[7]2014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白质软化新生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较前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的升高。这一问题已愈来愈受到关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leukomalacia,PVL)是早产儿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可引起痉挛性脑性瘫痪、认知及行为学异常等后遗症。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作为造血因子除了用于早产儿贫血的治疗外,在早产儿脑损伤中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故本实验通过对3日龄SD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建立PVL模型的基础上给予EPO进行干预,从病理形态学、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及远期神经行为学试验检测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情感能力和Y-迷宫刺激试验检测学习和记忆情况从而探索EPO对PVL新生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对3日龄新生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的建立探讨EPO对早产脑白质损伤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早期干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50只3日龄(P3)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组(EPO治疗组)和实验2组(PVL组)。对照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实验组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于术后在6%氧气+94%氮气混合气中缺氧2.5小时。实验1组(EPO治疗组)在实验组基础上腹腔注射EPO5000U/kg而实验2组(PVL组)在实验组基础上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3d、7d、14d、21d测量体质量后断头取脑测量脑重量、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石蜡包埋切片行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化,剩下的大鼠于生后30d进行神经行为学试验(悬吊试验、旷场试验)和Y-迷宫刺激试验分别检测大鼠远期的神经运动功能、情感能力和学习记忆情况。结果1.行为学:对照组大鼠术后无明显行为改变,PVL组和EPO组大鼠缺血缺氧后均出现异常行为学改变,EPO组大鼠主要表现为嗜睡,较易激惹,部分鼠偏向一侧爬行或不能翻身,吃奶及活动稍减少,动作不协调,PVL组不仅表现为嗜睡,易激惹,大多数鼠偏向一侧爬行或不能翻身,吃奶及活动明显减少,有的可见全身发绀,躁动不安,四肢抽动,甚至死亡。2.体质量增长:术后3d、7d及14d PVL组术后体质量增长明显落后于EPO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9.8±0.62)比(11.7±0.80)、(13.8±0.41),术后7d:(12.1±0.46)比(16.1±0.62)、(18.2±0.53),术后14d:(23.5±0.89)比(28.4±0.62)、(33.8±0.71),P均<0.05];3.脑质量/体质量:术后1d PVL组及EPO组大鼠脑质量/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7±0.38)、(3.83±0.22)比(2.92±0.32),P<0.01],术后21dPVL组及EPO组大鼠脑质量/体质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1±0.11)、(2.81±0.07)比(3.70±0.05),P<0.01];4.脑质量损伤%:PVL组和EPO组各时间点的脑质量损伤%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大,且术后1d、7d及21d脑质量损伤%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27.74±7.25)、(13.36±5.40)比(0.29±0.47),术后7d:(37.65±8.12)、(25.32±6.51)比(0.37±0.17),术后21d:(40.95±11.34)、(34.38±10.37)比(0.18±0.08),P均<0.05];5.HE染色:HE染色示术后7d对照组结构正常,皮质下白质及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形态及走向清晰,PVL组可见皮质下及胼胝体结构松散,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紊乱、呈现疏松网状,EPO治疗组皮质下结构基本正常,胼胝体神经纤维束走向较清晰,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结构基本正常;术后21d对照组侧脑室正常,EPO组侧脑室叁角区稍微扩大,PVL组侧脑室叁角区扩大明显;6.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术后3d与对照组、EPO组相比PVL组GFAP阳性细胞数目出现增多(P<0.05),术后7d与对照组相比EPO组和PVL组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P<0.05),且PVL组增多更为明显(P<0.05);术后14d EPO组与PVL组GFAP阳性细胞数开始回落,但仍多于对照组(P<0.05),PVL组阳性细胞数仍然比EPO组多(P<0.05),术后21d各组GFAP阳性细胞数基本回落至正常水平;7.神经行为学试验:神经行为学试验悬吊试验中PVL组鼠大部分反应迟钝,很少有肢体活动,极易从玻璃棒上掉下,PVL组及EPO组大鼠悬吊试验的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76)、(2.38±0.91)比(3.87±0.83),P<0.05],旷场试验中PVL组鼠大部分行为及其迟缓,穿越方格数很少,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及EPO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5.00±1.20)比(7.37±0.92)、(10.12±1.24),P<0.05];8.Y迷宫试验:Y迷宫试验中PVL组及EPO组所需训练次数较对照组多且有统计学差异[(31.25±2.60)、(25.1±1.89)比(19.63±3.38),P<0.05],24小时后记忆保持率PVL组相比EPO组、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0±5.65)比(56.4±9.18)、(75.4±5.51),P<0.05],以PVL组24小时后记忆保持率最低。结论1.通过对3日龄SD大鼠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2.5h可成功构建PVL模型;2.脑白质软化时GFAP阳性细胞表达增加,且损伤后3d开始出现,7d达高峰期,损伤后21天基本回落至低表达水平;3.EPO能减少脑白质软化后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起到一定的作用;4. EPO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白质软化后大鼠的随意运动功能障碍及情感能力异常,提升学习和记忆能力。

钱晓东[8]2013年在《抗自由基中药对小鼠脑片及PC12细胞脑缺血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脑卒中是导致全球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占80%-8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主要原因,而自由基的过度形成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过量自由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脑缺血时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酶如环氧合酶、脂氧合酶、NADPH氧化酶等的激活使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因此抗自由基药物或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酶如环氧合酶等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近年来研究重点。抗自由基药物依达拉奉现已作为抗脑缺血药物在日本与中国上市,若能筛选到同时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酶如环氧合酶、NADPH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作用又有抗自由基作用的多靶点作用的药物,有望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抗脑缺血药物,而抗自由基中药,更可能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是我们筛选的主要目标。本课题在细胞和脑片水平上建立高效、稳定的抗脑缺血药物筛选模型,首先通过评价环氧合酶抑制剂在这些模型中的作用,完善药物筛选模型;然后选择一些文献报道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抗自由基中药,并在我们建立的模型中筛选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较强的中药,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考察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否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分析其在临床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在细胞、脑片模型上评价环氧合酶抑制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及吲哚美辛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2.在细胞、脑片模型上筛选抗自由基中药,如:人参皂苷Rgl、丹皮酚、槲皮素、黄芪甲苷、白黎芦醇、绿原酸、黄芩昔、穿心莲内酯、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黄连解毒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上述药物中选择一个在细胞、脑片模型中对损伤保护作用较明显的中药有效成分,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分析其临床应用前景。第一部分OGD/RP诱导的小鼠离体脑片及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与完善目的在离体水平上,建立与完善缺氧缺糖再灌注(OGD/RP)诱导的脑片及PC12细胞损伤模型,并在这两种模型上考察COX抑制剂对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小鼠离体脑片建立OGD/RP模型,TTC染色检测小鼠离体脑片的活性;同时以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细胞)OGD/RP损伤模型模拟脑缺血损伤,采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死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结果在离体小鼠脑片上,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Cel)及依托考昔(Eto)能减少OGD/RP引起的损伤面积,增加吸光度;而COX非选择性抑制剂吲哚美辛(Ind)未见显着性差异。在PC12细胞OGD/RP模型上,Cel、Eto及Ind均能增加OGD/RP损伤后PC12细胞存活率。其中,Eto在10-160μmol/L能显着性增加OGD/RP诱导后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降低LDH释放,减少PC12细胞死亡率。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Eto能抑制OGD/RP诱导的COX-2蛋白的表达。结论本实验建立的OGD/RP诱导的小鼠离体脑片及PC12细胞损伤模型可试用于抗脑缺血药物的筛选;COX-2选择性抑制剂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新型一代的Eto在离体小鼠脑片及PC12细胞OGD/RP模型上均有显着性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蛋白的诱导表达有关。第二部分抗自由基中药对OGD/RP诱导的小鼠脑片及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在离体水平上,筛选抗自由基中药对缺氧缺糖再灌注(OGD/RP)诱导的脑片及PC12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OGD/RP)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小鼠离体脑片建立OGD/RP模型,TTC染色检测小鼠离体脑片的活性;同时以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细胞OGD/RP诱导细胞损伤模拟脑缺血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这几个指标为标准,在细胞和脑片两种损伤模型上考察文献报道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抗自由基中药,如:人参皂苷Rgl、丹皮酚、槲皮素、黄芪甲苷、白黎芦醇、绿原酸、黄芩苷、穿心莲内酯、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黄连解毒汤等对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别。结果在离体小鼠脑片上,黄芪甲苷(1μmol/L)、白黎芦醇(1.10μmol/L)、绿原酸(100μmol/L)、黄芩苷(10,100μmol/L)、羟基红花黄色素A (1,10,100μmol/L和FE50(1μmol/L)均能减少OGD/RP引起的损伤面积,增加吸光度;而人参皂苷Rgl、丹皮酚、槲皮素、穿心莲内酯和FE30未见显着性差异。在PC12细胞OGD/RP模型上,人参皂苷Rgl (1μmol/L)、白黎芦醇(10μmol/L)、黄芩苷(0.1,1,10μmol/L)、穿心莲内酯(1μmol/L)、羟基红花黄色素A (0.01,0.1,1,10μmol/L).FE30(1,10μmol/L)和FE50(1,10μmol/L)均能显着性增加OGD/RP诱导后PC12细胞的存活率,减少PC12细胞死亡率;黄芪甲苷、丹皮酚、槲皮素、绿原酸未见显着性差异。结论黄芩苷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两种模型的OGD/RP损伤的保护作用均较强,因此我们考虑可进一步在PC12细胞上进行试验考察其作用机制。第叁部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缺氧缺糖再灌注(OGD/RP)诱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以PC12细胞OGD/RP损伤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TT法检测PC12细胞的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检测PC12细胞死亡率,Hoechst33342检测PC12细胞凋亡,细胞免疫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经OGD/RP诱导后COX-2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MMP-9表达。结果OGD/RP诱导PC12细胞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GD4h-R2h组细胞存活率为(75.5士3.7)%,明显降低(P<0.01)。MTT、LDH和Hoechst33342染色结果显示1μmol/L HSYA预处理能增加OGD/RP诱导后PC12细胞存活率(90.8土7.6)%,降低细胞LDH释放率(109.5士7.0)%,同时减少PC12细胞凋亡率(19.7土7.5)%,与模型组(OGD4h-R2h)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COX-2和MMP-9经OGD/RP处理后均能产生诱导表达,而HSYA能抑制MMP-9表达而不抑制COX-2表达。结论HSYA在OGD/RP时预先给药对OGD/R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的诱导表达有关。HSYA作为活血化瘀药预防给药可能减少中风的发生减轻神经损伤。

王亮[9]2010年在《rhEPO增强脑创伤大鼠内皮祖细胞动员、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生物学特点的影响,同时研究rhEPO对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神经血管修复作用,以及对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恢复的作用。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提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0、4、8 U/mL不同浓度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培养7天后,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利用FITC-UEA-1和Dil-Ac-LDL共同染色方法进行鉴定,同时进行CD34、CD133、VEGFR-2染色进行鉴定,确定为内皮祖细胞;然后采用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增殖实验对其生物学特点进行评定。另选用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脑创伤+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其中,脑创伤+rhEPO组伤后立即经腹腔注射rhEPO5000U/kg,连续注射7天。盐水治疗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同样时间。于创伤前及创伤后1、4、7、14、25天从大鼠眼球后静脉丛取血约1ml,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提取单个核细胞,行CD34和CD133共同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同时分别于伤后第1、4、7、14、21、25天利用改良神经损伤评分法(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对叁组大鼠分别评分,评定其行为学功能;再于伤后第21—25天,利用水迷宫评定其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情况。另取Wistar大鼠51只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脑创伤+rhEPO治疗组,于1、4、7、14、25天取脑组织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定脑组织血管新生情况。同时对TBI+rhEPO治疗组大鼠的循环血EPCs数量变化与脑创伤周围及海马齿状回区的CD34+细胞水平以及脑创伤周围及海马齿状回区的CD34+细胞水平与象限百分率改善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培养3天后可见少数细胞呈集落式生长;7天左右,细胞之间形成联接,并围成管腔状;14天左右,细胞融合形成铺路石样。荧光染色显示内皮祖细胞呈DiI-acLDL和FITC-UEA-1双阳性染色,并且CD34、CD133与CD34、VEGFR-2双染均呈阳性。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表现为剂量依赖性。体内实验显示,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表现为3小时下降,然后开始逐步升高,6小时达到峰值(P<0.05),后逐渐回到正常水平;脑创伤大鼠接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与生理盐水治疗组比较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于治疗后7天左右达高峰(P<0.05),后逐渐下降。脑创伤后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脑创伤区周围及伤侧海马齿状回区各时间点CD34阳性细胞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治疗组比较,其创伤区周围和同侧海马区的CD34阳性细胞的数量进一步明显提高(P<0.05),同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与创伤区周围和齿状回区CD34阳性细胞的变化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应用水迷宫检测发现,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大鼠伤后24和25天的象限百分率明显比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升高(P<0.05),同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创伤区周围和齿状回区CD34阳性细胞的变化与相应的象限百分率成明显正相关(P<0.05)。mNSS评分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治疗组比较,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大鼠于伤后第14、21、25天其行为学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创伤性脑损伤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促进脑创伤区周围及海马区周围的血管新生,改善了脑创伤大鼠行为学功能和学习及记忆功能,改善程度与血管新生能力呈正相关,为临床治疗脑创伤患者提供了新思路。

佚名[10]2004年在《2004年第12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A阿 Alzheimer病 Alzheimer病的血管病因假设,918 卒中与Alzheimer病的危险性,140 Aryldialkylphosphatase 对氧磷酶家族与神经系统疾病,709 阿加曲班 tPA阿加曲班卒中研究,452 阿司匹

参考文献:

[1].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李中春. 浙江大学. 2004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C]. 陈怀红, 李中春. 2005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5

[3].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保护的研究及应用[D]. 朱丽超. 郑州大学. 2014

[4]. 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熊建忠. 南方医科大学. 2011

[5]. 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

[6].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J]. 郭丽君, 袁慧欣, 乔振华.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7].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白质软化新生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行为学的影响[D]. 齐俊冶. 广州医科大学. 2014

[8]. 抗自由基中药对小鼠脑片及PC12细胞脑缺血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钱晓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9]. rhEPO增强脑创伤大鼠内皮祖细胞动员、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研究[D]. 王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10]. 2004年第12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标签:;  ;  ;  ;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