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山东省寿光市寿光中学262704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是成长于“读图时代”的学生对于以“含蓄美”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低下,进而缺乏阅读兴趣。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古典诗词的特征,可以以“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读图时代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在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课本中,不算读本,设有3个单元的古典诗词,共24首,在各种文体的设置比例中仅次于文言文。这些都足见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却是学生对于古典诗歌阅读的兴趣缺缺、鉴赏能力低下的状况。这种现象,究其根源,不能不考虑到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影像图片资料所包围,从电影、电视、广告到动画、漫画、海报,各种形式的图像渗透了生活的每个环节,这就是所谓的“读图时代”。而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更多的学生乐于上网看电视、看电影,对于一些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大多来源于改编的影像资源,能够捧卷阅读的少之又少。

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如果只是走复述诗歌大意、归纳诗歌主题和情感、概括表达方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的话,只能够是让学生感觉枯燥,无法切实地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笔者认为面对现在学生阅读的现状,要拉近学生和诗词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可以把在课堂诗词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开端,将诗歌与图画结合、与故事结合,由浅入深地进入诗歌的画境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进而理解诗歌的意境,从而建立起诗歌阅读的兴趣,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发挥想象,由诗入画,由画悟情

苏轼曾说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又有人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诗与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说结合得非常紧密,号称是姐妹艺术。“一切景语即情语”,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景与情在诗人笔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由此,读懂诗人笔下所写之景对于理解诗人所述之情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该让想象飞扬,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诗词中所绘之景。

当学生通过语言进行再次描绘的时候,就是他们进行艺术的再造想象,开始进入诗歌的时候。而教师则大可在他们描绘诗中景色的同时,用简笔画三笔两笔勾勒出景物,或者通过幻灯片将相似的景色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的想象,并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诗中所绘之景的印象。

二、拓展想象,深入内心,体悟情感

“言为心声”,“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歌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具有现实基础的情感抒发。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在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词人远行,和情人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场景,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样的一幅场景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将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清秋暮色,江水滔滔而去,岸上,长亭边,两个相爱的人牵着手,彼此凝望,相顾无言。

那么此时,他们的内心都在想些什么呢?这样的内心活动是无法用单纯直观的画面来表达的。又或者在下半阙中,作者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学生将这幅画面描绘出之后,就会有这样的疑惑:当诗人在酒醒的清晨,凝望着天边的一弯残月,面对着岸上在凉风的吹拂中轻轻摇动着柔软的枝条,如同情人不舍地挥动着的手臂的杨柳的时候,诗人在想着什么?可曾叹息?可曾流泪?

当学生能够不满足于画面的直观性,自觉地深入挖掘画面之后的诗人的内心活动,体会诗人的情感波动的时候,那么他们对于诗歌的阅读鉴赏也就更上了一个台阶,迈向了更高的一层,实现了诗歌教学的初步目标。

三、因势利导,实现德育目标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诗歌教学中,在通过逐步引导,使得学生进入了诗歌的画境之中,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之后,通过对于诗歌意境的解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去感悟诗人情感的由来,从而真正深入地了解作者、了解作品的思想。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而评价内容中就包括了“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丰富的内蕴和深层意义”等内容。研究者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心与物之交融。山川万物既非孤独化的‘物’,心灵世界亦非隔绝的‘心’,两者的沟通需要联想,更需要感悟。”

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以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继而深入到诗歌之中,体悟作者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传统道德思想的积极熏陶的教学目的。

标签:;  ;  ;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