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剩余论文_刘佳,王先甲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作剩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分配,契约,供应链,公益,理性,西藏。

合作剩余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王先甲[1](2019)在《网络博弈合作剩余收益分配的协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参与者在进行网络博弈时有机会与其相邻参与者签署协议进行合作,此时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成了一个网络结构,并可以使用无向图来表示.参与者之间依据网络结构选择合作对象进行合作,进而产生剩余收益,而剩余收益通过协商的方式在两个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本文依据协商理论与匹配理论,研究网络博弈环境下参与者之间如何签署协议进行合作,进而分配合作产生的剩余收益的问题,称为网络协商博弈,并给出基本的可行解的形式.通过限制参与者可以签署协议的数量,本文对网络协商博弈进行分类,使用协商与匹配方法研究每一类网络协商博弈的合理解的具体形式并设计求解方法.本文的结果表明: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以及合作收益的分配不仅与网络博弈自身有关,而且与参与者能够签署的合作协议数量有关.研究拓展了协商方法在网络协商问题中的应用,为多边合作对象的选择以及合作剩余收益的分配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史文雷,魏云凤,阮平南[2](2019)在《网络组织合作剩余分配方法的模型设计——基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剩余的创造和分配是网络组织存在并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基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条件论证了合作剩余分配所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分析了理性条件选择的必然原因,构建了合作剩余分配的概念模型,设计了考虑以上理性条件的合作剩余分配方法并论证了分配方法所具有的优良数学分析性质,保障了合作剩余分配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9年05期)

蓝海霞[3](2015)在《合作剩余视角下西藏公益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益旅游是公益慈善和旅游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实践中出现的两者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入新的理论——合作剩余,探讨在合作剩余理论的指导下如何使公益旅游良好循环发展,使公益旅游供需有效衔接。本文主要从合作剩余产生的原理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分析西藏发展公益旅游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5年27期)

陈乐丰[4](2015)在《“ES+DR”医药供应链企业合作剩余分配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国内的医药生产、零售经营环境与模式日益规范,在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年轻化”、人均收入增加、消费升级等长期需求影响下,拥有巨大市场开发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下的医药行业成为了我国持续快速发展与重点发展的行业。医药相关企业要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抢占国内医药市场,保持企业良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医药行业内供应链的合作,创造更多更大的合作剩余,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国内巨大的药品消费市场,推动了国内一大批医药零售企业的高速发展,随着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大型医药零售连锁药店的相继上市,药品连锁零售企业开始在医药供应链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引起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专属生厂商+定点零售商医药供应链(Exclusive Supplier+Designated Retailers,简称“ES+DR”医药供应链)”为出发点,创新分析了“ES+DR”医药供应链企业合作剩余分配模式。文章主要研究了合作剩余的分配问题,供应链中各企业相互合作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最求合作剩余最大化。作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不仅要实现整个“ES+DR”医药供应链合作剩余的最大化,同时要实现它参与“ES+DR”医药供应链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合作剩余多余它单干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因此,在“ES+DR”医药供应链中,如何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合作企业之间产生的合作剩余,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加以激励和保障,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各合作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ES+DR”医药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及相关方法,建立了“ES+DR”医药供应链企业合作剩余分配模型,重点分析了合作剩余的产生、合作剩余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运用Shapley值法对合作剩余进行分配,运用益丰大药房实际案例进行检验,通过算例验证“ES+DR”医药供应链合作剩余分配模型的有效性,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30)

安慧,郑寒露,郑传军[5](2014)在《不完全契约视角下PPP项目合作剩余分配的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PPP作为一种典型的项目融资模式,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解决了公共部门资金匮乏和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然而PPP因自身的项目特点使其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在公私合作双方达成初始契约后的合作协商阶段,初始契约中未明确规定的事项通过双方协商合作,可以获得初始契约中未涉及的合作剩余收益。针对该部分合作剩余收益,合作双方对分配份额进行谈判,考虑合作双方地位的非对称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求解精炼纳什均衡解,分析影响分配结果的因素,得出博弈方的信息类型对博弈结果影响最为显着,从而为PPP项目合作剩余分配谈判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曾祥炎,向国成[6](2014)在《合作剩余与企业本质——基于“个体—组织”对立统一方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只有在"原子"社会经济观的层面上,科斯的"企业契约论"才能得以解释,但这种虚拟语境下的社会经济观并不能合理反映现实世界,因此,对企业本质的探讨,需要回归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来进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有生存和自由两大基本福利追求,这两大基本福利追求往往使人陷入"两难选择":要提高生存福利,人们需要加入组织以获取合作剩余,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降低人们的自由福利。文章基于"个体—组织"对立统一方法论,讨论了企业产生的原因与契约的作用,得出了企业本质是创造合作剩余的经济组织的基本观点。(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4年01期)

宋晨[7](2013)在《基于合作剩余角度对RED创意公益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慈善机构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大多数的慈善机构主体往往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单方面接受捐助的状态。RED创意公益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他创造出来一种全新的以合作剩余为基础的公益模式,即捐赠企业与公益主体采取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以合作剩余最大化为目标,以合作剩余的合理分配为手段,从而促使捐赠企业与公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进而为公益主体带来了持续的,稳定的现金流入。(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3年03期)

罗兴武[8](2012)在《农户合作行为、供应链剩余与合作剩余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产品供应链剩余是农户合作的目标,也是农户合作的前提,其现金流量增量主要有农产品收入增加、经营成本降低、农业费用降低和农资品成本降低四个来源。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农户合作行为的机理,比较了供应链剩余分配的两条基本路径,提出采用Shapley值法优化分配有利于调动农户积极性,探讨了巩固农户合作增加供应链剩余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2年12期)

苏小敏,张永,邵建平[9](2011)在《基于“合作剩余”的西部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对西部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合作治理"的新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2期)

李群峰[10](2011)在《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讨价还价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知识和资本的结合体,知识型企业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合作剩余分配方式,如何协调解决其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之间的合作剩余分配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讨价还价博弈(Bargaining game)理论作为博弈论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用来研究利益分配问题的有力工具,许多现实的交易和协调问题也可通过讨价还价理论来模拟。以讨价还价博弈作为研究工具对知识型企业的合作剩余分配进行研究,可以更为准确的刻画合作剩余的分配过程和各种外界因素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知识型企业的合作剩余分配看作各要素所有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动态博弈,从讨价还价博弈角度讨论信息差异、风险态度差异、耐心因素、资产专用性和市场稀缺程度等各种因素对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讨价还价博弈中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分析不同情形下讨价还价博弈的博弈过程和均衡结果,进一步拓宽讨价还价模型的理论应用范围,为深入理解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博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提供有益理论尝试。主要内容如下:(一)对讨价还价博弈理论进行了系统评述,讨论了传统古典讨价还价理论的局限性,详细介绍了纳什公理型讨价还价模型和鲁宾斯坦策略型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及其扩展,并概括了国内外讨价还价博弈理论的最新进展。(二)对知识型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合作剩余分配中讨价还价能力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行业性质、企业类型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以及合作剩余分配中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因素。(叁)构建讨价还价模型对信息差异、风险态度差异、耐心因素、资产专用性和市场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知识型企业中双方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合作剩余分配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解释了博弈模型结果的实际经济意义,扩展到合作博弈框架下对合作剩余分配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从讨价还价博弈的视角出发,结合知识型企业自身的特点,采用博弈论作为工具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内部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合作剩余分配的影响因素加以剖析和探究。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对讨价还价博弈理论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借助纳什公理型讨价还价模型和鲁宾斯坦策略型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作为研究工具,详细的描述和刻画了知识型企业的合作剩余分配谈判过程,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谈判力的变化对企业合作剩余分配格局的影响。(二)在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中,信息差异、风险态度差异、耐心因素、资产专用性和市场稀缺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双方的谈判能力,谈判能力进而决定了双方合作剩余收益的分配。本文对以上影响谈判能力的因素分别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讨论了对双方谈判能力以及合作剩余分配的具体影响,分析了不同情形下讨价还价博弈的博弈过程和均衡结果如何随之变化,为深入理解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博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提供有益理论尝试。(叁)本文将讨价还价博弈引入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中,构建了不同条件下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对传统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丰富了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理论形式,拓展了讨价还价博弈研究方法的理论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1-03-01)

合作剩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作剩余的创造和分配是网络组织存在并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基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条件论证了合作剩余分配所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分析了理性条件选择的必然原因,构建了合作剩余分配的概念模型,设计了考虑以上理性条件的合作剩余分配方法并论证了分配方法所具有的优良数学分析性质,保障了合作剩余分配的科学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作剩余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王先甲.网络博弈合作剩余收益分配的协商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

[2].史文雷,魏云凤,阮平南.网络组织合作剩余分配方法的模型设计——基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辨析[J].管理现代化.2019

[3].蓝海霞.合作剩余视角下西藏公益旅游发展探析[J].中国商论.2015

[4].陈乐丰.“ES+DR”医药供应链企业合作剩余分配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5].安慧,郑寒露,郑传军.不完全契约视角下PPP项目合作剩余分配的博弈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4

[6].曾祥炎,向国成.合作剩余与企业本质——基于“个体—组织”对立统一方法论[J].当代财经.2014

[7].宋晨.基于合作剩余角度对RED创意公益的探析[J].北方经贸.2013

[8].罗兴武.农户合作行为、供应链剩余与合作剩余分配[J].商业研究.2012

[9].苏小敏,张永,邵建平.基于“合作剩余”的西部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李群峰.知识型企业合作剩余分配讨价还价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分工、协作与企业合作剩余创造范...和解成本与合作剩余关系图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  (二)价值创造...社会责任财务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最终合作剩余E与合同成本D的关系...两人交易的艾奇渥思方盒

标签:;  ;  ;  ;  ;  ;  ;  

合作剩余论文_刘佳,王先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