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学生论文-朱桓,李玉昆,汪竹涛,徐夏月,李鸿帆

成人大学生论文-朱桓,李玉昆,汪竹涛,徐夏月,李鸿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人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人依恋,手机成瘾,情绪表达抑制,大学生

成人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朱桓,李玉昆,汪竹涛,徐夏月,李鸿帆[1](2019)在《情绪表达抑制在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与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江苏省755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ECR)、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5.12%,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有显着差异性(F=5.13,16.47;P<0.01),其中,大一学生手机成瘾得分最高,医学专业学生手机成瘾得分最低。相关分析显示,手机成瘾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情绪表达抑制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37,0.18,0.18;P<0.01)。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依恋焦虑显着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35,P<0.001),情绪表达抑制在依恋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014,Bootstrap 95%CI=0.004~0.030);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情绪表达抑制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值=0.017,Bootstrap 95%CI=0.005~0.035)。结论:成人依恋和情绪表达抑制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成人依恋可通过情绪表达抑制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高晓萌,朱博,张西蒙[2](2019)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人际疏离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构建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理论体系,采用成人依恋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对536名某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36.75%的大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倾向;手机成瘾组的成人依恋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人际疏离感、手机成瘾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人际疏离感在依恋回避与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依恋回避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通过人际疏离感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万晨旭[3](2019)在《成人初显期视角下的大学生责任感内在联系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责任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成人初显期与大学生责任感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和提高大学生责任感,从而更加顺利的渡过成人初显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成福[4](2019)在《浅析大学生精神成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精神缺失现象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讨论研究,其中有学者将"大学生精神成人"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开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是因为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31期)

刘蓝田,桑青松,舒首立[5](2019)在《大学生校园受欺负经历与网络欺负的关系:同情与成人依恋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欺负这一概念的形成起初是来源于对校园内欺负行为的研究,而最早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是L·伯克(L·Burk,1897),他于1897年在《教育学专刊》(Pedagogical Seminary)第4期上发表了最早关于欺负问题的专题论文:《嘲弄与欺负》(Teasing and Bullying)。欺负是指一个或多个人在某段时间内对某个人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辱骂、威胁、嘲弄或踢打、抓咬、勒索、抢夺财物等行为(Dan Olweus,1993)。研究者们为了将欺负行为与一般攻击行为区分开来,特此罗列出了欺负行为的叁个区别性特点:(1)未受激惹的有意性(2)重复发生性(3)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间力量的不均衡性(Smith,1991)。在过往有关欺负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多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校园环境中即时性的欺负事件,而未对受害者发生的潜在心理变化有所重视;而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表明,大学生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黄艳萍,李玲,2009),学子轻视生命、不堪心理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其中因校园暴力、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甚至占据了很大比例,这更加警醒学界人士乃至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网络欺负这一新型欺负方式,为欺负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捷。网络欺负(Cyberbully)是指在网络交往环境下个体或群体借助网络媒介对特定对象实施的有意伤害行为(Smith,Mahdavi,Carvalho,Fisher,Russell,&Tippett,2008),包含网络谩骂、骚扰、威胁、排斥等多种形式。由于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其相关特性,与此相嵌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全完善,因此对于网民言行举止的要求还无法完全、准确地落到实处。当代大学生尚处于精神世界发展的初期阶段,内在的心理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态度并不成熟,自身认知发展的不健全导致对互联网世界的误解,甚至不乏部分大学生会将互联网视为"法外之地",而那些曾经在校园中处于被害者角色的受欺负群体,则更可能成为网络世界中欺负者的一员,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被害者转变为施害者。除此以外,在以往我们对于行为发生的认知中,很少将两个不处于同一物质层面的行为方式相联系,而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欺负行为与网络欺负行为似乎就是处于平行时空的两种物质,此前少有人对此做相关研究,也更少有人将曾是校园欺负事件中的受害者在之后的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转变作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大学生过往被欺负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也实属迫在眉睫。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被欺负经历、网络欺负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是如此。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大学生所遭受的被欺负经历与其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重在挖掘其内在影响机制,从而有效的缓解、抑制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形成更加健全、完整、积极的人格特质,也为学界乃至社会贡献理论、实践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梦阳,张守臣[6](2019)在《成人依恋对大学生个体真实性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否真实地做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若一个人的内在自我往往与其外在表征之间不一致,就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个体真实性与自我密切相关,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对个体的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心理健康等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个体真实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探讨。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其周围亲密关系往往持消极态度,这种回避或焦虑型的依恋能够影响到大学生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因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往往会回避其真实的一面。本研究从成人依恋和羞耻感两个视角,探索个体真实的影响因素,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大学生羞耻感量表、个体真实性问卷对3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用SPSS22.0、Mplus7.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表明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op方法对羞耻感在成人依恋和大学生个体真实性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成人依恋、羞耻感与个体真实性之间两两相关,(2)依恋回避对个体真实性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羞耻感在依恋回避与个体真实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依恋焦虑对个体真实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羞耻感在其中也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晓庆[7](2019)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职业决策理论探讨了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叁个人际关系因素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以青岛、潍坊、济南、淄博地区的908名大学生为主试,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分化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成人依恋对职业决策困难有着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分化和社会支持在成人依恋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还会通过自我分化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职业决策困难。(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8期)

苏曼[8](2019)在《论孔子的生命历程对当代大学生成人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生逢乱世,早年生活清贫,却有志于学,创立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其生命历程对于明晰当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还是成才等问题仍有丰富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岳阳[9](2019)在《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对成人教育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借助网络信息的各项资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在激烈的社会发展竞争以及时代进步的大浪潮影响之下,想要顺利脱颖而出,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工具的有效运用成为关键。而成人教育大学生在面临时代发展中的众多不合理因素,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进行网络信息的使用,对网络信息中的各项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将会贯穿于成人教育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始终。现阶段,成人教育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网络信息行为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主要针对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点展开深入研究,对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具体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举措,希望能够对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庞捷敏[10](2019)在《指向美好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基于成人初显期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蕴含着心理健康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创造与实现美好生活。高校学生在成人初显期里有特定的心理特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独特的定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回应大学生的需求,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的生活。(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20期)

成人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构建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理论体系,采用成人依恋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对536名某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36.75%的大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倾向;手机成瘾组的成人依恋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人际疏离感、手机成瘾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人际疏离感在依恋回避与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依恋回避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通过人际疏离感间接影响手机成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人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朱桓,李玉昆,汪竹涛,徐夏月,李鸿帆.情绪表达抑制在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2].高晓萌,朱博,张西蒙.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人际疏离感的中介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万晨旭.成人初显期视角下的大学生责任感内在联系及特征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

[4].李成福.浅析大学生精神成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江丛刊.2019

[5].刘蓝田,桑青松,舒首立.大学生校园受欺负经历与网络欺负的关系:同情与成人依恋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王梦阳,张守臣.成人依恋对大学生个体真实性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王晓庆.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关系[J].现代职业教育.2019

[8].苏曼.论孔子的生命历程对当代大学生成人教育的启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

[9].岳阳.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点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10].庞捷敏.指向美好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基于成人初显期的调查分析[J].教育观察.2019

标签:;  ;  ;  ;  

成人大学生论文-朱桓,李玉昆,汪竹涛,徐夏月,李鸿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