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中L-选择素的表达及阻断后的肺保护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

体外循环中L-选择素的表达及阻断后的肺保护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

薛金熔[1]2004年在《体外循环中L-选择素的表达及阻断后的肺保护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大鼠体外循环及肺保护液灌注模型的建立 为研究体外循环中肺损伤及肺保护机制和观察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的肺保护作用,我们采用SD大鼠为实验动物,以同种大鼠血液作为预充液,同种大鼠肺作为氧合器,建立了体外循环及肺保护液灌注模型。 供体鼠颈总动脉放血并完整取下心肺组织,经右心室流出道插管入肺动脉作为氧合器与实验鼠静脉引流系统相连接;实验鼠右颈总动脉和右上腔静脉插管分别接体外循环动静脉管道,经实验鼠右室流出道置套管针入肺动脉,套管针连接到肺保护液灌注装置。 开始体外循环转流同时停实验鼠呼吸器,夹闭肺动脉造成完全转流模式;于肺动脉根部灌注肺冷保护液,0.5小时后开放肺动脉,开呼吸器,体外循环灌注流量逐渐减半,追加半量肝素,继续转流1小时后实验结束。转流中测定血气分析,氧分压、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气道压均在正常范围。 结果证明:离体大鼠肺能够作为氧合器用于体外循环研究,大鼠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在方法上是可行的。 二、L-选择素在体外循环中的表达及其拮抗剂的肺保护作用 L-选择素(L-selectin)介导了血流中中性粒细胞的捕获及后期的中性粒细胞在已经聚集于血管壁上的白细胞上的滚动,对炎症反应的发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L-selectin在体外循环中的表达及应用其拮抗剂后肺组织中过氧化产物含量、肺组织结构

严飞[2]2010年在《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体外循环(CPB)仍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导致术后各脏器、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肺是最早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CPB后肺损伤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术后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术后肺部并发症(15~30%),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而引起死亡(2%)。CPB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和预后。目前,CPB后肺损伤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种肺保护的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出发,探讨在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冷血和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目的:1)进行CPB手术中建立持续肺动脉灌注系统的研究,评价肺动脉灌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探讨CPB后SIRS导致肺损伤的机制,评价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冲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UTI(1万U·kg-1、2万U·kg-1),通过观测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UTI对CPB后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4)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基础上,在灌注液中加入UTI,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性保护性措施,通过对生化、肺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CPB后肺损伤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CPB预冲应用UTI。方法:1)选择3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灌注组(P组)两组,每组各15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体外循环装置及管理,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灌注组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5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两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行光学显微镜检查。2)选择4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Ⅰ组)、UTI 1万U·kg-1组(Ⅱ组)和UTI 2万U·kg-1组(Ⅲ组),每组各15例,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的水平;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叁组在多个时点记录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平台压(PAP)、呼气末正压(PEEP),分别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3)选择6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UTI预冲组(Ⅱ组)和含UTI氧合冷血肺灌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Ⅲ组在CPB手术期间经肺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含UTI(总量2万U·kg-1)氧合冷血,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Ⅱ组给予以UTI(总量2万U·kg-1),以100ml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加入预冲液,经CPB转机进入体内,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Ⅰ组为标准对照,即不用UTI,也不行肺动脉灌注,只行二尖瓣置换术。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叁组在多个时点记录VT、Fi02、气道平台压PAP、PEEP,分别计算OI、PA-aO2、Cst。叁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分别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0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灌注压力<20mmHg,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2)两组CPB开始后右心房与左心房血白细胞计数之比(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011),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214);两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21,P=0.0000),但P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032,P=0.0132,P=0.0284,P=0.0139);两组CPB开始后氧合指数(0I)和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下降(P=0.0001,P=0.0082),但P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83,P=0.0104);两组CPB开始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24);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187);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明显充血水肿及大量白细胞聚集,而P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3)叁组CPB开始后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164),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253);叁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37,P=0.0000),但Ⅲ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Ⅱ组,同时Ⅱ组高于Ⅰ组(P=0.0021,P+0.0183,P=0.0134,P=0.0004);叁组CPB开始后OI和Cst均明显下降(P=0.0002,P=0.0011),但Ⅲ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52,P=0.0115);叁组CPB开始后PA-a0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24);叁组CPB开始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1);叁组CPB开始后sP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003,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35,P=0.0017);叁组CPB开始后M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3)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024);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而Ⅱ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Ⅲ组基本正常;电镜Ⅰ组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破碎,基底膜暴露,血气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激活,Ⅱ组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较少,气血屏障增宽,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内激活、附壁的炎症细胞,Ⅲ组CPB后可见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轻度水肿,结构完整、清晰,气血屏障大致正常;Ⅰ组MMP-9在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染色强阳性,Ⅱ组染色阳性而Ⅲ组呈弱阳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方案(控制灌注液温度28~30℃、灌注压力<20mmHg、灌注流速10ml·kg-1·min-1)是安全可行的。2).在CPB期间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减轻CPB后SIRS的严重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因而具有肺保护作用。3).UTI应用于CPB可减轻肺内白细胞的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具有肺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UTI剂量较大组(2万U·kg-1)肺保护作用更明显。4).将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CPB期间采用含UTI氧合冷血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清除自由基,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中性粒细胞MMP-9、MPO等水解酶的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可以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因而具有明确肺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CPB中应用UTI。5).本研究在生理、生化、免疫组化及组织形态学层面揭示CPB后SIRS的发生机制,证实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UTI氧合冷血可以减轻CPB后SIRS的程度,对CPB后肺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运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且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新的措施。

陈子民[3]2008年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婴儿体外循环的肺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急性肺损伤是婴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它与术后死亡率、心脏手术成功率和治疗费用密切相关。白细胞在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减轻白细胞引起的炎性反应是改善急性肺损伤的策略。由于婴儿体外循环手术必需添加一定数量库存血预充,而且用量是婴儿自身血液的2~3倍,因此含血预充液里的异体白细胞对婴儿机体影响极大。本研究通过去除婴儿体外循环预充液的异体白细胞来观察其对体外循环肺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在体外循环前去除预充液的异体白细胞,探讨其能否减轻白细胞所介导的体外循环炎性反应造成的急性肺损伤。为婴儿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实验方法选取60例小于1岁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年龄、体重、性别和病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常规库血预充。运用ELISA法测定围体外循环期各相应时点的血浆NE、TNF-α、IL-6、IL-8含量;测定白细胞计数;测定患儿体外循环前后各相应时点TFI、肺C_(dyn)和P_峰,根据血气分析和吸氧浓度计算出OI、PaO_2/PAO_2、A-aDO_2和RI等肺功能指标;记录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与重症监护时间。研究上述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运用统计学t检验的方法,得出研究结果。结果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与重症监护时间;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白细胞及炎性介质:白细胞计数在主动脉开放10min到CPB后24h的5个时点里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NE、TNF-a、IL-6和IL-8浓度在体外循环后多时点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P<0.05)。3、胸液指数(TFI)在CPB后2h、6h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4、肺的换气功能指标:OI和PaO_2/PAO_2在CPB后2h、6h、12h时点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A-aDO_2在CPB后2h、6h、12h、48h时点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P<0.05);砒在CPB后6h、12h时点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5、肺的通气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_峰)则在CPB后2h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肺动态顺应性(C_(dyn))在CPB后2h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去白细胞血预充可减少婴儿围体外循环期白细胞的数量。可降低婴儿围体外循环期的炎性介质NE、TNF-a、IL-6和IL-8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白细胞介导的体外循环炎性反应。2、去白细胞血预充能减轻体外循环炎性反应造成的急性肺损伤,改善肺换气与通气功能,缩短婴儿体外循环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对婴儿围体外循环期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周小莲[4]2007年在《体外循环中山莨菪碱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体外循环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及肺的缺血再灌注会造成严重肺的损伤,CPB术后患者的肺功能不同程度下降。因此围术期的肺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莨菪碱具有抗炎及防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山莨菪碱对体外循环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例择期首次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ASA分级Ⅱ~Ⅳ级、年龄、体重的差异无显着性。所有患者均无肝肾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大于40%;血常规基本正常;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近期无肺部感染及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等。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A组按0.8mg/kg的山莨菪碱于转流开始加入预充液中,经转机进入体内。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山莨菪碱,用法同A组,麻醉方案两组相同。分别于诱导切皮前(T_1)、转流30min(T_2)、停CPB1小时(T_3)、4小时(T_4)、24小时(T_5)抽取动脉血,肝素抗凝,测定红细胞压积和动脉血气分析,余血立即以2000r/min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浆,置入-20℃冰箱内保存。根据试剂盒说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IL-6浓度。按公式:RI=[P(A-a)DO_2]/PaO_2=[(Pb-PH_2O)×FiO_2-PaCO_2-PaO_2]/PaO_2计算。Pb为大气压(760mmHg),PH_2O为室温下饱和水蒸气压(47mmHg)。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IL-6、TNF-α水平和RI值在体外循环前T_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_(2-5)各时点TNF-α、IL-6均高于T_1(P<0.05),A组T_(2-5)各时点TNF-α、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同时点值(P<0.05),T_3、T_4各时点C组的RI较T_1和A组同时点显着增高(P<0.05)。RI与IL-6、TNF-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和0.67(P<0.01)。结论:山莨菪碱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因而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肺功能。

王古岩[5]2006年在《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病人围术期炎症反应的激活情况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24例OPCAB病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W组),每组12例。W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乌司他丁6000 U·Kg~(-1),30 min输完,然后以1000 U·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T1)、冠状动脉血管全部吻合结束后0.5h(T2)、术后2h(T3)、6h(T4)、18h(T5)采集病人血浆测定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内皮素-1(endothelin,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cTnⅠ),并记录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两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与基础值(T1)比较,W组各时点IL-6、IL-10值及CD11b/CD18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IL-6值在T3(p<0.01)、T4(p<0.05)时点,IL-10值在T3时点(p<0.01)显着升高,CD11b/CD18表达在T2、T3、T4时点显着增加(p<0.01)。同C组比较,W组IL-6、IL-10值在T3时点(p<0.05),CD11b/CD18表达在T2、T3、T4时点(p<0.01)显着降低。(2)与基础值(T1)比较,C组NO值在T3、T4时点(p<0.05)和T5时点(p<0.01)显着降低,W组NO值在T2—T5时点虽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T1)比较,C组ET1值在T2—T5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W组ET1值在T2—T5时点均显着降低(p<0.01)。W组ET1值在T2—T5时点均较C组显着降低(T2、T3 p<0.05,T4、T5p<0.01)。(3)C组和W组cTnⅠ值在T3—T5时点均较T1时点显着升高(p<0.01)。W组cTnⅠ值在T2—T5时点均较C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OPCAB病人围术期存在细胞因子激活、中心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增加、内皮功能和心肌损伤。(2)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OPCAB术后细胞因子激活,抑制CD11b/CD18表达,降低血浆ET-1、cTnⅠ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反应以及内皮功能和心肌的保护作用。

郭宏伟[6]2007年在《谷氨酰胺二肽对体外循环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定血浆中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不同阶段浓度水平的变化,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力太)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从而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减轻体外循环全身炎症反应的方法。方法:连续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47±12.3y,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例。实验组在术前3天及术后2天给予力太1.5ml/kg/d微量输液泵5ml/h静脉输入;对照组只行常规体外循环,不用力太。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_1),CPB开始后30min(T_2),停机时(T_3),CPB结束后24h(T_4),CPB结束后48h(T_5)5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枸橼酸钠抗凝血2ml即时送检血常规,自凝血5ml以2,000转/分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72℃深低温保存待测。实验标本收集完毕后,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法测定血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对测定的数值以T_1的红细胞压积(HCT)为基准进行矫正后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体重、术前心功能分级、置换瓣膜数量、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1)血浆TNF-α变化:两组患者术前血浆TNF-α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CPB开始后其浓度迅速升高,CPB结束时达到高峰,并于CPB结束后24h恢复至正常范围。在T_2、T_3时,实验组患者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血浆IL-6变化:两组患者术前血浆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PB开始后IL-6水平升高并于CPB结束后24h达到高峰,术后48h基本恢复正常。CPB开始后至CPB结束后24h的各时点,实验组患者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3)血浆IL-8变化:两组患者术前血浆IL-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CPB开始后IL-8水平均显着升高,且一直持续到术后48h,并于体外循环结束时达到高峰。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24h两个时点,实验组IL-8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1) CPB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浆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8明显升高。(2)围术期静脉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可显着降低以上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CPB所致的机体炎症反应。(3)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减轻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机制及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邵永丰[7]2001年在《联合应用常规及改良超滤对儿童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可以引起细胞因子释放及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CPB心脏直视手术图手术期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以及联合应用常规和改良超滤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并对联合超滤作用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抽取儿童心脏直视手术病人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超滤组,对照组10例,超滤组9例,常规进行CPB心脏直视手术。超滤组在主动脉开放后开始常规超滤,CPB结束时进行改良超滤。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或超滤前、CPB结束或超滤后、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PMN)、血红蛋白(HGB)、血球压积(HCT)、以及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变化及超滤的影响。记录麻醉诱导时、开胸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手术结束时肺顺应性、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的变化。记录手术结束时两组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术后24小时心包、纵隔引流量(ml)、术后呼吸机维持时间(h)、术后住ICU时间(d),并对以上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血WBC、PMN在CPB术后升高明显,术后24小时达高峰,而两组间无差异(P>0.05)。联合超滤对HCT、HGB有明显影响,与超滤前及对照组比,超滤结束时的HCT、HGB均有显着提高(P<0.05)。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对照组血几-6、IL-8、IC删-l、VC删-l均在 CPB结束时达到高峰,显着超过*PB前水平o功刀1)使用鹏超滤能够明显降低血管 IL-6、ILE及 ICAM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超滤结束时明显降低o功.05,P刃.of,P<0.05),而对VC删l影响较小,在*PB结束时两组间无差异①功刀5)。 3.超滤前后比较,肺顺应性有明显改善(1刀5),而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均有显着下降瞩<0刀1)手术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超滤组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均有显着下降(<0刀5人 4.手术结束时两组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Pa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术后24小时。G包、纵隔引流量、术后呼吸机维持时间、术后住uU时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1.低温体外循可以引起术后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使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联合应用常规及改良超滤不仅能减轻CPB术后组织水肿,提高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同时能降低术后血浆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困子的浓度。 3.联合超滤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更适合于复杂先。。病患儿以及需长时间CPB的病人。

张祖列, 闵苏[8]2006年在《体外循环肺保护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肺损伤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心肌保护技术的日益成熟,肺保护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肺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药物干预、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白细胞滤过等,其目的在于降低全身性炎症反应,减轻或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作者回顾近年来体外循环肺保护方法的研究状况。

何彬[9]2007年在《缺血预处理联合PDTC对肺实质细胞凋亡及NF-κb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缺血预处理联合NF-Кb的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对肺实质细胞凋亡、核因子-Кb(NF-Кb)及肺功能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联合PDTC对肺脏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c reperfusion, IR),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及缺血预处理联合PDTC组(IPC+PDTC),每组6只。IR组:麻醉平稳后,阻断左肺门致肺缺血,60min后松解肺门结扎线,缺血肺再灌注120min;IPC组:麻醉平稳后,左肺先予以10min缺血和10min的再灌注(预处理)两次,然后重复IR组实验;IPC+PDTC组:IPC前15min静脉注射PDTC 10mg/kg,然后按IPC组完成实验。各组均于麻醉平稳、肺缺血60min即刻,再灌注后30min、60min、120min 5个时间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换气功能指标;术后取左下肺组织1.0cm×1.0cm×1.0cm进行肺实质细胞凋亡、NF-Кb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剩余左下肺组织进行肺湿干比重检测。结果:各组麻醉平稳即刻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氧和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O2)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肺缺血60min即刻、缺血再灌注后30min、60min和120min,IPC组和IPC+PDTC组氧和指数均显着高于IR组,同时A-aO2显着低于IR组(P<0.05、P<0.05、P<0.01、P<0.01);再灌注后叁个时间点氧和指数IPC+PDTC比IPC组增高, A-aO2 IPC组及IPC+PDTC组相比后者低于IPC组(P<0.05、P<0.05、P<0.01)。手术后肺组织湿干比重检测显示IR、IPC、IPC+PDTC组分别为5.2583±0.1365、3.9235±0.1324、3.3065±0.1485,IPC组和IPC+PDTC组低于IR组(均为P<0.01);IPC+PDTC组较IPC组低(P<0.05)。肺实质细胞凋亡率IR、IPC、IPC+PDTC组分别为(22.50±1.24)%、(12.69±0.56)%、(7.79±0.47)%、IR组与IPC组和IP+PDTC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P<0.01),IPC+PDTC组与IPC组比较亦有差异(P<0.05)。肺实质细胞NF-Кbp65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IR组(55.2±0.55)%、IPC组(43.3±0.33)%、IPC+PDTC组(33.2±0.48)%。IPC组、IPC+PDTC组与IR组比较NF-Кbp65蛋白阳性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均为P<0.01),而IPC组与IPC+PDTC组比较亦有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IR组肺组织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积聚,毛细血管淤血,肺泡水肿明显,间隔增宽,肺泡塌陷,肺泡细胞失去正常结构;而IPC组标本可见少许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积聚,个别毛细血管有少量淤血,肺泡轻度水肿;IPC+PDTC组标本的损伤程度较IPC组又稍有减轻。结论:(1)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缺血预处理联合PDTC对肺保护可能有协同作用。(2)缺血预处理联合PDTC对肺的保护机制可能是抑制了NF-Кb蛋白表达活性从而使肺实质细胞凋亡下降及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

赵晨光[10]2011年在《HIF-1α和VEGF在大鼠LIRI模型中的表达及沐舒坦的肺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采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LIRI)的动物模型,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a (HIF-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进一步揭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通过沐舒坦药物干预分析沐舒坦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阻断肺门60分钟,再灌注6小时建立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不对动物作任何处理,无呼吸机辅助,直接麻醉后剖胸取肺组织标本,此组作为各组术前空白对照;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阻断60min后开放阻断钳,关胸,自开放肺门阻断钳开始,6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肺标本;缺血再灌注-手术对照组(IR-Sham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不阻断,关胸,自关胸开始,6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肺标本;纯缺血组(I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阻断60min后,不开放阻断钳,直接取肺标本;单纯缺血-手术对照组(Ⅰ-Sham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不阻断,取肺标本。各组设计纳入10只大鼠,如有试验期间死亡,则继续补足至10只。实验结束时,摘取肺组织,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制成匀浆测肺组织IL-1β, TNF-α,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与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VEGF及HIF-1α的表达。之后再取雌性Wistar大鼠40只评价沐舒坦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分组如下:(1)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不对动物作任何处理,无呼吸机辅助,直接麻醉后剖胸取肺组织标本,此组作为各组术前空白对照(2)缺血再灌注-手术对照组(IR-Sham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不阻断,关胸,自关胸开始,经股静脉以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入生理盐水(5ml/kg/h),6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肺标本(3)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阻断60min后开放阻断钳,关胸,自开放肺门阻断钳开始,经股静脉以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入生理盐水(5ml/kg/h),6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肺标本(4)沐舒坦干预组(Ambroxol组):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游离左肺门,阻断60min后开放阻断钳,关胸,自开放肺门阻断钳开始,经股静脉以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入沐舒坦溶液(5ml/kg/h),6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肺标本。各组设计纳入10只大鼠,如有试验期间死亡,则继续补足至10只。实验结束时,摘取肺组织,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制成匀浆测肺组织IL-1β、TNF-α, MPO。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与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VEGF及HIF-1α的表达。结果:各组肺组织湿/干比重:Control组、IR-Sham、Ⅰ组、Ⅰ-Sham组与IR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组织IL-1β、TNF-α含量,IR组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IR-Sham、Ⅰ组、Ⅰ-Sham组(P<0.05),但I组与I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观察到IR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较其他4组更加明显。各组肺组织HIF-1a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总体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IR组与Ⅰ-Sham组、IR-Sham、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肺组织VEGF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IR组分别于I组、Ⅰ-Sham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ontrol组、IR-Sha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肺组织HIF-1a、VEGF基因表达的相关分析: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肺组织HIF-1a、VEGF表达水平明显相关,提示LIRI期间2种因子表达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或相互调控的可能性。沐舒坦干预组测得的大剂量沐舒坦干预后,IL-1β、TNF-α的含量以及MPO活性明显低于无药物干预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同时肺组织的W/D显着减低,Pa02明显升高。结合光镜下病理发现沐舒坦干预后,肺泡间隔水肿,肺内出血等较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减轻。结论:HIF-1α、VEGF均参与了LIRI;沐舒坦对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外循环中L-选择素的表达及阻断后的肺保护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D]. 薛金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2]. 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严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

[3]. 去白细胞血预充对婴儿体外循环的肺保护作用[D]. 陈子民. 中国医科大学. 2008

[4]. 体外循环中山莨菪碱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 周小莲. 中南大学. 2007

[5]. 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炎症反应的影响[D]. 王古岩.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6]. 谷氨酰胺二肽对体外循环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临床研究[D]. 郭宏伟. 山东大学. 2007

[7]. 联合应用常规及改良超滤对儿童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 2001

[8]. 体外循环肺保护的研究进展[J]. 张祖列, 闵苏.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6

[9]. 缺血预处理联合PDTC对肺实质细胞凋亡及NF-κb的影响[D]. 何彬. 重庆医科大学. 2007

[10]. HIF-1α和VEGF在大鼠LIRI模型中的表达及沐舒坦的肺保护作用[D]. 赵晨光.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体外循环中L-选择素的表达及阻断后的肺保护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