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唐立群[1]2003年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上网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将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事实,让所有的人都对互联网感到心悦诚服,互联网已远远走在了人类生活的前头。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的表面现实,更对人类漫长时间中形成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所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也经常有一些有害信息。当面对网上众多不良信息时,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青年,如果对这些信息不能进行正确认识并进行抵制,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被这些不良信息侵蚀。青年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忽视互联网上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互联网时代,因此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本文紧紧围绕着互联网的交互性、虚拟性、共享性等特征,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的对策,对做好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晓霞[2]2017年在《互联网时代灌输理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指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阵地,给灌输理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坚持灌输理论,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及整合社会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相关经验,并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观点,对灌输的本质、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互联网与灌输理论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进一步思考了互联网时代给灌输理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灌输理论的实现路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灌输理论就是在无产阶级政党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内在地包含着灌输主体、客体、载体、方法、内容、环境等要素。网络的发展细化了灌输载体、改变了灌输主客体的关系、创新了灌输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党仍需继续坚持运用灌输理论指导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灌输理论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信息过载给灌输主客体带来负面影响以及快速信息流冲击灌输过程的闭合性"叁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我们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减少质疑;其次,要从"信息"与"人"入手,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网络宣传队伍建设,疏堵结合,输而不灌;最后,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控制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做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

孙雪亮[3]2017年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政治认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信息的传播对青年的政治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重要的改变。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未来,其政治认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有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本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开展。首先从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着手,选取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年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政治认知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是从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开始,回顾和总结有关的理论文献和研究现状,分析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收集青年政治认知的经验报告和研究成果,在参考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核心,借鉴本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方法,对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状况进行研究。同时,归纳总结互联网背景下青年政治认知的特征,深入剖析内在原因,在借鉴现有实践经验,通过对青年政治认知状况、认知渠道等方面研究,提出青年政治认知教育的相应对策及建议。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下政治认知研究的总体性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明了该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状况,总结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国内研究的特点与不足。第二章为"互联网时代发展与青年政治认知的基本理论",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准备阶段。本章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对青年和"政治认知"的概念讨论,以及对论文中所用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知心理学、归因理论、图式理论进行理论性解释,为下文的具体分析作理论支持。第叁章为"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首先是制作适合青年政治认知研究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青年政治认知的基本情况,并发现其中所具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第四章为"互联网时代提高我国青年政治认知的对策"。从"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当代青年的网络素养"、"创新网络时代政治认知教育模式"、"深化法制建设与监督提高道德自律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第五章为"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总括,分析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完善。

于潼[4]2018年在《“互联网+”视阈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是在创新2.0背景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结果。互联网的影响不仅渗透了经济领域,也影响了社会、文化领域发展。对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通道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征,同时也给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王健雄[5]2017年在《互联网时代国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青年员工是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剖析和阐述互联网时代,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和方式,以期对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冯畅[6]2017年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社会公众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最大的便利。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形式的网络语言,与此同时,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颖、时尚充满活力的网络流行语由于契合了青年大学生追求自我、追随时尚的心理需求,满足了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的诉求,受到了青年大学生们的偏爱,因此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校园中广为流行。网络流行语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和网民的社会心理,反之,它也会对网民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舆论产生较大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作为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当然也势必的会深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这些影响细致入微地渗透到了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兴领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探讨研究网络流行语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政治观等思想意识的确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辩证全面的认识,并正确的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兰敏[7]2004年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这一新的媒体的使用者,高校成为了社会“网络化”的前沿,互联网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有利于大学生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大学生提出了挑战,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提出了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面对互联网提出的挑战,如何制定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感触颇深,也深知加强这方面研究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选择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着重分析了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对于互联网环境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这一逻辑主线,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进互联网?怎样、以及如何进互联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论文的逻辑顺序是:互联网发展现状描述,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后果作用分析,对策措施思考。在论文的篇章结构安排上,全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互联网及其发展。主要是对互联网的概念、兴起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WP=4>影响作了一般性介绍、综述;特别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提出了高校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的结论。同时,还概括提炼出互联网的七大特点,即虚拟性、信息的丰富性、交互性、及时性、共享性、平等性、非控性。第二部分是联系高校实际,对网络“双刃剑” 的后果作用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互联网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表现在对客体、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主体的影响等叁个方面:1、从客体来讲,互联网的发展更新并改变着大学生的观念及其学习、生活模式:(1)从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强化、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开放精神的树立、效率观念的提高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2)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改变。2、互联网的发展便利了师生之间更快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1)改变了同学们的学习、阅读的方式;(2)拓宽了学生交友的渠道;(3)提高了择业的效率。3、互联网的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效率和吸引力:(1)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2)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和主体的挑战上:1、就对客体而言,主要是从(1)对大学生的学业;(2)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3)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4)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的;2、就主体而言,主要是从(1)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2)现有的工作方式、方法、手段;(3)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源;(4)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控性等四个方面来探讨的。第叁部分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挑战性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1、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互联网的必要性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叁个方面,做了简要论证、说明。2、从客体的角度就如何做好被教育者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1)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网络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论和历史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历史观,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能力和意识。(2)<WP=5>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网站,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丰富信息资源,开展网上思想交流。(3)加强互联网外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网络道德的专题讲座,在法律基础课中加强网络法制的宣传工作。(4)加强监管,建立“防火墙”,净化互联网信息,从加强互联网的监管和建立“防火墙”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3、从施教者主体的角度就如何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调整与转变,提出叁点建议:(1)实现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更新与方式转变,既要做到观念更新,接受互联网,掌握互联网,也要做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创新。(2)提出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从懂互联网技术的管理者队伍和各学科专业人才组成的专家队伍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王玉平[8]2017年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紧密围绕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这一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积极借鉴吸收相关学科成果的有益成分,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历史经验及启示分析,针对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现实境遇,并根据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与趋势,进而系统化地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优化路径。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一是绪论。主要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的缘由与意义,关于本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可能创新之处。二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理论依据及借鉴。首先,简要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的内涵特征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对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生活的理论等相关观点进行了简要阐释分析;同时,对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借鉴进行了简要阐释分析。叁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历史经验及启示。首先,根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发展的时间脉络和阶段特点,将其互联网时代前的历史划分为(20世纪初-1921年)孕育萌芽阶段、(1921年-1949年)日渐成熟阶段、(1949年-1966年)深入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挫折失误阶段、(1976年-1978年)调整恢复阶段和(1978年-20世纪末)改革发展阶段,分析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历史经验及教训。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提炼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时代中心任务展开传播、突出传播主体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抓住受众的广泛性与层次性特点、注重方式方法的不断总结与创新、及时自我纠正局限性造成的失误等推进当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重要启示。四是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现实境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其所处的现实环境,为增强优化路径的针对性奠定基础。一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面临的机遇,明确指出其主要包括:传播范围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传播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智能性、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和资源更加丰富、传播过程呈现扁平化和交互性等机遇;另一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面临的挑战,明确指出其主要包括: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把关人”作用弱化、传统说教日趋无效、受众的自律意识自制力和鉴别力亟需提高、社会的现实矛盾不断侵蚀消解既有传播效果等挑战。五是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与趋势。主要对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特点,为增强优化路径的前瞻性奠定基础。一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明确指出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客体呈现平等交互性、传播实践呈现虚实结合性、传播方式呈现开放引导性、传播效果呈现即时覆盖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研判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趋势,明确指出其主要包括:内容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管理保障日益凸显制度需求、各个要素更加开放和社会化、更加注重隐蔽渗透的生活化等趋势。六是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优化路径。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趋势,从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机制等层面,系统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优化路径。其一,要发挥互联网时代传播理念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包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优化的基本标准、明确前提条件和创新思维方式等具体路径;其二,要提升互联网时代传播主体的引领力和主导力,包括深入持久开展党的形象塑造、全面加强传播工作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凝聚群众意见领袖等具体路径;其叁,要凸显互联网时代传播受众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包括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注重立足受众的利益诉求、关注区分受众的不同特点、采用易于受众接受的形式、培育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受众自我教育主动性等具体路径;其四,要加强互联网时代传播内容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思潮进行辨析引领、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内容体系、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和时代主题突出议程设置功能、不断推进传统资源的互联网化及表达的优化创新等具体路径;其五,要强化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包括立足组织传播的主阵地建设、提升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管好用好大众传播的渠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传播矩阵、恰当运用传播的时机和事件等具体路径;其六,要增强互联网时代传播机制的针对性和长效性,包括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领导决策机制、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运行保障机制、健全互联网条件下的监管责任机制、优化互联网条件下的环境治理机制、完善互联网条件下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具体路径。该部分的研究以各个要素的优化为切入点,注重和关照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实现整体优化为落脚点,突出优化路径的层次性、系统性,从而切实增强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范冬梅[9]2005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将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和容量无限性等显着特点。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生活的表象,更对人类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那么,如何面对网络中众多的不良信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重任。网络是把双刃剑,以江泽民为首的第叁代领导就已经提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继往开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不能把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思想的旗帜扛下去,能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的因素在于这一代年轻人,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文紧紧围绕着互联网的特点,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叁要素,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相应的策略研究,对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侯可[10]2018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路径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互联网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的育人方向,在此过程中,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立足新时代青年定位和培养方向,着眼于青年成长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与网络新时代青年培育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 唐立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

[2]. 互联网时代灌输理论的实现路径研究[D]. 赵晓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17

[3]. 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政治认知研究[D]. 孙雪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互联网+”视阈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于潼. 智库时代. 2018

[5]. 互联网时代国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及对策思考[J]. 王健雄.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

[6].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冯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

[7].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 兰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8]. 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D]. 王玉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范冬梅.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

[10].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侯可. 现代职业教育. 2018

标签:;  ;  ;  ;  ;  ;  ;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