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调查报告

厦门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调查报告

一、厦门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韩莎莎[1](2021)在《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人才是推动行业稳步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旅游行业的主要人才后备力量,本该在择业时进入旅游行业,然而当前众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放弃旅游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这一棘手的问题引发了旅游业和教育业的思考。专业实习是学生对行业的探索是学生正式就业前的过渡阶段,其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看法,因此势必会对学生的择业意向产生影响。专业实习对择业意向究竟存在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优化专业实习为旅游行业留住人才,是本研究重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整理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相关文献,基于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佛隆择业动机理论,参考前人所编制量表,并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老师同学建议,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量表,然后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分析回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与择业意向均处于中等水平;个别人口统计变量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存在显着影响;专业实习对择业意有着显着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学生个人要调整心态,端正实习态度;积极主动,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学校要合理分配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完善实习制度,全面跟进实习生管理。实习单位要科学安排工作内容;改革实习薪资制度;实施轮岗制度,提高学生工作成就感。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社会要加强观念政策引导。

孙卉[2](2019)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对其就业意向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但是人才流失依然是旅游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大多放弃了旅游业,选择在其它行业就业。这一对尖锐的矛盾是当前旅游业和教育业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作为酒店主要人才储备力量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何最大程度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培养,如何在实习结束后把实习生留在酒店从而减少人才流失,是现阶段急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期是酒店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阶段,在这过程中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关系着其行业就业意向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习满意度对就业意向到底有什么影响,如何通过提高学生实习满意度为酒店留住专业人才,是本文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对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指标体系,并设计了调查问卷,针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对实习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工作本身、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对实习整体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学生对实习感到最满意的是人际关系,最不满意的是工作本身;实习后,学生的就业意向较实习前有所下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总体满意度对就业意向有显着影响。其中,工作本身是对学生实习满意度和就业意向影响最大的维度。对此,本研究从学生实习满意度与就业意向的关系出发,找到影响实习满意度和就业意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期解决因为实习满意度高低而引起的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

李钰[3](2018)在《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2016年高校数据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过程中,内在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最终的就业去向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只需要政府的政策改革与高校的教育体制调整,同时需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端正的择业观、合适的就业意向。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性别因素的存在降低了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结果、起薪和初次工作搜寻时间等方面都与男生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从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出发,以2016年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了解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特征、分析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家庭社会资本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三个维度的具体特征为:第一,在就业意向的单位类型选择上偏好国有单位,第二,在就业意向的地域选择上,具体从去西部就业的意向和去农村就业的意向来看,超过3分之2的女性高校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就业。超过半数的女性高校毕业生表示愿意去农村地区就业。在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中:学历、学习成绩、对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因素对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单位类型选择有显着地影响。学历、学生干部任职情况、母亲最高学历、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因素会对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意向有显着地影响。学科类别、学历、母亲最高学历、以及对学校知名度和所学专业的认知等因素会影响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就业的意向。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就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四个方面的意见。政府层面:政府决策纳入性别理念、完善就业相关立法、解决人力资本需求侧存在的问题;社会层面:用人单位转变观念、社会营造平等就业环境;高校层面:劳动力供给的调整、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套;个人层面:女性高校毕业生改变就业认知、女大学注重提升就业能力。

李东娅,李剑富,李丹丹[4](2017)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上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近年来关于高职毕业生们择业意向上发生的变化,并对当前研究的积极贡献与不足之处作出评述。

杨锋[5](2017)在《特岗教师二次择业意向研究 ——来自河南新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岗教师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建设一支稳定且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特岗教师期满后可重新自主择业,那么他们对二次择业问题是如何考虑的?农村学校如何才能留住特岗教师?本研究以意向为关键变量,选取河南省新县千斤乡、郭家河乡和沙石镇为样本县,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对特岗教师二次择业意向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特岗教师留任率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总体而言,特岗教师在任期内基本上都会思考二次择业问题,但是频率不高。2.大部分特岗教师期满后选择继续从事教师职业,但转校意愿强烈;与此同时,有少量特岗教师选择转行。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谋求个人事业上更好的发展和工资待遇太低是特岗教师选择转校和离开教师职业的共同原因。3.被调查教师在性别、入职学历、职前教育类型、毕业院校层次、在岗时间、任教学校位置、学校性质和任教年级个体因素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婚姻、年龄、学校规模、任教科目和工作岗位五个个体因素上不存在差异。4.从本研究来看,职业认同感、生活适应性、工作适应性、工资待遇、生活满意度、工作效能感、人际关系、组织关怀、婚恋问题、家庭因素和外部择业机会对特岗教师二次择业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刘倩[6](2016)在《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现状调查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3年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伴随着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而来的是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造成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除了结构性失业以外,更多的是择业者自身的择业观出现了偏差。本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理论,通过对西安地区四所高校的216名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从择业的动机、认知、意向和态度四个维度分析其择业观现状,最后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其择业观的积极因素以及不利因素。同时对教育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往届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导师进行访谈,以便对西安地区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经过调查分析,西安地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中的积极因素为:第一,择业动机强烈,谨慎择业;第二,择业认知清晰,目标明确;第三,择业意向理性,适时调整择业期望值;第四,择业心态良好,择业途径多样化。西安地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第一,功利主义较重;第二,就业信心不足;第三,岗位意识存在盲区。针对西安地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本研究将从个人、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李颖雯[7](2015)在《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文中提出企业在高校毕业生招聘方面投入越来越大,为了更有效的吸引优秀应届生的加入,在高校毕业生非理性择业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惜成本组织大规模的招聘活动,投入大量广告等。然而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常会拿到多家企业的录取并择优加入。参考企业招聘的前期投入,招聘效率低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了更有效的吸引应届毕业生,同时也为了企业招聘效率提升,招聘者需要更好的了解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选择过程。本研究则是立足于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择业信息源对于其择业意向的影响。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后,提出了本研究的构思和假设,并构建了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影响的模型,以国外成熟量表为依据,针对高校毕业生,采取了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根据预调研结果,确定了正式问卷后,在正式调研中一共回收有效问卷216份,并综合运用多层线性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网络信息源、口碑信息源和新闻信息源与择业意向显着正相关,校园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相关性假设没有得到验证。2.计划行为理论要素在择业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中,择业态度对于择业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关系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主观规范对于口碑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控制源在择业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内控型在择业态度和择业意向之间起调节作用,而有势力的他人对主观规范和择业意向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对中国情境下择业信息源的研究作出了探索性研究,完善了择业信息源的分类,并将计划行为理论运用到择业决策的领域。研究成果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招聘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何仕[8](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就业是民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初期“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由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南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方面,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导致毕业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扎推一二线城市、国企、大企业就业,同时高校毕业生类型不同,就业率差异明显等。三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槽频繁。四是“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同时,出现了“北漂”、“蚁族”、“啃老族”以及“海待”“零薪就业”、“公务员热”等特殊就业现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放缓等诱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跟不上跨越式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专业结构改革滞后等,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三是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制度分割、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择业流动困难和就业歧视。四是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借鉴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一是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三是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四是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五是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赵娜[9](2014)在《保定市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造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各界纷纷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外界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其中不正确的择业意向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顺利就业。本文力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影响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因素做出分析。本文基于笔者对保定市四所高校400名大学生调查问卷的系统分析,总结出了择业地区集中化、择业单位追求“铁饭碗”、薪金期望值偏高、直接择业与延缓择业并存、择业标准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对笔者筛选的人力资本变量、社会资本变量、其他变量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人力资本各因素中,学校类型、学历、成绩排名、证书等是影响择业意向的最主要因素;在社会资本各变量中,父母亲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择业意向有显着影响;在其他变量中,党员身份、担任职务对择业意向有较大影响。笔者还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形势、就业政策等宏观因素分析了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大学生择业意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择业地点过于集中;期望单位过于单一,缺少挑战和创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国家和社会需求;考研目的不明确;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择业主动性差。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传统的“以官为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暂时躲避就业压力;四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五是缺乏创业条件。根据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大学生方面,要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力求先就业再择业,努力自主创业,消除精英意识。家长方面,要让子女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干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指导子女就业;关注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高校方面,丰富和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要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并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政府方面,要加强政策和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

张洁[10](2013)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文中提出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研研究显示女性毕业生处于低就业(即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状态的比例高于男性毕业生。据教育部的相关调查,在同等学历下,女大学生的初次签约月薪平均水平要比男大学生低,就业中歧视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择业意向的偏差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我们可以看到通常关于男女能力的说法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等长期建构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事实”;在传统观念中对性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目前男性和女性形成了比较单一的身份认同;所谓的“适合女性的职业”与“适合男性的职业”是一种长期建构的观念而不是事实。这一认识偏差可以得到纠正,由此导致的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有可能改变的。本文以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现状,提出对策。本论文分为以下四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第一部分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概述,该部分基于对国内外择业意向、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提出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的新发现,为研究开展提供基础支持。第二部实证研究大学生择业意向现状,发现女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对就业前景不如男大学生乐观有信心;女大学生择业时比男大学生更加看重工作轻松环境舒适、工作稳定、工作能兼顾家庭等因素。本部分为下文的分析提供实证依据。第三部分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以勒温的人类行为模型为依据分析了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以及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该部分重点分析了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形成。第四部分,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培育途径分析和对策,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研究的落脚点。本研究从政府、社会、教育、个人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科学培育女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现有文献中,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女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涉及男女不平等就业导致的就业困境,且多从理论角度出发,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实证探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研究还较少见到。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实证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2.我国现有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但问卷调查法存在着无法克服的自身研究局限。本研究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的方法。3:本研究从勒温行为模型等相关理论出发系统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形成,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二、厦门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2. “双因素”理论
        3.择业动机理论
    (二)文献综述
        1.专业实习
        2.择业意向
        3.专业实习与择业意向的关系
    (三)本章小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及假设
        1.研究模型
        2.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与前测
        1.问卷设计
        2.问卷前测
    (三)本章小结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特征分布
        2.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3.均值分析
    (三)信度分析
        1.实习质量信度分析
        2.实习满意度信度分析
        3.择业意向信度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1.实习质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2.实习满意度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差异性分析
        1.性别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2.年级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3.实习模式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4.实习单位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实习时间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六)相关分析
        1.实习质量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2.实习满意度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专业实习质量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2.专业实习满意度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八)研究结论
        1.假设检验结果
        2.研究结论
    (九)本章小结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要正确看待专业实习
        1.调整心态,端正实习态度
        2.积极主动,做好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二)学校要严格把控专业实习
        1.合理分配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2.精心挑选实习单位
        3.完善实习制度,全面跟进管理
    (三)实习单位要合理安排专业实习
        1.科学安排工作内容
        2.改革实习薪资制度
        3.实施轮岗制度,提高工作成就感
    (四)家庭社会要积极引导,转变观念
        1.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
        2.社会观念政策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预试问卷
附录 B 正式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对其就业意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满意度相关研究
    二、酒店实习满意度相关研究
    三、就业意向相关研究
    四、实习满意度与就业意向关系研究
第三章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类型研究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实习满意度及就业意向指标体系构建
    三、问卷设计
    四、问卷调查样本选取
第五章 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和就业意向的描述性分析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及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和就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对策建议
    一、酒店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学生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与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2016年高校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意向
        2.就业意向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家庭社会资本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1.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2.国外关于就业意向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1.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
        2.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4.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三)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1.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心理结构研究
        2.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现状及特点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4.性别对就业意向影响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1.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视角不够多元
        2.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研究针对性不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访谈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工具与指标选取
    (五)样本基本情况说明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选择意向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就业的意向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意向
    (二)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类型选择的差异分析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4.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各维度的具体差异情形
    (三)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单位类型选择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地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4.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具体解释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特点
        2.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结果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二)关于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高校层面
        4.个人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文献现状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基本表现
    (一) 首选就业地出现重大变化
        1. 前五年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2. 近五年倾向于生源地就近就业
    (二) 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多样化
        1. 首选国有企业
        2. 钟爱事业单位
        3. 青睐外资企业
        4. 倾向合资企业
    (三) 就业薪资期望逐渐高涨不合理
        1. 前五年期望薪资合理
        2. 近五年薪资期望高涨
    (四) 择业依据发生变化
        1. 前五年高职生较注重个人发展
        2. 近五年薪酬待遇逐渐成为择业主导因素
三、关于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 社会方面
        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 企业转变用人观念, 增强就业支持
    (二) 学校方面
        1. 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2. 把握市场需求, 体现办学特色
    (三) 个人方面
        1. 转变个人心态, 更新就业理念
        2.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
四、研究述评

(5)特岗教师二次择业意向研究 ——来自河南新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调查维度和背景因素的设定
        二、问卷编制及其结构
        三、调查对象取样
        四、访谈提纲设计及访谈对象
    第二节 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及访谈的进行
        二、问卷的数据整理及报告撰写
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择业意向总体趋势
        一、心理准备
        二、流动意向
        三、小结
    第二节 二次择业意向的个体差异
        一、性别、年龄、婚姻差异
        二、教育背景及进岗世间差异
        三、任职学校状况差异
        四、工作特点状况差异
        五、小结
    第三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初探
        二、小结
第四章 问题讨论及建议
    第一节 问题讨论
        一、特岗教师普遍存着强烈的流动意向是否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
        二、特岗教师努力通过考编制转到县城学校是否是正常的流动
        三、非师范生成为特岗教师是否有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 改进特岗教师留任意愿的建议
        一、加大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从而加强职业认同感
        二、加大特岗教师专项经费投入,创设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树立“以师为本”管理理念,增强特岗教师组织承诺,营造归属感
        四、注重特岗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增强个人成就感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6)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现状调查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创新之处
        1.3.1 选题新颖
        1.3.2 视角新颖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文献研究
        2.2.1 关于教育学培养目标的研究
        2.2.2 关于择业观维度的研究
        2.2.3 关于择业观影响因素研究
    2.3 文献评价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对象
        3.2.3 研究思路
        3.2.4 研究方法
第四章 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汇总
    4.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1 关于择业动机的分析
        4.2.2 关于择业认知的分析
        4.2.3 关于择业意向的分析
        4.2.4 关于择业态度的分析
第五章 访谈调查与分析
    5.1 访谈提纲
    5.2 访谈内容总结与分析
        5.2.1 关于择业动机的分析
        5.2.2 关于择业认知的分析
        5.2.3 关于择业意向的分析
        5.2.4 关于择业态度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中的积极因素
        6.1.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中的不利因素
    6.2 对策建议
        6.2.1 个人方面
        6.2.2 高校方面
        6.2.3 用人单位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问卷调查
附录II 访谈提纲
附录III 应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文本
附录IV 往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文本
附录V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访谈文本

(7)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人才拓展的重要性
        1.1.2 高校毕业生非理性择业现象普遍存在
        1.1.3 投入成本虽大,企业招聘成效参差不齐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本文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可能的创新点
        1.5.1 新的视角研究择业决策问题
        1.5.2 对国内情境择业信息源研究进行探索
        1.5.3 研究方法上新的尝试:多层线性模型在择业决策研究的运用
2 理论综述
    2.1 大学生择业研究视角综述
        2.1.1 大学生择业的内涵
        2.1.2 大学生择业研究回顾
    2.2 择业信息源的相关回顾
        2.2.1 择业信息源的内涵
        2.2.2 择业信息源的研究成果
        2.2.3 择业信息源的测量
    2.3 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综述
        2.3.1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2.3.2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2.3.3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
        2.3.4 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
    2.4 择业意向的研究综述
        2.4.1 择业意向的概念界定
        2.4.2 择业意向的研究成果
        2.4.3 择业意向的测量
    2.5 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综述
        2.5.1 心理控制源的发展
        2.5.2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
3 模型构建与假设
    3.1 研究构思
        3.1.1 研究模型的提出
        3.1.2 相关概念内涵
    3.2 研究假设
        3.2.1 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择业意向的影响
        3.2.2 计划行为理论要素对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和择业意向的中介作用
        3.2.3 心理控制源对计划行为理论要素和择业意向的调节作用
    3.3 假设汇总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思路
        4.1.1 基本设计思路
        4.1.2 组内组间的混合设计
    4.2 变量测量
        4.2.1 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
        4.2.2 计划行为理论要素
        4.2.3 择业意向
        4.2.4 心理控制源
        4.2.5 控制变量
        4.2.6 量表汇总
    4.3 预调研和问卷修改
        4.3.1 问卷发放
        4.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3 问卷修改
    4.4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4.4.1 调研对象和取样方法
        4.4.2 问卷回收情况
        4.4.3 样本特征分布
    4.5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1 择业信息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2 计划行为理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3 择业意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4 心理控制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变量间相关分析
    5.2 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
        5.2.1 多层线性模型建模
        5.2.2 零模型分析与跨级检验
        5.2.3 择业意向对择业信息源的回归分析
        5.2.4 计划行为理论三大要素的中介作用分析
        5.2.5 内外控制源的调节作用分析
    5.3 实证检验小结
6 研究结果讨论
    6.1 研究结果讨论
        6.1.1 各变量结构模型讨论
        6.1.2 择业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关系讨论
        6.1.3 计划行为理论的中介作用讨论
        6.1.4 心理控制源的调节作用讨论
    6.2 研究成果
        6.2.1 理论启发
        6.2.2 实践启发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预调研问卷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8)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DIRECTORY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就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
        二、邓小平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就业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就业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就业的论述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三、其他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四、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8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就业(1979年—1992年)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92年至今)
        一、1992年—2002年阶段
        二、2003年—2008年阶段
        三、2008年以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察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市场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三、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
        四、“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
        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特殊现象分析
    第一节 “北漂”现象分析
        一、“北漂”的总体状况
        二、“北漂”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蚁族”现象分析
        一、“蚁族”的总体状况
        二、“蚁族”现象原因分析
        三、“蚁族”现象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啃老族”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主要表现
        二、“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其它特殊就业现象分析
        一、“海待”现象分析
        二、“零薪”就业现象分析
        三、“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985高校(厦门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三节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四节 福建高职高专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隶属分析
    第五节 福建省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六节 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一、福建高校就业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二、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日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经济举措
    第二节 印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印度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印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三节 英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二、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二、主要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第一节 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一、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大力推进创新,促进就业发展
    第三节 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
        一、绿色就业的概述
        二、发展绿色就业的重点及其前景
        三、大力发展绿色就业
    第四节 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一、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意义
        二、创业带动就业的动力来源
        三、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五节 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一、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二、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高等教育形式
    本章小结
余论
    一、小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保定市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保定市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状况与特点
    2.1 自变量和因变量选择
        2.1.1 自变量选择
        2.1.2 因变量选择
    2.2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实施情况
    2.3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主要结果
        2.3.1 调查基本情况
        2.3.2 家庭关系资源
        2.3.3 择业预期
        2.3.4 应聘前准备及职业寻求情况
        2.3.5 就业信心和就业准备
        2.3.6 创业情况
        2.3.7 就业压力成因及解决方式
    2.4 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基本特点
        2.4.1 择业地区集中于东部省会城市和大城市
        2.4.2 择业单位追求稳定、待遇好的“铁饭碗”
        2.4.3 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值偏高
        2.4.4 直接择业与延缓择业并存
        2.4.5 择业目标多样化
第3章 保定市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问题及影响因素
    3.1 大学生择业意向问题及成因分析
        3.1.1 择业意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2 择业意向问题的成因分析
    3.2 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微观方面
        3.2.2 宏观方面
第4章 对策与建议
    4.1 大学生自身方面
    4.2 家庭方面
    4.3 高校方面
    4.4 政府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概述
    1.1 社会性别视角概述
        1.1.1 社会性别的中外比较
        1.1.2 社会性别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1.3 社会性别视角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2 择业意向概述
        1.2.1 择业意向的概念与内涵
        1.2.2 择业意向的中外比较
        1.2.3 择业意向研究分析
    1.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2章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与社会性别意识调查分析
    2.1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现状
        2.1.1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各方面的现状
        2.1.2 以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建立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2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现状
        2.2.1 择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
        2.2.2 择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二元回归分析
    2.3 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
        2.3.1 社会性别了解程度的现状
        2.3.2 社会性别意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3.3 社会性别意识的比较分析
第3章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社会性别分析
    3.1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
    3.2 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
        3.2.1 女大学生面对的家庭角色期望较高
        3.2.2 女大学生面对的职业角色期望较低
    3.3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导致了性别偏见和职业分割
        3.3.1 成本差异制约了男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3.3.2 “统计歧视”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
    3.4 女大学生较低的自我认知影响其择业选择
        3.4.1 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
        3.4.2 女大学生家庭定位高于工作定位
        3.4.3 女大学生的工作成就动机较低
第4章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培育途径分析及对策
    4.1 政府层面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向
        4.1.1 推动性别平等机制、制定公正平等的公共政策
        4.1.2 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1.3 提高女性参政比例,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发展决策
    4.2 社会层面关注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环境营造
        4.2.1 进行经济调节,减轻就业单位用人成本负担
        4.2.2 非政府组织开展社会性别分析,为党和政策决策服务
        4.2.3 大众传媒改变刻板印象化性别观念,引导先进性别文化
    4.3 教育层面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4.3.1 高度重视,把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4.3.2 融入社会性别理念,开展教育活动
        4.3.3 挖掘市场潜力,服务女大学生就业
        4.3.4 关注女性自身特点,提供择业指导
    4.4 女大学生自身注重提升就业能力
        4.4.1 提高自我主体意识,发出自己声音
        4.4.2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择业意向及社会性别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厦门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 韩莎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对其就业意向影响的研究[D]. 孙卉. 扬州大学, 2019(02)
  • [3]甘肃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2016年高校数据为例[D]. 李钰.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研究述评[J]. 李东娅,李剑富,李丹丹.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7(18)
  • [5]特岗教师二次择业意向研究 ——来自河南新县的调查[D]. 杨锋.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现状调查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D]. 刘倩.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6(08)
  • [7]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D]. 李颖雯. 浙江大学, 2015(08)
  • [8]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 何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保定市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D]. 赵娜. 河北大学, 2014(01)
  • [10]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D]. 张洁. 山东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厦门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