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研究

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研究

全裕吉[1]2003年在《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企业网络组织的理论来研究中小企业的问题是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命题,但关于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种种理论问题只有不成系统的研究。本文立足于企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组织理论,研究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形态和治理结构,并分析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变革性的影响。课题起源于科斯的市场与企业两分法及企业理论对处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的初步研究,并受新经济社会学的启发和影响。其学科属性属于经济学范畴,但同时又运用管理学、复杂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使得该课题具有交叉学科属性。 第一章提出与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考察了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进而引出本文的论题并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其实际背景,详细阐述与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的几组重要概念;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创新处、方法、思路和内容结构。 第二章从企业理论纵深角度探讨网络组织的理论来源。本文认为在科斯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一个可扩展的空间——处于企业和市场两者之间的中间组织,而威廉姆森以交易的叁重维度为基础的理论架构论述了中间组织的存在性及其合理性、效率性。这些研究促进了后来者的相关概念体系和网络理论思想的形成。介绍了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认为其对经济学假设的符合事实的质疑,社会网络的相关概念和工具扩展了我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借鉴和吸收。 第叁章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新的挑战与契机。其劣势和困境主要表现在:市场能力、研究开发、品牌创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场融资能力以及出口能力相对较弱;机遇表现在:新的经济形态下的基于企业网络的竞争改变了竞争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克服其固有的缺陷谋求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第四章从交易费用与生产两方面论述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产生。阐述了分工及其动态演进是一个超循环的过程。认为分工及分工的市场结构的演进扩大了迂回生产的链条和市场规模,产生知识累积效应,形成专业化经济;但同时对关系协作和交易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促进经济组织形式和结构不断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和企业组织有着其本身难以弥合的缺陷,兼顾市场和组织的部分特性的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则应运而生。这些从以交易费用和企业能力建立的模型得到说明。 第五章阐述中小企业必须构建或加入的叁个网络:有形网络、知识技术网络、社会关系网络,阐述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一般特点及其显着特点。根据核心节点的状况,把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划分为无中心网络模式、单核网络和多核网络、多层次单核网络和多面立体多核网络。介绍了在实践中,各国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典型形式。 第六章基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条件的变化和专业化分工与交易技术的发展,阐述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认为网络组织内的中小企业通过实现网络合作、资源的互相借助与共享,以及保持组织形式灵活机动等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快速需求,适应多变的环境从而具有速度经济优势;通过长期合作和信任获得外部市场交易的利益优势与准内部组织控制交易成本的优势,从而具有交易效率。 第七章阐述了从单边治理、共同治理到网络治理的演进过程。认为网络治理是对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文章对科层治理和网络治理进行比较后,提出了网络治理的理论架构的模型,并认为要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根据战略资源的可占用性的具体情况、不确定性的程度以及交易次数的多少安排中小企业网络的治理结构。阐述了并列祸合机制和自我履行机制的治理机制。证明中小企业网络的特点不仅使得中小企业长期重复合作能够实现,而且也支持有限次重复合作,认为在网络治理中合作的信任与声誉是可以维持的。 第八章分析硅谷创新创业网络形成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及其治理,介绍了意大利中小企业网络的特色模式,发现它们都具有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的特点。实际考察了我国湖南浏阳市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状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各国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经验给与我们的启示及对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或加入网络组织同样可以取得大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突破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贯思路,走企业网络的发展道路。 第九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张伟[2]2006年在《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弱势的经济体,它的发展始终存在着种种的困难,显得步履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例如: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细分深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始由相互独立、竞争走向联合和协作。这些都给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机遇,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组建企业网络的方式,各个成员企业通过分工,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通过企业网络整体的方式进行生产和运营,企业网络中的成员是彼此独立、合作的关系。本文立足于分工交易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自身属性及其治理机制,并联系我国中小企业网络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成熟的企业网络的发展经验,提出一些发展的政策意见。文章各部分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在导论部分提出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网络的属性和企业网络治理(尤其是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治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引出本文阐述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企业网络,网络治理及其相关的概念,并且从分工交易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以及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对网络组织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框架,最后阐述本文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对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属性进行了分析,运用概念模型分析,介绍了它的产生和效率边界,它具有的特点和竞争优势。 第叁章分析了企业网络治理的必要性,阐述了治理机制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治理的模型和机制。从增进信任、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挖掘蕴藏在结点之间的潜在价值这叁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治理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治理机制从传统的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的演变过程,在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一个治理的概念模型,并且在双边治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第叁方治理的加入,构成完整的叁边治理的机制,为我国的中小企业网络组织能够有序运行,发挥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参考的意见。 第四章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指出可

刘斌[3]2006年在《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研究,探讨中小企业网络的治理规律,尝试性构建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体系;并根据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相关理论,从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各机制如信任、学习创新、合作文化等方面,对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机制的建议和措施。本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及据此提出的创新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的政策、转变中小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合作文化机制和积极培育学习创新机制等建议,对山西省中小企业开展跨边界技术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治理机制是网络组织治理的核心,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网络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特性,构建了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体系。与一般网络组织相比,中小企业网络的结点多为独立中小企业,实力弱,数量多,因此,网络的整体规模更大,网络结点的活性和互动性更强。从而中小企业网络结构属性有所不同,结点间的互动模式也主要以无核心结点模式和流动式核心结点模式为主。相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内容与一般网络组织治理机制基本一致,且具有类似的特征,本文中归纳为自组织性、非正式性、互补性、非对称性和整体性等。总之,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特性和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体系,为中小企业之间开展网络化合作提供了指导性原则。根据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相关分析,我们对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机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省中小企业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对声誉的关注程度也较高,利益分配相对公平,协调沟通较为畅通,激励约束基本到位。但是,学习创新机制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尚未形成一种以精诚合作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性文化。进一步追索,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网络治理主体对治理机制的作用和作用过程不了解,缺乏相应政策法规支持和网络化合作思维指导,因此循着问题可以找到相应的完善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以中小企业网络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概括、归纳和扩展的基础上,界定相关有争议的概念,通过对中小企业网络和中小企业网络治理机制的特征辨析,提炼出中小企业网络机制的体系框架。第二,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性描述层面转移到实践操作层面上,对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进行地域性研究,且以定量分析为主,弥补了以往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

林丽萍[4]2007年在《基于网络组织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将网络组织这一组织范式研究的前沿问题与中小企业竞争力问题结合起来展开研究,提出并分析了企业间网络组织路径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及其管理对策。论文在综述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中小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以及网络组织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非价格竞争与合作竞争的特征,构建了动态产品优势与企业竞争力演进的理论模型,提出价值创造的竞合系统。论文构建了基于知识协同进化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模型,提出了中小企业赢得竞争力的网络组织路径。同时,从环境适应性、合作效应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了网络组织对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促进作用,并以网络组织的协调管理和风险管理,共同构建了企业间网络组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分析为基础,分析了WTO规则对企业非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基于博弈参与人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构建企业合作竞争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2、分析企业竞争特征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特点,在企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知识协同进化的企业竞争力模型,提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网络组织路径。3、研究网络组织环境适应性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以企业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柔韧结构特点,分析了企业间网络组织的资源集聚功能、信息流特征,并构建网络组织路径的企业创新模式。4、提出企业竞争力结构,并进一步分析网络组织的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促进影响。分析了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共生特点及其对企业间合作的影响,构建企业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系统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跨企业边界网络组织对中小企业资源选择子系统的信息效率产生的影响,提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多人、多目标谈判模型。5、提出企业参与网络组织的约束条件、协调内容和协调方式,分析企业间网络组织决策权配置的特点及其效率,提出了分析企业间网络组织和谐结构的基本方法,提出政府部门协调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6、提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风险特点及其管理过程,建立了网络组织风险结构体系,并提出风险的模式识别方法,构建了企业间网络组织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提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风险预控措施,提出企业参与网络组织时的风险规避措施,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特殊风险及其防范。

王举颖[5]2007年在《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与协同进化研究》文中指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集群所表现出的特有竞争优势,使得集群环境下的企业能够便利的获取外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集群学习和创新的核心主体,对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扩散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集群环境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互动关系,透彻剖析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机理与协同进化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网络理论、生态学理论、协同进化理论等理论工具,以产业集群为研究背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网络化成长和协同进化为研究核心,系统的对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机理和协同进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本论文进行上述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资源—战略—能力”(RSC)叁维分析模型。分别从资源、战略、能力叁个视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资源—战略—能力(RSC)分析框架和ANP模型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能力评价模型。(2)基于生态学理论建立了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生态位模型。从企业与集群环境互动的角度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外部环境关联机制和企业生态位态、势互动机制,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企业生态位模型和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企业成长机理解释,并建立了基于TOPSIS算法的企业优势生态位贴近度分析模型。(3)基于协同进化理论系统研究了集群环境下企业与环境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基于集群企业生态位的竞争、重迭、分离和进化分析,通过企业集群与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集群环境下企业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和模型;通过分析集群环境下企业间的生态关系,深入分析了企业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和特性,并建立了基于生态位的集群企业协同进化模型。

李先军[6]2015年在《制度背景下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是否存在治理问题?这是现有治理理论研究的盲区。主流理论认为,治理问题源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而中小企业由于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也就不存在治理问题。事实上,由于代理问题所导致的治理问题实质上是解决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作与冲突问题。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小企业尽管代理问题不显着,但不同资本所有者合作和冲突所引致治理问题依然存在,且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较大企业更为严峻,现实中具体表现为融资难和人才不足两大问题。构建一个运作精良的治理结构,保护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并对其予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从不同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实来看,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难以用单一的市场因素来解释,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制度、技术制度等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事实上是中小企业对制度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产生显着的影响作用。立足于对现实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和人才不足的问题,结合公司治理理论,论文试图用改善治理结构的方式来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基于中小企业的复杂性,论文最终选择从制度环境角度探索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论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概况及现状进行了概要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以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和比较了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并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其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探寻导致治理结构问题的制度环境原因。为解决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论文对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的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制度环境及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调整给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应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探索解决治理结构问题的方式。受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代理问题不显着,也就不存在治理结构问题,事实上,企业作为资本和劳动合作的产物,在合作过程中必然面临对不同资本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不同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作和冲突问题依然存在,而解决这些冲突问题(即治理结构问题)不能完全模仿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设立正式的治理机构来规范企业管理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不经济的,应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选择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及解决方式。2.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显着的影响,且不同的制度环境要素对其的影响机制不同。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力,经济及市场制度通过竞争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社会文化制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其产生内化性的影响,技术制度则为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需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为中小企业优化和改善治理结构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3.不同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中小企业对不同制度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各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的比较来看,更好的制度环境对于整体经济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更为有利,制度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并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可以通过调整制度供给和自身治理结构的调整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这一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及多元性,不存在一个标准且最优的治理结构框架,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框架保证中小企业实现有效的治理目标,因此,优化影响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制度环境因素,并促进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持续改善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分别从四个维度对制度环境改善和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结构调整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叁个方面:第一,将中小企业纳入治理结构的研究体系内,拓宽了治理结构的内涵。基于对中小企业现实问题的发现,结合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论文认为治理结构在中小企业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从更加一般意义上界定了企业治理结构,为研究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充实了理论基础。第二,探索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为全面地理解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不同的制度环境共同作用于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并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机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是对制度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要改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必须关注制度环境变化,尤其是从供给的角度为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改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叁,从制度环境供给和中小企业自身调整两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实分析,找出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制度环境原因,并借鉴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在制度环境因素的优秀基因,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改善的环境供给和自身治理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滕双兴[7]2006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逐渐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引擎和经济增长的源泉,成为促进我国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暴露出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人才短缺、核心技术匮乏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复杂性和综合性的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日益受制于自身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技术创新逐渐超越了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乃至国与国间有形边界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寻求外部技术及其它资源的支持,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合作技术创新网络成为必然的选择。 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合作技术创新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力求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架、主要类型、联结机制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生命周期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治理机制几个方面,较为完整的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丰富企业的技术创新理论。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对合作技术创新网络较为全面的分析,以有助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对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战略缺口”,使技术创新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希望为政府制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宏观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文共分八章: 第1章提出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研究的总体思路,并对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 第2章是文献的回顾和总体评述研究。在此主要分析了合作技术创新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的相关研究及进展情况,从而找到了研究的突破点并丰富和完善了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概念性范畴。 第3章主要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架、主要类型、联结机制及发展的动力机制及生命周期。 第4章探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主要从科技型中

胡兴球[8]2006年在《基于社会关系的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科层和市场协调面临众多的问题,近年来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开始盛行,传统直接与自动的协调两分法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并逐步形成了科层、网络和市场的企业协调叁分法的观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在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网络协调活动是企业得以创立和成长的保证。论文以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会关系的利用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并构建了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模式的基本框架。 作为研究的基础,论文首先对社会关系网络、网络协调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中小企业成长高度依赖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强化了中小企业间的协调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协调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设定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 其次,论文分析了社会关系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科层和市场协调的替代作用,并通过分析社会关系在中小企业获取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得出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是构建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结论。论文探讨了社会关系的形成路径,将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分为继承性和生长性两种,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两种社会关系对于企业的作用并不相同。 再次,论文分析了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在企业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作用,并据此探讨了社会关系网络化过程中企业问相互信任的演变。根据企业成长理论,论文提出对于社会关系的倚重程度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方向。 最后,在对叁种协调模式进行对比以及通过专家调查法形成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的基本观点之后,论文构建了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模式框架中的环境、理论框架的协调基础、目的、主体、结构和动态运行的规范约定、冲突解决、激励约束的形成。 论文还以广东某企业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会关系的利用以及实施的网络协调活动为例,验证论文的主要结论。

金林[9]2007年在《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科技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逐渐成为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科技中小企业也暴露出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人才短缺、技术信息匮乏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日益受制于自身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技术创新逐渐超越了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乃至国与国间边界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寻求外部技术及其它资源的支持,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起来。但是,单靠企业去完成搜寻、识别,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需要协同科技中介发挥社会高度分工而产生的众多比较优势,互补互动,集成于技术创新。因此,构建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和技术创新风险,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论文在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的协同动因、协同效应、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进而构建了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并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架、特征、作用和协同网络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进行剖析,并对我国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本论文通过对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模式的分析,并以科技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协同体为核心建立更广泛的协同创新网络,使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希望为政府制定促进科技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的宏观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孙芳[10]2016年在《中小企业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关系冲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间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关系管理、价值共创与协作共赢也日益呈现其重要价值,跨企业边界的冲突管理更是成为近20年来企业战略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对网络关系的研究多强调企业间合作、协同,而对网络协作的负面效应研究不够。战略网络做为一种介于正式组织与市场组织的中间组织,其不稳定性决定了冲突的内在存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小企业为样本、以企业网络化成长为背景,重点研究如下叁个问题:第一,企业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导致关系冲突诱发的动因与机理是什么?第二,关系冲突是如何在战略网络中扩散、迭加的?第叁,中小企业如何建构网络关系冲突管理机制?围绕上述问题,全文按照"理论推演——实证检验——归纳模型"的研究范式,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从中小企业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合作的有效性问题着手,针对战略网络高"解体率"这一现实问题,提出"组织间关系冲突产生机制"这一核心研究问题,通过广泛收集田野调查与国内外相关理论的资料,在网络关系资本五要素整合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关系资本的资源论、关系论、认知论、能力论、结构论等深度分析,推导出基于关系资本要素错配的组织间关系冲突产生及迭加扩散机制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托。然后基于关系资本要素错配与组织间关系冲突的回归分析,静态分析组织间关系冲突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深入把握组织间关系冲突的产生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最后通过对组织间关系冲突传导、扩散机制的网络分析,从要素错配迭加及二元关系冲突迭加两个层面动态解释组织间关系冲突的诱发及传导扩散路径,为中小企业采取措施弱化冲突的负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研究围绕"企业战略网络中导致组织间关系冲突诱发的动因与机理"以及"关系冲突如何在战略网络中扩散、迭加"这两个基本研究命题,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网络分析,得出基于网络关系资本要素错配整合视角的中小企业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关系冲突的产生诱因及传导扩散机理。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关系资本要素错配是包含资源错配、结构错配、关系错配、认知错配和能力错配的五维度概念。这一概念体系从理论范式上丰富和补充了网络化成长理论中的概念,并实现了关系资本要素错配概念的可操作化,开发了关系资本要素错配五维度量表,在实证检验中加以运用。实证结果表明,关系资本要素错配的五维度概念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好的内在建构效度。其次,虽然网络关系资本的动态匹配成就了企业的成长和竞争模式,但关系资本要素错配是引发组织间关系冲突的根源。实证数据表明,关系要素错配会导致组织间关系冲突的产生,同时不公平感知在关系资本要素错配对组织间关系冲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最后,本文取径于关系资本五大要素的要素拥挤和要素稀缺两大错配途径,对二元关系冲突及网络关系冲突如何在网络中传导、迭加、扩散进行网络分析,提出了基于双重迭加效应的组织间关系冲突传导扩散机制理论模型——雪人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基于关系资本要素错配的整合视角系统阐述了组织间关系冲突的来源、成因和表现。比较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与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本研究在补充企业的网络化成长理论、组织间关系及战略协同理论、解剖组织间关系冲突产生机制及动态演进的扩散传导机制等方面实现了 一定程度的预期创新,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本研究创新点简要说明如下:首先,从整合视角重新界定了关系资本这一多维概念,提出并验证了关系资本要素错配的构念内容和维度构成,开发了关系资本要素错配的可操作化量表;其次,基于关系资本要素错配的全新视角重新解析了组织间关系冲突诱发及传导扩散路径;最后,区分了二元关系冲突和网络关系冲突的双阶构念,创造性提出了双重迭加的冲突传导机制模型。中小企业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关系冲突问题是企业实现有效的网络化成长提高网络协作效能的重要问题,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本文虽然试图对中小企业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关系冲突的形成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问卷调研方面,尽管研究者已经尽最大努力完成了大样本数据分析,但中小企业战略网络数量众多,现实商业情境复杂多变,抽样范围、问卷数据量以及采样的典型性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足。后续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典型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研究[D]. 全裕吉. 中南大学. 2003

[2]. 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分析[D]. 张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06

[3]. 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机制研究[D]. 刘斌. 山西财经大学. 2006

[4]. 基于网络组织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 林丽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5]. 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与协同进化研究[D]. 王举颖. 天津大学. 2007

[6]. 制度背景下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D]. 李先军. 云南大学. 2015

[7]. 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 滕双兴. 山东大学. 2006

[8]. 基于社会关系的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研究[D]. 胡兴球. 河海大学. 2006

[9]. 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 金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10]. 中小企业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关系冲突问题研究[D]. 孙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