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

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

赵福云[1]2003年在《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文中提出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是近些年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从CFD/NHT基础理论及应用阐述了这一问题: 建立室外空气湍流运动的控制方程(组),并且针对一般标准K-ε湍流模型存在的问题,考虑温差的影响并对其加以改进。 深入研究交错非均匀网格的差分方案的构造与实施,基于交错网格提出了有效离散格式;采用SIMPLE算法对速度压力关系解耦,列举几种代数方程的求解办法,分析并阐述了逐线松弛技术。 讨论并比较了几种固体一流体耦合求解的办法:空度法、隔离容积法等,简化流场中固体障碍物的处理。 对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商业软件应用分别加以探讨,以实现传热传质过程的可视化。 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研究对住宅小区风环境(住宅小区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讨论了两种不同角度来流的风环境状况:气流组织、风压分布、湍流量分布等。 2002年9月在长沙市某住宅小区进行了热环境测试工作,讨论了当天墙体表面温度变化、不同铺垫表面温度、街区测点温度变化等,获得了热环境模拟计算的来流边界条件及部分热边界条件,宏观定性地了解了该区域的当天热环境状况。 提出几种可行的热计算边界条件,在上述基础理论研究、风环境模拟计算、热环境测试等基础之上对住宅小区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时段内风场、压力场、湍流场及热场分布,并比较了部分地点温度和风速测试值与计算结果的差异,论证了热环境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齐静[2]2010年在《基于CFD风热环境模拟的小区规划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结构的不合理规划,建筑的不合理布局,使城市风热环境,特别是小区风热环境日益恶化。现在小区正面临着风热环境恶化、能耗大等严峻问题。鉴于世界的形势,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在这方面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在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就对小区的风热环境进行模拟、预测与评价,以提高小区规划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但是,由于小区建筑物本身及其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仅凭经验或简单的计算无法准确判断设计方案在风热环境方面的优劣,其仍处于概念性阶段而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抓住主要因素,可操作性较强的风热环境评价方法至今仍未推出。这也是人们对小区风热环境工作普遍推崇而难以在实际中广泛推行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现实,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以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风热环境模拟的小区规划方案研究作为切入点,总结国内外一些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区风热环境的实用评价体系。本课题提出了小区风热环境的概念,在使用先进的规划工具(GIS、SketchUp等)进行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引入了使用FLUENT软件对小区的风热环境进行模拟、预测与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为了对小区风热环境进行生态性评价,确立了基于分布不均匀系数及最大偏离度概念的小区风热环境实用评价指标,建立了科学、合理、实用的小区风热环境评价体系。本论文较详细地对如何使用FLUENT软件对小区的风热环境进行模拟与预测、小区风热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使用过程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小区规划设计的实例加以进一步的说明。还对本实用评价体系如何在既有小区风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本研究的成果会对今后小区环境规划的工作起到指导和参考的作用,广泛采用本研究的成果将会极大地改善小区规划方法的科学性和生态性。本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其原理是可靠的,其手段是先进的,其思路是科学的,但仍需要在大量实际工程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乔琪[3]2007年在《山地城市高层建筑群物理环境整体优化》文中认为山地城市高层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布局对建筑小区物理环境的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综合研究小区物理环境对指导小区规划布局、改善人居环境舒适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依靠现代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城市气象参数和交通噪声值定量地分析山地城市高层建筑小区热环境、噪声、日照同该小区独特布局和规划设计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结合,对高层建筑小区提出合理的规划布局措施以使小区物理环境实现整体优化。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通过对学林雅园小区和重庆大学B区东村住宅片区的实测和模拟,得到了山地城市高层建筑群的温湿度场及风场一般分布情况。分析了小区内各种建筑模式和布局以及不同下垫面对微气候的影响,并从改善绿化和建筑布局方面对两小区提出了优化措施。其次,在对两小区周围交通道路噪声值实测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模拟手段详细分析两小区地面及建筑各楼层的噪声数值、超标状况和形成原因。分析了声屏障、绿化、隔声窗、建筑布局对声环境的优化效果,提出了高层住宅小区声环境的优化措施。第叁,结合重庆市气候特征采用日照模拟软件对学林雅园小区进行了日照分析,详细说明了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对建筑群采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小区的建筑布局进行了适当模拟优化以改善采光效果。最后,以重庆地区为代表,结合该地区的特殊地形详细分析了有利于热、声环境及日照的高层小区规划布局措施间的共性和矛盾性,在共性采纳、矛盾协调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山地城市物理环境整体优化的高层小区规划布局建议措施,然后以学林雅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整体优化方案,并通过模拟验证了优化效果,

张宇娟[4]2015年在《城市住区室外风热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住房压力越来越大,住宅小区特别是高层住宅小区的建设便顺应着形势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住宅小区的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物密度大、下垫面性质改变等原因引起住区风热环境的恶化。而住区风热环境差不仅会影响人们活动空间的舒适性,还会导致建筑能耗的增加,污染物的集聚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营造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住宅小区,就成为了小区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通过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从根本上改善住区生活环境质量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区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关注小区的风热环境,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对小区的风热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价,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善。此外由于小区下垫面本身和气象环境的复杂性,软件模拟的方法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判断风热环境优劣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本文选取了合肥市一个典型的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叁维空间尺度对其风热环境分布进行了研究,全面了解了原规划设计方案下整个小区的气流形式和温度分布特征,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为完善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提高住区室外环境舒适性和避免室外污染物的聚集提供参考。重点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整理了城市和局部空间风热环境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后,分析了在规划设计阶段对小区风热环境进行优化的重要性,并在比较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之后,提出采用CFD的方法对小区的风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其次,详细阐述了CFD的技术原理、模型理论和用于风热环境计算的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分别选择了适合城市住区风环境和热环境计算的数学模型控制方程、离散化方法和计算法则。奠定了采用CFD技术进行城市住区风热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第叁,选定合肥市某一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小区设计的基本情况和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选定PHOENICS软件作为模拟研究的工具,详述了该软件的典型特点和用于风热环境计算的优势和求解方法。第四,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做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在详细介绍了问卷调查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之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选择倾向性,为下文提出住区风热环境的改善方案打下了基础。第五,采用Sketch UP软件将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形象化,导入PHOENICS软件后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分别对小区冬季、夏季和过渡季的风环境以及夏季典型日8点到18点的热环境进行模拟、预测。通过分析小区内风速、风速放大系数、气流组织、风压和温度等参数的叁维分布情况,总结了该小区室外风热环境的分布规律,并指出了该小区内风热环境恶劣的区域。在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模拟计算。最后,提出改善城市住区风热环境的建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其原理是科学的,思路是完整的,手段是可靠的,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城市住区室外风热环境的预测和评价奠定理论基础,为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指导,为城市住区室外风热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从而让城市的设计规划者们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活环境恶化问题。

赵冬[5]2016年在《华南城市典型居住小区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优化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不仅有效改善城市局地微气候环境(主要是住区通风效果和太阳辐射),从而有利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提高居住区的舒适性、降低城市能耗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目前我国对于住区空间形态特征与城市局地微气候影响机制的研究还不太深入,并且缺乏定量的及综合多因素对微气候影响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在太阳辐射条件下,研究分析住宅小区空间形态与局地微气候适应性的影响。以华南地区(尤其是广州)夏季典型的湿热气候作为气象背景,选取广州地区住区规划设计中较为常见的行列式布局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法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相关模拟。本课题主要研究住宅小区规划几何构造控制参数(住区阻塞比、建筑覆盖密度、群体平均高度、小区见空率等)对局地微气候的影响规律,并且考虑了CFD数值模拟城市微气候时计算域大小如何确定问题。另外,本文通过采不同工况进行了一个耦合城市建筑、铺面与周围大气的叁维CFD计算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住区空间形态特征对城市局地微气候适应性的影响机理及规律。本课题研究结果归纳如下:使用圆柱计算域模拟城市微气候问题,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其对比表明计算结果没有很大影响,并通过不同尺度计算域工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合适尺寸的计算域,为今后CFD模拟城市微气候问题计算域确定提供参考。住区整体通风效果及太阳热辐射对城市组团局地微气候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住区空间形态的改变,会导致局地微气候的变化。组团对自然来流风阻挡越大,气流几乎无法顺利穿越小区以及冠层与上部大气层之间的气流交换能力越弱,小区整体通风效果能力就越差,不断增加能耗甚至影响居民的热舒适性。建筑群平均高度及见空率越大,住宅小区内铺面及墙壁面的平均温度就越高,且室外活动范围1.5m处的空气温度均有所上升。采用适当减小群体阻塞率和小区密度规划方案,并且考虑建设成一个紧凑型城市空间形式以提供更多的阴影区域以改善住宅小区的整体通风和热辐射环境,从而调节小区的局地微气候状况。

王翠云[6]2008年在《基于遥感和CFD技术的城市热环境分析与模拟》文中提出自1818年Lake Howard对伦敦城区和郊区的气温进行对比观测,发现城区气温比其郊区气温高,从而提出“城市热岛”的概念以来,城市热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增温和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环境被认为是主导整个城市环境的要素之一,对城市微气候、空气质量、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公共健康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中存在的热力场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舒适度、身体健康、安全程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城市热环境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良好的城市热环境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重要标志。提高人们对城市热环境的认识,掌握城市热环境表征因子和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以及定量研究各影响因子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造成城市热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和城市人为热释放,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和绿地的减少)是最为首要的因子。因此,基于现有的研究技术条件,本研究首先在遥感数据的支持下,以1986年、2002年和2007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源,从宏观层面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建设用地、绿地和水域地)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利用CFD技术从微观层面,分别以水泥和粘土作为下垫面,模拟住宅小区热场的分布状况,进一步说明不同下垫面类型对热环境的影响。在国内,作者首次尝试性的将CFD技术应用到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的模拟,为城市热环境微尺度的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级别的升高,建设用地面积比重明显升高,水域地的比重逐渐下降,绿地则与建设用地和水域地两者不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这表明建设用地在城市热环境效应中的贡献率是最大的;绿地对较低温区和中温区的贡献最大,而对低温区和高温区的影响最小;而水域地对低温区的贡献最大。利用CFD软件对住宅小区热环境模拟的结果表明:以粘土为下垫面的温度场中低温区的分布面积明显多于以水泥为下垫面的温度场中低温区的分布面积,而以粘土为下垫面的温度场中的高温区较以水泥为下垫面的温度场高温区不仅面积上小,而且温度值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绿地、水域地、粘土因其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较低的热传导系数,以其作为下垫面,可以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热环境。

陆莎[7]2012年在《基于集总参数法的室外热环境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善居住区热环境,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虽然目前我国对于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展起来,但研究缺乏综合性和定量分析,虽然国外通常在规划城市和住宅小区之前会进行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但也缺少简便易行的设计工具。本论文在前人开发的基于集总参数法的室外热环境分析工具DUTE(Design UrbanThermal Environment)的基础上,首先验证DUTE软件,通过与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和与FLUENT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DUTE软件的计算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其预测精度满足工程需要,从而为准确预测、定量评价分析室外热环境奠定基础,使得模拟指导、优化设计以改善室外热环境成为可行。其次,采用DUTE软件对广州市65个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影响室外热环境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同时,综合系统地分析各影响因子与热岛强度的关系。归纳出广州市居住区热岛强度小于1.5℃时对应的主要影响因子的指标范围,可以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接着,以我国广州市的典型实际居住小区为原型,采用DUTE软件定量分析不同的景观设计因子指标对居住小区全天逐时热岛强度的影响及对降低平均热岛强度的贡献率。建立理想的建筑组团模型,采用广州市典型气象日数据,探讨建筑布局、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下垫面,随着面积的增加,热岛强度的逐时分布规律不同,采用乔木遮阳是几种方式中改善热环境效果最明显的,其次是水体、绿地及透水砖地面。建筑布局、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对室外热环境影响较大,建筑架空及建筑体形影响较小。最后,对选取的广州市小区热环境差的案例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不同的设计方法对降低热岛强度的贡献率。从广州市的模拟结论中,归纳了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热岛缓减措施及优化设计方法,在建筑筑方案难以调整或不改动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多种植乔木及为室外场地提供构筑物遮阳,其次应该提高室外的绿地及水体面积,以保证室外良好的热环境质量。

梁永福[8]2015年在《住宅小区热辐射环境对局地微气候适应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住宅小区热辐射环境对城市局地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改善住宅小区的热辐射环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局地微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降低城市的能耗。目前我国对于住宅小区热辐射环境与城市局地微气候的研究还不太深入,而且缺乏定量的分析及缺少简便易行的设计方法和手段。本文对太阳辐射条件下住宅小区热辐射环境与局地微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以华南地区夏季的气候作为气象背景,建立了典型广州地区住宅小区模型。模拟采用有限体方法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专业软件Fluent进行。本课题主要研究太阳辐射条件下小区铺面-路基系统与近地大气环境相互作用,小区建筑密度以及铺面反照率对局地微气候的影响,采用了不同的工况进行包括小区建筑、铺面以及周围空气的叁维CFD数值模拟。根据不同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小区热辐射环境对城市局地微气候适应性的影响。对本课题研究结果归纳如下:太阳辐射对住宅小区局地微气候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混凝土铺面温度受到太阳辐射的强烈影响,贴地层大气温度随离地高度呈几何级数下降,贴地大气层以外大气温度随离地高度的变化则明显趋缓。住宅小区热辐射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局地微气候的变化。建筑密度越大,住宅小区内铺面的平均温度就越高,且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均有所上升。铺面的反照率越高,铺面温度就越低,室外行人高度处空气温度稍降,而室内空气温度则会升高。采用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或者在建筑密集且空气流动性差的区域选择反照率较低的铺面材料的方法可以改善住宅小区的热辐射环境,调节小区的局地微气候状况。

邵宇翎[9]2012年在《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试图在前人基础上,运用CFD技术进行住区室外热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和不同建筑布局形式对城市住区热环境的影响情况,本文重点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住房需求的急剧膨胀,住区的建设得以快速发展,这种趋势不仅使城市大范围的热环境恶化,因此研究城市热环境对于降低小区内的热岛强度,实现小区热环境的优化,达到提高居民的热舒适度,节约建筑能耗以及将来的住区的规划等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其次,对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的软件与理论进行介绍。本次研究是运用CFD技术对建筑外部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具体阐述了计算流体力学的一般的求解过程,并罗列了模拟时运用的相应参数,为下面的具体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再次,采取垂直和水平同步观测方法,实测了2009年夏季杭州城西某高层住区的室外近地面气温、下垫面表面温度和近墙面气温状况,揭示了高层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叁维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静风或微风条件下高层住区在不同时段在不同方向的建筑体界面上的热环境叁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建筑体的遮阳作用是导致高层住区夏季昼间室外空气温度叁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在2-18层,东、南面近墙面气温约在12:00左右达到最高值,西、北面近墙面气温约在下午14:00达到最高值。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温和下垫面表面温度同时受不同下垫面特征与建筑体遮阳作用影响。上述规律可以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区的生态低碳节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选取杭州城西叁个现实住区为模拟区域,应用多天夏季室外水平与垂直气温观察数据及CFD技术量化模拟了夏季不同建筑布局形式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叁维分布规律,比较了无风与微风条件下只考虑导热、同时考虑导热和自然对流两种情形下叁种不同建筑布局形式住区的室外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住区内部的室外热环境受住区下垫面分布、太阳辐射和建筑物表面热物理属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考虑导热和自然对流条件下室外模拟温度比仅考虑导热条件更接近于现实室外热环境,即分别相差约为1~3℃。在相似的下垫面特征、太阳辐射和建筑体表面热属性情况下,通常室外热环境在水平方向上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比值越小,各热源之间的干扰就越多,建筑物之间空气温度越高,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变化室外热环境逐步由下垫面导热的影响为主转变为太阳辐射与自然对流为主的影响,纵向气温变化约为2~2.5℃,并且同时考虑导热和自然对流条件下比仅考虑导热条件的纵向气温变化要少2℃。点式高层布局住区的室外热环境优于围合高层与行列式多层布局住区。

乐地[10]2012年在《高层建筑布局对城市区域热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现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消耗过大,因此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的选择。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同的建筑布局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对城市与环境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即在一定区域内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以城市局部环境现象为主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均忽视了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区域环境变化与改变的根本因素,因此前人研究不能合理解释其环境变化发生的原理,而且研究的领域分散,局限性大,研究内容与方法也缺乏创新性。现今国内外对城市高层建筑群形成的空间对环境演变的规律和影响的系统性解释理论的研究尚属空白,而且对有关城市中高层建筑布局的研究以及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与环境变化之间关联性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环境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也相互割裂,研究成果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不能应用于城市化发展过程。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论文综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和传热学等多学科理论,就高层建筑布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论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因子,系统地阐述了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城市典型区域的实地调查和环境测量,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典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实测获得的相关数据亦可作为数值模拟的基础。其次论文以长沙市的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叁维数字模型,对其高层建筑的分布与空间特点进行了研究。最后论文以CFD为工具,对整体城市的大、中、小尺度进行叁级数值模拟计算,并综合实地测试数据研究和分析了城市中区域热环境的特点,提出了改善区域热环境的方法,避免城市建设中环境的进一步的恶化,使城市的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本论文研究的创新性工作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对省会一级城市从城市的主城区到中心区再到组团一级区域进行高层建筑布局对热环境影响的研究,研究分叁级梯度层次,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一致性;(2)第一次系统的从二维到叁维对城市区域风、热环境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整个城市的叁维数值模型,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3)提出了高层建筑布局多维空间的围合度概念,即以街区为面域的围合和以组团形式围合的概念;(4)提出以道路布局构建城市通风走廊,并与河流构建城市低维度通风网络的概念;(5)提出以高层建筑布局构建城市高维度的通风走廊的概念。论文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具有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典型特征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多尺度、多层级的分析研究。结合实测数据,运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对热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今后定量研究城市区域的热环境和定性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清晰的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与调控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D]. 赵福云. 湖南大学. 2003

[2]. 基于CFD风热环境模拟的小区规划方案研究[D]. 齐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10

[3]. 山地城市高层建筑群物理环境整体优化[D]. 乔琪. 重庆大学. 2007

[4]. 城市住区室外风热环境研究[D]. 张宇娟. 安徽建筑大学. 2015

[5]. 华南城市典型居住小区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D]. 赵冬. 广东工业大学. 2016

[6]. 基于遥感和CFD技术的城市热环境分析与模拟[D]. 王翠云. 兰州大学. 2008

[7]. 基于集总参数法的室外热环境设计方法研究[D]. 陆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8]. 住宅小区热辐射环境对局地微气候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 梁永福. 广东工业大学. 2015

[9]. 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D]. 邵宇翎. 浙江大学. 2012

[10]. 高层建筑布局对城市区域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乐地. 湖南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城市住宅小区热环境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