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钙碱性论文-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

高钾钙碱性论文-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钾钙碱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块构造,板片,拆离,大地构造

高钾钙碱性论文文献综述

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1](2017)在《全吉地块西段2.37~2.34 Ga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套的成因:对古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局部停滞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板块俯冲系统通常被认为是持续进行未曾间断,然而,实际上俯冲带往往消亡于碰撞造山带伴随着洋盆的闭合和超大陆的汇聚(Silver and Behn,2008)。研究表明在碰撞造山带中大洋板片拆离是导致俯冲停止的关键因素,随后发生构造转换形成大量组分多样的后碰撞岩浆作用(Davies and von Blanckenburg,1995;Zhu et al.,(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孙文龙[2](2017)在《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成矿分带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矿集区之一。这些铜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与燕山期形成的中小型高钾钙碱性侵入岩在空间、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围绕岩体表现出规律的成矿分带。这种分带特征不仅表现在成矿温度、元素组合方面,还表现在矿床类型、成矿机制的变化上。因此,研究矿床的成矿分带性规律,可以更清楚地研究各矿床之间的共生关系、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可以更清楚地解决矿床成因类型以及成因机制问题,对相似条件下的矿床的成矿预测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运用多种现代测试技术和手段,以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及其与之相关的狮子山矿田、姚家岭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了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的展布形态,建立并制作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立体模型图;查明了与高钾钙碱性侵入岩相关的矿床及蚀变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成矿元素的时空分带规律、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贡献。总结出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成矿分带模式为:矿化类型在垂向上,从深部→浅部依次为: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在水平方向上,由岩体至围岩依次为: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在也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自下而上:黄铜矿→磁黄铁矿→含金黄铜(铁)矿→铅锌矿;由岩体至围岩依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含金黄铜(铁)矿→铅锌矿。同理,矿床中的成矿元素在空间上也有明显的分带规律,自深部至浅部为:铜(金)→铜、金→金、铜→金;自岩体中心向围岩为:铜(金)→铜、金→金(铜)→银、铅、锌。结合铁、硫、铅等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发现该矿床的成矿元素主要是来源于岩浆或岩浆热液的。从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近围岩岩浆热液型矿体,不同位置的Fe同位素组成随着远离岩体含矿流体向外的迁移,表现出铁同位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带性,说明了成矿类型、矿石矿物、成矿元素的分带性与含矿流体演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宋鹏,童英,王涛,秦切,张建军[3](2017)在《阿尔泰东南缘泥盆纪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年龄、成因演化及构造意义: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碱性岩浆演化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阿尔泰广泛发育的花岗质岩石已获得大量研究,但是其东南缘研究薄弱,制约了对整个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本文新获得阿尔泰东南缘四个花岗质岩体(昆格依特、库吉尔特、布铁乌及卡拉特玉别)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82±4Ma、381±4Ma、385±5Ma和363±6Ma。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等显示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特点,全岩εNd(t)值为-2.42~-0.53,Nd模式年龄tDM为1.6~1.3Ga;锆石εHf(t)值为-3.44~+13.26,绝大多数为正值,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5~0.6Ga,表明源区物质组成复杂,有较多的新生幔源物质参与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并含有古老地壳成分。综合已有年龄分析显示,中国阿尔泰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可分为480~440Ma(峰期460Ma)、420~390Ma(峰期400Ma)、390~370Ma(峰期380Ma)、370~360Ma(峰期365Ma)、360~350Ma。处于岩浆发育峰期的早泥盆世(420~390Ma)多为准铝-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中晚泥盆世(390~360Ma)多为准铝—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370~360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该地区363Ma的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的确定,为进一步厘定整个阿尔泰泥盆纪花岗质岩浆由钙碱性(480~390Ma),到高钾钙碱性(390~360Ma),再到354Ma的布尔根碱性花岗岩的演变特点提供了新的证据,进一步揭示阿尔泰造山带该时期由俯冲增生演变到碰撞及后碰撞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睿,王历星,王焰,陈根文[4](2015)在《新疆中天山科克苏地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形成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中天山科克苏地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花岗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发现该花岗岩具高Si,Na,K,Al,低Fe,P,Ti,Mg~#特征;富集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元素,亏损Nb,Ti等高场强(HFS)元素;主量元素(Fe,Mg,Ca,P,Ti)及部分微量元素(Ba,Sr)多与Si O2呈负相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科克苏地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浆经历了结晶分异过程。该花岗岩ε_(Nd)(T)为负值,Mg~#,Ce,Pb,U,Nb等指示岩浆来源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Rb,Y,Nb,Ta等揭示该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毛友亮,樊双虎,陈淑娥,苏春乾,职荣军[5](2014)在《南天山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305±1 Ma。岩石富碱(K2O+Na2O=7.58%~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Mg#(51.6~58.5),A/CNK为0.92~1.00之间,属于准铝质高Mg#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亏损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Nb,P,Ti),强烈亏损Y(10.17×10-6~14.84×10-6)及Yb(1.054×10-6~1.374×10-6),弱—无的负Eu异常(0.60~0.99),总体表明东泉戈壁岩体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具有碰撞晚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东泉戈壁岩体的侵位表明在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挤压环境中,由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底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指示南天山晚古生代残余海盆的闭合。东泉戈壁壳-幔岩浆混合型花岗岩的确立表明晚石炭世南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得权,刘建朝,张海东,门文辉,郑利宏[6](2013)在《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浩尧尔忽洞金矿为低品位超大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区内华力西期花岗岩发育。SiO2含量为71.5%~73.07%,Na2O/K2O值为0.59~0.67,平均值为0.64,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哈克图解上各元素含量随SiO2变化成线性规律明显,具I型花岗岩特征。Mg#为39~49,其平均值为43,与下地壳麻粒岩的平均值(45.36)相近。∑REE值变化范围为72.64×10-6~132.6×10-6,总体上稀土含量较低。(La/Yb)N值为12.99~34.13,显示轻重稀土有较大的分馏。在稀土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右倾。Ba/Th值为133.93~178.93,认为板片俯冲流体影响较小。δEu含量为0.52~0.96,平均值为0.75,具有中等到低的Eu亏损。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后碰撞期形成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3年04期)

吴才来,郭祥焱,王次松,武秀平,郜源红[7](2013)在《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辉长闪长岩。本文报道该系列侵入岩最新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果表明,南洪冲和沙滩脚花岗闪长岩、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缪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8.8±1.3)Ma、(144.1±1.2)Ma、(147.2±1.5)Ma和(142.8±1.6)Ma,沙滩脚岩体和缪家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4.1±1.5)Ma、(143.2±1.3)Ma,与SHRIMP定年结果一致。一般来说,区内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其年龄大于同类无斑状结构的岩石,但狮子山矿田的南洪冲花岗闪长岩年龄比区域上其他的同类岩石偏小,可能反映了区域上此类岩浆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铜陵地区岩浆侵位的大致顺序为花岗闪长斑岩/第一次花岗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第一次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第二次花岗闪长岩→第二次辉石二长闪长岩。本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侵入活动是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世期间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由晚侏罗世的挤压转变为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3年01期)

翁望飞,曹诚,支利赓,蔡连友,徐生发[8](2011)在《皖南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厘定及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及邻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中酸性岩浆岩产于扬子陆块江南古隆起东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主矿物组合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岩石主量元素具有高SiO2(66.81%)、Al2O3(15.23%)、K2O/Na2O(1.01),低TiO2(0.49%)、MgO(1.49%)、CaO(3.18%)、P2O5(0.18%)等特征;A/CNK值为1.04,呈弱过铝态,里特曼指数σ平均2.07,指示其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富集,HREE亏损,具低Y(13.99×10-6)和Yb(1.4×10-6);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LILE(Rb、La、Ba、Sr)和亏损HFSE(Nb、Ta、Zr、Y),具高Sr(494.8×10-6)的特征,较高Sr/Y(39.05)和La/Yb(24.34)比值,具弱的负Eu(0.8)异常,ISr平均为0.7092,εNd<0。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皖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为"C"型、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其发育于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埃达克岩浆源自印支期加厚地壳受地幔热物质上涌影响而形成的部分熔融物。(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1年06期)

翁望飞,支利庚,蔡连友,徐生发,王邦明[9](2011)在《皖南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酸性岩浆岩产于扬子陆块江南古隆起东段,岩体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主矿物组合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岩石主量元素含量(%)具有高SiO2、Al2O3、K2O/Na2O,低TiO2、MgO、CaO、P2O5的特征,A/CNK≈1.06,σ≈1.97,为弱过铝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富集,HREE亏损,具弱的负Eu异常,元素Y和Yb(×10-6)含量低,但具有较高的Sr/Y和(La/Yb)N比值;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LILE(RbL、a、Ba、Sr)和亏损HFSE(Nb、Ta、ZrY、)(,87Sr/86Sr)i>0.704,εNd<0。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皖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酸性岩浆岩为"C"型、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皖南地区大地构造环境处于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折时期,埃达克岩浆来源于印支期加厚的下地壳受地幔物质上涌影响而拆层熔融形成。皖南埃达克岩的发现,可为该地区寻找与之有密切成因联系的Au、Ag、Mo及斑岩铜矿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汪洋,程素华[10](2011)在《中国东部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岩浆岩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岩浆岩广泛发育,对其成因却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基性岩浆与地壳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广义)花岗质岩浆的成岩机制,可以:(1)显着提高源岩的丰饶度;(2)高温(≥1000℃)时,基性岩一侧可以形成英安岩或粗面岩,地壳岩石一侧形成(狭义)花岗岩。本文作者对现有基性岩浆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的归纳分析表明:(1)基性岩浆与地壳岩石的熔融反应形成高温中酸性岩浆(熔融温度~1000℃);(2)基性岩浆的MgO、Mg~#、K_2O、Na_2O以及H_2O含量对熔体的Mg~#、碱质含量以及丰饶度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4-07)

高钾钙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矿集区之一。这些铜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与燕山期形成的中小型高钾钙碱性侵入岩在空间、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围绕岩体表现出规律的成矿分带。这种分带特征不仅表现在成矿温度、元素组合方面,还表现在矿床类型、成矿机制的变化上。因此,研究矿床的成矿分带性规律,可以更清楚地研究各矿床之间的共生关系、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可以更清楚地解决矿床成因类型以及成因机制问题,对相似条件下的矿床的成矿预测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运用多种现代测试技术和手段,以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及其与之相关的狮子山矿田、姚家岭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了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的展布形态,建立并制作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立体模型图;查明了与高钾钙碱性侵入岩相关的矿床及蚀变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成矿元素的时空分带规律、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贡献。总结出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成矿分带模式为:矿化类型在垂向上,从深部→浅部依次为: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在水平方向上,由岩体至围岩依次为: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在也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自下而上:黄铜矿→磁黄铁矿→含金黄铜(铁)矿→铅锌矿;由岩体至围岩依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含金黄铜(铁)矿→铅锌矿。同理,矿床中的成矿元素在空间上也有明显的分带规律,自深部至浅部为:铜(金)→铜、金→金、铜→金;自岩体中心向围岩为:铜(金)→铜、金→金(铜)→银、铅、锌。结合铁、硫、铅等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发现该矿床的成矿元素主要是来源于岩浆或岩浆热液的。从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近围岩岩浆热液型矿体,不同位置的Fe同位素组成随着远离岩体含矿流体向外的迁移,表现出铁同位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带性,说明了成矿类型、矿石矿物、成矿元素的分带性与含矿流体演化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钾钙碱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全吉地块西段2.37~2.34Ga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套的成因:对古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局部停滞的启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2].孙文龙.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成矿分带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宋鹏,童英,王涛,秦切,张建军.阿尔泰东南缘泥盆纪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年龄、成因演化及构造意义: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碱性岩浆演化新证据[J].地质学报.2017

[4].刘睿,王历星,王焰,陈根文.新疆中天山科克苏地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形成环境[J].新疆地质.2015

[5].毛友亮,樊双虎,陈淑娥,苏春乾,职荣军.南天山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4

[6].王得权,刘建朝,张海东,门文辉,郑利宏.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西北地质.2013

[7].吴才来,郭祥焱,王次松,武秀平,郜源红.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化学.2013

[8].翁望飞,曹诚,支利赓,蔡连友,徐生发.皖南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厘定及岩石成因[J].地质与勘探.2011

[9].翁望飞,支利庚,蔡连友,徐生发,王邦明.皖南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1

[10].汪洋,程素华.中国东部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岩浆岩的成因[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  

高钾钙碱性论文-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