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机构重视信息披露

境外机构重视信息披露

一、境外机构看重信息披露(论文文献综述)

毛志宏,李燕,金龙[1](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具有信息治理效应吗?——基于业绩预告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08~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本文从管理层信息披露的角度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陆港通交易制度的信息治理效应。结果发现,被选为陆港通标的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质量得到了提升,说明陆港通交易制度能够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发挥治理作用,并且这一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盈余管理程度高、股权集中度高和高新技术公司中这种作用更显着。研究结论为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伟华[2](2021)在《境外油气并购交易风险控制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境外油气并购交易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标的选择的风险、出价过高的风险、未能做好尽职调查的风险、聘用不合格外部顾问的风险、不采用符合国际惯例交易文本的风险、交易整合准备不充分的风险等。从系统性风险管控、交易流程风险管控、交易利益相关方风险管控以及交易风险应对措施管控4个方面着手,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展境外油气并购过程中相关风险的控制方式和手段,供"走出去"的中国石油企业参考和借鉴。

欧翔[3](2020)在《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由中国证监会首次提出,把机构投资者放在发展和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重要地位,在新成立的开元基金进入到资本市场并开始实施运作时,也意味着专业机构投资者真正意义上进入到了我国市场。随后各类机构投资者的种类逐渐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我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是比较特殊的投资群体,相对于个体投资者,其资金量庞大,往往能够左右股价走势,被称作是股票的庄家。同时,机构投资者因具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从事投资而积累的丰富经验被视为专业的价值投资者,其投资是相对理性的,可引导市场合理有效的运行。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会考虑使其承担较小的风险同时能带来最大程度获利的股票,这种理性的行为使得机构投资者被广大投资者报以引导和稳定市场的期望。但在实际操作中,机构投资者是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性,所以,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也并不能完全遵从理性原则,因此就会出现偏好上的误差,有些持股偏好差异并不能用标准金融学框架来解释。同时,由于不同机构投资的风险偏好、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各个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会产生差异。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机构投资者之间同样存在“羊群效应”,并非是完全理性投资者。本文运用2009-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同时研究了不同估值水平下的行业偏好,并从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对持股偏好差异进行分析。本文在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本文研究思路。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梳理了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对公司行业、业绩、市值、估值、风险性、流动性偏好现状做了具体分析,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以及持股偏好现状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对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类型进行界定和衡量。然后进行理论阐述,从“羊群效应”、噪音交易者、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进行理论梳理及分析。接着从机构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的持股偏好的角度进行理论剖析,同时着眼于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的差异,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同时,利用Tobit模型应用面板数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进行实证研究,找出我国主要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再利用本文收集的数据,分析在不同的行业中,机构投资者对于估值的偏好情况。接着同样利用Tobit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将机构投资者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即分为境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压力敏感型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分别比较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差异。最后基于实证结论,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以及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社保基金与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和QFII都对经营业绩好、风险低、资产负债率低、股价波动率小、公司规模大的公司表现出显着的偏好。但在股权集中度和流动性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同时,在不同行业中机构投资者都更加偏好估值适中的公司股票。(2)对于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他们对经营业绩好、风险性低、公司规模大、上市天数长的股票,具有共同的显着偏好。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类似的,国内股票市场在逐渐走向成熟。(3)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的流通性具有正向显着偏好,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于流通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权集中度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权集中度却表现出显着的正向偏好;(4)境内机构投资者更加偏好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而境外机构投资者会选择对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进行投资,说明境外机构投资者认为相对较高资产负债率的公司同样也很有投资价值。从风险性指标和波动性指标看,境外机构投资者并不喜欢波动性过高的股票,而境内机构投资者则会偏好此类股票,导致境内机构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更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给参与主体以合理预期,从而正确引导机构投资者行为,降低市场的非理性波动;(2)推进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转变。改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份额,最终形成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投资者结构;(3)优化机构投资者代理人的激励制度,避免短视行为倾向;(4)有效监管QFII投资行为,引导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监管当局应加强对QFII投资行为的监管,有效引导机构投资者减少频繁交易,坚定价值投资。

龙红亮[4](2020)在《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债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规模的债券市场。截止到2019年末,债券托管规模达97.1万亿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也不断加速,截止到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持仓国内人民币债券规模达2.27万亿元,持仓占比2.34%。作为直接融资方式之一,债券市场发展在利率市场化、替代性融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整个金融体系开放中的重要环节。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对国内债券市场有何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本文研究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宏观背景。研究了债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债券市场的历程、以及境外投资者在债市对外开放中的影响(包括对境内债券市场的影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对境内股市和汇市的影响等)。第二,本文研究了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动因。发现利差因素、风险分散因素是促使他们配置人民币债券的主要原因。汇率方面,数据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未对境外投资者投资行为造成显着影响。通过虚拟投资组合的情景分析表明,对冲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国际投资组合,其收益表现和夏普比率更佳。第三,本文从境外投资者微观行为特征,去分析他们对国内债券市场的影响。目前境外投资者更倾向于配置利率债和同业存单,而信用债占比很少,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及投资者保护不足;交易活跃度并不高,但投资者结构分布更为均衡。第四,本文研究了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对国内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收益波动率、及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境外投资者的参与,能够显着降低国债的收益率水平,但对收益波动率和流动性影响较为中性。最后,由于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对国内债市总体利大于弊,为了促进境外投资者的进一步参与,我们给出了优化中国债券市场的几个建议:一是需要加强统一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包括监管制度和结算系统;二是加强信用债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债券相关的衍生品;四是培育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五是处理好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王彦淞[5](2020)在《比较两种外资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文中认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引进并充分利用外资的优势激发国内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活力不仅可以促进与全球经济实体合作的脚步,而且可以提高我国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外资的进入是一把双刃剑,盲目扩大对外开放也会吸引大量国际游资利用我国市场体系不成熟的劣势进行破坏性的套利行为,最终不仅损害资本市场,还会传导至实体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灾难。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计划内逐步引进外资方能实现共赢的目标。我国的历史因素导致目前在公司治理层面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吸引多元化的投资者,逐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过程。发达国家的公司体系发展时间更长,治理体系更成熟,投资管理经验更丰富,相比国内公司具有较大的优势,是我国实体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学习目标。目前投资我国公司的境外投资者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境外直接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银行、保险、自然人等,其中境外直接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作为境外投资主体会对我国本土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境外直接投资者和QFII两种外资股东持股国内公司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并且除了研究持股比例外,还考虑到持股持续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持股比例和持股持续期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两种外资股东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此外,还将国内公司按其公司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研究两种外资股东对不同性质的公司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研究不仅可以识别外资股东与本土企业经营状况的关系,而且可以评估引进外资政策的偏向和侧重点。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外资股东持股国内公司可以改善国内公司经营状况,但是其对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情况不一样的假设。选择2009年末至2018年末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使用托宾Q值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状况的代理指标。实证研究发现,境外直接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持股期限越长越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境外直接投资者扮演了价值创造者的角色,其改善非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效果比较显着,而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善效果不显着;QFII因其更灵活的投资方式及在资本市场上的持股限制,主要扮演价值选择者的角色,其倾向于选择本身业绩和治理效率好的公司,无论公司是否国有,QFII改善公司经营的意愿和效果并不明显。

吕雅铭[6](2020)在《中概股回归的动因、路径和经济后果研究 ——以迈瑞医疗IPO为例》文中提出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制度差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大批中国企业例如新浪、网易、搜狐等远赴海外筹措上市。这些具有中资背景并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就被称为中国概念股(以下简称中概股)。然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从2010年开始,相当一部分中概股开始筹划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当初赶着去海外上市的公司为何纷纷选择回归?回归是合理选择吗?这种“潮起”与“潮落”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回归潮兴起时间较短,中概股回归的动因、路径、经济后果等相关研究并没有得出完整且令人满意的一致结论。例如在回归动因上,现有研究较多为简单罗列,缺乏逻辑,且偏向于估值因素,缺乏政治层面的动因分析;在回归路径研究上,偏向于借壳上市或者资产收购方式的研究,其他路径如分拆上市、整体IPO等方面的结论则较少;在回归的经济后果方面,充分的研究结论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中概股的回归热潮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壳资源的非理性热炒,估值过高催生资本市场泡沫等,相关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用以规范引导中概股的回归。然而,中概股回归起步不久,是否值得回归、如何回归、回归有什么影响仍是奔走在“回国”之路上的中概股所疑惑的。在早期回归的中概股中,大部分选择了以借壳上市或资产收购的方式回归,而较少选择IPO或分拆上市。2018年10月,曾在纽交所上市的资深中概股迈瑞医疗以整体A股IPO方式回归,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我们研究中概股回归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本文以迈瑞医疗IPO回归案例入手,以成本收益理论为基础分析框架,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研究其回归动因,从优势与劣势梳理其成功整体A股IPO的回归路径,从企业自身、其他中概股、行业竞争者、资本市场等角度全面评价其回归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最后,在总结全文结论的基础上,从中概股、投资者、行业竞争者、政策制定者等方面提出启示,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中概股回归的动因和路径研究,完善中概股回归对不同主体的影响研究;在实践上,为其他奔走在回归之路上的中概股提供经验与借鉴,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探究政府制度的变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评价与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从中概股回归动因来看,政治上国内政策的利好、国内外监管的差异,经济上估值的差异、高上市维持成本、做空风险与行业发展差异等都是中概股回归的重要动因。从中概股回归的路径研究来看,IPO是迈瑞医疗充分结合自身优劣势与外部政策环境分析下进行的合理选择,值得自身条件优越、有政策支持的中概股进行参考与借鉴。从中概股回归经济后果来看,迈瑞医疗自身无论是市场层面、财务层面,还是经营管理层面都有所提升,对其他中概股与A股医疗器械行业竞争者起了带动作用,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则有利有弊。此外,从政策评价的角度来说,目前资本市场出台的对中概股回归引导的相关政策有利于中概股以健康、可行的方式回归,也有利于为国内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从迈瑞医疗回归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中概股回归历程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一种相互动态影响的过程,相关规章制度在这种互动中逐步完善起来。

秦杰[7](2019)在《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文中指出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在“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市场化监管思路和政策推动下,大量新的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已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发展,投资者与证券商等主体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随即产生了新的利益冲突,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需求凸显。国内外理论界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募集、投资运作、发展规律和操作流程都有研究,但大多数是从金融学、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进行观察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风气较为盛行,较少有纯粹从法律视角探讨和构建私募股权投资法律制度的文献。可以认为,目前国内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回答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如何给出私募股权投资确切的定义和法律特征?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特殊性在哪里?私募股权投资体现的法律关系有哪些?私募投资者需要的特殊法律保护需求是什么?现行法律对私募投资者是如何保护的、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保护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如何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合格投资者进行圈定?如何在制度、法律、政策方面营造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快速发展的局面?如何在信息披露、退出机制,甚至整体监管制度等具体的手段和内容方面有效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措施和多层次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制度......以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出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落脚点。首先,聚焦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具体内涵进行界定,比较分析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进而区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其他相关品种的异同,然后,对私募股权投资的三种形式解读并分类整理了私募股权投资具体的基金类型;其次,提出当前我国法治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主要侧重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最后,提炼了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具体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投资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投资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投资退出各种方式的多重限制、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第二章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本章主要分四个层次来论述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主体规范,并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第一,基于私募投资者的立法刚需,归纳在制定投资者立法时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第二,通过梳理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和考察投资对象与投资者的匹配性,分析我国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第三,评价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立法规则现状,提出投资者主体立法规定的粗泛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的散乱;第四,针对前述分析,提出关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的宏观思考,建议对私募合格投资者可以分类规范,提出具体量化和质化标准,提出制度设计构思。第三章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失败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判断失误,进而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披露。具体而言,首先,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和内涵建设,论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其次,通过梳理具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信息披露中的实务问题,讨论当前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规制现状下可能涉及的犯罪后果和投资者利益救济情况,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法律评价。最后,从综合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统筹构建信息披露规则刚要、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和信息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等四个方面提出以立法原则性要求为主、投资者合同自由约定为辅的私募信息披露制度合规建议。第四章规范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当前我国退出机制的主要问题是退出方式不灵活,缺乏多样化退出途径,以至投资者利益受损时补救机制遭受束缚,可以将退出方式,特别是非上市情形下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以便投资者及时止损。具体而言,首先,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相关考量,包括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分析、四种退出方式的基本情况;其次,分别整理四种模式下的立法规制重心,且对具体实务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各种模式下的实务困难和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立法完善建议。第五章统筹优化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监管。监管制度一直是法律保护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必须站到整体法律监管的高度。整体监管,不仅仅关注于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活动,更关注对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和监管价值等监管理念的更新。而且必须厘清私募股权基金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职能的对应匹配,以解决实务中没人管、交叉管的现象。具体而言,第一,从监管原则、监管目标和监管价值三个板块的内容来锁定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理念;第二,通过对监管行政机关和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梳理来分析当前我国监管的职能定位,强调权责对应,重视监管问责,并针对私募监管问题提出权责适配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建议;第三,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准入、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全局监管的立法完善建议。

梁国珠[8](2019)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经成为重要的融资途径,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资本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起步虽晚,但其发展速度和成长势头都相当可观。募集、投资、管理和退出是整个投资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私募股权投资最根本的投资宗旨就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在合适的时机通过恰当的退出方式来实现基金的退出,能够最大程度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在各种退出方式中,IPO因其较高的收益回报率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评价和声誉好评度的提高,成为最受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青睐的退出方式。本文围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为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困难的原因,学习借鉴域外成熟的先进经验,并尝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论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研究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研究见解和完善建议。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系统地提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并引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即首次公开上市(IPO)、并购、股权转让、新三板挂牌、借壳、回购以及清算这七种方式,旨在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制度从宏观上予以阐述,尔后对IPO退出制度进行初步分析,为论文后续内容的展开打好基础。第三部分则对美国、香港的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进行介绍,并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其中有益的可借鉴先进经验。第四部分通过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以IPO退出为核心,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后文提出完善建议作好铺垫。第五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将立足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IPO退出制度的发展现状,结合外国的可借鉴的先进经验,提出解决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以期实现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刁月杰[9](2019)在《股权质押、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 ——基于A股市场的数据》文中认为股权质押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能够在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需求的市场上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股权质押作为一种融资方式,之所以能够在近年来受到有资金需求的大股东的青睐,是因为(1)相较于其他的融资方式,股权质押受到的监管和限制相对较小,股权质押直接发生在出质人和质权人之间,更加有效率;(2)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并不影响其在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地位,可以继续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同时一些被限制交易的股票也可以作为股权质押的标的物;(3)股票具有稀缺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票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作为质权人的金融机构也更加乐于接受股票作为融资的抵押品。但是股权质押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融资方式,极易造成股票价格陷入恶性循环式的下跌。若股票价格下跌至警戒线以下,且控股股东没有按时增加担保物,质权人就可以对质押的股票进行处理。同时当价格出现波动接近警戒线时,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就会产生恐慌,为了避免股票下跌难以变现带来的个人财富损失,就会在股票市场中抛售股票,卖盘的大量增加会继续推动股票下跌,股票一路下跌至平仓线时,质权人会继续放出大量卖盘,造成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股权质押带来的高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控制权易主,会提高企业股票价格崩盘风险。从控股股东的角度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具有一股独大的特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控股股东勾结管理层掏空上市公司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之后,由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代理问题也就随之激化,加剧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提高了信息不对称性,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到公司的价值与股票价格。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看。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中具备相当有分量的话语权。已有学者的研究显示,机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获取短期收益,频繁的股票交易加剧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同时机构投资者之间激烈的竞争,使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好的经营业绩,炒作概念、乘骑泡沫,甚至还与上市公司相关人员合谋,隐瞒风险,内幕交易。从市场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在事中对控股股东掏空公司的行为一无所知,在事后反而需要承担控股股东掏空公司的恶果。因此,中小投资者希望借助外部监督者的力量,获取上市公司的相关消息,缓解信息不对称。但是,机构投资者并不是合格的外部监督者,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着“羊群行为”,同时基于业绩压力,机构投资者往往更加容易采取非正当手段和违法手段,此类行为反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干扰了中小投资者,提高股票价格崩盘风险。本文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7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对于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针对以上研究成果,本文给出如下建议:(1)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应当审慎的选择是否进行股权质押,提前做好风险预案;(2)质权人应当加强对出质人的监管,制订合理的评估筛选机制,选择合格的出质人进行股权质押;(3)机构投资者应当规范自身的行为,遵守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4)中小投资者要主动学习与股票投资有关的知识,合理理性的在股票市场投资;(5)监管机构要强化对于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的监管力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比例、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质量做出严格的规定。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和引导,对于违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引导其注重企业的长期价值,进行长期投资,稳定股票市场。要重视对于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的扶持和培养,提升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

蔡丽丽[10](2019)在《外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进行投资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18年外商投资的准入负面清单中,在各类产业全面放宽市场的准入政策,涉及金融、交通运输等22项重大开放措施。由此可见,境外投资者将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在监督体系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后才可以对外披露,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使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提升,并且可以增加预期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但是由于利益驱使审计失败案例层出不穷,股东们在指责企业管理问题与监管部门监管问题的同时,也将矛头指向上市公司的审计问题。审计质量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研究问题:本文在现有的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上外资持股这一要素,探究外资持股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其是否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探究两者的关系。研究现状:已有文献表明公司的股权结构能够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将股权结构细分为高管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大股东持股等,但是忽略了外资持股对审计质量的作用。研究思路:本文利用2013年-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外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本文的主要检验是探究外资持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阐明外资持股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随后引入审计师选择这一变量,并且验证审计师选择、外资持股以及审计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设计模型并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外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成正比,表明境外投资者能够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提高审计质量及信息披露水平。本文在此基础上引入的审计师选择这一变量的结果表明,外资持股的比例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且验证了审计师选择的中介效应,其正向传导外资持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创新与应用价值:在探究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中,外资持股比例这一因素鲜有涉及,并且加入审计师选择这一中介变量。本文丰富了我国审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在实践上,也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内部决策提供了指导意义。

二、境外机构看重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境外机构看重信息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市场开放具有信息治理效应吗?——基于业绩预告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 主要变量定义及模型设定
4 实证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
    4.2 回归结果分析
    4.3 内生性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平行趋势检验
        4.4.2 安慰剂检验
5 影响机制分析
结论

(2)境外油气并购交易风险控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境外油气并购交易系统性风险管控
    1.1 战略风险
    1.2 决策风险
    1.3 管理风险
    1.4 投资国风险
    1.5 合规风险
2 交易流程风险管控
    2.1 交易对手/标的选择风险控制
    2.2 交易泄密风险控制
    2.3 交易尽职调查风险控制
    2.4 交易并购文件起草及谈判风险控制
    2.5 交易融资风险控制
    2.6 交易过渡期管理风险控制
    2.7 交易交割风险控制
    2.8 交易整合风险控制
3 交易利益相关方风险管控
    3.1 关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3.2 充分利用合约、提前沟通、谈判接触、直接应对等多种方式,做好交易利益相关方的风险管理工作
    3.3 高度关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冲突
    3.4 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过程中,要注意网络安全、信息隐私保护
    3.5 对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关照应有风险控制的底线思维
4 境外交易风险应对措施
    4.1 避免出现“赢家的诅咒”
    4.2 交易过程中的估值风险管理
    4.3 购买交易陈述与保证险
    4.4 境外并购的国有化征收风险应对
    4.5 利用境外交易的事后索赔机制
5 结语

(3)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构投资者
        2.1.2 噪音交易者
        2.1.3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
        2.1.4 羊群效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行为金融学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持股偏好现状
    3.1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
        3.1.1 境内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
        3.1.2 境外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
    3.2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现状
        3.2.1 机构投资者持股共同偏好
        3.2.2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
第4章 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理论分析
    4.1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分析
        4.1.1 审慎性原则持股
        4.1.2 绩优成长型股票偏好
        4.1.3 流动性偏好
        4.1.4 股票波动性偏好
    4.2 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理论分析
        4.2.1 境内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4.2.2 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4.2.3 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分析
    4.3 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的理论分析
        4.3.1 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4.3.2 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分析
        4.3.3 压力敏感型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分析
第5章 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说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3 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相关性检验
    5.4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实证分析
        5.4.1 机构投资持股偏好实证分析
        5.4.2 机构投资者对不同行业持股估值偏好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我国股票市场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说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6.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3 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6.3.1 描述性分析
        6.3.2 相关性检验
    6.4 压力敏感型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分析
    6.5 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差异实证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一览

(4)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类型
    第二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的方式
    第三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的动因
    第四节 境外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全球金融系统的影响
        二、对利率及利率波动性的影响
        三、对债券流动性影响
        四、对跨境资本流动及汇率的影响
        五、对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
第三章 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宏观背景
    第一节 债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第二节 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债券市场的历程
    第三节 境外投资者在债市对外开放的作用及影响
        一、境外投资者对境内债券市场的影响
        二、境外债券投资者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三、境外债券投资者对境内股市及汇市的影响
    第四节 境外投资者与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利差因素分析
    第二节 风险分散因素分析
    第三节 汇率的决策影响分析
        一、汇率风险的定义
        二、对境外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
        三、汇率风险的对冲工具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境外投资者的微观行为特征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持仓特征及影响
    第二节 交易特征及影响
    第三节 投资者结构特征及影响
第六章 境外投资者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数据说明
    第三节 计量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对收益率波动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境外投资者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流动性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流动性指标的选取
    第三节 对平均单笔交易金额的影响
    第四节 对周转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促进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统一
    第二节 信用债的投资者保护
    第三节 债券相关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第四节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
    第五节 处理好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比较两种外资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3 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资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受到股权结构制约
    2.2 外资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受到投资目的制约
    2.3 外资股东通过影响内部治理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2.4 本文主要工作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外资股东影响国内公司经营的理论机制
        3.1.1 股权结构
        3.1.2 持股持续期与治理效率
    3.2 外资股东对不同所有制公司的影响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选取
        4.1.1 企业经营状况指标
        4.1.2 外资股东衡量指标
        4.1.3 控制变量
    4.2 模型设计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2 回归结果分析
        5.2.1 回归方法选择
        5.2.2 外资股东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
        5.2.3 外资股东对不同所有制公司的影响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概股回归的动因、路径和经济后果研究 ——以迈瑞医疗IPO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概股的形成与海外上市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概股回归动因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概股回归路径相关研究
    第四节 中概股回归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相关理论
    第二节 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 案例情况简介
    第一节 迈瑞医疗公司简介
    第二节 美国上市历程及在美发展情况
    第三节 IPO回归历程与近期发展情况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迈瑞医疗回归动因分析
    第二节 迈瑞医疗回归路径分析
    第三节 迈瑞医疗回归经济后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涵界定
        一、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相关投资品种的区分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
        一、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
        二、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
        三、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
        二、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
        三、退出方式的多重限制
        四、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的立法刚需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关系解读
        二、投资者立法规范的法律原则归纳
    第二节 私募投资者的合格与适当
        一、合格——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
        二、适当——投资对象和投资者的匹配性考察
    第三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现行评价
        一、投资者主体相关立法粗泛
        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散乱
    第四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宏观思考
        二、投资者准入制度设计的量化和质化
        三、投资者分类规范的理想构建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建设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实然评价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问题梳理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合规建议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综合构建
        二、信息披露规则刚要的统筹构建
        三、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
        四、信用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
第四章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概括分析
        一、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解析
        二、四种退出方式的利弊衡量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规制重心
        一、上市退出:严格上市条件和程序
        二、收购退出:关注再融资股份减持
        三、回购退出:限制回购范围和数量
        四、清算退出:斟酌解散申请权限制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立法完善
        一、上市退出规制的立法优化
        二、收购退出市场的规范搭建
        三、回购退出范围的理性调适
        四、清算退出程序的立法修改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法律监管的宏观把握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理念的锁定
        一、强化自律优先的监管原则
        二、注重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
        三、平衡效率与公平的监管价值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职能的定位
        一、行政机关的职能配置和监管问责
        二、自律组织的独立地位和辅助功能
        三、监管职能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的立法建议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体准入的监管优化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区分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
        二、国外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特征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相关概念
        一、IPO退出的概念
        二、IPO退出的意义
        三、IPO退出的类型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境外探析
    第一节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
        一、各自独立的发行审核与上市审核
        二、多样的IPO上市标准
        三、锁定与减持制度要求
    第二节 香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
        一、双重存档制度下的联交所审核制度
        二、多样的IPO上市标准
        三、差异化的限售制度
    第三节 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制度的启示
        一、多维分层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预期明确的新股发行注册制
第四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待完善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区隔机制待完善
        二、资本市场各阶层欠缺有效转板机制
    第二节 IPO核准制对PE退出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股票发行周期仍偏过长
        二、审核节奏波动大,市场预期不明朗
    第三节 IPO退出标准过于单一化
        一、上市成功后锁定期限设置过长
        二、减持制度无差异化,市场信心受打击
    第四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配套制度有待健全
        一、中介机构职责泛化重叠,责任边界模糊不清
        二、欠缺完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管理体系
第五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完善思路
    第一节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强化各板块梯度建设,丰富发行上市标准
        二、推进完善资本市场转板机制
    第二节 有序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
        一、坚持注册制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保持发行审核节奏稳定
    第三节 实行差异化的IPO退出限制之机制
        一、调整私募股权投资的锁定期
        二、差异化私募股权投资的股票减持规则
    第四节 健全IPO相关配套制度
        一、明晰证券中介机构间责任划分
        二、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管理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股权质押、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 ——基于A股市场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股权质押的影响
        (一)股权质押的目的
        (二)股权质押的影响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降低了股票价格崩盘风险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提高了股票价格崩盘风险
        (三)关于机构投资者的其它观点
    三、股票价格崩盘风险的成因
        (一)股价崩盘风险的内在成因
        (二)股价崩盘风险的外在成因
    四、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三、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一)股价崩盘风险的定义与测度
        (二)股权质押的定义与测度
        (三)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定义与测度
        (四)其它控制变量的选取
    三、模型设计
        (一)检验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模型
        (二)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票价格崩盘关系的模型
        (三)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调节作用的模型
第五章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一)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实证结果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实证结果
        (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价格崩盘风险关系的影响的实证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审计质量的内涵研究
    2.2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基于审计师的影响
        2.2.2 基于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2.2.3 基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2.3 外资持股经济后果研究
        2.3.1 外资股东的监督作用
        2.3.2 外资股东的信息处理能力
    2.4 审计师选择的相关研究
    2.5 概括性评价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3 信号传递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外资持股与审计质量
        3.2.2 外资持股与审计师选择
        3.2.3 外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主变量定义
        4.2.2 控制变量
    4.3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4.4 模型搭建
5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外资持股与审计质量
        5.3.2 外资持股与审计师选择
        5.3.3 外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
        5.3.4 中介效应检验
    5.4 多重共线性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5.5.2 更换代理变量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境外机构看重信息披露(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市场开放具有信息治理效应吗?——基于业绩预告的经验证据[J]. 毛志宏,李燕,金龙. 数量经济研究, 2021(04)
  • [2]境外油气并购交易风险控制探析[J]. 张伟华. 国际石油经济, 2021(08)
  • [3]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及差异研究[D]. 欧翔. 西南大学, 2020(01)
  • [4]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D]. 龙红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比较两种外资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D]. 王彦淞. 山东大学, 2020(12)
  • [6]中概股回归的动因、路径和经济后果研究 ——以迈瑞医疗IPO为例[D]. 吕雅铭. 浙江财经大学, 2020(06)
  • [7]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D]. 秦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8]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D]. 梁国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股权质押、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 ——基于A股市场的数据[D]. 刁月杰.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外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D]. 蔡丽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境外机构重视信息披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