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接触冷凝论文_宁静红,孙庆烨,董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接接触冷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冷,气体,数值,性能,传质,射流,水蒸气。

直接接触冷凝论文文献综述

宁静红,孙庆烨,董强[1](2019)在《辅助循环回热器对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R717/R744-HDCC、R404A/R744-HDCC、R449A/R744-HDCC叁种辅助过冷循环带回热器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探究辅助过冷循环回热器对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热力性能的影响。得出:辅助过冷循环加回热器对R404A/R744-HDCC、R449A/R744-HDCC两种循环有利,可使性能系数增加,冷凝器散热量减小。制冷循环性能系数最高可分别增加6.47%、1.46%,而冷凝器散热量最高可减少2%、0.46%。而辅助过冷循环加回热器对R717/R744-HDCC制冷循环不利,会使制冷循环性能系数减小,冷凝器散热量增加.性能系数最多减少5.9%,冷凝器散热量最多增加1.9%。在相同的运行工况和供冷条件下,在辅助过冷循环中采用回热器会减少R717/R744-HDCC、R404A/R744-HDCC、R449A/R744-HDCC叁种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中R717、R404A、R449A的质量流量,分别减少了9.75%、29.8%、20.7%。增设回热器还会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升高。(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董强[2](2019)在《R404A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传统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与冷却介质间壁式热交换放出热量,制冷剂与冷却介质间热量传递经过两侧流体的对流换热和冷凝器传热壁面的导热,冷凝器传热壁面材料的特性、材料表面特征等使壁面集聚润滑油、形成污垢,导致热阻增加,传热效率下降,制冷剂与冷却介质间传热温差增加,制冷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压力比增大,容积效率降低,制冷压缩机的耗功增多,制冷系统的性能下降。直接接触式冷凝换热和传统表面冷凝换热相比,传热效率高、避免和降低换热面结垢及腐蚀、节省材料、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低,同时可在较小的温差下实现高效率的换热。因此本文提出在传统蒸气压缩制冷系统中使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与过冷制冷剂液体直接接触冷凝换热的新思路,以期提升冷凝侧换热效率,降低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制冷循环系统的性能,因此研究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前期课题组设计了附加冷源式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通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较常规制冷系统性能得到提升。如与常规R717/R744复迭式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比较,R717/R744-DCC附加冷源式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最优性能系数可提高5.2%;较常规R290单级压缩制冷循环附加冷源式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系数可提高7.5%。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并据此设计搭建了相关的实验系统,以冷冻冷藏领域常用的制冷剂R404A为工质,理论分析了R404A及其替代工质R454C和R455A单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R404A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以及R404A复迭式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并在蒸发器工作于中温工况下,进行了R404A单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的性能测试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理论分析,在中温工况下,R404A单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R404A单级常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压缩机的平均功耗可降低1.5%,循环的平均COP值可提高1.5%;在低温工况下,压缩机的平均功耗可降低2.1%,循环的平均COP值可提高13.5%。(2)通过理论分析,在中温工况下,两种R404A替代工质R455A和R454C的单级循环性能均不及R404A单级循环;但当采用直接接触冷凝循环时,两种新工质的循环COP值可提高0.7%~2.5%,压缩机排气温度可降低0.2℃~2℃。说明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可以提高R404A新型替代工质的循环性能,拓宽新工质的使用范围。(3)通过理论分析,R404A双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R404A双级常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压缩机平均功耗可降低1.2%,循环的最大COP值可提高0.8%;R404A复迭式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R404A复迭式常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压缩机的平均功耗可降低1.5%,循环的最大COP值可提高0.7%。(4)通过实验测试,比较了单级R404A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常规R404A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在不同供蒸发器冷冻液温度工况以及不同供冷凝器冷却液温度工况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段兵兵,王恒旭,张学军,郑幼明[3](2019)在《湿空气与水直接接触冷凝CFD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建立多相流动和传热传质耦合的二维CFD模型,对湿空气中水蒸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冷凝速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入口空气参数以及水面温度等因素对湿空气冷凝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空气流速能够获得更大的冷凝速率,但空气流速较低时冷凝效率更高;壁面温度存在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相关的临界点,当小于临界点后,冷凝速率基本不再增加,临界壁面温度主要和主流空气的温度及相对湿度有关,与空气流速几乎无关。这些结论为尽可能获得更高的冷凝速率提供合理的参数选择。(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宁静红,诸凯,刘圣春,董强[4](2018)在《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分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R290直接接触冷凝(DCC)制冷循环的性能,并与R290常规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进行对比,得出:在最佳主循环冷凝温度下,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可获得最大性能系数和最低冷凝器热负荷。主循环过冷液体的过冷度增大,最优性能系数降低、最低冷凝器热负荷增加、蒸发器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减少,同时,获得最优性能系数和最低冷凝器热负荷的最佳主循环冷凝温度升高。当蒸发温度为-15~-6℃,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相比R290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提高了7.5%~14.9%,冷间供冷设备蒸发器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减少了26.5%~36.7%,冷凝器热负荷减少了1.5%~3.7%。结果表明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海波,田茂诚,屈晓航[5](2018)在《过冷度对含不凝气体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建立了含不凝气体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的二维轴对称数值模型,以ANSYS CFX中的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为基础,结合热相变模型、组分传递模型和颗粒模型等来计算相间质量、动量、能量和湍流的传递,湍流模型使用标准k-ε模型;模拟结果与前人实验和模拟结果相对比,证实了本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蒸汽空气混合射流在过冷水中的冷凝现象;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过冷度对混合气体射流冷凝现象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5)

刘福仁[6](2018)在《含不凝气体蒸汽气泡与过冷水直接接触冷凝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接触冷凝换热是指蒸汽与过冷水直接接触并发生冷凝的换热过程,其传热速率远高于传统方式。目前,直接接触式换热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余热回收利用、核电非能动安全系统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在直接接触冷凝换热过程中,空气等不凝结性气体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换热效果,甚至威胁到换热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研究空气等不凝结性气体存在条件下的蒸汽气泡冷凝过程,本文搭建了含空气的蒸汽泡状直接接触冷凝过程的可视化实验台,采用高速摄像和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大直径含空气的蒸汽气泡冷凝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结合图像处理技术的相关要求,分析了材料、设备对可视化实验的影响,并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辅助照明装置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含空气的蒸汽气泡与过冷水直接接触冷凝可视化实验装置。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冷凝换热过程中气泡图像,获取了不同过冷度下大直径含空气的蒸汽气泡冷凝过程的完整图像。基于Matlab软件,编写了本文所使用的图像处理程序,并通过所编写的图像处理程序对可视化实验结果进行了处理分析。本文对气泡图像进行处理的目的包括视觉效果的提升和气泡相关参数(特征量)的提取。视觉效果提升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冷凝过程运动特性分析;特征量提取用于气泡冷凝、运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本文中编写的图像处理程序主要包含图像的预处理、图像分割、二值化及数据提取叁大部分,实现了气泡体积、表面积、中心位置等特征参数的提取。利用所提取的气泡特征参数,对气泡运动和冷凝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气泡的冷凝运动过程中,含有不凝气体的蒸汽气泡表面出现“褶皱”、“断开”等现象。“褶皱”现象有利于增大气泡与过冷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速率。“断开”现象中,气泡由一个大的整体变成两个或多个相互接触的小独立部分。冷凝末期出现大量的微小气泡,这些微小气泡表面光滑且大多保持球形等经典形态。微气泡群运动过程中,气泡间会出现碰撞、聚合等现象。冷凝过程中,气泡速度初期“震荡”、中期线性降低、末期大幅变化;气泡形状初期均向球状发展,随着冷凝过程的进行出现发散性偏离。本文气泡中不凝气体的初始体积分数在5%-18%。过冷度对气泡初始冷凝传热系数影响最为明显。低过冷度下,气泡初始冷凝传热系数明显较高且分布范围较大;高过冷度下,气泡初始冷凝传热系数随Re数升高而增大,气泡初始冷凝传热系数较低且分布范围较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宁静红,刘圣春[7](2018)在《R744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R717循环辅助过冷、R744主循环制冷压缩机排出的气体与R744过冷液直接接触冷凝的R717/R744-DCC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进行分析,得出:R717/R744-DCC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存在最佳的R744主循环冷凝温度,并获得最优的性能系数和最低的R717冷凝器散热量。R744主循环过冷液体的过冷度增大,最优的性能系数降低,最低R717冷凝器散热量增大,对应的R744主循环冷凝温度升高,R744蒸发器的质量流量减少。与常规R717/R744复迭式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比较,在相同的运行工况和最佳R744主循环冷凝温度下,R717/R744-DCC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最优性能系数提高了5.2%,最低R717冷凝器散热量减少了1.6%。R744主循环冷凝温度在-10~8℃范围内,R717/R744-DCC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R744蒸发器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减少了1.75%~2.61%,R717冷凝器的制冷剂流量减少了0.51%~0.82%。(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洪彬[8](2017)在《含空气的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具有高的传热和传质效率,在能源动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现象对相关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FD方法对空气浸没射流、纯蒸汽浸没射流和含空气的蒸汽浸没射流进行了模拟。在空气浸没射流研究方面,采用VOF多相流模型进行气液界面捕捉,模拟了不同浸没深度条件下空气浸没射流的发展过程。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对空气浸没射流过程中的压力和速度振荡进行了分析。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对空气射流的穿透深度进行分析,建立了无量纲穿透深度的计算关联式,并利用模拟结果确定了关联式系数。在纯蒸汽浸没射流研究方面,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配合两热阻模型进行模拟,研究了喷嘴直径、水温、喷射方向和双喷嘴等因素对蒸汽射流冷凝的影响,并对蒸汽射流的气羽长度、气液界面平均换热系数和流场参数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ixture多相流模型配合两热阻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蒸汽浸没射流冷凝现象;气羽核心区存在着压缩波和膨胀波;在气羽末端存在着压力峰值,并且随着喷嘴直径的增大,峰值有可能会大于喷嘴出口处的压力;随着水温和入口压力的升高,无量纲气羽长度逐渐增大。在研究含空气的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时,为了能够将空气的影响考虑在内,构造了新的冷凝模型。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修正后的冷凝模型,模拟了不同入口压力的影响,并对流场内的各参数分布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蒸汽冷凝的气液界面处,存在着空气局部聚集的现象;整个射流区域可以分为蒸汽核心区和空气-水组成的湍流射流两相流动区;空气的存在会导致射流过程的扩散程度增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12-29)

屈晓航[9](2017)在《含不凝气体蒸汽直接接触冷凝传热及其在汽水引射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和水直接接触冷凝时冷热两种流体直接混合换热,因而在小温差下即有较高传热速率,目前在电厂混合式加热器、除氧器、蒸汽引射器以及核电厂非能动安全系统中都有应用。近年随着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需求,工业界和学术界逐渐开始研究使用蒸汽引射器来回收低参数余热蒸汽。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含不凝气体蒸汽射流与水直接接触冷凝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蒸汽中含不凝结气体对汽水引射器性能的影响。搭建了蒸汽喷射实验台,不凝气体为空气,含量在10%以内。研究了气羽含气率的分布受其中空气含量的影响。使用高速摄像机连续拍摄冷凝气羽,并提出了使用MATLAB处理图像获得含气率分布状况的方法,同时指出这种方法得到的含气率与传统含气率的区别,为下文与使用数值计算获得的含气率作对比提供修正方法。研究发现气羽可分为射流区和羽翼区,两个区域实际都由若干小气泡组成;当水箱中水温升高或者入射气体中空气含量升高时,含气率在轴向和径向的下降趋势都变得平缓,这是因为不凝气体会恶化冷凝传热从而使气羽变大变长;流场中的含气率分布具有自相似特性,本文给出了实验范围内的自相似形状因子和发散率。基于纯蒸汽直接接触冷凝的一维模型,结合几种合理假设提出了含不凝气体蒸汽直接接触冷凝的一维模型,进而得出了气羽长度和平均冷凝传热系数的关联式,关联式中含有需由实验确定的未知常数。在100-330kg/m2/s的出口质流密度范围内和15%的空气含量范围以内,测量了流场中的温度分布。发现空气的加入导致流场中轴向和径向的温度升高,这是由于蒸汽含空气时冷凝速率下降,气羽变大变长所致。冷凝气羽不存在明显的冷凝结束边界,不能以此确定气羽长度,因此提出使用轴向温度下降90%处作为冷凝结束的标志进而确定气羽长度,并与文献中纯蒸汽气羽长度的实验关联式做对比,验证了该种方法的合理性。根据实验数据确定了关联式中的未知常数,得出的关联式可以在本实验范围内预测气羽长度和平均冷凝传热系数,本实验测得的无量纲气羽长度l/d处于3-17之间,冷凝传热系数在0.7-2MW/m2/K之间。对含不凝气体蒸汽直接接触冷凝过程中的潜热和显热传递进行了数量级分析,发现当蒸汽中空气含量不高时,即使混合气体过热,相比潜热传递,显热传递很小,为方便建立模型,气侧的显热传递可忽略不计。使用商业软件ANSYS CFX,基于其中的欧拉-欧拉两流体模型,建立了含不凝气体蒸汽直接接触冷凝的数值模型,将水和混合气体分别视为连续相和离散相,并使用颗粒模型计算两者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使用组分传递方程计算气相成分变化,同时分析了使用热相变模型计算冷凝速率的合理性,与纯蒸汽的热相变模型不同,本文提出使用气相中蒸汽分压对应的饱和温度作为气液界面温度,用以计算冷凝速率。对于气液两相,数值计算结果分别给出一组温度分布,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数值模型可以合理地预测温度分布。为了将实验含气率和数值计算得到的含气率进行对比,提出了修正数值计算含气率的方法,发现修正的含气率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了数值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含气率分布。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不同不凝气体含量下的压力分布,发现由于喷嘴出口存在压缩波和膨胀波,压力出现两次波动,射流含不凝气体时,轴线上的压力波动会明显减小,且随不凝气体含量的升高冷凝压缩波变弱。计算获得的轴向速度先增大后减小,而径向速度一直减小,不凝气体的加入使距离喷嘴较近处速度变小而距喷嘴较远处速度变大,表明不凝气体使流场速度分布变得均匀。制作了小型引射器,搭建了蒸汽引射水实验平台,在实验的工作参数下研究了蒸汽中含不凝性气体(空气)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蒸汽中空气含量从零开始增加,被引射水流量先增加后减小,主要原因是空气加入后使混合室内气羽增大,导致了二次流的剪切作用增强,但同时也使二次流流通面积减小,当空气含量较小时前者作用较强,二次水流量增大,当空气含量较大时,后者作用较强,二次水流量减小。不同一次流空气含量下,蒸汽流量增大、喷嘴直径减小和二次流水温升高均起到增大二次流流量的作用;空气含量较低时,小喉嘴距引射器产生较大引射流量,空气含量较高时,大喉嘴距引射器产生较大引射流量。由于二次水侧使用固定高度和总阻力系数的方式,所以二次流入口压力的变化趋势与二次水流量的变化趋势相反;由于二次流流速较小,理想吸入高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与二次水流量相同。引射系数随蒸汽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受其他条件影响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使用前述含不凝气体蒸汽与水直接接触冷凝的模型,首先建立了与实验相同的引射器叁维数值模型,在一二次流入口和引射器出口都使用与实验相同的流量条件,计算所得的二次流入口压力随空气含量变化规律与实验一致,表明数值模型可以预测引射器性能。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不同空气含量下二次流进口水温的升高会使进口压力变小,与实验规律一致;空气含量的增加一方面使气液剪切面积增大,另一方面使液相通流面积减小,因而存在最佳空气含量;进口水流量的升高导致进口水压力升高的同时也使最佳空气含量降低;引射器喉部直径增大使进口水压力升高,同时,最佳空气含量升高;空气含量增加,二次流进口水温升高或流量增加,引射器喉部直径增大都使引射器内压力波动减小;空气含量增加降低冷凝速率,从而使引射器中气羽变大变长。为进一步简化计算模型,建立了与实验一致的引射器二维数值模型,将引射器两个进口改为压力边界条件,发现在一定的二次流进口压力范围内,引射系数随空气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若进口压力过高,则引射系数随空气含量增加一直减小,若进口压力过低,则进口出现回流。最后进行了大尺寸引射器在较大工作参数下的数值计算,使用压力进出口边界条件,也发现了与小尺寸引射器相同的性能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11-27)

胡运发[10](2017)在《水蒸气—水直接接触式冷凝瞬态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水蒸气-水直接接触式冷凝的瞬态传热特性,实现了水蒸气的快速冷凝回收处理。首次将蒸气状态方程应用到实验中,来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水蒸气量的瞬态变化,同时对水蒸气-水直接接触冷凝实验数据库进行拓展。本实验在直径为325 mm,高为1045 mm的直接接触冷凝塔内进行,采用水蒸气-水为实验物系,考察在无不凝气存在的条件下,研究水蒸气-水在填料塔和空塔内的直接接触冷凝瞬态传热过程,观察冷却水喷淋速率和冷却水温度等参数的改变对于水蒸气冷凝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蒸气-水直接接触冷凝过程中,适当增加冷却水的流量可以显着加快水蒸气的凝结速率,尤其是在实验初始阶段这种强化作用更加明显,这也表明在较高的冷却水流量下,水蒸气-水的热对流传热非常强;然而,改变冷却水的温度对水蒸气冷凝的影响很小,但是相对较低的冷却水温度还是有利于水蒸气快速冷凝的。对于空塔和填料塔在快速处理水蒸气性能方面,当冷却水流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空塔在处理水蒸气方面要优于填料塔的。以水蒸气的状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实验过程中水蒸气摩尔量的瞬态变化模型,更加直观和定量地对水蒸气-水直接接触冷凝过程中水蒸气的瞬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从能量守恒角度建立了塔内的传热模型,得到总体积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直接接触冷凝器的设计、操作提供相应指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直接接触冷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传统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与冷却介质间壁式热交换放出热量,制冷剂与冷却介质间热量传递经过两侧流体的对流换热和冷凝器传热壁面的导热,冷凝器传热壁面材料的特性、材料表面特征等使壁面集聚润滑油、形成污垢,导致热阻增加,传热效率下降,制冷剂与冷却介质间传热温差增加,制冷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压力比增大,容积效率降低,制冷压缩机的耗功增多,制冷系统的性能下降。直接接触式冷凝换热和传统表面冷凝换热相比,传热效率高、避免和降低换热面结垢及腐蚀、节省材料、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低,同时可在较小的温差下实现高效率的换热。因此本文提出在传统蒸气压缩制冷系统中使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与过冷制冷剂液体直接接触冷凝换热的新思路,以期提升冷凝侧换热效率,降低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制冷循环系统的性能,因此研究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前期课题组设计了附加冷源式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通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较常规制冷系统性能得到提升。如与常规R717/R744复迭式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比较,R717/R744-DCC附加冷源式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最优性能系数可提高5.2%;较常规R290单级压缩制冷循环附加冷源式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系数可提高7.5%。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并据此设计搭建了相关的实验系统,以冷冻冷藏领域常用的制冷剂R404A为工质,理论分析了R404A及其替代工质R454C和R455A单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R404A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以及R404A复迭式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并在蒸发器工作于中温工况下,进行了R404A单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的性能测试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理论分析,在中温工况下,R404A单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R404A单级常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压缩机的平均功耗可降低1.5%,循环的平均COP值可提高1.5%;在低温工况下,压缩机的平均功耗可降低2.1%,循环的平均COP值可提高13.5%。(2)通过理论分析,在中温工况下,两种R404A替代工质R455A和R454C的单级循环性能均不及R404A单级循环;但当采用直接接触冷凝循环时,两种新工质的循环COP值可提高0.7%~2.5%,压缩机排气温度可降低0.2℃~2℃。说明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可以提高R404A新型替代工质的循环性能,拓宽新工质的使用范围。(3)通过理论分析,R404A双级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R404A双级常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压缩机平均功耗可降低1.2%,循环的最大COP值可提高0.8%;R404A复迭式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R404A复迭式常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压缩机的平均功耗可降低1.5%,循环的最大COP值可提高0.7%。(4)通过实验测试,比较了单级R404A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与常规R404A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在不同供蒸发器冷冻液温度工况以及不同供冷凝器冷却液温度工况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接接触冷凝论文参考文献

[1].宁静红,孙庆烨,董强.辅助循环回热器对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的影响[J].低温工程.2019

[2].董强.R404A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3].段兵兵,王恒旭,张学军,郑幼明.湿空气与水直接接触冷凝CFD模拟研究[J].制冷技术.2019

[4].宁静红,诸凯,刘圣春,董强.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分析对比[J].制冷学报.2018

[5].李海波,田茂诚,屈晓航.过冷度对含不凝气体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18

[6].刘福仁.含不凝气体蒸汽气泡与过冷水直接接触冷凝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宁静红,刘圣春.R744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分析[J].化工学报.2018

[8].王洪彬.含空气的蒸汽射流直接接触冷凝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9].屈晓航.含不凝气体蒸汽直接接触冷凝传热及其在汽水引射器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7

[10].胡运发.水蒸气—水直接接触式冷凝瞬态传热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不同边界条件下通道内的总潜热传递速...直接接触冷凝传热实验装置流程...真空热还原制备镁锂合金的加热曲线清理冷凝罩内残余镁锂引起的燃烧Fig....镁锶产物XRDFig.5.13XRDofMg-Srprod...气—液界面和壁面的温度分布

标签:;  ;  ;  ;  ;  ;  ;  

直接接触冷凝论文_宁静红,孙庆烨,董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