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体性论文_吴德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识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康德,主观性,进路,反映论,主体,解释学。

认识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德凯[1](2014)在《认识主体性理论的逻辑进路:从笛卡尔到伽达默尔》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得以深入。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主张主体只是上帝保证下的认识客体面前的消极"沉思者"或"旁观者"的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的主体观,与认为主体只是认识客体面前的被动"反映者"的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的主体观,到主张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是一个积极"能动者"的康德的批判主体观,再到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结构,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达到融合统一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体观的演进,从而展现了一条认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陶锐,盛亚[2](2006)在《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产权认识——主体性产权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缺乏有效的理论一直是我们在研究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产权问题时遇到的一个困惑,主体性产权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主体性产权是相关属性和自主属性的统一,从这两方面属性探讨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产权问题,揭示和论证“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技术创新产权”这一命题,并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产权的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06年S2期)

黄秦安[3](2004)在《数学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人的认识主体性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认识论的进步日益显示出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建构的本质。现代性视域下的主体性观念有其自身的缺陷。数学知识观的演变赋予认识论许多新的意义。数学用无可辩驳的真理对人的终极性主体地位给予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论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梁俐[4](2002)在《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现实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为线索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了实践的基本性质 ,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论证了实践是主体认知定势建构的现实桥梁和中介 ,因而也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现实根源(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曾小保[5](2002)在《历史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认识论是唯物史观在当代的新的理论增长点,历史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对于理解、发展、建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对于深化历史科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有自主性、主观性和自为性叁个原则。它通过认识图式、认知结构制约着主体认知目标的选定、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整理与解构,并进而影响主体对客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历史学家在通过史料客体这个中介去认识历史本体时,由于历史认识的多维认知结构,使历史认识从过程到结果都是主观的,但在历史学家的认识过程中并不缺乏客观性的硬核。 所谓历史认识的真理性是对客观历史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主体性的渗透,使历史认识的真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主观的。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渗透和历史现象的不重复性,给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带来挑战,却并不是其不能被检验的理由,而历史认识的独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性检验只能在社会现实中才得以实现。 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渗透,并没有使历史学科失去科学性的资格,在科学所具有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等的特性中,同样也印证着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只是对此不能做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理解。同时,我们以为历史科学得以成立还需在认识主体的主体性中、主客体关系上加以认识论的论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2-06-30)

崔永杰[6](2001)在《认识主体性理论演进的叁个环节——从培根到康德再到伽达默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培根对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是同其着名的“假相说”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培根把为科学的复兴开辟道路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他看来 ,扫除人类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不能止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还必须清除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各种“假相”、即导致认(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01年05期)

林建成[7](1999)在《论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对这种自觉能动性进行考察.本文从功能上看待认识主体性及其负面效应.如果说认识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就表现为认识主体的各项功能的发挥的话.那么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就表现为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认识功能时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这种负面效应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发展的不完善性,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走向新的客观性的无限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9年04期)

顾孟洁[8](1998)在《概念形成过程和认识主体性作用机制的图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科学哲学“叁个世界”的本体论分析的思路,对概念形成过程和认识主体性在术语工作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图解分析。(本文来源于《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期刊1998年01期)

陶莉[9](1998)在《论康德认识主体性理论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1期)

侯衍社[10](1997)在《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建构作用。鉴于国内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评论皮亚杰该思想的同时,比较分析了其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它与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对于发展能动反映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这个理论尚有不少缺陷和不足。(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认识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缺乏有效的理论一直是我们在研究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产权问题时遇到的一个困惑,主体性产权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主体性产权是相关属性和自主属性的统一,从这两方面属性探讨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产权问题,揭示和论证“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技术创新产权”这一命题,并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产权的表现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识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德凯.认识主体性理论的逻辑进路:从笛卡尔到伽达默尔[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陶锐,盛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产权认识——主体性产权理论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6

[3].黄秦安.数学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人的认识主体性的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梁俐.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现实根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曾小保.历史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6].崔永杰.认识主体性理论演进的叁个环节——从培根到康德再到伽达默尔[J].理论学刊.2001

[7].林建成.论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8].顾孟洁.概念形成过程和认识主体性作用机制的图解分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

[9].陶莉.论康德认识主体性理论及其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10].侯衍社.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论文知识图

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6)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7)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5)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3)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4)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1)

标签:;  ;  ;  ;  ;  ;  ;  

认识主体性论文_吴德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