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卫星移动通信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研究

基于小卫星移动通信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研究

李建峰[1]2009年在《宽带阵列天线及无线终端设备天线研究》文中指出空分组网技术、宽带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跳扩频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在军事保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迫切要求其所配备天线宽带化、小型化和智能化。新型宽带阵列天线及无线终端设备天线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的课题。本文密切结合“十一五”国防预研项目子专题“宽带高速网络电台波束成型阵列天线研制”、高校合作项目“UHF双频圆极化天线研制”、企业协作项目“叁合一天线研制”等,系统研究了100-400MHz水平全向宽带高增益天线、225-800MHz宽带自适应波束成形阵列天线、七种不同用途的无线通信系统天线以及一种新型多功能组合复用天线。作者的主要工作和创造性成果可概括为:1.提出并研究新型的复合结构的笼型中馈全向天线。采用矩量法对天线各项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1)利用结构不对称性,改善天线的全向辐射特性。特别是解决了通常全向天线在工作频段高端出现裂瓣或凹陷的问题。2)引入螺旋短截线,在不破坏天线全向辐射特性的同时,减小天线的尺寸。短截线的引入还可以为该天线作为阵列单元布阵时提供馈线走线的方便,而且可以起到避雷的作用。2.提出并研究并馈两元高增益笼型振子天线阵。首先,利用矩量法结合基于PSO优化算法的阻抗匹配技术,根据实际天线单元的输入阻抗,设计了一副100-400MHz宽带功分匹配网络;其次,通过短截线复用,在不破坏天线辐射特性的情况下组成两元高增益并馈阵列。3.提出并研究225-800MHz宽带自适应波束成形阵列天线。首先,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MOM的方法优化了圆形阵列。根据空分组网的要求,以半波功率覆盖60°扇区及压制旁瓣为适应度函数,在225-450MHz及450MHz-800MHz的频带内合理选择圆阵半径,优化出宽带内的波束成形算法。其次,系统地研究了宽带阵列天线的馈电网络。利用PSO优化算法结合阻抗匹配技术,设计出225- 450MHz和450- 800MHz两种集总元件的宽带功分网络。研究并设计出一套225- 450- 800MHz的双工器,将两个不同频段的子阵组合起来。最后,根据高速网络电台高速实时跳频通信的要求,研究了一种快速的计算天线阵列单元激励馈电的幅度和相位的新方法。该算法利用叁次样条插值(CSI),对已优化的工作频带内的采样频点进行插值计算,快速地计算出整个频带内的幅度和相位权值,从而适应系统快速实时处理的要求。4.提出并研究两种卫星通信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天线。结合卫星通信天线的设计要求,针对不同要求分别设计出一幅高隔离度的收发双工的双频双圆极化微带天线和一幅具有高度小型化的曲折线十字交叉阵子天线。5.提出并研究叁种集成于手机内部的多媒体多频段手机天线,系统地研究了移动终端小型化天线的设计。利用曲折线技术和组合复用技术减小天线的尺寸,通过结构复用和引入遏流槽改善双端口天线系统端口间隔离度的。6.提出并研究一种具有定向辐射能力的环状波束的室内分布双频天线。结合移动通信室内分布WLAN的通信要求,针对大型体育馆和会议场所设计一幅具有定向辐射能力的室内分布双频天线。研究了双频双枝节微带线馈电网络的解析分析方法。7.提出并研究一种具有UWB特性的USB闪盘天线。首先,提出了一种采用复用屏蔽盒结构来构造天线的思想,利用射频模块和基带处理模块的屏蔽盒做为天线的主要辐射体,等效于减小了天线的空间占用需求。其次,通过采用短截线技术进一步实现天线的小型化。8.提出并研究一种集北斗定位导航通信、X频段远距离通信、VHF短距离通信于一体的多功能组合复用天线。首先设计出一套多层双频双圆极化微带天线用于北斗卫星通信;然后利用共形技术,在天线支架上面安装一套六棱柱面微带天线阵列;最后利用结构复用技术将天线支架本身作为VHF搜救天线的辐射体,通过阻抗匹配技术改善其辐射特性。测试和实际通话效果表明该天线性能可靠。

余平[2]2003年在《基于小卫星移动通信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在民用和军用通信领域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特种小卫星通信系统更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在远程情报采集、指令传递、人员调度等方面具有其它通信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信道环境复杂,小卫星移动通信信号在本质上是多径传播,所以需要采用各种信号增强技术,以提高系统接收性能。前端采用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小卫星通信接收机,可通过一定的信号处理,从空间上区分信号和干扰,并且多个阵元还可获得分集增益,从而改善通信质量。基于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空分多址(SDMA)技术,是传统的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一种多址倍增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频谱的有效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在给定各阵元的取样数据后,自适应阵列天线信号处理的问题一般可以归结到叁个方面:信号源数目的确定、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的多用户检测和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forming,DBF)。这几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本人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特种小卫星通信接收机中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有关技术问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先全面分析了信道中由于路径损耗和阴影效应而产生的大尺度衰落和由于多径效应而产生的小尺度衰落,并采用了一种适合特种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全阴影模型;(2)在相关和非相关信号等条件下,对基于子空间的 MUSIC 方法的 DOA 估计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研究,并将其与传统的 DOA 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3)分析了 MUSIC 空间谱的谱峰的数值特征,采用了二次符号梯度算法来提取谱峰特征,并推导了谱峰特征提取的矩阵模型;在分析包含方位和俯仰信息的二维 MUSIC 空间谱的谱峰特征遍历搜索过程的基础上,采用了递归的格形搜索算法,确保了对二维 MUSIC 空间谱进行可靠而快速的谱峰搜索;(4)分析了数字波束形成的最佳权向量及其自适应调整的算法,并以数字波束形成(DBF)的理论为指导,针对小卫星多星测控问题,提出了对目标方位和俯仰二维方向进行自动跟踪的软天线系统的硬件实现结构。其中,考虑到工程可实现性,在充分利用了关于目标星空间位置的先验信息的情况下,采用了简便易行的梯度算法,保证了阵列输出权向量的自适应调整;(5)研究了一维 Rake 接收机的结构和性能,并将其与自适应阵列天线相结合,采用了一种二维 Rake 接收机结构。针对多用户多径情况下的 DOA 估计问题,采用了一种空时平滑算法。该算法能有效识别出各来波的 DOA,并将其与各用户 I<WP=6>自动分拣。与 FBSS 相比,该算法分辨力高,计算量小。

贾铂奇[3]2007年在《阵列天线多波束赋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低轨(LEO Low Earth Orbit)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天线多波束形成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小区规划技术和点波束赋形技术。LEO通信卫星天线需要用多个高增益的点波束在宽角度范围内“等通量”覆盖星下区域。对于阵元呈特定几何排布的星载平面阵列天线,如何产生符合增益要求的多个“点”波束来实现星下区域的覆盖要求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平面相控阵发射天线,由于应用上的要求,其实现更加困难。首先,本文针对平面阵列天线产生的多个点波束,运用遗传算法和逐层规划的思路给出了小区规划方法(即优化环形小区的数目和大小)。研究表明这种优化方法可以快速得到符合任意空间区域方向性增益覆盖要求的结果。对于确定需要多少波束数目来满足覆盖要求特性的场合,这种优化方法能快速且精确的实现。在波束规划以后,需要结合具体平面阵天线进行波束赋形,本文基于改进型的混合遗传算法进行了设计。波束赋形结果表明“等通量”覆盖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同时,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优化,具有普遍性。在数学上,论文将遗传算法与BFGS算法结合形成混合遗传算法;另外使用了“小生境”技术,提出了降低搜索空间、减少计算量、提高收敛速度的另一思路。与己有的复数编码遗传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对初始群体的依赖较弱,全局寻优能力更强。

徐玉奇[4]2017年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卫星通信技术作为实现移动通信的重要手段,在通信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波束天线技术作为下一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多波束卫星系统可以利用多个点波束实现对整个服务区域的覆盖,类似于地面的蜂窝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频率复用,增加系统吞吐量;通过窄波束对地面的覆盖,系统可以为服务区域提供更高的EIRP和G/T值,有利于地面终端的小型化;通过对波束指向的灵活调整,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波束重构,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为发展我国空间通信技术,建立新一代的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有必要对多波束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首先结合卫星多波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现有使用多波束技术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系统架构、星载天线体制、波束形成方式叁个方面对多波束卫星系统进行了剖析,比较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优缺点,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多波束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选择多波束卫星系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参考。接下来,在之前的基础上,对卫星多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经典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估计的变步长LMS算法(KBLMS)。该算法利用卡尔曼滤波器的优良特性,在进行权值迭代求解的过程中,使用了随采样信号变化的估计步长。相比于传统算法,新算法的复杂度介于LMS和RLS算法之间,但在收敛速度和最终残差剩余方面均优于两种经典算法。最后,针对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经常面对突发业务的特点,对热波束的形成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现有可供选择的波束覆盖方案并进行了优缺点比较,之后从LMS算法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思想的“凝视波束”形成算法。该算法通过对阵列权值的不断调整,可以使卫星实现对特定用户或地区的持续覆盖,进而可以令卫星有效地应对突发业务。

王韬[5]2006年在《基于阵列天线的空中目标搜索与跟踪》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航空航天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人类生活的上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活动目标如无人机、小卫星等等,这些目标总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合作目标,一类是合作目标。如何对这些目标进行探测跟踪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对非合作目标来说,它本身并不散射电磁波,靠反射雷达回波来对目标进行定位,传统的雷达分辨力较低,靠判断回波中的多普勒信息和时延信息来进行空间目标的判断,对于角度信息,分辨力较低,无法在方位向和俯仰角上进行超分辨估计,这为电子对抗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合作目标而言,我国传统的测控手段是靠窄波束大增益天线进行捕获和跟踪。由于小卫星星群的空间活动,这时在一个测控作用范围内将会出现多颗小卫星,要求地面站对其作用范围内的多星同时进行测控和管理。我国已有的航天测控站基本不具有同时测控的功能,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有测控站是使用一个大的窄波束(高增益)天线捕获并跟踪卫星,待跟踪稳定后对卫星进行测控,引导和伺服系统不可能使庞大的硬天线在多个航天器之间跳动跟踪。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算法,并建立了一些实验平台。随着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对空域目标的探测与跟踪将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课题来源于重庆市院士基金项目“微波成像技术用于空中目标搜索”和总参国防预研项目“小卫星测控总体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天线的多波束跟踪系统的解决方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一、介绍了阵列天线基础知识,分析了常用的叁种阵列结构以及空间群目标信源数的判断准则。二、重点研究了几种波达方向估计算法,特别是超分辨DOA估计算法MUSIC算法和ESPRIT算法,并讨论了相干多径条件下的信源波达方向估计问题。叁、数字DBF技术是通过在数字域调整每个阵元的加权系数,从而调整发射和接收波束指向,在信号的来波方向上形成主波束而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论文介绍了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的最优权准则以及常用的自适应权值更新算法。四、针对无人机群在到达作战空域后一般是静默飞行或者使用向上无后瓣的窄波束天线通过卫星与基地交换数据,在电子对抗中,我方很难发现,更谈不上对抗这个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阵列天线的解决方案,通过向某一特定空域发

张侃[6]2006年在《移动通信系统空时频多参数联合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激增,以个人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方式,正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久的将来,有限的空间无线频率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个人无线通信需求的矛盾将更加激化,同时由于信道环境复杂,移动通信信号在本质上是多径传播,所以需要采用各种信号增强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接收性能。采用自适应天线系统能根据信号的来波方向调整方向图,跟踪期望信号,减少或抵消干扰信号,从而区分信号和干扰,提高信干噪比。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自适应阵列天线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系统容量、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减小电磁污染,明显改善系统的通信质量。基于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空分多址(SDMA)技术,是传统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一种多址倍增技术,已经成为第叁代移动通信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给定阵列天线各阵元的采样数据后,自适应阵列天线信号处理的问题一般可以归结到叁个方面:信号源数目的确定、信号的参数估计(波达方向,传输时延,多普勒频移)和数字波束形成(DBF: Digital Beamforming)。这几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本人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中的移动信号参数估计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了移动通信环境下的信道,特别是信道的选择性衰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介绍了衰落信道的各种动态特性,以说明信道衰落对通信信号的主要影响。2.总结了传统的DOA算法,特别对基于子空间的MUSIC方法的DOA估计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研究,并将其与传统的DOA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3.提出了基于CDMA信号的联合估计算法,该算法在基于特征结构的子空间方法上,实现对波达方向角、多径传输时延和多普勒频移等参数的联合检测和估计,且算法复杂度低,在不需要训练序列的情况下,有着较高的分辨率。4.在深入研究基于特征空间(ESB: Eigenspace-based)波束形成算法和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指向误差的低旁辩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减小指向误差对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能降低旁辩,对期望信号方向针对性更强,提高系统的信干噪比。

叶霓[7]2011年在《基于TD-SCDMA系统的智能天线及空时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成为通信系统发展中讨论的重点,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智能天线(SA)、联合检测等。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带宽条件下成倍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信道可靠性,降低了系统误码率。智能天线可以提高系统覆盖范围,减少多址干扰,提高越区切换效率。而我国首次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3G标准-——TD-SCDMA,由于采用TDD方式,更有利于采用智能天线技术。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是智能天线的核心,它关系到波束成形的速度及方向性。TD-SCDMA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势必要结合相关先进技术,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开展了相关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以及波束成形技术和MIMO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本文结合波束成形的两个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TD-SCDMA系统的物理信道、关键技术和MIMO的主要研究热点,接着分析了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的相关算法,结合小波变换后的信号是一稀疏矩阵,不仅能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而且,经过小波变换还能达到消噪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域的快速自适应算法,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和分析,得到了智能天线波束成形方向图;之后,分析了MIMO多天线的信道模型、分集技术和系统的容量,仿真了多天线系统的性能;在此基础上,介绍了MIMO空时编码技术,并提出了MIMO空时码与智能天线相结合的新系统,鉴于固定波束成形算法的实质是利用分集技术来实现,在分析系统实现难点和两者的可结合点后,提出了信道划分理论和划分依据,做了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了在不同调制下的系统性能和推导了相关的误码率。

赵红梅[8]2008年在《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波束天线技术是提高卫星通信容量和覆盖性能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和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的发展,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技术应用于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成为可能。星载天线多波束赋形技术、射频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分析和校正以及DBF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特性分析与测试等是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对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的研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这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等通量”覆盖和最佳波束赋形是提高星载天线覆盖效率、保证最大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与接收天线的波束赋形不同,发射天线的波束赋形除了满足主、旁瓣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阵列幅度加权对功率放大器效率的不利影响。论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幅度加权的波束赋形新方法,并采用双重编码遗传算法实现阵列加权矢量的优化。通过有限位长的二进制编码把阵列加权矢量的幅度离散化来实现有限幅度加权,使幅度加权值仅仅在几个离散的台阶上变化,缩小了搜索空间,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同时对阵列加权矢量的相位采用实数编码,保持了解的精确性。为了克服遗传算法的“早熟”,在采用自适应交叉和变异概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物种多样性”选择保留策略,使算法更有把握达到全局最优解或准全局最优解。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赋形波束的低旁瓣特性和功率放大器的高效率之间取得较好的折衷。射频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对DBF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是DBF系统研究的一个热点。通常考虑幅相误差对DBF系统旁瓣电平、波束指向、方向图增益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近年来,误差矢量幅度(EVM)作为评估通信系统的信号调制质量的一个指标,已经在许多商业标准中获得了应用,它表征了实际测量信号与参考信号之间的误差。论文以EVM指标为评估对象,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DBF系统射频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对通信信号调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引入EVM指标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DBF系统幅相误差所引起的传输信号的损伤,而且可以简化DBF系统测试的复杂度。在多变的空间环境中,射频通道的幅相特性会随着温度、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因此,DBF系统中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必须进行实时校正。在研究几种常用的星地环路校正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m/WH复合正交码的星地环路校正新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并进一步针对LEO卫星通信系统中附加路径损耗对校正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星载相控阵天线系统中,虽然星地环路校正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通道间的幅相误差的校正,但是校正系数的获得容易受到星地链路的影响。因此,论文提出了一种校正DBF系统发射射频通道幅相误差的星上校正方法,该方法在发射通道中同时注入多路正交码变换的校正测试信号,通过接收多路发射机输出的合成信号,在基带校正算法单元利用正交码的时间相关性和IDFT并行处理方法,同时得到多路射频通道的校正系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发射射频通道幅相误差的校正。发射组件是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核心部件,而发射组件的功率放大器又是发射组件的最关键部件,也是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件。它直接决定了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它也是星载数字(发射)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中非线性失真的主要来源,非线性产生的带内失真和带外失真将直接影响DBF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针对多波束系统,建立了表征互调波束特性的数学模型,对叁阶互调波束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通过ADS软件,构建了DBF系统级仿真模型,结合CDMA以及OFDM通信体制,分析了DBF系统发射机的带外和带内失真特性以及多波束的非线性失真特性,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末级滤波器对DBF系统发射机非线性失真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末级滤波器可以有效抑制带外失真特性,但同时会导致带内失真的上升;与带内失真的上升相比,其带外失真特性的改善更具吸引力。DBF系统级的仿真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估系统性能,降低设计风险,为星载DBF系统的工程实现提供参考与依据。

赵艳秋[9]2008年在《一种新型的阵列天线对编队卫星的跟踪》文中研究表明自9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小卫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目前,关于小卫星及其应用研究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小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卫星的编队飞行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小卫星应用模式的必然趋势。而对于小卫星的跟踪及星间通讯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相控阵天线基本上还是平面阵列天线,平面型的阵列电扫描空域可达120°,计算模型简单,技术趋于成熟。但是平面阵列天线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所以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首先总结讨论了最简单的二元阵及叁种常用的阵列形式,对它们的方向图函数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阵列天线,叁维立体天线,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阵元组成不同的阵型来扫描空间。本文分析了叁种组合:对角面阵,梯形阵和曲面阵。比较了叁种阵的波形与普通的面阵的区别,以及阵元间距和阵元数目对波形的影响,并介绍了最大阵元间距选择的依据。本文还分析了叁种常用的自适应算法(LMS,DMI,RLS)的性能,探讨了中继星与目标航天器的位置关系,采用MATLAB软件仿真了中继星对目标星的跟踪过程,并对两种经典的自适应跟踪算法(LMS,DMI)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信号干扰比的变化,比较两种算法的跟踪性能。最后仿真了叁维天线用两种自适应算法(LMS,DMI)对目标的跟踪过程。

李太龙[10]2013年在《相控阵天线抗远近效应的方向图综合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通信在现代的军事通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成熟,通信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远近效应始终是卫星通信等诸多领域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相控阵天线的自适应方向图综合技术在抗远近效应方面的应用。针对抗远近效应的方向图综合技术,本文首先研究了方向图综合的一些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即基于智能方法、最优化算法及自适应理论的方向图综合方法。然后结合低轨卫星中抗远近效应的具体需求,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自适应方向图综合技术抗远近效应的可行性,效果很好。同时与基于智能方法、最优化算法的方向图综合方法做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只有自适应方向图综合技术的抗远近效果比较理想。此外,本文还仿真分析了多波束赋形技术抗远近效应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波束赋形技术只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抗远近效应,效果不如自适应方向图综合方法。最后,本文还详细分析了接收多波束技术抗远近效应的效果,即数字增益控制技术(AGC)和波束形成增益控制技术。通过针对实测数据进行的大量仿真实验,实验验证了接收多波束技术抗远近效应的可行性,效果很理想。

参考文献:

[1]. 宽带阵列天线及无线终端设备天线研究[D]. 李建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 基于小卫星移动通信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研究[D]. 余平. 重庆大学. 2003

[3]. 阵列天线多波束赋形技术研究[D]. 贾铂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7

[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 徐玉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5]. 基于阵列天线的空中目标搜索与跟踪[D]. 王韬. 重庆大学. 2006

[6]. 移动通信系统空时频多参数联合检测技术研究[D]. 张侃. 重庆大学. 2006

[7]. 基于TD-SCDMA系统的智能天线及空时码技术研究[D]. 叶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

[8]. 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赵红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9]. 一种新型的阵列天线对编队卫星的跟踪[D]. 赵艳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10]. 相控阵天线抗远近效应的方向图综合算法研究[D]. 李太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基于小卫星移动通信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