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探索

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探索

一、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2)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闽政办[2021]48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盛永琴,张莹[2](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闫媛媛[3](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黄灿[4](2021)在《基于决策树的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核算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决策树算法,构建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为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打包式收费奠定基础,同时为医疗机构针对烧伤患者伤口护理合理定价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中心就诊的328例门诊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门诊烧伤患者的一般资料、伤口情况、换药耗时耗材情况、科室设备单价、使用时间和频次、科室护理人员薪酬情况以及单次伤口护理实际收费情况等,从而核算伤口护理成本和实际收费。运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伤口护理成本的影响因素。随机选取80%(262例)样本量,运用决策树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i-Square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算法构建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分组,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评估模型分组效果,并确定预测模型分组的标准成本和成本上限。最后用另外20%(66例)样本量检验模型分组的准确性。研究结果(1)经正态性检验显示,伤口护理成本呈非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中位数表示伤口护理成本及实际收费的平均水平。结果显示:门诊烧伤患者平均护理成本为288.02元,平均收费为350.00元,两者差值的均值为102.10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成伤口护理成本的6个要素包括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折旧费、作业费、行政管理费、教学科研费。结果显示:上述6个要素占伤口护理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3%、8%、7%、23%、4%和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合并疾病情况、伤口病程、换药次数、伤口位置、伤口个数、伤口感染情况、伤口占体表面积、烧伤深度、伤口渗液量、创面组织类型、周围皮肤情况以及伤口转归情况是伤口护理成本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伤口渗液量、烧伤深度、伤口个数、伤口感染情况、周围皮肤情况以及伤口占体表面积是伤口护理成本的影响因素。(3)运用决策树CHAID算法,将伤口护理成本作为目标变量,多因素分析得出的有意义结果作为输入变量,最终建立10个预测模型分组;对各个分组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最大CV值为13.48%,最小CV值为3.13%,10个分组的组内同质性较好;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0个分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国外标准成本及成本上限制定方法,制定10个分组的标准成本及成本上限。结果显示:10个分组的标准成本最大值为1169.31元,最小值为83.47元;成本上限最大值为1970.03元,最小值为185.51元;3%的患者伤口护理成本超过成本上限。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其预测准确性达98.03%,表明该模型能较好预测门诊烧伤患者的伤口护理成本。研究结论(1)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低于实际收费,人力成本占伤口护理成本的比例最高,目前,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收费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伤口护理成本的相关研究,以实现门诊烧伤患者的合理收费;加强人力成本的管控有利于降低伤口护理成本。(2)伤口渗液量、烧伤深度、伤口个数、伤口感染情况、周围皮肤情况以及伤口占体表面积等是伤口护理成本的影响因素,临床中应规范伤口护理流程,以降低伤口护理成本。(3)通过伤口渗液量、烧伤深度、伤口占体表面积、周围皮肤情况以及伤口个数5个变量建立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将决策树应用于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不仅可以为门诊烧伤患者费用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也可以为门诊烧伤患者打包式收费奠定基础,未来临床可以参考上述思路和方法,对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实施打包式收费。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田双芬[6](2021)在《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对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旨在推进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临终照护质量,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2.运用修正式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确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3.运用优序图法和平均分配法运算各级指标权重;4.调查80名缓和医学科及肿瘤科护士,初步检验信效度。【结果】1.根据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包括一级指标(5个维度),二级指标(23个条目),三级指标(98个条目)。2.预咨询4位专家,女性3人,男性1人,年龄为45~57(51.75±5.74)岁,工作年限19~36(29.50±8.58)年,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将三级指标删减至83个条目。3.经过2轮Delphi函询后,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分别为90%、100%,判断依据为0.861,熟悉程度为0.867,权威系数(Cr)为0.864,说明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协调系数在0.300~0.515之间(P<0.01),协调性较好,最终形成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73个。4.优序图法确定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临床护理(0.2056)、心理护理(0.1944)、职业发展(0.0500)、支持性照护(0.1722)、叙事护理(0.1944)、伦理道德与法律(0.1852)。5.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CVI为0.863~0.945,S-CVI/Ave为0.96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与所有指标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947、0.607~0.835(P<0.05),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较好。整个指标体系Cronbach’sα系数为0.964,信度较好。【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2个概念内涵,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地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内容,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73个三级指标,为安宁疗护的人才培训、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提升生命末期病人的生存质量。

李敏[7](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胡琳莉[8](2021)在《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士能力的期望,调查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和培训需求,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指标体系,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力合理调配、护理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1.以问卷星的形式,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13个市的社会大众,采用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士能力的期望。2.以问卷星的形式,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13个市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采用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管理者调查问卷和“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了解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态度及相关培训需求。3.采用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方法,基于社会需求初步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选取江苏省范围内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32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结果]1.“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结果:社会大众中仅50.76%的人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57.35%的人认为需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76.57%的人希望护士来自公立医院,90.48%的人认为需要考虑护士所在医院级别,39.29%的人希望出诊费在100-200元,社会大众对护理项目的需求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对护理安全、质量监管关注度高,9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建立三方评价体系。2.“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80.11%的护理管理者和55.36%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81.78%的护理管理者和55.75%的护士认为需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84.40%的护理管理者愿意支持护士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但担心护士安全问题,49.08%的护士不愿意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自身时间不足和担心安全问题。87%以上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护士来源需要考虑医院等级,医院级别越低,护士资质要求越高。90%的护理管理者和80%以上的护士认为需要接受服务流程、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培训。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出诊费倾向于201-300元,护士报酬占比在50%-60%,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可行的护理项目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90%以上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需要建立三方评价体系,护士对平台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3.“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对32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3.7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0,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03和0.136,最终确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准入标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2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81个四级指标,内容涵盖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概述、护士素质、法律法规、护理环境、应急处理、监管、质量控制、收费标准、护理安全、平台使用等一系列培训内容。[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知晓度低,需求度高,“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具有必要性。社会大众对护士资质期望高,对医保报销、服务安全、服务评价等方面存在需求,需要的护理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研究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2.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低,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均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性、平台运用、护理价格等存在顾虑,对服务流程、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培训需求度高,可为后期制定管理制度、培训方案提供参考。3.基于社会需求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具体量化,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为护理管理者后期培训“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提供借鉴,填补“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的空白。

潘燕鸿[9](2020)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叙事教学法对提升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性,为临床管理者实施相关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现状研究(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手术室护士15名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真实体验、感受。运用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得出主题和各级亚主题。(2)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6月就职于福州市三家省级综合性医院及两家市级医院25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参考国内文献基础上,修订编制形成《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同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8年9月就诊于福州市三家省级综合性医院及两家市级医院的197名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护士关怀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25.0进行双人录入,正态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2.干预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0年7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70名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施手术室专科护理人文关怀培训,干预组采用叙事教学法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培训共历时8周,1次/周,每次1小时。两组在培训开始前、结束后填写《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护士关怀行为评价表》、《共情能力评价表》,并在培训第8周结束后填写《教学活动满意度评估问卷》,干预组在培训后撰写反思日记。收集的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Wilcoxon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质性研究的结果手术室护士的护理人文关怀体验提炼三个主题: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的临床实践要素、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其中内涵有3个亚主题:提供心理、社会、疾病层面的全方位照顾;服务对象拓展至患者家属为关怀服务对象;提供围手术期的持续性关怀。实践要素有3个亚主题:沟通性关怀、个性化关怀、情感性关怀。影响因素有3个亚主题:临床客观因素、护士自身因素、培训教育因素。2.量性研究的结果(1)护士调查1)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总得分128.35±15.57,得分率71.3%,其中人道利他价值观(20.06±2.77,得分率83.6%)、促进情感交流(16.44±2.57,得分率82.2%)、健康教育(22.41±3.61,得分率80.0%)得分率较高;提供良好环境(6.50±3.95,得分率32.5%)、帮助解除困难(10.32±3.56,得分率51.6%)、协助满足基本需求(12.09±1.76,得分率75.6%)得分率较低。2)不同出生地、年龄、工作年限、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接受人文关怀知识教育培训情况,对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均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调查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关怀行为感知评价的条目总均分5.23±0.74,得分率87.1%。知识和技能维度的条目均分5.39±0.77,得分率89.8%,支持和保证维度的条目均分5.25±0.86,得分率87.5%,尊重和联系维度的条目均分5.14±0.76,得分率85.6%。3.干预研究的结果(1)干预前基线纳入培训对象共70人,完成整个培训共62人,其中干预组33人、对照组29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在一般资料、关怀能力、关怀行为、共情能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1)组间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关怀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培训后较培训前《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协助满足基本需求”、“帮助解决困难”、“提供良好环境”三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后较培训前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培训前后量表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供良好环境”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关怀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培训后干预组组内人文关怀行为得分较培训前有显着提高(P<0.05),对照组组内人文关怀行为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知识与技能”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共情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关怀共情能力存在正相关(r=0.421,P<0.001)。4)干预组的教学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课堂内容满足需求”、“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学方式”4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反思日记的结果提炼干预组在培训结束后,撰写主题“人文关怀”的反思日记,对人文关怀护理临床实践进行回顾及自我反思。1)手术室人文关怀护理体现在接待患者态度热情、提供语言表达性关怀、重视患者隐私保护、关爱患者家属。2)人文关怀护理中应使用共情技巧及换位思考。3)护士人文关怀护理知识储备不足。4)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群体的职业关怀,让护士“工作并快乐着”。结论:1.手术室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护理人文关怀临床实践要素和影响因素均有一定的体验及认知。但手术室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仅处于中等水平,尚待提高。不同出生地、年龄、工作年限、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接受的人文关怀知识教育培训情况、手术室的工作时限、工作压力、手术室人力资源等均是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的能力和实施关怀行为的影响因素。2.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性行为(注射、技能等方面)的关怀度评价较高;而手术室护士的表达性行为(情感的倾诉、陪伴等)的关怀度评价较低。3.叙事教学法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培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能够促进人文关怀能力、关怀行为和共情能力水平的提高。

刘欢[10](2020)在《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上海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现况,根据需求设计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方案,以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来探索提升服务技能的宏观架构,构建精防公卫条线医生为主,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项目的6个区县205名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为研究对象,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专项培训阶段性资料。培训的设计理念是启发学员用系统观来理解和处理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与个体、家庭、医疗机构、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整个系统工作。从而促进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融合协作,并探索提升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与策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学员以中青年为主,40岁及以下人群占73.17%;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39%;其中48.81%公共卫生岗位人员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2.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不同岗位人员对接受培训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更倾向于专科医院进修;98.05%反映非常愿意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90.73%的学员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培训效果良好。3.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培训现状:48.78%的学员反映政策保障不够;81.46%认为证书含金量需提高;76.59%反映培训与工作冲突较多。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培训意愿相对较高,其中家庭医生团队对心身疾病的诊治、医患沟通与压力管理需求较高。4.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体系:家庭医生团队反映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少专业人员(75.61%),缺乏知识技术(65.37%),需提升居民知识(65.85%);90.73%认为从事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获得报酬,但实际只有17.56%的人员有报酬;提高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合理报酬(93.66%),改进工作环境(74.15%),提供培训机会(68.29%)。5.能力提升远期效应:家庭医生团队较多会将精神心理知识运用在人际关系问题(57.46%)和工作问题(58.21%);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会推动经费投入,提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硬件、软件和人力配置,对居民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提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和学历构成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培训开展要结合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设计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需求较高;系统规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比较受欢迎。2.能力提升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精神卫生服务的推进阶段开展,争取多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确保医护人员安心参与;制定适宜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对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3.公共卫生人员和家庭医生是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将上海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构建以精防条线公共卫生为条,其他人员辅助家庭医生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为块,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单单是卫生部门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更多的一般心理问题干预和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完善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和人力基础做支撑。4.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制约了社区条块结合的良性发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兼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顺畅,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要。5.精神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匀短期内难以解决,积极探索市专科-区专科医联、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联、“互联网+”跨区域医联,是快速解决现有服务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二、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3)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决策树的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开展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核算是伤口护理专科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1.1.2 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收费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伤口护理成本研究
        1.1.3 探索决策树在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中的应用以实现伤口护理的合理收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决策树的应用现状
        1.2.2 国内外护理成本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有利于实现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的“打包式收费”
        1.4.2 有利于实现医疗机构成本精细化管控
        1.4.3 有利于体现劳动价值和优化资源配置
    1.5 相关概念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工具
        2.3.2 资料收集
        2.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4 质量控制
        2.3.5 伦理问题
        2.3.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1.1 患者一般资料
        3.1.2 患者伤口情况
    3.2 患者伤口护理成本与实际收费情况
        3.2.1 伤口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3.2.2 伤口护理成本与实际收费对比结果
    3.3 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3.1 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的单因素分析
        3.3.2 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的多因素分析
    3.4 基于决策树的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
        3.4.1 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的构建
        3.4.2 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分组结果
        3.4.3 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分组结果的评价
        3.4.4 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的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开展伤口护理成本核算,有利于实现伤口护理的合理收费
        4.1.1 开展伤口护理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4.1.2 实际收费与伤口护理成本存在差异
        4.1.3 加强人力成本管控有利于降低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
    4.2 烧伤深度等多个因素影响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
    4.3 基于决策树的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门诊烧伤患者的伤口护理成本
        4.3.1 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分组较为合理
        4.3.2 标准成本及成本上限的制定为门诊烧伤患者的“打包式收费”提供依据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处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相关概念
    6 国外研究现状
    7 国内研究进展
    8 理论基础
        8.1 核心能力理论
        8.2 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
        8.3 希望理论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半结构式访谈对象
        1.2 Delphi法函询对象
        1.3 问卷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理论分析法
        2.3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Delphi法
        2.5 优序图法
    3 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
        1.1 文献检索与阅读
        1.2 参考指南、书籍
    2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2.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2.2 提炼主题
    3 初步形成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3.1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3.2 各级指标条目拟定及概念界定
        3.3 预咨询确定德尔菲函询内容
    4 Delphi咨询结果
        4.1 专家函询结果
        4.2 指标函询结果
    5 优序图法与比例分配法确定指标权重
        5.1 确定一级、二级指标权重
        5.2 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6 信效度检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 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1.1 科学性分析
        1.2 可靠性分析
    2 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2.1 症状、疼痛评估与管理能力是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的重点
        2.2 跨学科团队协作是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重要模式
        2.3 叙事护理能力是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极具挑战的能力
    3 指标体系内容与权重分析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文献回顾
        1.1 “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概念
        1.2 国内外“互联网+护理服务”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际意义
    4 研究思路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社会大众基本资料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及态度调查
        2.3 “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3 讨论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不足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能力欠缺
        3.3 服务项目开展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3.4 质量监管受高度重视
    4 结论
第三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及态度调查
        2.3 平台应用现状
        2.4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
        2.5 质量监管
    3 讨论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待推进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度高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价格有待规范
        3.4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项目有待分层落实
    4 结论
第四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体系确定原则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调查方法
        1.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1.6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积极性系数
        2.3 专家权威程度
        2.4 专家协调程度
        2.5 专家意见集中度
        2.6 专家修改意见
        2.7 专家函询结果
    3 讨论
        3.1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分析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内容分析
        3.3 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的意义
    4 结论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设想
        3.1 研究局限性
        3.2 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问题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相关概念
    6 理论基础
    7 研究技术路线图
    8 科研伦理
第一部分 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研究
    一、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相关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量性调查(护士角度)
        1 研究对象
        2 调查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三、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行为的量性调查(患者角度)
        1 研究对象
        2 调查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叙事教学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的应用效果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干预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手术室护士访谈提纲
    附录二 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三 护士关怀行为量表
    附录四 关怀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五 共情能力量表
    附录六 教学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七 “手术室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八 反思日记(节选)“白衣天使”为什么去关怀
    附录九 叙事教学活动节选
综述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四、独立完成的课题内容
    五、质量控制
    六、研究内容
    七、技术路线图
    八、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讲师与学员基本情况
    二、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三、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访谈情况分析
    四、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访谈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二、系统观指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
    三、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系统观指导的公卫人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
    五、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
第五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调查问卷
    附件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组织体系调查表
    附件3: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反馈评价
    附件4: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个案访谈提纲
    附件5:系统思维在社区全科团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表
    附件6:系统式医学思维在全科团队中的应用课程评估表
    附件7: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文献综述 培养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系统思维能力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3]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决策树的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黄灿. 兰州大学, 2021(02)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田双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8]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D]. 胡琳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D]. 潘燕鸿.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
  • [10]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标签:;  ;  ;  ;  

专科医院护理服务文化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