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鼎论文_刘新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沈有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逻辑,胡适,直观,因明,数理逻辑,逻辑学,胡塞尔。

沈有鼎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文[1](2019)在《沈有鼎的“纯逻辑演算”思想源流——纪念沈有鼎先生逝世3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概述沈有鼎先生的《个体与真值的演算》与《"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两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找到沈有鼎不带量词的"纯逻辑演算"的直接思想来源;确立张清宇在20世纪90年代为经典逻辑提出的"括号记法"的直接思想来源;沿着这一传统为经典命题逻辑建立一个叁元联结词"条件析取"的后承演算。(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谷成城[2](2019)在《沈有鼎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认识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国古代逻辑"的争论,在中国逻辑学界由来已久。沈有鼎对学界关于"逻辑是研究‘形式的、必然的’推理的学科""中国古代有辩论而无逻辑""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而没有逻辑学""中国有逻辑学是研究心态和研究方法的双重失误导致歪曲和过度诠释的结论""中国古代逻辑没有抽象的研究推理的方式""中国古代的推理模式缺乏形式有效性""逻辑应当没有阶级性"等7个讨论较为集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思想或逻辑学,以及"中国古代逻辑"所属范畴和阶段等问题也有明确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先秦时期政治、语言等特点,对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形式化、抽象化与求得正确推理之间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套更为严格的"有效性"标准。(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潘洪堡[3](2016)在《着名墨学专家沈有鼎教授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有鼎(1908-1989),上海人,中国当代着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学领域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天才人物,墨家逻辑研究的集大成者。着作有《墨经的逻辑学》、《沈有鼎集》、《沈有鼎文集》等。(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武金[4](2012)在《从沈有鼎的研究看因明、墨辩和逻辑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有鼎认为,墨辩、因明和逻辑是能够互相解释的叁大文化传统。在推论的研究上,西方逻辑体现为推理式,墨辩和因明则体现为论证式。推理本身只考虑形式有效,并不强调前提必须真实可靠。论证则特别强调前提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进一步论证大前提本身的真实性。而不论墨辩还是因明,这种对大前提真实性的论证都只能是归纳论证。对归纳本性的认识,从而也是正确把握墨辩和因明中推理形式特殊性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靳希平[5](2012)在《沈有鼎与现象学在中国的引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在北大哲学系任教的沈有鼎先生以我国着名逻辑学家享誉海内外,实际上,他是第一个聆听海德格尔讲课的中国人,但终生对海德格尔未置一词。他是第一个直接问学胡塞尔于德国的弗赖堡,回国后第一个教授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吸收胡塞尔思想修改、发展自己早已形成的意义理论的中国学者。他是将欧洲的胡塞尔现象学引入汉语界的名副其实的第一人。(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24辑)》期刊2012-10-01)

裘江杰[6](2012)在《沈有鼎:心无旁骛,凌空蹈虚》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有鼎,字公武,1908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早在中学时,沈先生就读过逻辑学方面的书,对逻辑学有过独立的思考。沈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受业于金岳霖先生。沈先生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逻辑问题。据说"一次高谈阔论之际,金岳霖路过窗外,为其天赋所吸引,站在外面听了很久"。~②1929年,沈先生从清华大(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24辑)》期刊2012-10-01)

曾昭式[7](2012)在《“中国逻辑”合法性之辩护:从胡适到沈有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胡适到沈有鼎,《墨经》逻辑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两部分:与西方形式逻辑概念相对应的《墨经》逻辑学,不一致的、体现个性的墨家自己的逻辑学。两位学者在研究中纠结于逻辑的论域与《墨经》文本的关系,他们代表着一百多年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中的共同困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逻辑学是历史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逻辑史的研究应该回到它的时代,走进文本,做文本田野工作;逻辑史的比较应该有一个公共论域。(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倪梁康[8](2010)在《沈有鼎与胡塞尔在直观问题上的思想因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沈有鼎与胡塞尔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师承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学术思想联系。这个联系的特点在于:他们都将直观视为哲学、逻辑、数学的最基本方法支持,同时也承认直观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之分;但是,在是否承认直观有内在的和非内在的之分的问题上,在沈有鼎与胡塞尔的思想之间出现了分歧。(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张家龙[9](2009)在《论沈有鼎悖论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有鼎先生是一位着名的逻辑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和英国,曾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今年是沈有鼎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奉献于有鼎师的灵前,以表深切的崇敬(本文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下卷)》期刊2009-10-26)

刘培育[10](2009)在《伟大而可爱的人——纪念沈有鼎先生诞生10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邓文初先生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说:"沈有鼎,逻辑学界想是还记得他;沈有乾,怕是连界内人士也已遗忘了。其实,二沈作为中国逻辑学界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天才人物,无论界内还是界外,都是不应该遗忘的。"邓又说:"但据说逻辑界是不太念旧的,逻辑二沈渐被淡忘也就在所难免了。"(见《沈有鼎与沈有乾——逻辑,中国的故事》,载《博览群(本文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下卷)》期刊2009-10-26)

沈有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的争论,在中国逻辑学界由来已久。沈有鼎对学界关于"逻辑是研究‘形式的、必然的’推理的学科""中国古代有辩论而无逻辑""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而没有逻辑学""中国有逻辑学是研究心态和研究方法的双重失误导致歪曲和过度诠释的结论""中国古代逻辑没有抽象的研究推理的方式""中国古代的推理模式缺乏形式有效性""逻辑应当没有阶级性"等7个讨论较为集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思想或逻辑学,以及"中国古代逻辑"所属范畴和阶段等问题也有明确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先秦时期政治、语言等特点,对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形式化、抽象化与求得正确推理之间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套更为严格的"有效性"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沈有鼎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新文.沈有鼎的“纯逻辑演算”思想源流——纪念沈有鼎先生逝世30周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2].谷成城.沈有鼎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认识及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3].潘洪堡.着名墨学专家沈有鼎教授简介[J].职大学报.2016

[4].杨武金.从沈有鼎的研究看因明、墨辩和逻辑的差异[J].职大学报.2012

[5].靳希平.沈有鼎与现象学在中国的引入[C].外国哲学(第24辑).2012

[6].裘江杰.沈有鼎:心无旁骛,凌空蹈虚[C].外国哲学(第24辑).2012

[7].曾昭式.“中国逻辑”合法性之辩护:从胡适到沈有鼎[J].学术研究.2012

[8].倪梁康.沈有鼎与胡塞尔在直观问题上的思想因缘[J].江苏社会科学.2010

[9].张家龙.论沈有鼎悖论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C].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下卷).2009

[10].刘培育.伟大而可爱的人——纪念沈有鼎先生诞生100周年[C].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下卷).2009

论文知识图

秦以后的逻辑思想研究附:高等院校中国逻辑...秦以后的逻辑思想研究附:高等院校中国逻辑...秦以后的逻辑思想研究附:高等院校中国逻辑...第十二部分 辖内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河南...书馆的书.目翻中间一双.招右附录四、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日期和198...

标签:;  ;  ;  ;  ;  ;  ;  

沈有鼎论文_刘新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