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快慢线越行站设计及景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线越行站设计及景观分析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

摘要:大城市中心城区日渐饱和,人口逐渐向郊区和新城区转移,随着地铁蓬勃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导向及骨架,推动郊区化空间发展。轨道交通郊区线路不仅具备市域线的特征,还具备一定的城际线的特征。根据线路长、站间距大,平均运距大等特征,采用快慢线运营相比传统站站停的模式对提高乘客出行有较大优势,其中快慢线越行车站有别于一般车站的设计,本文以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为例,研究高架快慢线越行车站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设计;轨道交通;快慢线高架越行站

一、越行车站站台及配线形式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作为从化中心区、中新知识城与广州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通道,同时兼顾带动沿线各区域的更新开发与建设。采用快慢线运营模式,其中高架段沿105国道敷设,根据快慢车开行比例站及站间距设有高架越行站:1)快车正线通过或停站;2)站站停列车避让快车或停站的功能。越行车站主要有四种形式,见图一:

图一:越行站常用形式

其中单岛方案及双侧方案虽然快车可高速越行、车站规模较小,但是如不采用快慢车运行,则所有列车均需要侧向进、出站,且故障车停在越行线时没有站台供乘客下车。而双岛方案可根据客流情况选择是否采用快慢车方案,如不采用快慢车,所有列车均可直向进出站,并且故障车停在越行线时有站台供乘客下车。考虑今后运营灵活性,故推荐越行站采用双岛方案,而双岛正线外侧方案常用于地下车站,出站即可使用盾构施工,对高架而言,采用内侧方案有利于减少喇叭口长度,因此采用双岛正线内侧方案。

二、车站设计及景观分析

高架双岛四线越行车站有别于普通地铁车站,体量较大,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感,对沿线景观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越行车站的布置、结构体系、体量、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1)车站布置

线路采用高架敷设方式,采用沿路中行进减少拆迁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设计为路中高架车站;地面一层设计为架空层,为道路通行空间,车站及区间柱子设于路中绿化带内;地面二层为站厅层,为避免增加路中部分体量,路中部分仅设在站厅公共区及必要的管理用房,其余设备房间设于路侧设备管理用房内,同时设置过街天桥联通道路两侧车站出入口及设备用房;地面三层为站台层,双岛式站台每个站台只服务于单侧客流,且车站本身作为快线越行站,其客流较小,在满足疏散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站台宽度以缩小车站规模减少体量。

2)结构形式

高架车站主要形式有三种:

(1)桥建分离:轨道桥梁柱与车站结构完全独立,互不影响;

(2)桥、建合一框架式:轨道结构与车站框架结构融合一起体系;

(3)桥、建部分结合:轨道梁为简支梁结构,通过支座以集中力形式传递至框架横梁。

由于桥建分离的结构形式地面立柱较多,占地空间较大,对建筑布置带来较大困难,路中无足够空间设置,因此针对后两种结构形式进行比较,见表一。

表一:高架车站结构形式对比

桥、建合一形式虽然梁高较小,但柱子较密,对景观影响较大,且快车快速过站,震动较大;而桥建部分结合的形式在受到的震动效应相对较小,景观方面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快线越行车站采用桥建部分结合的形式。

1)横向跨度

根据105国道的道路分幅,中间六车道为快车道,两侧双向四车道为慢车道;列双岛四线越行站从道路分幅结合结构稳定性考虑,横向设置三柱两跨结构,横向跨度为15m,道路分隔的绿化带同时作为落柱空间。

2)纵向跨度

高架车站对人视线角度的遮挡,空间视线的切割影响较明显,因此会对路中行走汽车以及行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压抑感。

当车站桥墩的排列密度比较大时,对于人的侧向视线有明显的屏蔽作用,且墩柱密集对于车站布置及使用功能亦会造成负面影响。桥墩的排列密度越小,跨度越大,视线穿过桥梁底部所看到的区域越大,对视线的干扰越少,但是跨度越大,柱截面也相应增大,又会加大对视线的影响,粱的加大亦会使车站高度的增加,影响乘客使用的便捷性且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针对六辆编组B型车120m站台选结合结构形式分析,24m跨度最优,在经济性以及景观上取得平衡。

3)高度

车站高度分由三部分控制:站厅高度、站台高度及路中架空部分净高。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机动车道净高按行车要求不得小于4.5m,行驶电车时可采用5m。在满足道路通行的情况下适度增加架空层净高在车站下部形成采光、通风和高架两侧街道相互通视的条件,有利于减少空间的压抑感。

4)外立面造型

从已建成高架车站来看,外立面设计为造型而造型,思路发散,形体不规则、曲线多,以夸张造型代替比例推敲,尺度夸张。而快慢线双岛四线越行车站体量较大,对周边景观影响较大,对人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其外立面设计尤为重要。简化车站布局,缩小路中站厅部分体量,降低车站下方的车行车空间压抑感;以斜向上的立面线条及屋顶雨棚提升视觉,通过玻璃幕墙结合造型形成虚实的对比,弱化车站的轮廓,营造轻盈飘逸、灵巧通透、淡雅明快的效果,,详见图二。

图二:高架越行车站效果图

5)色彩

连续的高架线路和人们的活动空间非常接近,构造的表面和细部容易引人注意。得当的色彩可以增加桥体的美感,消弱体量,使桥体达到与环境相协调,使整个高架线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两者相比较,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有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根据冷暖色的特性,选择冷色调为高架车站、桥梁的外饰色彩能可减轻高架对人的压抑感。

三、结语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快慢车模式的线路较少,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郊区化、区域化,轨道交通线路越来长,快慢线也会逐步增加,有别于传统运营模式车站的设计,同时其体量较大,应对车站规模、布局、外立面进行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梁创佳,轨道交通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研究.2014

[2]缪道平,地铁快慢车模式车站辅助配线方案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5

[3]唐亚琳,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美学设计,广东建材.2008

标签:;  ;  ;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线越行站设计及景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