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规划设计初探

我国高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规划设计初探

杨怡[1]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规划设计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规划控制体系中,可以认为将规划编制分成了叁个阶段,即,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这在城市范围的规划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通过我几年来的规划实践及对国内外规划控制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我认为这一编制阶段的划分在进行高技术产业园区这样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规划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总体规划因过于空泛而表现为过于灵活、难以落实,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因控制过细、缺少变通,而在实施中被大量更改、失去本貌,所以本文提出应将上述规划编制过程在高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中更改为两个阶段,即,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本文论述的内容便是针对其中的控制性规划设计阶段,并以高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流程为主线,通过对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实践的分析、归纳、总结,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经验,建立了一个关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控制性规划设计框架。该框架由信息采集、目标假定、目标锁定、目标表达和目标追踪五个部分组成,通过对这五个部分的分别构建和相互承接,将园区建设相关的规划内容、相关理论、多方参与和管理机制等要素融入其中,从而延伸了传统的规划过程,使之涵盖了从决策到建设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增加了规划内容的包容性,使其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形态的内容,并且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将之扩展到与战略目标相关的因素。 随后,论文利用前文已经建立的设计框架对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的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评析,进一步阐述了一个明确的空间等级结构和合理的设计程序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证实了该设计框架在高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评析和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最后,论文介绍了作者主持规划的葫芦岛新世纪港口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设计的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应用了这一设计框架,并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进一步探讨该设计框架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曾鹏[2]2007年在《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创新空间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硬件设施的功能聚合,而且包含了物质、经济、文化等多种属性,一个完整的城市创新空间概念框架包括创新空间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精神。在这样的理论架构下,本文从城市创新空间的区位结构、组群规划和建筑空间组织几个方面,以不同尺度逐层研究其发展模式及场所特性。在宏观区位的层次上,通过对以往区位空间理论的总结,得出集群效应与扩散效应是影响城市创新空间区位的最重要因素。着重分析论证了城市创新空间的区位选址依据及其布局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控制性规划设计的框架。在组群规划的层次上,从产业活动特点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特点、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入手,分析城市创新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因要素,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其功能要素形态和空间场所形态。同时,证明了城市创新空间组群规划本身就包含着综合的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功能的创新综合体,包括研发、生产、居住、商贸、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因而在布局结构上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倾向,并提出延拓组群空间复杂性的意义和手段。在建筑空间的层次上,以研发型建筑及其工作空间单元为对象来研究创新活动所需的空间支持。指出创新空间单元是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形成的集合研发、学习、展示、交流等功能的新的建筑空间类型,是当代多功能的综合智慧单元。并从这个定义入手,分析了创新场所的特质以及创新工作空间的演化与发展,提出以交流空间为核心组织研发工作空间的设计策略,并研究了团队工作模式下的空间组织手法。最后,结合京津地区的实际情况,列举该区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区位优势,提出“京津高技术产业连绵带”的发展模式,并对“京津模式”下城市创新空间的特征进行了研究:1.强调区域合作,增加交流空间;2.强调产学研一体化,注重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共构;3.注重信息化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远程合作;4.强调地域特征,重视环保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规划设计初探[D]. 杨怡.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 曾鹏. 天津大学. 2007

标签:;  ;  ;  ;  ;  

我国高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规划设计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