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运动论文_刘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留日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留学日本,官费,师范,自费生,女子,学部,晚清。

留日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1](2014)在《“瀛山采药”:清末直隶省留日运动钩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留日运动。直隶省是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游历官绅较多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更是遥遥领先。这既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直隶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了直隶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留日人员归国后,为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高龙[2](2012)在《清末广东省留日运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10年,在清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面对日益危亡的社会现实,大批士人或出于自强救国的理想,或出于自身前途的考量,纷纷东渡求学。在此次留学浪潮中,各省因受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相异的情形。广东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士人广泛参与,逐步成为留日大省,并因自身独特的经济、历史背景而呈现出迥异于他省的发展路径。粤籍留日学生也因接受新知与开化风气的影响,大多产生革命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王玖玖[3](2012)在《民国时期山东留日运动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何扬鸣,邵琳玮[4](2011)在《独树一帜的浙江留日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1日,上海光复。11月4日,杭州光复,随后浙江各地也先后顺利地光复。11月5日,苏州光复。12月2日,南京也光复。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无数革命志士长期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结果。这些革命志士中,众多的留日(本文来源于《浙江档案》期刊2011年12期)

谢忠强[5](2010)在《清末女子留日运动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救亡图存,清末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学运动,国内相继出现了新式女子学校。为了解决新式女子教育的师资问题,清末逐渐掀起了女子留学日本的运动。清末女子的留日运动不仅大大促进了国内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谢长法[6](2009)在《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师范留学潮》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波澜壮阔的留日运动,这一运动,实由师范留学潮、军备留学潮和政法留学潮组成,而前者则又是规模最大、影响至深的一种。本文拟就清末留日运动中这一留学潮作一剖析,以求教于学界专家、同仁。(本文来源于《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期刊2009-09-01)

何前飞[7](2009)在《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留学救国思潮的兴起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震动了中国朝野。在甲午战争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许多朝野人士纷纷探讨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兴盛的原因是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所以清政府试图从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指出"日本学习(本文来源于《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09年10期)

范蕾蕾[8](2009)在《非理性借鉴:晚清留日运动中的“速成热”》一文中研究指出1896—1911年间,留日运动席卷中国。在这一史无前例的留日热潮中,"速成热"不断升温。由于在指导思想、政策调控及留学生个人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非理性因素,这一留洋教育在某些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速"而"不成"。(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于文哲[9](2009)在《由清末的女子留日运动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是女性全面发展、改变社会性别中男主女从的认知,从根本上取得男女实际平等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传统"重男轻女"的国家,女性主体意识真正觉醒是从清朝末年才开始的,它的发展曲折艰难,但同时又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清末这一时期,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快速发展在女子留日运动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张凤花[10](2008)在《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后,随着留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国人纷纷到日本寻医问药,掀起了晚清留学日本的高潮,一批又一批满怀救国抱负的中国人东渡日本,当时留日的人数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最多时竟达八千左右,费正清曾这样概括:"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中,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而在这大批留日学生当中,女子留学大为引人注目。女子留学日本有其特定的原因,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发到有组织的曲折发展过程。她们在留学期间,除了学习所有课程之外,还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如通过创办报刊、组织社团等,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宣扬女权。女子留日对国内女子教育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消费导刊》期刊2008年22期)

留日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前10年,在清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面对日益危亡的社会现实,大批士人或出于自强救国的理想,或出于自身前途的考量,纷纷东渡求学。在此次留学浪潮中,各省因受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相异的情形。广东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士人广泛参与,逐步成为留日大省,并因自身独特的经济、历史背景而呈现出迥异于他省的发展路径。粤籍留日学生也因接受新知与开化风气的影响,大多产生革命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留日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宏.“瀛山采药”:清末直隶省留日运动钩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2].高龙.清末广东省留日运动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

[3].王玖玖.民国时期山东留日运动考释[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4].何扬鸣,邵琳玮.独树一帜的浙江留日运动[J].浙江档案.2011

[5].谢忠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述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

[6].谢长法.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师范留学潮[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2009

[7].何前飞.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

[8].范蕾蕾.非理性借鉴:晚清留日运动中的“速成热”[J].嘉应学院学报.2009

[9].于文哲.由清末的女子留日运动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10].张凤花.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J].消费导刊.2008

论文知识图

中国革命博物馆附表(1)中国革命博物馆附表(2)中国革命博物馆附表(4)中国革命博物馆附表(6)中国革命博物馆附表(3)一3:多元化的竟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动...

标签:;  ;  ;  ;  ;  ;  ;  

留日运动论文_刘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