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泊滩土地开发利用及评价体系研究

卤泊滩土地开发利用及评价体系研究

韩霁昌[1]2004年在《卤泊滩土地开发利用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是按照土地利用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开发整理是贯彻《土地管理法》的关键措施,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土地开发整理已成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之一,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本文在研究土地开发整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的运作机制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卤泊滩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及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同时借鉴系统科学、景观生态学、土壤学和水利科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并注重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论文在以下方面有所探索:一是分析了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二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依据和程序。叁是构建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四是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思路。

韩霁昌[2]2009年在《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碱化不但是涉及农业、土地、水资源的综合问题,也是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发展综合性农业和产业化农业有较大的潜力,其治理和改良意义重大,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前,国内外盐碱地综合治理基本沿用了“淡水压盐、排水洗盐”的模式。但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这一传统模式遇到了挑战。本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提出的综合治理模式经过了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并保证了该区域“水土—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主要研究成果表现在如下方面:(1)提出了盐碱地综合治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卤泊滩模式”。将盐碱地治理以“排”为核心改为以“蓄”为核心,建立了基于“工程—生物—农业”的盐碱农业发展综合措施体系,采用“人工—自然”二元措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减少人为干预,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2)在卤泊滩试验区开展长期不定期观测试验和田间水盐观测试验,观测并分析不同地块、不同深度、在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盐分、pH值以及离子含量等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和谐生态模式实施后试区各项指标均达到并保持了良好的农田耕地标准。(3)开展了蓄水条件下水体与相邻土壤的盐分运移规律试验研究,揭示了以蓄为主的盐碱地治理方式的循环压盐机理。通过蓄水沟水位高低和浓度大小的动态变化,实现对土壤中盐分的扩散运移,循环加速压盐,改变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实现改良耕作层土壤的目的。(4)开展了蒸发条件下土壤过渡层中水盐运移试验,发现在地下水位基本稳定情况下,土壤非饱和层和饱和层之间存在一个10-20cm的过渡层。由于过渡层的存在,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毛管蒸发作用的最低范围就在过渡层内,过渡层有隔离下层盐分作用,饱和层盐分含量相对稳定。(5)对卤泊滩试验区改排为蓄后进行了水盐平衡计算,分析了地下水位和盐分的年际动态变化规律。1999-2007年近10间年均引入盐量0.0144×104t<年均带出盐量0.0497×104t,近10年累计脱盐3178t,土壤平均含盐量从治理前的0.45%左右降低到2008年的0.2%左右,区域整体处于脱盐压盐的良性趋势。(6)在分析传统农田排水设计基础上,按照以蓄为主思想,研究了蓄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以及治理区的水地比例优化等工程设计问题。结合卤泊滩试验工程设计实证分析,得出试区蓄水沟深度2m,间距120m,水地比例约为8.5%时达到满意,既保证盐碱地治理效果,又最大程度地节省土地资源。(7)建立了盐碱地生态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应用AHP-MATLAB方法,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卤泊滩试验区计算结果S=86.709,表明区域生态系统属于健康,土壤经过改排为蓄模式治理后,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区域物种增加、水土质量较高、生态系统可持续。(8)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建立盐碱地水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平台,对盐碱化土壤分布、演变规律以及土壤质量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和模拟研究,保证系统稳定,寻求最佳的宏观生态调控模式和环境保护策略。

韩霁昌, 成生权, 罗林涛[3]2002年在《建立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土地开发整理事业不断推进,各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追求的目标也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如本文介绍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就把土地开发整理的理念,从单纯的增加耕地数量引向了数量与质量的双赢。我们衷心感谢这些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伴随新目标、新技术、新方法的涌现,土地开发整理事业正一步步走向规范与科学,我们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坚实、有力。

佀小伟[4]2010年在《产业化进程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是规划国土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措施。从项目管理目标看,土地开发整理不仅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而且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现阶段国土地整理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整理意识不强、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公众参与、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在行政监督管理与产业化运作条件下,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创新和项目管理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理论研究、实际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产业和产业化内涵的角度探讨土地整理项目产业化的内涵与目前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内容,并以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产业化过程中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如下:(1)提出了产业化进程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模式——企业参与。论文总结国内外土地开整理项目管理研究成果,运用土地供给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区位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分析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发展方向:企业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中各方利益博弈对策模型。通过分析土地整理项目产业化内涵,根据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现状、发展策略以及相关法律,提出当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学“博弈”理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相关各方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企业在博弈中应对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过程中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融资模式以及运作模式。(3)开展了企业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及方法研究。在土地整理产业化进程下,面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过程,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立项、项目施工、项目验收、项目后期管理以及项目后评价的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重点建立了土地整理项目经济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数据包络法等系列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经济后评价。(4)以富平卤泊滩土地开发造田工程为例,进行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实证研究。本文以陕西省第一个“耕地占补平衡”异地开发试验项目,也是全国第一个公司化模式“耕地占补平衡”造田项目——“富平卤泊滩土地开发造田工程”为实例,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体制、融资模式与运作模式,以及全过程项目管理内容,重点并对项目进行了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方面的效益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指数评价法进行了经济后评价,得到卤泊滩经济后评价成功度M=87.1%,表明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经济评价达到了预期目标,有效证明了企业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巨大效益。本研究课题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有效的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吕晓军, 罗林涛[5]2004年在《模糊数学在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从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验收的角度出发,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做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卤泊滩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且步骤严谨简便,易于操作。

伍黎芝, 底艳[6]2005年在《干旱区盐碱化土地整理工程实证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盐碱化不仅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制约着耕地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整理,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该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工程的角度研究盐碱地治理。

佀小伟, 解建仓, 朱记伟[7]2010年在《基于AHP-DEA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研究》文中提出依据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包括工程、经济、资源与管理的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AHP)与数据包络法(DEA)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陕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土地开发与利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表1,参8。

潘宜, 解建仓, 朱记伟, 韩霁昌[8]2009年在《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和谐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建立和谐生态的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提出了一套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土壤指标、生境指标、生物指标、生产力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等。把层次分析法(AHP)与矩阵实验室MATLAB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定量和定性指标,分别运用了无量纲法和分级打分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最后,对陕西渭河流域的卤泊滩盐碱地和谐生态治理实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佀小伟, 解建仓, 黄茹[9]2009年在《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文中提出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其进行治理和改良的意义重大。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应用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措施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合理规划布置工程体系,平整土地、种植耐盐碱作物、修建方田、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实现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实践结果表明,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着,土壤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农作物产量提高,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韩霁昌, 解建仓, 成生权, 黄茹[10]2009年在《以蓄为主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改良盐碱地治理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以蓄为主的和谐生态治理模式。在依据并分析传统农田排水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以蓄为主的治理思想,分别探讨了蓄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以及治理区的水地比例优化等工程设计问题。最后,结合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治理对工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卤泊滩土地开发利用及评价体系研究[D]. 韩霁昌. 西安理工大学. 2004

[2]. 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及机理研究[D]. 韩霁昌.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3]. 建立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J]. 韩霁昌, 成生权, 罗林涛. 中国土地. 2002

[4]. 产业化进程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研究[D]. 佀小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5]. 模糊数学在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吕晓军, 罗林涛.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6]. 干旱区盐碱化土地整理工程实证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伍黎芝, 底艳.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7]. 基于AHP-DEA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研究[J]. 佀小伟, 解建仓, 朱记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8]. 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和谐生态系统评价体系[J]. 潘宜, 解建仓, 朱记伟, 韩霁昌. 水利学报. 2009

[9]. 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 佀小伟, 解建仓, 黄茹.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10]. 以蓄为主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研究[J]. 韩霁昌, 解建仓, 成生权, 黄茹. 水利学报. 2009

标签:;  ;  ;  ;  ;  ;  ;  ;  ;  ;  ;  

卤泊滩土地开发利用及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