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酮论文_樊晔,吴潇然,聂江平,秦楠,段宏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紫罗兰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紫罗兰,精馏,活性,硫脲,抗肿瘤,亚硫酸,生物碱。

紫罗兰酮论文文献综述

樊晔,吴潇然,聂江平,秦楠,段宏泉[1](2019)在《手性紫罗兰酮生物碱衍生物Ion-31a的制备方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型手性紫罗兰酮生物碱衍生物Ion-31a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具有抗转移作用,原有文献报道该化合物的产率很低。该文旨在对Ion-31a合成路线进行优化,以提高产率为深入进行新药研究提供大量化合物。方法:以洋葱假单胞菌中获取的脂肪酶为酶促拆分剂,通过酶-化学拆分法代替原路线的结晶拆分法获得光学纯中间体8,通过优化α-β不饱和酰胺的还原方法提高关键中间体11收率。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减少最后一步副产物的生成提高Ion-31a的产率。结果:用酶促拆分法代替结晶拆分法使中间体8的光学纯度和产率显着提高;中间体11经雷尼镍催化氢化和四氢铝锂两步还原产率明显提高,最后一步制备Ion-31a时通过减少副产物提高其产率。结论:通过建立新的合成路线提高了中间体8和11的产率,结合优化后的反应条件将抗肿瘤转移先导化合物Ion-31a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其收率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华磊,杨杰,刘国运,郭尚敬[2](2018)在《β-紫罗兰酮结构的改造及其衍生物抗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β-紫罗兰酮衍生物的结构开发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β-紫罗兰酮衍生物""抗癌活性""β-ionone""Terpenoid compound""Derivative""Anticancer"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9年1月-2018年7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lsevier、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β-紫罗兰酮结构的改造成果以及其衍生物抗癌活性的研究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589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通过对β-紫罗兰酮结构中的叁甲基环己烯基、丁烯酮侧链的结构改造及活性亚结构拼接得到β-紫罗兰酮衍生物,包括查耳酮类、姜黄素类、内过氧化物、环丁酮类、多环γ-内酯类以及缩氨基硫脲类等衍生物。生物活性测定显示,所得衍生物对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肺癌、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但是,β-紫罗兰酮衍生物构效关系对其抗癌活性的影响还未有明确的结论;现阶段对其抗癌活性的研究基本只停留在细胞试验水平,对肿瘤细胞内信号通路具体调节机制研究尚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8年19期)

吴伟鹏[3](2018)在《酿酒酵母生物合成香叶基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叶基香叶醇(geranylgeraniol,GGOH)是生产香料、药物、维生素A和E的重要中间体,其生物活性构型为(E,E,E)-GGOH。为了提高酿酒酵母的(E,E,E)-GGOH产量,在表达了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融合酶(BTS1-DPP1)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二酰基甘油二磷酸磷酸酶融合酶(BTS1-ERG20)的初始菌株(产34.85mg/LGGOH)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代谢工程的手段对法尼基焦磷酸(FPP)代谢节点处进行代谢流重排。一方面,过表达了来源于红法夫酵母的GGPP合酶突变体(CrtE03M),增加了前体物质GGPP的供应,从而将GGOH产量提高了 1.6倍,达到56.04mg/L;另一方面,利用葡萄糖诱导性弱启动子PHXT1对竞争支路关键酶角鲨烯合酶(ERG9)进行下调,从而使GGOH产量提高4.5倍,达到156mg/L。同时,通过敲除GAL80构建了葡萄糖调控的GAL体系,用以控制GGOH合成,与PHXT1控制的角鲨烯合成支路一起,构成了顺序表达体系,最终,以十二烷为有机相,在摇瓶中进行两相发酵,培养72小时后获得GGOH产量183.07mg/L,与初始菌株相比提高了 5倍。随后本实验对菌株YWWP11-12DEE03(+)分批补料发酵。经过120 h发酵,最终发酵液OD600达到了 310,最终产量为1.86 g/L。本工作对其他FPP下游途径的代谢调控具有借鉴意义。除了香叶基香叶醇,本论文还以酿酒酵母作为底盘细胞对另一种萜类物质β-紫罗兰酮的生物合成进行了初步探索。β-紫罗兰酮在工业上是非常重要的香精香料。目前,β-紫罗兰酮主要来源于以柠檬醛为原料的化学合成。由于受健康生活观念的影响,消费者日益倾向于选择天然食用香料,因此对天然香料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而微生物发酵生产得到的香料被视为“天然香料”。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高产β-胡萝卜素酿酒酵母菌株YXPW74为起始菌株,表达了来源于玫瑰的外源基因RdCCD1后,成功地检测到4.2 mg/Lβ-紫罗兰酮。对RdCCD1基因进行过表达后,β-紫罗兰酮仅略有提高(4.9mg/L)。为了进一步促进β-胡萝卜素向β-紫罗兰酮转化,引入了来源于拟南芥的AtCCD7蛋白。为了检验RdCCD1蛋白和AtCCD7蛋白能否产生协同催化作用,分别构建了单独表达AtCCD7基因的菌株以及共表达RdCCD1和AtCCD7基因的菌株。结果表明单独表达AtCCD7基因的菌株产量仅仅为0.6mg/L,并且过表达AtCCD7基因也不能显着提高产量;而共表达RdCCD1和AtCCD7基因的菌株产量达到了 6.1 mg/L,与单独表达RdCCD1菌株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果表明,在酿酒酵母中CCD1蛋白和CCD7蛋白的确存在协同催化作用。由于两个酶的酶活均很低,在后续实验中还基于β-胡萝卜素和β-紫罗兰酮的颜色差异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定向进化,遗憾的是,并没有筛选到阳性突变体。本实验通过对CCD1和CCD7酶学性质分析,共表达RdCCD1和AtCCD7基因产生协同催化作用对合成生物学人工设计构建代谢途径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8)

束铭杰,潘鹤林,戴万里,吴艇港,胡四平[4](2018)在《NaHSO_3法分离紫罗兰酮异构体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aHSO_3为亲核试剂与紫罗兰酮异构体反应生成α-羟基磺酸钠,利用紫罗兰酮异构体的NaHSO_3加成物在碱液中分解再生速度的不同实现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的分离。重点考察了水、助剂、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紫罗兰酮转化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溶液pH对β-紫罗兰酮收率及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α-羟基磺酸钠合成过程中紫罗兰酮的转化率可达98%以上;通过调节溶液pH至最优范围内,可得到纯度高于95%且收率在75%以上的β-紫罗兰酮;继续调节溶液pH至13.5,经多次回收富集后可得到纯度高于90%的α-紫罗兰酮。(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吴艇港,潘鹤林,束铭杰,戴万里,胡四平[5](2018)在《基于Aspen Plus的紫罗兰酮异构体精馏分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物质替代法和物性估算法对紫罗兰酮混合物精馏分离过程进行模拟。当进料流股为质量分数15%的替代物质A和85%的替代物质B混合物,或质量分数为15%的α-紫罗兰酮和85%的β-紫罗兰酮混合物时,分别考察进料位置、塔板数、回流比、塔釜采出率等参数对塔顶、塔釜采出物质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流量为100 kg/h的进料条件下,操作最优参数分别为进料位置12,塔板数60,回流比5,塔釜采出率0.66。此时可使塔顶α-紫罗兰酮(或替代物质A)和塔底β-紫罗兰酮(或替代物质B)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68%和96%。2种方法所得操作参数基本相同,且满足分离要求,能够为精馏塔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林凤,刘霞玲[6](2017)在《加氢制备二氢紫罗兰酮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紫罗兰酮为主要原料,通过筛选过渡金属添加到镍铝合金中(目数要求在40~60目),经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得到活性较高的骨架催化剂,用溶剂保存,在一定的压力下加温加氢加压制取高纯度二氢紫罗兰酮。实验结果经GC检测得到含量和选择性达98.0%以上的二氢紫罗兰酮,反应收率高,催化剂可连续使用,二氢紫罗兰酮含量大于98%。(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束铭杰,潘鹤林,吴艇港,戴万里[7](2017)在《真空间歇精馏法分离紫罗兰酮异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间歇精馏法实现了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异构体混合物的分离,考察了原料液组成、回流比、塔顶采出率、塔釜加热温度、塔节保温温度对异构体分离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精馏操作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精馏操作条件下,塔釜产品β-紫罗兰酮的质量分数高于96%,同时收率能保持在90%以上,满足医药中间体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王一涵,徐迎波,宁敏,周志磊,梁蓉[8](2017)在《β-紫罗兰酮温敏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配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合成磷脂DPPC和氢化大豆卵磷脂HSPC为膜材,采用薄膜超声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β-紫罗兰酮脂质体,并对其超声条件及配方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240 W,超声时间4 min。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的β-紫罗兰酮脂质体的较佳配方为:DPPC与HSPC摩尔比为8∶2,磷脂质量浓度10 mg/m L,β-紫罗兰酮与Tween80、磷脂的质量比为1∶1∶20。该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为(60.62±3.48)%,平均粒径在200 nm左右,在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下为球状或近似球状的小囊泡。(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杨海宽,温世坊,李江,章挺,汪信东[9](2017)在《正交法优化柠檬醛合成紫罗兰酮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柠檬醛和丙酮为原料,在氢氧化钠催化条件下,经羟醛缩合反应先制备假性紫罗兰酮,再在磷酸催化条件下,经环化反应制备紫罗兰酮。采用正交法研究了一锅法条件下,柠檬醛合成紫罗兰酮工艺条件。合成假性紫罗兰酮优化工艺条件是:物料比n(柠檬醛)∶n(丙酮)=1∶6,催化剂用量比w(10%NaOH)∶w(柠檬醛)=4%,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合成紫罗兰酮优化工艺条件:物料比n(柠檬醛)∶n(H_3PO_4)=1∶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 h。(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7年04期)

刘长辉,文瑞明,贺淼,易先文,叶晓琴[10](2017)在《新型紫罗兰酮基双查尔酮缩氨基硫脲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通过紫罗兰酮与(取代)苯甲醛反应合成了紫罗兰酮基双查尔酮,然后经与氨基硫脲缩合得到一系列未见报道的新型含紫罗兰酮、查尔酮及氨基硫脲3种优势结构单元的杂化体,它们的化学结构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及质谱(MS)等测试技术所证实。采用溴化噻唑蓝四氮唑(MTT)法初步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乳腺癌细胞(MCF-7),肝癌细胞(Hep G2),肺癌细胞(A549)),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化合物展现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3a与3b对MCF-7细胞展现较强的抗增殖活性,半数致死量(IC_(50))值分别为10.83和7.62μmol/L,化合物3e对A549细胞显示一定的增殖抑制活性效果(IC_(50)值为13.36μmol/L),化合物3f对Hep G2细胞表现了高效的抗增殖活性(IC_(50)值为8.55μmol/L)。目标物的抗增殖活性与紫罗兰酮结构及查尔酮环上不同电子效应的取代基有关。(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7年08期)

紫罗兰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β-紫罗兰酮衍生物的结构开发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β-紫罗兰酮衍生物""抗癌活性""β-ionone""Terpenoid compound""Derivative""Anticancer"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9年1月-2018年7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lsevier、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β-紫罗兰酮结构的改造成果以及其衍生物抗癌活性的研究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589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通过对β-紫罗兰酮结构中的叁甲基环己烯基、丁烯酮侧链的结构改造及活性亚结构拼接得到β-紫罗兰酮衍生物,包括查耳酮类、姜黄素类、内过氧化物、环丁酮类、多环γ-内酯类以及缩氨基硫脲类等衍生物。生物活性测定显示,所得衍生物对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肺癌、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但是,β-紫罗兰酮衍生物构效关系对其抗癌活性的影响还未有明确的结论;现阶段对其抗癌活性的研究基本只停留在细胞试验水平,对肿瘤细胞内信号通路具体调节机制研究尚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罗兰酮论文参考文献

[1].樊晔,吴潇然,聂江平,秦楠,段宏泉.手性紫罗兰酮生物碱衍生物Ion-31a的制备方法优化[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张华磊,杨杰,刘国运,郭尚敬.β-紫罗兰酮结构的改造及其衍生物抗癌活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8

[3].吴伟鹏.酿酒酵母生物合成香叶基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束铭杰,潘鹤林,戴万里,吴艇港,胡四平.NaHSO_3法分离紫罗兰酮异构体过程研究[J].现代化工.2018

[5].吴艇港,潘鹤林,束铭杰,戴万里,胡四平.基于AspenPlus的紫罗兰酮异构体精馏分离模拟[J].现代化工.2018

[6].林凤,刘霞玲.加氢制备二氢紫罗兰酮实验研究[J].生物化工.2017

[7].束铭杰,潘鹤林,吴艇港,戴万里.真空间歇精馏法分离紫罗兰酮异构体[J].现代化工.2017

[8].王一涵,徐迎波,宁敏,周志磊,梁蓉.β-紫罗兰酮温敏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配方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

[9].杨海宽,温世坊,李江,章挺,汪信东.正交法优化柠檬醛合成紫罗兰酮工艺[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7

[10].刘长辉,文瑞明,贺淼,易先文,叶晓琴.新型紫罗兰酮基双查尔酮缩氨基硫脲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应用化学.2017

论文知识图

-6梓醇、5-HMF和麦角甾苷对照品色谱图-7熟地加工过程中各时段采样的284nm指...紫罗兰酮紫罗兰酮紫罗兰酮紫罗兰酮

标签:;  ;  ;  ;  ;  ;  ;  

紫罗兰酮论文_樊晔,吴潇然,聂江平,秦楠,段宏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