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小实蝇植物源引诱剂和诱集产卵材料的研究

橘小实蝇植物源引诱剂和诱集产卵材料的研究

付佑胜[1]2004年在《橘小实蝇植物源引诱剂和诱集产卵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15种植物材料采用石油醚和丙酮提取后的提取物定性判断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成虫的引诱作用,发现番石榴(Pisidum guajava L)、番荔枝(Annona squamosa.L)、杨桃(Averrhoa carambola.L)和芦荟(Aloe dichotoma)的石油醚和丙酮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一定引诱作用;对番石榴、番荔枝以及杨桃的叶、果实和种子的石油醚、丙酮、水和二氯甲烷提取物分别测定其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对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和同种植物同一部位的提取物采用不同的浓度,对橘小实蝇成虫的引诱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石油醚和水提取物采用丙酮和氯仿进一步萃取的萃取物引诱测定,同时结合对芦荟明胶的测定,对新鲜番石榴果实进行GC-MS测定,乙酸乙酯、柠檬酸和苯甲酸对橘小实蝇的引诱作用有一定作用,室内和田间进一步的引诱实验证明这3种物质对橘小实蝇的雌雄都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不同溶剂相同浓度下的田间引诱效果依次为乙酸乙酯>柠檬酸>苯甲酸;对几种物质引诱橘小实蝇的时段研究发现以夜晚引诱到的橘小实蝇成虫数居多。 通过在人工饲料表面添加7种不同的产卵诱集物来诱集橘小实蝇成虫在饲料表面产卵,研究表明通过添加产产卵诱集材料是可以诱引成虫在饲料的表面完成产卵的过程,从而获得橘小实蝇的幼虫,其中以添加番石榴果实皮收集到的幼虫数最多。 对番石榴、杨桃、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 Skeels)),西番莲(Passionfora edulis f.flavicarpa Deg.)4种橘小实蝇寄主的果实成熟前后的pH值进行测定,并对pH值与4种果实的化蛹和羽化率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寄主植物的果实成熟过程中pH值对橘小实蝇的化蛹和羽化有影响。

郑思宁[2]2009年在《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田间防治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福州地区永泰李园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的种群动态,发现2005~2007年橘小实蝇种群呈增长趋势,其诱捕总量分别为114.34只/瓶,308.10只/瓶和667.06只/瓶;比较不同地域的橘小实蝇种群消长发现,漳州地区的种群消长呈双峰型,其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和9月下旬;福州地区呈单峰型,其高峰期发生在11月;通过比较不同生境的种群消长发现,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与生境关系密切。通过气象因子对橘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和雨日数可对橘小实蝇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橘小实蝇日飞翔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60%~80%时橘小实蝇成虫活动最有利。降水和生境对橘小实蝇的活动有较显着的影响。以甲基丁香酚(ME)为引诱剂,研究了不同数目诱芯、不同材料诱芯及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橘小实蝇诱捕效果的影响。通过基团贡献法计算了温度对诱捕器内浓度的影响及一定流速下诱捕器内诱芯数目对诱捕器内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诱捕器内需要合适的引诱剂浓度方可取得最佳的引诱效果,且与气温关系密切。不同材料的诱芯诱集效果的研究表明,木纤维诱芯诱集效果分别优于醋酸纤维和棉花诱芯,但持效期短。棉花诱芯、醋酸纤维诱芯和木纤维为诱芯的ME田间持效期分别为42~45天、27~30天、18~21天。通过研究寄生蜂和不育橘小实蝇雄虫的扩散实验发现,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00m和100m。应用ME、不育雄虫、寄生蜂等综合措施防治橘小实蝇效果达到90%。

张艳[3]2013年在《海南省叁种热带果园实蝇害虫种群动态及诱捕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悬挂甲基丁香酚、引诱酮及假丝酵母饵剂诱捕器诱捕实蝇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叁种热带果园杨桃园、番石榴园和莲雾园在花果期间的实蝇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结果表明:叁个果园实蝇种类均较为丰富,包括果实蝇属的橘小实蝇、瓜实蝇、南亚果实蝇、锈红果实蝇、宽带果实蝇、普通果实蝇、异色果实蝇、五指山果实蝇(杨桃园和番石榴园)、斑翅果实蝇(番石榴园),以及寡鬃实蝇属的海口棍腹实蝇。杨桃园、番石榴园和莲雾园橘小实蝇的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9881,0.9898和0.9894,橘小实蝇是这叁种热带果园的绝对优势种。同时并对杨桃园、番石榴园和莲雾园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果树花果期间不同寄主果园橘小实蝇种群发生动态有所不同,杨桃园橘小实蝇发生高峰在7-8月,番石榴园橘小实蝇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莲雾园橘小实蝇发生高峰在6月中旬。对黄竹镇番石榴园果园内外橘小实蝇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果园内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始终略高于果园外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且果园内与果园外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线性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6704x+3.572(R2=0.8981)。对不同莲雾园的橘小实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结果多年的苏昌莲雾园橘小实蝇发生数量远远高于首次结果的名门莲雾园,苏昌莲雾园和名门莲雾园的橘小实蝇发生高峰均有两个且较为接近,前者两高峰分别在4月底和6月中旬,后者分别在5月初和6月中旬。对管理水平不同的番石榴园橘小实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管理水平精细的黄竹镇番石榴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显着低于管理水平较为粗放的大路镇番石榴园。研究了甲基丁香酚添加不同杀虫剂对橘小实蝇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丁香酚添加45%马拉硫磷的诱杀效果最好,添加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效果次之,但差异不显着。综合考量,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作马拉硫磷的替代药剂。利用蛋白质饵剂挂瓶法研究了假丝酵母添加不同杀虫剂对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假丝酵母不添加任何杀虫剂诱捕橘小实蝇两性成虫的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这是因为添加杀虫剂后可能会对橘小实蝇造成不同程度的忌避作用。但添加45%马拉硫磷杀雌的效果优于前者。若采用水解蛋白点喷,或使用开放、非封闭型的诱捕器进行挂瓶防治时,假丝酵母应添加少量马拉硫磷才能达到诱杀效果。研究了假丝酵母添加不同增效物质对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以添加5%醋酸铵诱杀橘小实蝇两性成虫的数量最多,效果最好,且在高温密闭的环境中不易发生霉变。研究了假丝酵母不同浓度对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假丝酵母浓度以3粒/500ml(3%)对橘小实蝇雌虫的诱捕效果或优于4粒/500ml(40%)和5粒/500ml(5%),从诱捕效果及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推荐每诱捕器每次使用3粒即可。关于假丝酵母的田间持效期研究表明,假丝酵母饵剂(用量3-5粒)在30d内对橘小实蝇雌虫诱捕效果无显着变化。因此,本研究推荐假丝酵母饵剂更换时间可延长至一个月。研究合成食物引诱剂和蛋白质饵剂对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人工合成食物饵剂醋酸铵、醋酸铵+腐胺及醋酸铵+腐胺+叁甲胺对橘小实蝇具一定的诱杀作用。在试验的几种食物引诱剂中,以醋酸铵诱杀橘小实蝇两性成虫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假丝酵母。且醋酸铵在田间设置后以11-20d诱杀效果较好,可30d更换一次。对醋酸铵浓度进行筛选,结果表明6%醋酸铵诱杀橘小实蝇效果最好,其次到4%AA、2%A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醋酸铵浓度越高,对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越好。2C诱剂(醋酸铵+腐胺)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表明,虽然A3B2(醋酸铵10g+腐胺0.075g)的诱杀橘小实蝇的雌虫百分数不高,但其诱杀橘小实蝇总虫量最大,故其诱捕效果最好。3C诱剂(醋酸铵+腐胺+叁甲胺)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表明,诱杀橘小实蝇成虫效果最好的为A3B3C2(醋酸铵10g+腐胺0.1g+叁甲胺0.075g),其诱捕橘小实蝇雄成虫、雌成虫及雄雌总数最多。综合应用甲基丁香酚灭雄和蛋白饵剂诱杀雄雌虫,同时结合农业措施(处理落果)来防治果园橘小实蝇,杨桃果实被害率(Y)与诱杀橘小实蝇虫量/667m2/d(X)明显呈正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09x-0.1845(R2=0.9703,P<0.01)。且防治效果显着,杨桃2造果的保果率达81.3%。番石榴果实被害率(Y)与诱杀橘小实蝇虫量/667m2/d(X)明显呈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5072x+0.6011(R2=0.9352,P<0.01),番石榴3造果的保果率达66.44%。莲雾果实被害率(Y)与诱杀橘小实蝇虫量/667m2/d(X)明显呈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0117x+0.8212(R2=0.9711,P<0.01),莲雾在不施用农药和不套袋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显着。

李怀旻[4]2011年在《果蔬实蝇的田间消长与生物防治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台风天气对橘小实蝇活动规律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登陆的当天,诱捕到的橘小实蝇虫量比台风登陆前少;而在台风过后(或台风带来的大雨停止后)的第1天会出现一次橘小实蝇活动的高峰,每天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橘小实蝇虫量大增。分析了长泰五四农场2007-2009年橘小实蝇的消长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年长泰五四农场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极端最低温度、月雨日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2008年长泰五四农场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与月降雨量、月雨日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2009年长泰五四农场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与月降雨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调查了漳州市天宝镇五峰农场芭乐园和香蕉园2010年6月1日到12月21日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得知芭乐园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只有一个高峰,高峰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而香蕉园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下旬和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同时还对漳州市天宝镇五峰农场芭乐果园园内与园外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调查了漳州市区、城乡结合部和乡村果园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漳州市区的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在大部分的调查时间里要高于城乡结合部和乡村果园的种群数量,城乡结合部的种群数量在6月初至7月上旬高于漳州市区的种群数量,乡村果园的种群数量始终最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与乡村果园的种群动态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不育雄虫的田间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释放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不育雄虫的有效距离为50m,将卵的孵化率与扩散距离进行回归,其回归方程为:y=0.342x+63.306,决定系数R2=0.924;卵的孵化率与时间的关系为:实蝇卵田间孵化率随时间的推延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然后又上升的变化。变化周期大约为7d。对田间释放不育雄虫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田间释放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不育雄虫能够有效地减少野生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降低下一代橘小实蝇的虫口基数。研究了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独刹威和吡虫啉这3种农药分别混合后对3种实蝇(橘小实蝇、南亚实蝇和瓜实蝇)雌虫和雄虫的引诱效果,得知Prima蛋白与吡虫啉混合后对3种实蝇雌虫和雄虫的诱杀效果最好。以20%实蝇蛋白饵剂溶液为对照,研究了实蝇蛋白饵剂与马拉硫磷、独刹威和吡虫啉这3种农药分别混合后对3种实蝇(橘小实蝇、南亚实蝇和瓜实蝇)雌虫和雄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实蝇蛋白饵剂+吡虫啉、实蝇蛋白饵剂+马拉硫磷和对照20%实蝇蛋白饵剂溶液对橘小实蝇雌虫的引诱能力要显着地强于实蝇蛋白饵剂+独刹威;实蝇蛋白饵剂+吡虫啉和对照20%实蝇蛋白饵剂溶液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杀效果较好。应用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混合后的溶液进行点喷试验,结果表明:其对柚子的保果效果显着(P=0.027<0.05),保果效果为64.71%。应用实蝇蛋白饵剂与吡虫啉混合后的溶液进行点喷试验,结果表明:其对芭乐的保果效果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4<0.01),隔1行点喷的保果效果为77.78%,隔2行点喷的保果效果为50%。研究了棉花诱芯与液面的距离对诱捕效果的影响,认为棉花诱芯与液面之间的距离和诱捕效果无关。研究了ME第1代和ME第2代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ME第1代和ME第2代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着。研究了ME第1代和稳黏瓜果实蝇诱杀液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ME第1代和稳黏瓜果实蝇诱杀液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着。研究了3种黏虫胶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稳黏对橘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要显着地强于ME+黏虫胶,极显着地强于对照纯黏虫胶。研究了诱捕器的颜色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橙色和天蓝色的自制诱捕器对橘小实蝇雄虫的引诱效果要显着地好于无色透明的自制诱捕器,其他处理之间则差异不显着。研究了稳黏瓜果实蝇诱杀液的持效期,结果表明:稳黏瓜果实蝇诱杀液的持效期为54天。研究了树荫下和阳光直射的地方诱捕虫数的比较,结果表明:树荫下诱捕到的橘小实蝇雄虫的数量要显着地多于阳光直射的地方诱捕到的虫量。调查了苦瓜田中橘小实蝇、南亚实蝇和瓜实蝇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苦瓜田中3种实蝇的为害程度为橘小实蝇>瓜实蝇>南亚实蝇。

谷小红[5]2017年在《橘小实蝇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昆虫化学生态的角度,探讨影响橘小实蝇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叁个影响因子,以期为提高寄生蜂对橘小实蝇的生物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基础。第一方面,基于对橘小实蝇的综合防治策略,了解橘小实蝇性诱剂--甲基丁香酚对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影响,为优化寄生蜂和甲基丁香酚在整个橘小实蝇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第二方面,初步探讨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作用;第叁方面,利用扫描电镜对橘小实蝇的4种寄生蜂即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切割潜蝇茧蜂 Psytallia incisi(Silvestri),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和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的产卵器和腹部感受器的超微结构,有助于研究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机理。实验结果如下:(1)甲基丁香酚对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影响。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除了成熟阿里山潜蝇茧蜂和未成熟切割潜蝇茧蜂雌蜂对纯的甲基丁香酚与对照的选择反应无显着性差异,其它寄生蜂均对纯的甲基丁香酚表现出显着的趋避反应;低浓度(0.01、0.1、1μl/ml)的甲基丁香酚对阿里山潜蝇茧蜂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而随着浓度的升高,甲基丁香酚对寄生蜂的趋避作用增强,并且高浓度(100,1000 μl/ml)的甲基丁香酚对阿里山潜蝇茧蜂产生显着的趋避作用;阿里山潜蝇茧蜂成熟雌蜂的EAG相对反应值在1μl/ml达到最高,成熟雄蜂的EAG相对反应值在10μl/ml达到最高;六臂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四种寄生蜂在不同浓度的甲基丁香酚环境下,均偏向于浓度较低的甲基丁香酚(0.1、11μl/ml);同时,在10、100、1000μl/ml的甲基丁香酚环境下的寄主卵诱集瓶引诱到的寄生蜂数量显着低于对照,且不同浓度的甲基丁香酚显着影响了阿里山潜蝇茧蜂雌蜂的产卵行为。(2)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影响。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健康的,受染的和机械损伤的香蕉与橙子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成熟雌蜂均产生显着的引诱作用,且受染橙子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成熟雌蜂的引诱作用显着高于健康的橙子,而不同处理的西红柿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成熟雌蜂无引诱作用;橙子受染后第3天和香蕉受染后第5天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成熟雌蜂的吸引力最强,而西红柿受染后的第5天,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成熟雌蜂产生了显着的趋避作用。基于行为反应结果,采用GC-MS分析不同寄主植物的水果挥发物组成。橘小实蝇为害后诱导水果新产生了乙酸叶醇酯,反-法呢醇,β-罗勒烯,苯甲醛,顺-罗汉柏烯,柏木脑,辛酸乙酯,辛酸甲酯,十四烷,十五烷和二十烷。芳樟醇和β-月桂烯在受染橙子的释放具有滞后性,分别在橙子受染的第2天和第3天才被检测到,并且相对含量逐步上升。(3)采用扫描电镜在四种潜蝇茧蜂的产卵器和腹部上,发现了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蒲姆氏鬃、钟形感器、浅凹状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和分泌毛孔。同时发现阿里山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尖细,而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的产卵器端部呈倒钩状。

崔守东[6]2016年在《辐照导致橘小实蝇对性诱剂趋性变化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辐照导致橘小实蝇雄性对性诱剂甲基丁香酚(ME)的趋性发生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辐照的不育雄虫对性诱剂的趋性降低;不同的辐照剂量和不同辐照蛹龄导致橘小实蝇雄性对性诱剂趋性降低的程度不同。辐照还导致橘小实蝇雄虫触角上的气味结合蛋白(OBP)的表达模式发生变化。1、用剂量100 Gy的137Cs辐照-2d的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的雄蛹,结果表明:橘小实蝇不育雄虫羽化1d后便对ME产生趋性,但对ME趋性弱于未辐照的可育雄虫;而野生橘小实蝇雄性在羽化后7d才对性诱剂产生趋性,且对ME的趋性显着弱于不育雄虫。不育雄虫经饲喂ME后,对ME产生趋性的日龄延后到3d,且在13d对性诱剂的趋性与不育雄虫相当。2、不同辐照剂量(90 Gy、100 Gy、110Gy)辐照不同日龄(-3 d、-2 d、-1d)的橘小实蝇雄蛹,羽化8d后测试对不同浓度(5 μL、10 μL、20μL、40μL、 80 μL)的ME的趋性。结果表明,辐照蛹龄与不育雄虫对性诱剂的趋性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同辐照剂量,蛹龄越大,对ME趋性越大,蛹龄越小,对ME趋性越小;辐照剂量与不育雄虫对性诱剂的趋性成负相关关系,相同蛹龄,辐照剂量越大,对性诱剂的趋性越小。性诱剂浓度与不育雄虫的对性诱剂的趋性成正相关关系,性诱剂浓度越高,不育雄虫对性诱剂趋性越强,高浓度性诱剂对-2d辐照的不育雄虫引诱率最高。因此,要得到具有与可育雄虫相当性诱剂趋性的不育雄虫,应当选择能够导致橘小实蝇不育的最低辐照剂量与最高的辐照蛹龄。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雄性橘小实蝇在辐照后触角中气味结合蛋白基因BdorOBP2, BdorOBP3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1d时,BdorOBP2, BdorOBP3在不育雄虫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不同OBP基因在不育雄虫触角中的表达模式不同。

郭庆亮[7]2010年在《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生物学及甲基丁香酚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为进一步优化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的大量繁育技术,了解甲基丁香酚对该品系的影响,对该品系生物学及甲基丁香酚对其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生物学特性可育虫的生物学特性雄虫羽化后8d达到性成熟,连续交配能力与野生雄虫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有46.67%的雌虫有发生再次交配的行为;可多次交配的雌虫产的卵其孵化率高于只交配一次的雌虫,未经交配雌虫产的卵不能孵化;采卵的间隔时间越长,卵的平均孵化率越高。当饲养密度由1000头/笼逐渐增大到2200头/笼时,单雌产卵量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单雌产卵量(Y)和饲养密度(X)间的关系符合方程:Y=-0.0002X2+0.6851X-60.792,由方程计算可知,当密度在1712.75头/笼时,单雌产卵量可以获得理论最大值525.91粒,此时平均单头成虫所占笼空间为15.76cm3,所占笼壁面积为3.15cm2。人工饲养世代死亡率为47.19%,幼虫期死亡率达到26.58%;蛹死亡率(Y)与老熟幼虫浸水时间(X)的关系符合方程:lgY=1.5148lgX-1.0092;子代蛹白、褐蛹的比例为1:1.39;白蛹世代回复突变率符合方程:lnY=0.4941X-2.5478(Y:突变回复率,X:世代);褐蛹世代回复突变率符合方程:lnY=0.5804X-1.793(Y=突变回复率,X:世代);在一定种群密度下,对性比(X)和单雄有效卵量(Y)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方程:Y=0.747X3-36.408X2+887.368X-102.805,由方程可知,性比处于1.5:1<((?):(?))<2:1之间时最适宜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人工繁育。不育雄虫的生物学特性辐射显着降低蛹的羽化率、对ME的趋性和雄虫寿命,但对飞出率影响不大;不育雄虫的死亡率(Z1)与日龄(N1)的关系符合方程:lg(Z,)=-20.679/N1+0.4805。2甲基丁香酚对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甲基丁香酚对可育雄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雄虫羽化7d后对ME产生趋性;饲喂ME的时间(1-24h)对雄虫25d后的再次取食率没有显着影响;饲喂ME后的时间间隔(15、25、35d)对再次取食率没有显着影响;随着雄虫日龄的增加,其交配成功率和竞争交配力都随之降低,饲喂ME不能显着提高不同日龄雄虫的交配成功率,但可以显着提高雄虫的竞争交配能力。剔除每世代对ME有趋性的雄虫后,繁育出的子代雄虫中对ME无趋性雄虫的比例增加,但增加到占总体雄虫的30%左右即趋于稳定;室内与田间测试均显示,自F2后,筛选出的雄虫对ME的趋性明显低于对照,交配竞争能力与未经筛选的雄虫相当。甲基丁香酚对不育雄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饲喂ME可以大幅提高不育雄虫的竞争交配能力,但不会增加不育雄虫的连续交配次数和交配总次数,对初次交配5d后雌虫的再次交配发生率没有显着影响,却可以提高初次交配10、15d后雌虫的再次交配发生率;不育雄虫和野生雄虫同时饲喂ME,不育雄虫的竞争交配能力提高更显着。

孙艺嘉[8]2014年在《利用啤酒废酵母制备实蝇蛋白饵剂酶解条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对利用啤酒废酵母制备小分子蛋白饵剂生产过程中的酶解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选取了 4种蛋白酶,分别对其最适酶解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酶解产物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其结果如下:1酸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筛选用酸性蛋白酶酶解经过一定处理的啤酒废酵母,设计单因素试验,以最终产物对橘小实蝇的引诱率作为评价指标,选出使产物引诱率最高的酶解参数,包括酶解温度、pH、加酶量和酶解时长。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利用酸性蛋白酶酶解啤酒废酵母,最适酶解温度为60℃、最适酸碱度为4.4、最适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2%、最佳酶解时长为22h。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利用酸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组合条件为:温度60℃、pH=4.4、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2%、酶解时长为24h。2碱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筛选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啤酒废酵母,最适酶解温度为50℃、最适酸碱度为8.5、最适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4%、最佳酶解时长为26 h。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组合条件为:酶解温度为60℃,pH=8.5,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4%,酶解时长为22h。3中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筛选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中性蛋白酶酶解啤酒废酵母,最适酶解温度为50℃、最适酸碱度为7.5、最适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2%、最佳酶解时长为34 h。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中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组合条件为:即酶解温度为50℃,pH=7.5,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1%,酶解时长为34h。4木瓜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筛选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啤酒废酵母,最适酶解温度为50℃、最适酸碱度为6.5、最适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2%、最佳酶解时长为26 h。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利用酸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组合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pH=6.5,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2%,酶解时长为26h。54种蛋白酶酶解效果的比较4种蛋白酶分别在最优组合条件下酶解啤酒废酵母,得到最终产物进行比较,比较得出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引诱效果较好,综合生产和经济等因素最终建议使用木瓜蛋白酶作为啤酒废酵母制备实蝇小分子蛋白饵剂的外加酶,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pH=6.5,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0.2%,酶解时长为26h。

洪静芳[9]2013年在《卵期辐照对橘小实蝇及其寄生蜂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率、不同辐照剂量处理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卵对其生长发育繁殖以及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对辐照处理过的寄主繁殖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 (Ashmead)进行初步探索。1.运用不同剂量率(1Gy/min和6Gy/min)处理橘小实蝇卵,研究辐照剂量率对橘小实蝇孵化率、蛹重、羽化率、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剂量为5Gy和10Gy时,6Gy/min处理过的橘小实蝇卵孵化率、羽化率均低于1Gy/min,蛹重和性比未见显着性差异。2.运用不同辐照剂量(5Gy、10Gy、15Gy、20Gy、25Gy、30Gy、35Gy、40Gy)处理不同卵龄的橘小实蝇卵,研究辐照剂量对橘小实蝇孵化率、蛹重、羽化率、性比、飞出率、死亡率和F1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卵龄为12h的卵孵化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卵龄为24h、36h的卵无显着性影响;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橘小实蝇蛹重、羽化率、飞出率、F1孵化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性比未见显着性差异。3.运用不同辐照剂量处理橘小实蝇卵,研究橘小实蝇在生长发育不同时期体内保护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辐照对橘小实蝇不同发育时期体内保护酶活性影响显着,但并未表现出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或降低而呈有规律性的变化。4.运用卵期辐照处理过的橘小实蝇幼虫繁殖长尾潜蝇茧蜂,主要研究辐照寄主对寄生蜂羽化率和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寄主对寄生蜂的羽化率无显着性影响,虽然性比显着降低,但是影响在隔代即消除,F2代寄生蜂羽化率与性比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

参考文献:

[1]. 橘小实蝇植物源引诱剂和诱集产卵材料的研究[D]. 付佑胜.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田间防治应用的研究[D]. 郑思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3]. 海南省叁种热带果园实蝇害虫种群动态及诱捕防控技术研究[D]. 张艳. 海南大学. 2013

[4]. 果蔬实蝇的田间消长与生物防治的应用研究[D]. 李怀旻.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5]. 橘小实蝇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D]. 谷小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6]. 辐照导致橘小实蝇对性诱剂趋性变化机理的研究[D]. 崔守东.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7]. 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生物学及甲基丁香酚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郭庆亮.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8]. 利用啤酒废酵母制备实蝇蛋白饵剂酶解条件的研究[D]. 孙艺嘉.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9]. 卵期辐照对橘小实蝇及其寄生蜂的影响[D]. 洪静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橘小实蝇植物源引诱剂和诱集产卵材料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