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客来叶斑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

仙客来叶斑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

王婧[1]2004年在《仙客来叶斑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首次较系统地对仙客来叶斑病的病原学、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仙客来叶斑病是近几年发生并报道的一种新的仙客来叶部病害,发病率一般在20-30%,严重时可达50%,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试验对兰州市主要仙客来品种进行了叶斑病病情统计和病样分离,获得了致病菌株,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及形态学研究结果,并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将其确认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10℃~4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进行,其中30℃为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 25~30℃是菌丝生长及孢子产生适宜的温度范围;相对湿度大、保持时间长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有抑制产孢但可促进孢子萌发的作用,紫外灯对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病菌菌丝及孢子萌发在pH4.0-9.0之间均能生长及萌发,但微酸性环境有利于孢子萌发,其最适pH为6.0—7.0; 菌丝对碳素营养利用以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效果最好,乳糖和淀粉的利用较差;孢子形成量以蔗糖为最好;在氮素营养中病原菌对硝酸钾和甘氨酸利用最好,氯化铵利用最差。对仙客来叶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表明: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从而成为该病的主要侵染源,此外,种子表面带菌是另一个传播途径。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氮肥用量过多,可加重病害的发生;适当增施钾肥可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轮作也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对仙客来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表明,拉蒂尼亚、哈里奥、火焰等仙客来品种对叶斑病抗性较强;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发病; 80%大生wp500×、72%速克灵wp800×和多菌灵wp600×化学药剂可有效防治仙客来叶斑病,并且经济安全、无副作用;此外,以0.1%高锰酸钾浸种30min,或52℃温汤浸种10min进行种子处理,可以显着降低种子带菌量。通过对仙客来叶斑病较系统的研究,本论文总结出了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消除田间病残体,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合理施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龙亚琴[2]2009年在《金刚藤叶斑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金刚藤(Smilax china)是百合科菝葜属多年生植物,是一种民间常用中药,其根、茎、叶均可入药,具有抗菌消炎、镇痛、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强筋壮骨、消肿毒、祛风湿、补气活血、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等功效。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来自全国各地的野生品种,在通城县大坪乡建立了金刚藤种植基地。该基地最近几年叶斑病发生严重,发病严重田块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到78.9%和58.7,大大降低药材产量和质量。目前,未见对该病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从该病的病原学入手,在病原鉴定和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探讨了该病的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如下:从湖北省通城县大坪乡坪山村金刚藤种植基地采集典型金刚藤叶斑病的病叶标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分离频率为96%,对该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等研究。致病性测定的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的菌丝块接种金刚藤离体叶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金刚藤活体植株均能产生典型的叶斑症状,发病率分别为100%,80%。其症状特点与采自田间自然发病的病叶相同,从接种的病组织再分离的病原菌与田间发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一致,说明链格孢菌为其致病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金刚藤叶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菌丝初为白色,培养7d后变为淡灰色至黑褐色,边缘整齐,气生菌丝稀疏至茂密,培养12d后,菌落背面从褐色变为灰绿色至深绿色。用滤纸+PDA培养基诱导产孢,分生孢子梗簇生或单生,直或屈膝状弯曲,淡褐色,分隔,基部略膨大,20.0-58.2×3.6-5.5μm。分生孢子链生,倒棒状,具横膈膜3-7个,纵、斜隔膜0-3个,孢身27.5-48.2×10.3-17.1μm,孢子顶端略延伸,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梗(假喙),假喙柱状,顶端常略膨大,5.5-21.8×2.5-5.2μm。参考Simmons和张天宇等对链格孢种的特征描述,将该菌株鉴定为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3个链格孢菌株的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5.8SrDNA及两侧的ITS区序列与A.longipes的同源性达100%。根据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菌株为A.longipes。由此确定金刚藤叶斑病的病原为A.longipes。A.longipes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在有无光照或连续光照的条件下病菌均可生长,且无显着差异,连续黑暗培养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A.longipes在5~3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其分生孢子在5~40℃的范围内均能萌发,25℃为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黑暗条件下,供试的9种培养基除OMA外均能使该菌产孢,产孢最好的为20%V8培养基。菌丝在pH值为:3~11的PDB培养基中均能生长,其中以pH6生长最快;分生孢子在pH3~11范围内均可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6。病菌能够有效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无碳或无氮条件下也能生长,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都有显着的影响。病原菌以淀粉为碳源,以酵母膏为氮源时生长最好。供试的8种碳源溶液均可加速分生孢子的萌发,且差异不明显。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RH)高于56%时方可萌发,最适RH为98%~100%。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水浴10min和60℃水浴10min。A.longipes寄住范围广泛,对供试的9科13种植物均有致病力。2007年和2008年对金刚藤叶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可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该病从5月中旬开始发生,初时病情轻,扩展缓慢,6月中旬至8月初,病情几乎直线上升,为盛发期,8月底部分病斑扩大连片,病情达到高峰,之后趋于平缓,扩展极慢。随着生长年限越长,病情越重。清除病残体后,第二年病情得到明显控制,不仅减轻病情,还能延长植物生育期,由此确定清除病残体是有效预防金刚藤叶斑病的方法之一。在PDA平板上进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7种供试药剂在设置的不同浓度下对病原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40%福星乳油和30%爱苗乳油,抑制效果最差的是50%多菌灵硫可湿性粉剂,EC_(50)为734.94 ug/ml。2007年和2008年田间小区防治金刚藤叶斑病试验结果一致,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和20.67%万兴乳油1500倍液对金刚藤叶斑病的防效最好,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和30%爱苗乳油3000倍液的防效最差。2008年对田间防治适期的研究发现,在发病之前喷一次药并且发病后喷两次药比只在发病后喷药的防效好,说明发病前喷药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韩敏[3]2014年在《南疆核桃叶斑病病原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桃叶斑病是近年来在新疆南疆和田、喀什和阿克苏叁个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症状表现为从叶片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形成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坏死斑,病斑面积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内扩展,最后连成片造成叶片大面积枯焦坏死。该病害会降低核桃的结实量和果实饱满度,给当地核桃生产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损失。本研究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南疆核桃生产园叶片坏死枯黄的病原,并研究了温度和保湿时间对接种发病的影响;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室内杀菌剂筛选,在此基础上开展药剂小区防效试验,为病害大田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新疆南疆和田、喀什和阿克苏叁个地区的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叶斑病病样,经分离培养纯化获得105个菌株,根据菌落特征的不同将所有菌株大致分成3种类型,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都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从叁个地区的分离物中选取30个代表菌株进行大田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除菌株I-11外,剩余29个菌株均引起接种叶片发病,说明大部分菌株都具有致病性。同一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有弱,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也不一样,说明菌株与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不同器官组织上的病菌可以交互感染。伤口接种发病率高于无伤接种发病率,大田接种发病潜育期为7d。温度与保湿时间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接种发病有很大影响,接种发病的最适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8℃,保湿48h,接种发病潜育期最短为6h。通过对病菌菌株的菌丝、菌落特征、分生孢子梗、喙、分生孢子及其成链情况的观察和测量,初步明确了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验证了形态鉴定的结果,确定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通过菌落生长抑制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比较8种杀菌剂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alternata)的室内毒力。10%咪鲜胺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EC50值均小于0.30mL/L;25%丙环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均小于2mg/L。25%丙环唑乳油、10%咪鲜胺微乳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80%以上。在此基础上,选择10%咪鲜胺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和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咪鲜胺微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核桃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78.88%以上。

支叶[4]2011年在《刺五加病害的病原学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刺五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几年,随着刺五加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种类逐渐增多,发病程度也在逐年加重,给刺五加产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但是国内外有关刺五加病害方面的相关报道还很少。由于不明确这些病害是由何种病原菌引起的,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往往不能对症下药,不能从根本上及时有效地控制病害,因此确定刺五加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研究这些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有效的药剂,对生产中指导刺五加病害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报道了刺五加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和五味子黑斑病的发生,并详细描述了以上病害的症状。2.根据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序列分析以及数值分类法,参照相关文献确定刺五加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Fr) Wiltshire];刺五加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刺五加褐斑病的病原菌为茎点霉球状茎点霉[Phoma glomerata (corad) Wollena ex Hoehapf]和茎点霉属的不定种[Phoma. spp]。3.对刺五加黑斑病菌、刺五加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了研究。比较了刺五加黑斑病、五味子黑斑病和人参黑斑病叁种由Aternaria属引起的黑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在PCA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比较了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及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和pH值、光照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测定了病原菌分生孢子和菌丝的致死温度;进行了刺五加黑斑病的寄主范围测定。4.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刺五加灰霉病、刺五加黑斑病和五味子黑斑病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WP、50%腐霉利WP、50%乙烯菌核利WG、300亿/g蜡质芽孢杆菌WP、50%异菌脲WP、250 g/L丙环唑EC、400 g/L氟硅唑EC等对刺五加灰霉病有较好的抑菌作用;430g/L戊唑醇FW,50%嘧菌环胺WG,400 g/L氟硅唑EC对刺五加黑斑病有较好的抑菌作用;10%多抗霉B WP,50%嘧菌环胺WG,30%氟菌唑WP对五味子黑斑病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上述五种病害中,刺五加灰霉病、刺五加褐斑病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刺五加是其相应病原菌的新记录寄主;首次鉴定刺五加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刺五加灰霉病的的病原菌是灰葡萄孢,刺五加褐斑病的病原是茎点霉球状茎点霉和茎点霉属的不定种。

严雪瑞[5]2002年在《人参西洋参锈腐病菌比较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和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L.)均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作为珍贵的中草药,它们具有神奇的功效。随着入药需求量的增加,人参和西洋参的栽培规模日益扩大,但同时也使制约人参和西洋参产业发展的锈腐病的发病范围逐步扩大,几乎在所有的参区均可发生,严重影响参根产量和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菌的系统研究较少,我国参类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spp)的分类地位及其所致病害说法各异、疑点甚多。长白山沿脉作为人参和西洋参的主产区,其锈腐病的受害程度也相对较重。鉴于锈腐病在人参西洋参栽培上的重要破坏性,作者在长白山沿脉参区采集到来自不同地域的锈腐病菌,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与比较,以进一步明确长白山沿脉锈腐病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索不同地域间的锈腐菌菌株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首次将来自人参与西洋参不同寄主上的锈腐菌株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病原形态学研究:对采自不同地域的12个参类锈腐病菌菌株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观察、测量和描述。同时将所描述的菌株的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锈腐菌种的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初步认为长白山沿脉引起锈腐病的柱孢菌有4个种:锈腐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Scholton];人参生柱孢[Cylindrocarpon panacicola(Zinss)Zha et Zhu];人参柱孢[Cylindrocarpon panacis Matuo et Miyazawa]和钝柱孢[Cylindrocarponobtusisporum(Cooke&Harkness)Wollenw]。 2.致病性测定:将采自不同地域的12个参类锈腐病菌菌株接种于人参和西洋参健根上,结果发现供试菌株均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大小不同。由此可见这4个柱孢属真菌均为长白山沿脉参类锈腐病的致病菌,但它们的致病性稍有差异,其中锈腐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Scholton]和人参柱孢[Cylindrocarpon panacicola Matuo et Miyazawa]的致病作用较强;而人参生柱孢[Cylindrocarpon panacicola(Zinss)Zha et Zhu]和钝柱孢[Cylindrocarpon obtusisporum(Cooke&Harkness)Wollenw]的致病作用稍弱。 摘 要3.病原生物特性研究:对供试12个参类锈腐病菌菌株进行了温度、湿度、pH、光照、养分等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参类锈腐菌株的适宜温度为20~25℃;在AN100%条件下分生抱子萌发率高;pH6条件下菌落生长和分生抱于萌发均好;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和分生抱子萌的影响不大,但对菌落颜色有影响,光照条件下菌落颜色较浅且不利于菌落色素的产生:在供试养分中以2%葡萄糖条件下的分生抱于萌发率最高。4.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对供试的12个菌株进行了酯酶聚丙烯酚铰凝胶电泳。从所获得的酯酶图谱中可将其分为叁类:具有 1条(R10 sll)酶带的菌株有P*J、P”w、PGHY和PwD毛,它们均为钝柱抱;具有3条 (R刃.2、Rf04和凡 0.sl)酶带的菌株有 PGXWGXW、PQJZ和 PQSL,它们属于人参柱抱:具有 2条(Rfo 2和 Rf 0 sl)酶带的菌株有 PGQD刁、PGHG、PGHS、PQQW禾 PQQD,它什分别属于人参生柱抱和锈腐柱抱。5.数值分类研究:供试数据来自病原形态测定中 门个参类锈腐菌菌株的分生抱子大小与厚垣抱子直径。对它们进行加权后用 SPSS10刀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参类锈腐菌株可分为两个表观群:第一表观群包括菌株 PGJJ、PGQW、PGHY、PGQD-2、PGXW、PQJZ牙 PQSL,说明,钝柱抱与人参柱抱的亲缘关系近;而第二表观群则包括菌株PGQD-l、PmG、PGHS、PQQW和 PQQD,说明人参生柱抱与锈腐柱抱的亲缘关系较近。6.参类锈腐室内抑菌测定:选用试剂为高效低毒30%土壤消毒剂和生物制剂天柱茵素与凯地菌素。抑菌测定结果表明以卜药剂均对参类锈腐病菌有抑制作用,这为田间药防和生防参类锈腐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首次对引起参类锈腐病的多个柱抱菌菌种进行综合病原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并首次将同工酶电泳技术和数值分类研究方法引入参类锈腐病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仙客来叶斑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婧. 甘肃农业大学. 2004

[2]. 金刚藤叶斑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龙亚琴.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 南疆核桃叶斑病病原与防治技术研究[D]. 韩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4]. 刺五加病害的病原学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D]. 支叶.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5]. 人参西洋参锈腐病菌比较生物学研究[D]. 严雪瑞. 沈阳农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仙客来叶斑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