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

谢添[1]2004年在《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这一主题,运用理论结合实践、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对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模式的确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论文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从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入手,对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施战略管理,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须。第二,论文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国有大型煤炭集团所处的外部环境,并对其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展开分析,比较了大型煤炭企业与小煤矿的价值链各要素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新意。第叁,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WOT、QSPM分析方法,明确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战略方向,指出实施煤基综合开发利用将是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煤基综合开发产业链。该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第四,运用相关理论,从企业管理模式一般理论论起,指出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对如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展开论述。。最后,是论文的实例应用。在综合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郑煤集团公司的实际,提出其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并对应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喜民[2]2015年在《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理模型及其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过2001-2012年“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大型煤炭集团均已实现了多元化集团式发展,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如何发挥多元化产业协同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内涵式发展,这在煤炭产业不景气的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但就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产业协同理论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的概念分析阶段,一些产业协同的基本假设还不严谨,产业协同过程的分析也较为主观,系统性地产业协同研究还不成熟,针对特定行业的理论分析也不多见,这既限制了产业协同理论本身的发展,还不利于指导企业产业协同的实践。针对上述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构建了以下研究思路,即首先分析煤炭产业的关联特征,指明与煤炭产业所具有的多产业关联属性,并分析多元化煤炭集团内部的产业协同机会和潜力,然后构建产业协同的一般性机理模型并对这一模型的科学性进行检验,指明煤炭集团实施产业协同的模式和路径。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设计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了煤炭作为初级的资源产品,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之间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了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会和潜力;以实施多元化发展的样本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为例,分析其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中的147个关键事件,对其展开产业协同背景、动机、途径和效果的全面分析,构建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理模型并进行饱和度检验;从横向、纵向和综合叁个维度构建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度指标,并基于21家煤炭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对它们的协同度进行评价,为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建立多元化、产业协同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假设关系,并运用年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假设是否成立,从产业协同与公司绩效角度检验机理模型的合理性;建立产业协同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之间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回归检验,从产业协同与协同途径角度检验机理模型合理性;在机理模型得以验证的基础上,结合煤炭集团的经营业务关系,构建产业协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神华集团为例展开仿真分析,发现其产业协同演化的内部流程和实施途径,对不同情境下的产业协同效果进行仿真,从而为政策设计和管理实践提供依据。围绕着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以保证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煤炭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并凭借价值链分析方法研究多元化企业内部的产业协同机会点和潜力;运用协同学方法研究了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协同学过程,指明其演化机理和主要的序参量;运用扎根理论对陕煤化集团的147个关键事件展开系统性地科学分析,并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来构建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理模型;构建了协同度指标的客观评价方法,摒弃了以往纯粹以层次分析和专家评价的分析方法,并运用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核算,全景式地给出我国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现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产业协同中的前提假设进行检验,并结合广义超越成本函数对产业协同与协同途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丰富和完善了产业协同理论;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系统,反映其内部复杂的产业协同要素的关联关系,并通过仿真分析给出了关键路径。经由以上研究,本文发现煤炭产业与其它产业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具有通过产业协同发挥协同效应的客观优势,而经由市场协同、生产协同、采购协同等方式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广泛的产业协同;多元化产业协同的模式可以经由“关联方式—协同途径—协同效益”的分析框架来描述,关联方式包括业务、职能和政治等叁种,协同途径包括内部市场、循环利用、降低交易费用、资源共享、兼并重组等,协同效益包括分散风险、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市场力量等。对上市公司协同度指标的分析表明煤炭集团在纵向产业协同上尚有较大潜力,而在横向产业协同上已经到达了瓶颈阶段,纯粹的规模扩张所起的边际效用已不大;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协同与公司绩效、产业协同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支持了这个理论模型。进一步仿真分析表明煤炭集团各个板块的协同效应并不相同,铁路等板块的贡献更大,产业协同应该遵循煤铁、煤电、煤港和煤航这一路径。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构建出一个基于“产业关联—协同途径—协同效应”框架的产业协同机理模型,打开了产业协同机理的内部黑箱;定量化地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机理模型的正确性,推进了该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研究了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效果,给出了产业协同的演化路径。

李瑞锋[3]2012年在《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煤炭工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东部企业向西部渗透,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购并,政府主导省内企业合并,产业结构将逐渐从松散的自由竞争过渡到寡头竞争阶段,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绿色能源是每个大型煤炭企业需要落实的社会责任。SM企业是西部一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该集团经过多年兼并重组,由一家中等规模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成长为一家年生产煤炭1亿吨,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目前,该集团涉足产业由煤炭开采发展到焦化、化肥、物流、建材等多个行业,资产规模膨胀接近百倍,多元化企业和快速成长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始有所暴露;并且,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该集团所涉足的产业面临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转变的威胁,急需重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SM集团的战略制定为主题,系统审视了影响SM集团战略调整的经济、政策、产业环境,分析评价了SM集团的内部资源和价值链,指出了该集团在生产技术、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市场机会以及企业技术、资源和能力方面的优势。经过定性和定量的战略论证,制定了规模与效益并重、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战略、循环经济模式。本文经过系统分析论证,认为:SM集团应当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煤炭主业,以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发展现代化煤炭采掘业和煤化工产业;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的原则,横向延伸煤基产业链,纵向做大做强煤炭深加工,建立节能环保的绿色能源企业。本文认为,SM集团的战略保障措置重点在于,多元化企业经过重组购并后急需管控体系再造,增强总部战略管控能力和内部协同能力;解放科技研发生产力,先进技术引领产业也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依靠。本文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尝试确立SM集团集分权体系和组织层级间的权责划分结构,并对科技研发管理模式体系建设提出了创新构想;此外,保障体系还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资源保障等,本文也有阐述。

刘环玉[4]2010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从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条件入手,通过分析新疆煤炭资源的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国内外能源开发利用趋势,认为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大力开发新疆煤炭资源的时机已经到来,新疆煤炭产业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大力开发新疆煤炭资源,在将新疆建设成为国家能源生产基地、国家特大型煤电和煤化工基地,发挥煤炭资源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地位,以及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分析了新疆煤炭市场现状、煤炭市场发展规律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新疆煤炭需求量的预测依据、原则和方法。通过分别预测传统市场、深加工和转化市场、煤炭外运市场的煤炭需求量,预测新疆煤炭消费量2010年为13000万吨,2015年为20000-32000万吨,2020年为32000-100000万吨。但是,煤炭在为人们提供能量的同时,还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问题。论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地资源带来的巨大影响。论文认为,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煤炭产业现行的发展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煤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实现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新疆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可采取“新煤东运”战略、以火电为主的煤—电转化战略、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集约化的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和煤炭开发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论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对煤炭行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再利用分析,对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按照“3R”原则,逐步完成企业、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社会叁个层次的建设,将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叁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叁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交叉组合,形成完整的煤炭循环经济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论文还对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解决好煤炭产业组织优化问题,因为煤炭产业组织优化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使煤炭产业自觉主动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新疆煤炭市场结构的优化问题,指出新疆煤炭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是“以寡头煤炭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煤炭企业共存”,并指出了煤炭产业组织优化的具体途径。论文针对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建议政府,制定和完善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建立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财政和技术政策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制定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规划指导,构建煤炭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创新产权制度;加强煤炭勘探勘查与开采的管理,为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佚名[5]2005年在《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表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排名第1位)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是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以煤炭生产、销售,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制油及煤化工,铁路、港口等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能源企业,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和开发经营神府东胜煤田的煤炭资源和与之配套的铁路、电厂、港口、煤制油等项目,实行矿、路、电、港、油一体化开发,煤炭产、运、销一条龙经营。

陈静[6]2003年在《河南省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战略。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整体影响是巨大的。河南省是我国的主要产煤省份之一,相对落后的经济技术水平使河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本文紧紧围绕煤炭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运用理论结合实践、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对河南省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论文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煤炭企业的特点入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估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也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目标依据。第二,论文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河南煤炭企业所处的一般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并对河南省大型煤炭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展开分析,比较了大型煤炭企业与小煤矿的价值链各要素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新意。第叁,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思路,采用SWOT、QSPM分析方法,明确了河南大型煤炭企业的战略方向,指出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是河南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综合开发产业链。该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最后,是论文的实例应用。在综合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郑州煤业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郑州煤业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和目标,并对实施战略应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佚名[7]2006年在《2006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公司简介》文中研究表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中国煤炭企业100强排名第l位)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是于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按《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中央直管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在国家计划和中央财政实行单列,享有对外融资权、外贸经营权、煤炭出口权。神华集团以能源为主业,集煤矿、电厂、铁路、港口、航运为一体,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薛洁琼[8]2016年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占全世界近50%,全国煤炭产业从业人员达600多万人。从2012年起煤炭行业经济开始下行,截至目前,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若说煤炭行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还言之尚早,国际能源署最新研究表明,无论世界各国在政策上做出何等努力,到2030年,全球的煤炭需求量不会低于2009年世界煤炭的消费总量67亿吨的水平。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国的煤炭需求量仍将继续增长,我国煤炭短期内产能过剩与长期储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的基础能源还是煤炭,并要用好煤炭,重点要做好煤炭的规划、煤炭的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统一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煤炭行业,要在全球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拓集团等世界上有名的矿业公司都是跨国公司,业务地域覆盖世界各大洲,有的企业海外经营盈利能力超过了在本土的经营。相比而言我国的大型煤炭企业国际化布局缓慢,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发展大而不强。对于准备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煤炭企业来说,“走去哪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和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煤矿,从1998年煤炭部撤销后,经过改制发展、兼并重组后最终形成的37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37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58%,占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总产量的81.87%;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5.81%,从实力说是我国煤炭企业能够进行跨国投资的主体。结合对有关区位选择理论和文献的研究以及我国实际,确定研究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人力成本、政策引力、法治环境等影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6个因素,确定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越南、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尼等9个国家为可能的投资目的国,以调查问卷形式调查37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对6个区位选择因素的权重评价。采取模糊数学评价法结合调查得出的权重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将9个国家进行排名。排出的顺序为: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越南→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最后本文将以兖矿集团进入澳大利亚煤炭市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经验。

张炳义[9]2007年在《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由国家煤炭工业部下放地方管理以来,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实行公司化改造、股份制改革、大集团建设等,经营业务上呈现多元化,进入了电力、焦化等行业。但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仍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结构与企业实际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对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研究,不仅对本企业的组织变革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类似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也具有参考价值。论文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变革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广泛调研了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状况,得出了西山煤电集团存在着单位管理序列混乱、多头指挥、市场反应滞后、专业化管理水平低、职责定位不清、企业办社会机构过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企业的内外环境,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了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是由直线职能制向母子公司制和事业部制的混合组织形式的变革,并据此进行了变革设计,提出了变革的设计方案和保障措施。论文运用了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层次分析等方法,对组织变革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特别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欧阳新年[10]2007年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经济可采储量少,开采条件受限。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缓解煤炭需求增加与煤炭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之矛盾的最佳选择,也是提高煤炭企业综合效益、实现煤炭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集约化是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也开始朝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但就目前来说,影响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在集约化发展水平上与世界其他煤炭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本文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煤炭产业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等诸多问题,根源在于沿用粗放型的煤炭增长模式;面对煤炭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的矛盾,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接下来对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关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煤炭资源产业的特性,界定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并创新传统的集约化发展观,从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更高层次上提出了“大煤炭战略”构架,然后应用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导向,从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业组织结构、煤炭产业产品结构叁个主要层次上探讨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途径:一是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提出了煤炭产业布局的原则和方向,注重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中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二是通过培育大型煤炭集团、发展高产高效矿井、整顿整合小煤矿,建立煤基产业联盟等方式,构建集约型煤炭产业组织结构;叁是依据煤炭产业的强关联性,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环境治理为核心,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煤炭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从重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煤炭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管理,完善集约化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推动我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D]. 谢添. 天津大学. 2004

[2].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理模型及其实证分析[D]. 孙喜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 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李瑞锋. 山东大学. 2012

[4].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环玉. 新疆大学. 2010

[5]. 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发展概况[C]. 佚名. 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 2005

[6]. 河南省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陈静. 天津大学. 2003

[7]. 2006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公司简介[C]. 佚名. 2006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 2006

[8].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 薛洁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6

[9]. 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 张炳义.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10].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欧阳新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