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编译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编译现象
编译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郭璐汕[1](2018)在《泰国华文文学作品的语言编译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指通过泰国华文文学邹平书面语体反映泰国华语句法,词汇等方面的语言。本文以泰华文学作品为语料,对照现代汉语共同句法及词汇特点,研究泰华文学作品中语言编译现象。泰国华语受到泰语及泰国文化的影响,词汇上体现在助词"的"的省略,词汇上体现在外来词,受佛教文化影响产生的新词等方面。经研究认为,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是一种现代汉语共同基础,受泰语文化影响,保留潮汕方言特点。是语言演变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夏婉璐[2](2015)在《翻译与儒家思想的现代重构——析林语堂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典籍的翻译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大多数译者将儒家思想视为历史,在翻译中只做静态的复述。这一做法不利于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传播,也不利于儒家思想自身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为研究对象,考察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中通过编选及翻译对儒家思想的现代重构。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在编译时,对儒家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儒家传统的基本价值与核心观念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调整与转化。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林语堂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重构所具体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孔子政治哲学的现代重构,即强调"王道"的思想,摒除"霸道";二是对"礼"的合理成分的提取。(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5 AC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eaching Research(ACSS-SSTR 2015 V14)》期刊2015-12-06)
[3](2014)在《中央编译局离退休干部参赛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新天地》期刊2014年09期)
Luciana,Duranti,Randy,Preston,秦亚珊[4](2011)在《艺术作品电子档案保存的现状——编译自“InterPares 2”》一文中研究指出InterPares(《关于电子化真品资料永久保存的国际性研究》项目的缩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的档案专家参与的国际项目,旨在普及如何长久保存以电子形式形成、维护的原件资料的必要知识,并为制定出能够确保这类资料的长久性和真实性的标准、政策、策略和行动计划提供基础。本文摘译自参与这一项目的团队根据调研成果撰写的专着,重点反映了艺术作品电子档案保存方面的现状。自2002年一(本文来源于《陕西档案》期刊2011年06期)
季怡[5](2007)在《论林语堂编译作品的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在传统上是指用特别自由的方法翻译出来的译文。该术语本身隐含了“改变”的意思,是变译的一种形式,即为了适合某些读者或者为了译文的目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文学家、文化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将诸多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通过编译的方法介绍到西方。但迄今为止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翻译理论的基本论述、林语堂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结以及对个别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本的微观研究上,而对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及其翻译策略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林语堂编译作品中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流派。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该理论以其对等值观念的质疑、对译文功能的重视、对翻译目的的强调、对翻译的重新定义和对翻译行为参与人(发起人、译者、译文接受者)的关照以及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述动摇了“原文至上”的传统翻译观念,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这一翻译理论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但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忠实”译本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非忠实”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功能翻译理论来探讨可能影响林语堂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因素。具体说来,本文从译者、客户或委托人以及目的语读者叁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林语堂文本选择的因素。作为林语堂翻译行为发起人和委托人,赛珍珠和其丈夫沃尔什对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在美国的成功与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密不可分;在译者方面,译者本人的翻译观和美学追求以及当时的社会因素都对林语堂的翻译活动产生了影响。目的语读者,也是影响译者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林语堂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既受到其翻译观的影响,又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发起人、赞助人翻译要求的影响。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带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即把中国文化传译到西方,他多采用文献型翻译方法向西方读者展现中国文化的异域特色,使原语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持不变。同时他也采用工具型翻译,根据译文的目的对原文做适当的调整,以期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译文。从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在西方的巨大影响来看,其翻译策略是成功的,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7-06-01)
高永[6](1997)在《寻找旧中国的窗口——斯诺编译鲁迅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即人学.为了通过现实文学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已经来中国5年的美国斯诺先生于1932年开始着手翻译鲁迅先生等当时着名作家的作品,准备编译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并计划先行编译一本《鲁迅短篇小说选集》.这项工作,斯诺物色到苏州东吴大学毕业、精通英语的姚克(姚莘农)合作.姚致信鲁迅说明计划.鲁迅遂在内山书店约见姚克,相谈甚洽.1932年末,通过姚克,斯诺与鲁迅先生会晤.时林语堂先生在座.斯诺在印象记中言及:“我所看见的是两双非凡的中国人的眼睛”,称赞“鲁迅那双伟(本文来源于《党史纵横》期刊1997年01期)
于鹏飞,侯存治[7](1987)在《科普作品编译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普译作中采用编译形式很为常见。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形式方兴未艾,与日俱增,这绝非偶然。首先,是因为编译这种形式有着其不可取代的长处,应该唤起科普界的注意,从应有的角度上加以探索,充分发挥这种形式的优越性。一、便于去芜存精,符合国情国外科普作品(除纯技术性的之外),尤其是利学文艺作品,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1987年04期)
编译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家典籍的翻译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大多数译者将儒家思想视为历史,在翻译中只做静态的复述。这一做法不利于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传播,也不利于儒家思想自身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为研究对象,考察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中通过编选及翻译对儒家思想的现代重构。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在编译时,对儒家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儒家传统的基本价值与核心观念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调整与转化。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林语堂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重构所具体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孔子政治哲学的现代重构,即强调"王道"的思想,摒除"霸道";二是对"礼"的合理成分的提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译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郭璐汕.泰国华文文学作品的语言编译现象研究[J].北方文学.2018
[2].夏婉璐.翻译与儒家思想的现代重构——析林语堂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C].Proceedingsof2015ACS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SocialSciencesandTeachingResearch(ACSS-SSTR2015V14).2015
[3]..中央编译局离退休干部参赛作品[J].新天地.2014
[4].Luciana,Duranti,Randy,Preston,秦亚珊.艺术作品电子档案保存的现状——编译自“InterPares2”[J].陕西档案.2011
[5].季怡.论林语堂编译作品的翻译策略[D].湘潭大学.2007
[6].高永.寻找旧中国的窗口——斯诺编译鲁迅作品[J].党史纵横.1997
[7].于鹏飞,侯存治.科普作品编译浅析[J].外语教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