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论语文之美

朱光潜论语文之美

钱望园[1]2003年在《朱光潜论语文之美》文中提出朱光潜先生以为,美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是形象呈现于直觉时所感受到的“恰好”的特质。 习俗的观点以为,在言语作品中,言语内容是在先在内的,而言语形式则是在后在外的。朱光潜先生则不这样看。他认为,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关系。一种言语内容只能由一种言语形式表达,更动了言语形式,也就相应地改动了言语内容。因此,语文的美就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恰好”融合,而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这种“恰好”的特质在文学的言语中得到了最好最高的体现。在言语作品中,我们唯一可依凭的只有言语形式。要体会语文的美,我们必须抓住言语形式这一关键。 本文深刻认识朱光潜先生关于语文之美的论述的基础上,指出语文美育必须抓住言语形式,注重感悟;文学又是语文美育的最佳凭借

吴娜[2]2017年在《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教育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终生与青年为友,关心青年的成长,最难得的是他始终关注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许多真知灼见。由于他在美学方面的成就太过突出,让许多人忽视了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由于其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各个着作之中,没有引起语文教育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有潘新和、郭永健等有识之士将朱光潜的教育思想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因此,进一步发掘整理其语文教育思想,并以其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试图对朱光潜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一次尝试性的分析研究,初步构建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在此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施案例,对朱光潜理论的实践价值进行探索,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论证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对于语文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意义及背景,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朱光潜教育思想简述。第二部分论述了朱光潜写作观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现实价值,由写作的作用、写作如何练习、写作文的过程、以及实施案例四部分组成。第叁部分是朱光潜文学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价值,从文学的重要性、文学修养、文学趣味叁个角度来论述。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朱光潜读书观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中的现实价值,从注重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原因、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的方法、实施案例四个方面来说明。

王琨[3]2016年在《朱光潜阅读思想及其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是现当代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美学界享誉极高,他一生的研究不仅在美学,也在教育,并对教育甚有见地。然而他的美学理论着作诸多,教育专着却没有,宝贵的教育思想散落在美学着作中,后人拾遗多是对其教育理论与写作指导的探索,但他的阅读思想鲜少被人研究梳理,更毋提实践探索,因此在阅读与教学成为难题的今天,对朱光潜先生阅读思想的研究是迫切需要且极具价值的。本研究以朱光潜的阅读思想为视角和理论指导,审视当下中学阅读与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并探究解决策略。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其美学专着和散文集中,探索、归纳出其以美学为切入点提倡个体性的美育阅读思想;其次,从朱光潜的美学阅读为视角,以剑河县南明中学为例对其展开调研,通过发放问卷与访问的形式,审视、分析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朱光潜阅读思想在中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教学实例对其阅读思想进行验证,从而评价朱光潜阅读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杨云萍[4]2008年在《审美与审丑》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学理分析等方法,从感性学意义上重新界定了美育的内涵,即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审视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所存在的问题,重构了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新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背景下提出的。然后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最后进行了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上、中、下叁篇。上篇,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分四章。1980年代以来,在美学界、文论界悄然兴起了感性学研究视角,它是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研究者认为美学(Aesthetics)的初始意义就是感性学,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应该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感性学是美学和丑学的合题。感性学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丑已成为了生活和丈艺作品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审丑具有同审美一样的现实意义。美育的英文拼写是与美学相对应的Aesthetic education,美育通常被定义为美学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从词源学意义上讲即缘于此,是采用了朱光潜先生翻译aesthetics的提法。但朱光潜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不妥,特在1981年补充,丑,也属于审美范畴,并要求人们从感性学意义上理解美学、美感或审美。本论文认为感性学意义下的美育应该包含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中篇,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分四章。用感性学的视角去审视美育理论现状,我们发现在转型期社会中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大量丑的艺术和丑的现象的出现,而审丑教育却几乎是语文美育的盲点。语文美育在理论指导上出现了偏差,语文课程理念在价值取向上走向审美单极化,具体体现在叁个方面:审美论危及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审美论导致语文教材美学取向的事与愿违;审美论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观的诗意泛滥。审美论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美丽的过程,不管在何种现实条件下,人生艺术化似乎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态度。诗意人生观的泛滥忽视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与人生选择的多样性,既在实践上行不通也有可能误导了方向。审美论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的不统一性。学生在自主建构中美丑兼审,而教师在价值引导上却只有审美单极,存在为经典避、为尊者讳、为生活饰等弊端,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下降而负向影响力上升。这样就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具体表现为:审美情趣的悖反;审美能力的可疑;审美人格的缺失;审美生存的遥远。下篇,一种应然的建构: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理念。分四章。本篇提出了多元文化环境中美育超越困境的构想:在感性学视野的观照下,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面对冷峻的社会、异化的人生和失衡的心灵,审丑教育具有和审美教育一样的现实意义,并且前者在对学生承受压力、承受痛苦等能力的培养上,在对现实的包容和批判等人文精神的培植上,有着后者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本篇从四个方面提出重构策略:一是语文美育目的观。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善感的心灵;具体目标体系由叁方面构成:构建文学、美学知识并重的知识结构;培养经典阅读与通俗阅读均衡的阅读习惯;发展想像思维和辩证思维。二是语文课程资源观。主要体现在:编选要增强分类意识;解读要树立包容意识;转变课外指导观。叁是语文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往过程,应体验交往带来的生命的美丽与丰富,构建直面现实、主动发展的人生观;四是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观。教师的美育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敏锐的审视能力;卓越的交往智慧;美丽的教育理想。

王昆[5]2017年在《论朱光潜的阅读理论》文中研究说明朱光潜是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也是教育家。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朱光潜先生在该领域享有盛名。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家,朱光潜有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他重视国文教育,在这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尤其是阅读理论。对于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质量无明显提升,问题重重的现状,与其借鉴外来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新潮思想中寻找药方,或许不如回归传统,充分发掘,整理,研究,讨论我们大师级学者遗留下的基于本民族情态的语文教育理论,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遗失、散落、无用、孤立。朱光潜先生用清浅优美、平易近人的文字书写了很多文章,教授怎样阅读、欣赏、研究文学的方法。其关于阅读的相关论述对于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对于语文学科教学也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论文以朱光潜先生的阅读理论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尝试对当下中学生语文阅读和教师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探求解决策略。这也是为提高中学生阅读水平及文学素养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大板块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本的研究现状阐述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预构。第二部分正文,首先详尽地梳理分析朱光潜先生的阅读理论,主要从“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叁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然后将其阅读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分析当下中学生语文阅读与教师阅读教学的现状,指明存在的部分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对朱光潜阅读理论进行评述,彰显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意义。第叁部分为结语,是对本研究内容的总结、不足之处的说明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钟兆忠[6]2015年在《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以教书为手段,育人为目的。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美学大家的朱光潜,始终关注语文教育教学,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先生在接受西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全人”教育观,指出学校教育在终极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人的身心能力,造就“全人”。笔者认为,对朱光潜教育思想深入全面的研究至少有两种意义:一、发掘其语文教育思想,使其语文教育理论不至于散落和孤立,同时增加人民对朱光潜先生的了解;二、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又宝贵的现实意义,于当下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截止目前,学界对朱光潜的研究成果是浩如烟海,主要集中在对其美学成就的研究上,但就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论文在全面掌握朱光潜着述的基础上,研究了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一般过程,从朱光潜生平,教育思想、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思想来源,读书思想,写作思想,文学教育思想以及语文美育思想等几个方面着手,从具体层面入手,致力于展现出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全貌,构建出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当然,历史总是具有局限性,朱光潜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其教育思想不免也有局限性。本论文在最后部分对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述。

高鑫[7]2017年在《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文本解读是孙绍振多年以来奋力开拓的一大学术领域,已产生较大影响力。本文试图从他众多的文本分析案例中提炼出深层的“解读理论”,超越已有的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认知“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传统研究模式,转而在文艺理论的本体框架内思考其存在价值。首先全面阐述了孙绍振解读文本时的叁大审美理念:追求审美的特殊性与唯一性、真善美的错位结构(为着叙述上的严谨,此部分也顺势包含了孙绍振“小说的错位理论”)、文学的叁维结构理论。之后,结合具体的文本案例,先是在“批判与建构”、“破与立”的理论视野中,细密深入地探讨了孙绍振的宏观文类理论,继而又详细解剖了孙绍振微观细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孙绍振走上文本解读之路的“机缘所在”以及伴随而来的“话语转型”。紧接着,回顾前文并结合当前的文学研究语境,系统性地阐述了孙绍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个性及其对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建设的启示意义。经过重重梳理,本文归纳出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的叁大特色:敢于批判和质疑,重视思辨和创新;聚焦“情感”密码,深于情;重“实践”——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对“创作”实践尤为关注,是“创作论型”的解读派。

周文叶[8]2006年在《释“语文”》文中提出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语文”,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既关系到语文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确定、语文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是指导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有什么样的语文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解决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但这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它之所以成为问题,并非由于它没有答案。恰恰相反,是由于答案太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论文首先从纵、横两个纬度,分别以作为汉语的一个普通的词的“语文”和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这两个不同的视点,对“语文”的源流以及人们对“语文”的阐析进行梳理,并进行初步的排比、评析。作为汉语的一个普通的词,“语文”主要有“语言文字”、“语体(白话)和文言”、“书面语或文章”、“口头言语作品和书面言语作品”等涵义。而作为课程名称,“语文”则至少有“语文就是语言”、“语文就是言语”、“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语文就是语言文章”、“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语文就是书面语”、“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语文就是用语言表述的文化”、“语文就是‘一语四文’”等十几种答案。 本文从追问基础教育为何设置语文课程开始,论证了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这一观点。语文课程不是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混杂、混合、混同,各自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基本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目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两者不能混教,胡里胡涂地将两者搅在一起的做法实不可取,必须改变。不管语文课程在实践中能否分为语言、文学两门课程,或是一门课程两种课本,或是一门课程一种课本两条线索,语文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意识。 母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宏观上,就是要强调理解和运用母语的知识和技能对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交流能力,达到理解和运用上的“自治”,为他们学习其他课程和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重视渗透在其中的价值观教育和儿童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母语的感情,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也就是通过“立言”

王权[9]2010年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文中指出论文主要从语文教育与审美关系密切出发,联系当今语文教育的社会背景,联系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论证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重提美育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审美泛化现象提出异议,并阐述了自己关于阅读教学核心目标的观点,初步提出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设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审美是对功利性需要的超越,对人的精神具有补偿和调节作用。一般而言,文化素养越高,审美要求就越强烈。语文素养为文化素养打基础,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渗透于语文教育中,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的提升。美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在阅读教学中,美感也是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美的发现和捕捉能力非常重要。我提倡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适度超越功利,让学生学会披文以入情,在对案头山水的观照中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渗透。散文阅读与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懂得欣赏散文之美到学会鉴赏诗歌之美,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逐渐推进。诗歌的审美价值自古而然,诗歌之美不仅在于诗是文字的浓缩,是美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诗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登山临水、草木花鸟、蝉鸣蛙躁,为自然之美;羁旅闲愁、去国怀乡、怀古伤今、睹物思人为人情之美;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独创之美;念天地之悠悠,融“有我”于“无我”之中,是大气之美。当代语文教学离不开后现代语境的背景,不对当代文化中的审丑倾向和审美误会有所辨析,并将这种雅与俗的辨证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就会缺位,学生难以区分美与丑、美与非美,对于身心处于急剧变化的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通过阅读创造一种距离感,因而会有一种美感,审美由此而产生。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审美引导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用自己的审美积淀扩大学生的生命张力,加宽学生的生命厚度。论文最后提出语文课堂只是美育的一座桥梁,真正提高语文修养,培养高尚审美情操,还要通过语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向萃[10]2016年在《朱光潜的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光潜不仅在美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他的现代文学批评也极具特色。而以往对朱光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美学成就上,对文学批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没有将其文艺观和文学批评联系起来,比照研究。本文将试图突破以往的这些局限,从文本出发,结合文学批评现代化转型的审美特点,对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进行系统地研究,主要探究朱光潜的文艺批评观、朱光潜的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批评特色、批评实践四个方面。总得来看,朱光潜的文学批评是偏向印象主义的。他注重对作品本身的阅读体验,主张作家说出真实的心得体会,容许有偏见,有争议;提倡“创造的批评”等理念,与纯粹的印象主义批评是相通的。但也有不同之处。朱光潜的文学批评并非纯粹的印象式传达,而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严格的批评标准。他立足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从情趣与意象、语言与思想、直觉与表现等方面切入,对文言与白话的选择、文学翻译、作品的声音节奏、传达技巧、人格与风格、美感经验、文学与人生的距离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他严格地按照这些理论来进行批评活动,几乎每一篇文学批评,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这些批评标准也并非完全独创。他无意取代或否定其他任何文学批评的标准。因而,他的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示范性和可操作性。阅读他的文学批评,不但对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大有裨益,而且对如何写出好文章也有指导意义。此外,将美学理论引进文学批评,朱光潜虽不是特例,但也是特色鲜明的。他将美感经验理论与文艺欣赏完美地结合起来,视角更显开阔,趣味更显广博。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论语文之美[D]. 钱望园. 浙江师范大学. 2003

[2]. 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价值研究[D]. 吴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17

[3]. 朱光潜阅读思想及其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D]. 王琨.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4]. 审美与审丑[D]. 杨云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 论朱光潜的阅读理论[D]. 王昆.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6]. 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钟兆忠.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7]. 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D]. 高鑫.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8]. 释“语文”[D]. 周文叶.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9].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D]. 王权.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 朱光潜的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 向萃. 西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朱光潜论语文之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