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连锁论文_赵铭森,方书生,陈瑶,康红梅,高金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连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标记,分子,罗非鱼,大麻,菠菜,雌雄异株。

性别连锁论文文献综述

赵铭森,方书生,陈瑶,康红梅,高金虎[1](2019)在《籽用大麻性别连锁标记的验证及SCAR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麻是雌雄异株的异花授粉作物,在苗期鉴定出植株的性别,对大麻育种及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开发与籽用大麻品种性别连锁的SCAR标记,本研究以汾麻3号、榆社麻和苍山麻为试验材料,研究已有的11个性别连锁标记在籽用大麻品种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个标记(OPD-05、UBC-354和MADC2)在籽用大麻品种中呈雄性特异,尚未发现雌性特异条带。回收雄性特异条带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新开发了6个SCAR标记,其中MADC2-8表现最好;进而利用123份已知性别的样本来检测MADC2-8的准确性,发现其平均准确性高达98.34%。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大麻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而且为大麻性别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樊征[2](2018)在《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s),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罗非鱼由于其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一直以来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据FAO统计罗非鱼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养殖鱼类,中国是世界上罗非鱼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口孵非鲫属中有将近70种,但是只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以及其杂交品种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由于罗非鱼生长具有显着的性别二态性,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此在生产上更倾向于生产全雄罗非鱼。传统的全雄罗非鱼生产途径有激素处理和杂交。然而激素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极大污染,且激素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杂交育种常用的是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杂交,由于缺少准确的分子标记只能依靠测交来鉴定亲本基因型,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目前生产上仅尼罗罗非鱼具有可以准确鉴定其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对于奥利亚罗非鱼虽然有个别有关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报道,但几乎没有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分子标记。因此开发奥利亚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对于生产全雄罗非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作为近缘种,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5%以上,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系统为雄性异配的XX/XY型,而奥利亚罗非鱼为雌性异配的ZZ/ZW型。尼罗罗非鱼的性染色体是LG(linkage group)23,在一些品系中也有报道认为其性染色体为LG1。奥利亚罗非鱼在LG3上具有一个的雌性性别决定位点,在LG1上具有一个雄性性别决定位点,且雌性位点上位作用于雄性位点。研究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及性别决定基因有助于深入解析丽鱼科鱼类的快速成种及适应性辐射等进化生物学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对F2代群体93条个体和两个亲本利用SLAF测序进一步证实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位于LG3,锁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区间。结合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在性别决定候选区间内部筛选ZZ和WW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例如插入、缺失)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5对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对236尾F2代个体进行验证,计算吻合率,进一步确定性别决定区间。另外,补充和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全雄罗非鱼的方案。具体结果如下:1.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利用ZZ雄鱼(编号为67958)和ZW雌鱼(编号为67013)两个亲鱼交配,得到F1代个体,并采取了叁种繁殖方案获得F2代群体。第一种方案是将ZW雌鱼和经芳香化酶抑制剂Fetrozole处理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9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3:1,基因型比为1(WW):2(ZW):1(ZZ)的后代,该群体主要用于SLAF测序。第二种是将ZZ雄鱼和ZW雌鱼进行繁殖,得到10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1(ZW):1(ZZ),该群体主要用来验证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第叁种组合是将WW超雌鱼与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40条后代,全为雌鱼且基因型比例为1(ZW):1(WW),该组合主要目的是构建WW维持系,获得大量的WW后代。2.通过SLAF测序数据锁定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区间。利用奥利亚罗非鱼93尾F2代个体及其亲本进行SLAF测序,共得到499.59 Mreads数据,开发得到822,487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标签230,795个。共有以下8种类型:ab×cd,ef×eg,hk×hk,lm×ll,nn×np,aa×bb,ab×cc和cc×ab。对本实验来说,因为亲本的基因型为ZW×ZW,因此选择hk?×?hk多态性标签作为适合群体的有效标签,一共有14,458个。通过对性别决定区间进行QTL定位,将其性别决定区间锁定在LG3b染色体,具体区间为0–7,319,395之间,约7.3Mb。3.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结果,在SLAF测序得到的性别决定区间内ZZ和WW基因组序列存在结构差异的位置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命名Marker1-5。其中Marker-1和Marker-2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叁种基因型,Marker-3、Marker-4和Marker-5可以区分ZZ和ZW,但无法区分ZW和WW两种基因型。将上述分子标记分别在236个个体中进行PCR扩增验证,发现Marker-1和Marker-2与在所有个体中均与性别完全连锁,而Marker-3,4,5均存在基因型和性别表型不一致的情况,Marker-3和Marker-4有一条不吻合,Marker-5有两条不吻合。4.收窄性别决定区间,寻找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根据5个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性别决定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2017年NCBI公布的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画出分子标记在奥利亚罗非鱼LG3染色体中的位置示意图。性别决定区间位于LG3b上0-3,649,243之间,将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统计分子标记在103尾F2代个体中与性别的吻合率,利用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Marker-1和Marker-2与的吻合率为100%,与性别完全吻合。Marker-3与Marker-4的吻合率为99.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cM(厘摩),Marker-5的吻合率为98.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cM。5.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WW超雌鱼方案。利用筛选得到的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基因型的分子标记Marker-1和Marker-2,可以获得大量的WW超雌鱼,完善了基因型为WY的遗传全雄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处理ZZ(♂)×ZW(♀)后代,分子标记筛选出ZW(♂)雄鱼。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ZW(♀)×ZW(♂)繁殖后代,可以得到WW(♀)超雌鱼。3)通过WW(♀)×YY(♂)杂交可以得到大量全雄WY奥尼杂交鱼。4)也可利用WW(♀)×ZW(♂)可以建立WW超雌鱼的维持系,获得更多的WW个体用于生产。至此,我们可得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生产所有的杂交基因型的罗非鱼例如ZX、ZY、WX和WY,可用于生产和性染色体转化及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筛选出了5个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补充和完善了全雄罗非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体系。将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2)

谭德阶[3](2018)在《罗非鱼近缘种杂交系的建立及其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非鱼隶属于鲈形目,丽鱼科,原产于非洲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养殖鱼类,其生长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鱼较雌鱼生长快,因此单性养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遗传操作解决罗非鱼的全雄制种问题,既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又可以避免罗非鱼的不可控繁殖。正因为如此,罗非鱼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育种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罗非鱼具有复杂的性别决定方式,既有雄性异配的XX/XY方式,如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也有雌性异配的ZZ/ZW方式,如奥利亚罗非鱼。即便是在同一种,其性别决定也比较复杂,如不同尼罗罗非鱼品系其性染色体既有LG1,也有LG23;从奥利亚罗非鱼鉴定出LG1上的XY性别决定方式和LG3上的ZW性别决定方式。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是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的近缘种,特定组合的种间杂交能产生高雄性率后代,获得杂种优势且后代可育。然而,有些杂交组合并不能产生全雄后代,主要是由于亲本遗传背景复杂等问题导致。因此,通过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克隆性别决定基因进行遗传操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近缘种的杂交,有助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构建近等基因系,为图位克隆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对生产上罗非鱼的全雄制种以及性别决定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以及红罗非鱼为材料,构建奥尼罗非鱼杂交系、奥尼近等基因系和红尼罗非鱼杂交系,结合前期报道的LG1上的性别决定区间,本研究通过对奥利亚罗非鱼基因组重测序,并以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筛选到雌、雄特异的性别连锁分子标记,收窄了性别决定区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尼罗罗非鱼XX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ZZ为父本,构建奥尼罗非鱼杂交系,并用杂交后代与母本连续回交构建近等基因系。通过连续多代回交,不断将母本遗传物质引入到杂交后代,使雌雄个体之间仅有雄性性别决定区间来源于ZZ,而其他部分与尼罗罗非鱼XX没有差异,现已建至回交叁代(BC3)。XX与ZZ的杂交F1代ZX(尽管杂交鱼的性染色体不再是原来LG3和LG23,为便于表述和书写,将其简写为ZX)为全雄且可育,而回交后代雌雄性比均为1:1。用杂交F1代雄鱼(ZX♂)与性逆转雌鱼(ZX♀)杂交建立F2,其后代基因型比为XX:ZX:ZZ=1:2:1,雌雄性比为1:3。此外,杂交使得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方式由雌性异配的ZW转换为雄性异配的XY(ZX)。而且杂交鱼的性别决定位点既不是位于尼罗罗非鱼的LG23,也不是位于奥利亚罗非鱼的LG3,而是位于LG1,并且是雄性性别决定位点,实现了性染色体的转换。2.对奥利亚罗非鱼ZZ进行重测序,然后与尼罗罗非鱼XX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在LG1上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附近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其转化为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出能区分杂交后代基因型性别ZZ、ZX、XX的分子标记27个,从5’到3’方向依次命名为Marker-1到Marker-27,用这些标记对所有后代进行遗传性别鉴定,筛选重组个体。通过对BC1群体73个个体中重组子的筛选结果,利用JoinMap 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其中Marker-22、-23和-24的重组率最低,与性别决定位点联系最为紧密。基于所有标记对杂交后代的重组个体鉴定结果,发现Marker-10到Marker-21之间的吻合率相同,均为96.2%;Marker-22的吻合度最高,准确率为96.7%;Marker-23的准确率为96.0%。而Marker-1到Marker-10与Marker-24到Marker-27的吻合度明显低于Marker-10到Marker-23。根据以上结果,定位奥尼杂交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在Marker-10到Marker-23之间,对应的基因组长度约为0.6 Mb。3.以红罗非鱼XY为父本,黑色(野生型)尼罗罗非鱼XX为母本,构建红尼罗非鱼杂交系。杂交一代体色为红色带黑斑,雌雄性比为1:1,通过F1代雄鱼(XY)与雌鱼(XX)自交,产生的F2代雌雄性比1:1,但是体色发生性状分离,红色:红色带黑斑:黑色=1:2:1,即F2代体色为红色:黑色=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表明红色受常染色体上显性单基因控制,且与性别不连锁。4.对红尼杂交鱼进行性染色体及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其性染色体也在LG1,与奥尼杂交鱼的性染色体相同,并且奥尼杂交鱼筛选出的LG1上的2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有17个在红尼杂交鱼中同样适用,其余标记在该杂交系为多态位点。这1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红尼杂交系的F2代中均筛选到10个重组个体,有相同的吻合度。根据以上结果,定位的红尼杂交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涵盖以上1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其中Marker-10到Marker-23这一区间与奥尼杂交鱼的性别决定区间重迭,表明LG1上的性别决定位点极有可能在该区域。两个杂交系的杂交结果及所确定的性别决定区间略有差异,表明即便是近缘种杂交,但由于亲本的性别决定系统和性染色体的不同,杂交后出现重组抑制的区域有差异。综上所述,罗非鱼是研究性别决定与染色体进化的良好模型,本研究通过构建罗非鱼近缘种杂交系,发现杂交能加速性别决定方式和性染色体转换的研究;通过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发现这两个杂交系的性别决定区间在LG1的同一位置,表明该区间受到重组抑制,在罗非鱼中相对保守,相比于LG23和LG3,LG1可能是更古老的祖先性染色体,这对解析罗非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性染色体的进化以及丽鱼的快速成种和适应辐射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杂交获得大量的分子标记,为图位克隆LG1上的雄性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在罗非鱼的全雄制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张萌,张平贤,徐莉清,郭大勇,罗正荣[4](2018)在《柿性别分化及性别连锁标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柿(Diospyros kaki Thunb.)起源中国,按其花性表现可分为雌株、雄株、雌雄同株和叁全同株等类型。笔者对柿及其部分近缘植物的性别类型、花芽分化类型及特点、性别决定细胞学及分子机制、雌雄性别遗传规律及与雄性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等研究进展进行扼要总结。此外,还对原产我国中部大别山区的完全雄性柿种质的起源及其利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柿性别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完全甜柿遗传改良中的亲本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彬彬,李交昆,唐璐璐[5](2017)在《被子植物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与性别连锁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雌雄异株是雌雄性别分离的一种性系统,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分布。一般认为雌雄异株的性别决定受遗传、环境和激素叁者的影响和调控。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对于被子植物雌雄异株性别决定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水平。现从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对被子植物雌雄异株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雌雄异株的遗传机制及系统发生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张平贤[6](2016)在《部分柿属植物花性调查及其性别连锁标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柿(Diospyros kaki Thunb.)有雌、雄和完全花,个体水平有雌株、雄株、雌雄同株和叁全同株;绝大多数栽培品种为雌株,少数为雌雄同株(异花)。完全甜柿在树上能自然脱涩,采后即可鲜食且方便贮运,因而广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我国主栽的完全甜柿品种均源自日本,尚缺乏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新品种。选育仅开雌花的完全甜柿新品种是我国柿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其童期长,且部分雌雄同株(异花)品种产量易受雌、雄花比例的影响,早期剔除具雄后代单株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在花性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两个与雄性性别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鄂柿1号’偶开雄花变异特点,以及柿属植物中的早花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前人在君迁子(D.lotus L.)中筛选出一个与雄性性状紧密连锁的DlSx-AF4S标记对268份相关试材进行性别鉴定,并与其花性观察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已知性别的116份柿品种(种质)中除‘罗田甜柿’、‘兴义水柿’、‘甘百目’、‘商城冬柿’外,其余112份试材的鉴定结果与其田间性别表现一致,鉴别率96.6%;11个杂交组合的118份F1代单株中有51份进入成花状态,DlSx-AF4S标记检测结果与46份试材性别表型一致,鉴别率90.2%;DlSx-AF4S标记在‘华柿1号’ב罗田甜柿’F1代中呈现近1:1分离。(2)利用前人在君迁子(D.lotus L.)中获得的一个决定其雄性性别的基因OGI为标记,对205份柿相关试材进行PCR扩增并分析其与雄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已知性别的50份柿品种(种质)鉴定结果与其田间性别表现一致;11个杂交组合共145份F1代单株中有95份进入成花状态,OGI检测与85份试材的性别表现一致,鉴别率89.5%;OGI标记在74份‘华柿1号’ב罗田甜柿’和41份‘华柿1号’×雄株3号F1代中基本符合1:1分离;OGI在供试10种柿属植物含雄性的基因型中均能扩增出约960 bp的片段,该片段大小在不同倍性的柿属种质间不存在差异,说明OGI标记在柿属植物间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3)华中农业大学校内基地300余株以君迁子为砧的‘鄂柿1号’示范园中发现1株可“偶开雄花”。利用荧光AFLP技术检测‘鄂柿1号’偶开雄花的枝梢与其母株的变异。结果表明,已知芽变关系的‘前川次郎’(‘次郎’早熟芽变)和‘次郎’在相似系数为0.88处区分开,而‘鄂柿1号’雄枝与母株的相似系数为1.00,说明‘鄂柿1号’偶开雄花可能未涉及DNA序列的变化。(4)在华中农业大学柿圃调查发现五种早花类型:以休眠芽为外植体经多次继代培养的‘恭城水柿’组培苗表现为试管苗早花;德阳柿(D.sp.Deyangshi)播种后当年表现为实生苗早花;‘上西早生’、‘阳丰’、‘禅寺丸’、‘华柿1号’、‘恭城水柿’、成年君迁子(D.lotus L.),及‘华柿1号’ב罗田甜柿’的F1代单株表现为萌蘖早花;‘鄂柿1号’ב太秋’的F1代单株通过胚抢救技术和无根试管苗嫩枝高位嫁接后1年可开花;‘恭城水柿’休眠芽春季高接后当年可开花并坐果。柿属植物中存在的早花现象不仅丰富了果树童期研究的内容,而且在柿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验证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在柿属植物君迁子中开发的DlSx-AF4S和OGI标记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中国甜柿‘鄂柿1号’也存在偶开雄花现象,基于AFLP的分析发现该现象可能未涉及DNA序列变化;柿属植物存在的多种早花现象,进一步探讨其机理及其利用途径,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刘丹丹,钱伟,张合龙,范桂彦,徐兆生[7](2015)在《菠菜性别基因X/Y连锁标记的筛选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菠菜杂交一代品种‘冬绿1号’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SRAP-BSA法筛选与性别基因X/Y连锁的分子标记。从256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了3个与性别基因X/Y紧密连锁SRAP标记:SRAP4.3、SRAP5.7和SRAP9.5。将SRAP5.7和SRAP9.5分别转化为SCAR标记(S5.7、S9.5),将SRAP4.3转化为d CAPs标记(D4.3)。SCAR标记S5.7、S9.5与Y基因共分离,d CAPs标记D4.3与X/Y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3 c M。利用S5.7、S9.5和D4.3在其它7个菠菜群体中进行雌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因此S5.7、S9.5和D4.3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刘丹丹[8](2015)在《菠菜性别基因X/Y连锁标记的筛选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菠菜,藜科菠菜属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菠菜一般是雌雄异株作物,少量植株表现为雌雄同株。菠菜在苗期难以区分雌、雄株,只有生长至抽薹开花期时,性别表型才能有效区分,因此菠菜性别基因X/Y连锁标记的筛选及应用研究,对菠菜苗期性别表型的鉴别及提升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菠菜杂交一代商业品种冬绿1号为实验材料,对菠菜性别表型进行遗传分析,筛选与性别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性别基因进行初定位,同时利用已筛选的连锁标记在多个分离群体中进行验证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以冬绿1号(F1)中的雌株×雄株构建一个含有343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抽薹开花期观察植株性别,其中雌株189株,雄株154株。经卡方测验,符合1:1分离比,因此,菠菜性别表型是由一对X/Y性别基因控制。2、利用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BSA)、SRAP、SSR、SCAR和d CAPs标记技术筛选与性别基因连锁的标记。在256对SRAP引物中,筛选到8对与性别连锁的标记,并成功把其中两个SRAP标记转化为更稳定简便的SCAR标记(S5.7、S9.5),把其中一个SRAP标记转化为稳定实用的d CAPs标记(D4.3)。同时,利用已发表且与性别基因连锁的标记SO4在菠菜基因组上对应Scaffold3659的序列信息,开发出与性别基因连锁的4个SSR标记(SSR1、SSR2、SSR7、SSR15);验证了一个已发表的SCAR标记(T11A)与性别基因连锁。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6个连锁标记和性别基因的区域遗传连锁图,SCAR标记S5.7、S9.5、T11A与Y共分离;SSR7、SSR15标记都在性别基因的一侧,与性别基因的遗传距离均为10c M;D4.3标记在性别基因的另一侧,与性别基因的距离为0.3 c M。3、利用分子标记T11A对42份菠菜材料进行分子鉴别,其中40份材料表型与分子鉴定结果完全一致,有2份材料里的两性株,不能被T11A检测出来,表明T11A可以很好地鉴别雌、雄株,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但是不能鉴别两性株。利用SCAR标记S5.7、S9.5和d CAPs标记D4.3检测7份菠菜材料,表型与分子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说明SCAR标记S5.7、S9.5和d CAPs标记D4.3可以很好地鉴别雌、雄株,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4-01)

张贵芹,冯涛,凃政,彭建雄,裴黎[9](2015)在《大麻性别连锁SCAR标记特异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分析大麻性别连锁SCAR标记对于中国大麻性别的特异性,为植株性别鉴别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分别收集中国云南、新疆、甘肃、山西等4个不同地区大麻雌雄植株各15份,共计120份。参考文献设计合成SCAR标记引物,对样本进行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随机抽取样本进行盲测验证。结果 120份已知性别的大麻样本经检测,其中113份样本结果正确,总正确率94.2%;16份随机盲测样本经检测,15份结果正确,正确率为93.8%。结论 SCAR323与SCAR119标记可被用作中国大麻性别的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周丽青,杨爱国,刘志鸿,王清印,吴彪[10](2014)在《基于遗传连锁图谱筛选虾夷扇贝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近年来他人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2011–2013年2–5月期间采集的雌性、雄性及雌雄同体虾夷扇贝进行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筛选。从雄性和雌性遗传连锁图谱上选取合计18对引物组合,经3批次试验,有8对引物扩增出性别相关的条带,其中Eb Mc、Ej Mf和Ei Mk重复性好,有4对引物扩增出雌雄同体特异性条带,5对引物扩增出雌性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筛选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方法简单可行,雌雄同体的基因组DNA与雌性和雄性存在显着差异,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群体。(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6期)

性别连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s),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罗非鱼由于其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一直以来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据FAO统计罗非鱼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养殖鱼类,中国是世界上罗非鱼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口孵非鲫属中有将近70种,但是只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以及其杂交品种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由于罗非鱼生长具有显着的性别二态性,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此在生产上更倾向于生产全雄罗非鱼。传统的全雄罗非鱼生产途径有激素处理和杂交。然而激素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极大污染,且激素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杂交育种常用的是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杂交,由于缺少准确的分子标记只能依靠测交来鉴定亲本基因型,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目前生产上仅尼罗罗非鱼具有可以准确鉴定其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对于奥利亚罗非鱼虽然有个别有关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报道,但几乎没有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分子标记。因此开发奥利亚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对于生产全雄罗非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作为近缘种,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5%以上,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系统为雄性异配的XX/XY型,而奥利亚罗非鱼为雌性异配的ZZ/ZW型。尼罗罗非鱼的性染色体是LG(linkage group)23,在一些品系中也有报道认为其性染色体为LG1。奥利亚罗非鱼在LG3上具有一个的雌性性别决定位点,在LG1上具有一个雄性性别决定位点,且雌性位点上位作用于雄性位点。研究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及性别决定基因有助于深入解析丽鱼科鱼类的快速成种及适应性辐射等进化生物学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对F2代群体93条个体和两个亲本利用SLAF测序进一步证实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位于LG3,锁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区间。结合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在性别决定候选区间内部筛选ZZ和WW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例如插入、缺失)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5对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对236尾F2代个体进行验证,计算吻合率,进一步确定性别决定区间。另外,补充和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全雄罗非鱼的方案。具体结果如下:1.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利用ZZ雄鱼(编号为67958)和ZW雌鱼(编号为67013)两个亲鱼交配,得到F1代个体,并采取了叁种繁殖方案获得F2代群体。第一种方案是将ZW雌鱼和经芳香化酶抑制剂Fetrozole处理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9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3:1,基因型比为1(WW):2(ZW):1(ZZ)的后代,该群体主要用于SLAF测序。第二种是将ZZ雄鱼和ZW雌鱼进行繁殖,得到10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1(ZW):1(ZZ),该群体主要用来验证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第叁种组合是将WW超雌鱼与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40条后代,全为雌鱼且基因型比例为1(ZW):1(WW),该组合主要目的是构建WW维持系,获得大量的WW后代。2.通过SLAF测序数据锁定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区间。利用奥利亚罗非鱼93尾F2代个体及其亲本进行SLAF测序,共得到499.59 Mreads数据,开发得到822,487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标签230,795个。共有以下8种类型:ab×cd,ef×eg,hk×hk,lm×ll,nn×np,aa×bb,ab×cc和cc×ab。对本实验来说,因为亲本的基因型为ZW×ZW,因此选择hk?×?hk多态性标签作为适合群体的有效标签,一共有14,458个。通过对性别决定区间进行QTL定位,将其性别决定区间锁定在LG3b染色体,具体区间为0–7,319,395之间,约7.3Mb。3.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结果,在SLAF测序得到的性别决定区间内ZZ和WW基因组序列存在结构差异的位置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命名Marker1-5。其中Marker-1和Marker-2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叁种基因型,Marker-3、Marker-4和Marker-5可以区分ZZ和ZW,但无法区分ZW和WW两种基因型。将上述分子标记分别在236个个体中进行PCR扩增验证,发现Marker-1和Marker-2与在所有个体中均与性别完全连锁,而Marker-3,4,5均存在基因型和性别表型不一致的情况,Marker-3和Marker-4有一条不吻合,Marker-5有两条不吻合。4.收窄性别决定区间,寻找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根据5个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性别决定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2017年NCBI公布的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画出分子标记在奥利亚罗非鱼LG3染色体中的位置示意图。性别决定区间位于LG3b上0-3,649,243之间,将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统计分子标记在103尾F2代个体中与性别的吻合率,利用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Marker-1和Marker-2与的吻合率为100%,与性别完全吻合。Marker-3与Marker-4的吻合率为99.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cM(厘摩),Marker-5的吻合率为98.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cM。5.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WW超雌鱼方案。利用筛选得到的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基因型的分子标记Marker-1和Marker-2,可以获得大量的WW超雌鱼,完善了基因型为WY的遗传全雄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处理ZZ(♂)×ZW(♀)后代,分子标记筛选出ZW(♂)雄鱼。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ZW(♀)×ZW(♂)繁殖后代,可以得到WW(♀)超雌鱼。3)通过WW(♀)×YY(♂)杂交可以得到大量全雄WY奥尼杂交鱼。4)也可利用WW(♀)×ZW(♂)可以建立WW超雌鱼的维持系,获得更多的WW个体用于生产。至此,我们可得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生产所有的杂交基因型的罗非鱼例如ZX、ZY、WX和WY,可用于生产和性染色体转化及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筛选出了5个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补充和完善了全雄罗非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体系。将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连锁论文参考文献

[1].赵铭森,方书生,陈瑶,康红梅,高金虎.籽用大麻性别连锁标记的验证及SCAR标记开发[J].热带作物学报.2019

[2].樊征.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D].西南大学.2018

[3].谭德阶.罗非鱼近缘种杂交系的建立及其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D].西南大学.2018

[4].张萌,张平贤,徐莉清,郭大勇,罗正荣.柿性别分化及性别连锁标记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18

[5].杜彬彬,李交昆,唐璐璐.被子植物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与性别连锁标记[J].生命科学研究.2017

[6].张平贤.部分柿属植物花性调查及其性别连锁标记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6

[7].刘丹丹,钱伟,张合龙,范桂彦,徐兆生.菠菜性别基因X/Y连锁标记的筛选及应用[J].园艺学报.2015

[8].刘丹丹.菠菜性别基因X/Y连锁标记的筛选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9].张贵芹,冯涛,凃政,彭建雄,裴黎.大麻性别连锁SCAR标记特异性检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

[10].周丽青,杨爱国,刘志鸿,王清印,吴彪.基于遗传连锁图谱筛选虾夷扇贝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方法[J].渔业科学进展.2014

论文知识图

对照组中FCRL3基因的4个SNP位点连锁不平...雌性性别连锁的S368928标记扩增...奥尼杂交后代验证性别连锁分子...红尼杂交后代验证LG1上的性别连锁引物S368扩增所得的雌性性别连锁基于2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识别...

标签:;  ;  ;  ;  ;  ;  ;  

性别连锁论文_赵铭森,方书生,陈瑶,康红梅,高金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