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

王锋[1]2003年在《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型计算机系统是由各分系统、部件组成的,因此,作为电磁设备的微型计算机,其电磁辐射是通过这些分系统和部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将微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辐射特性;本文通过对微机系统各组成部分信号的产生和流向进行分析,寻找各分系统、各部件可能产生的辐射。在此基础上,对各部件的电磁辐射进行实际的测量,再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处理,从而对微机各部件产生电磁辐射的特性和机理有较深入的了解。 另外我们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对降低微机电磁泄漏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陈晓磊[2]2010年在《计算机主要部件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作为一种数据、信息的处理设备,其中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在的,由于计算机的特殊构造方式与工作方式,它不可避免地会向空间辐射电磁波。本文在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具体分析,确定信号的产生、走向,寻找辐射源。在此基础上,对主要部件的电磁辐射进行实际的测量,其中,对LCD(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部分控制电路还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相互验证,最后将理论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处理,从而把握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辐射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测量,对降低计算机电磁泄漏的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提高微型计算机系统电磁兼容性的措施有屏蔽技术、滤波技术和接地技术。为了验证这些措施的有效性,需要做一些试验和测试,实际的措施是根据被测试机的实际结构进行设计的。通过测试结果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测试数据低于GB9254-2008(idt CISPR 22:2006)《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标准要求的限值,大大减低了微机系统的电磁辐射,达到预期目标。

刘兴纲[3]2009年在《滤波技术在计算机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滤波技术是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一种主要技术,主要用来抑制沿导线传输的传导干扰。而作为电磁设备的微型计算机,其电磁辐射是各分系统和部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阐述了微型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并利用滤波技术对微型计算机的电磁干扰问题进行了设计。实验表明,利用滤波技术对计算机的相应部件进行处理,对减少计算机的辐射和电磁泄漏有良好的效果。

余韬[4]2005年在《微型计算机开关电源电磁兼容分析与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EMC)是现代的电子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电磁兼容预测把产品的电磁兼容问题解决在产品成型之前,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同传统的线性电源相比较,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然而,由于开关电源工作在高频状态,其产生的瞬态脉冲包含有能够发射电磁干扰(EMI)的高频谐波电磁干扰。本文对微型计算机开关电源进行详细的电磁兼容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预测微机开关电源PCB 板电磁辐射干扰的方法。首先,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微机开关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其次,对微型计算机开关电源电磁兼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微型计算机开关电源产生干扰的原因,以及抑制开关电源干扰的措施,包括减少干扰源的干扰能量、破坏及减弱干扰噪声传播路径、屏蔽、合理的元件布局与布线等。第叁,提出了一种从场的角度预测微机开关电源PCB 板电磁辐射干扰的方法,对实际的开关电源进行了辐射EMI 测试,其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研究成果。

周博[5]2014年在《加固计算机温度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最冷地区(黑龙江呼玛)一月份的最低气温为-48℃,地面达-53℃;最热地区的最高气温为47.61℃,地面达75℃。这就要求作为现代信息化部队装备核心设备的加固计算机必须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战场环境中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对计算机设备的威胁增多,讨论和研究加固计算机的电磁防护便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效散热技术,低温快速启动技术及电磁兼容性叁个方面的研究总结,提高了对加固计算机温度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技术的掌握。通过追踪国内外散热技术发展,研究各种高效散热技术的机理、典型应用环境、实现途径、综合应用及热仿真技术。通过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及误差分析,总结建立仿真模型的经验,控制仿真误差,实现散热设计的优化。低温适应性技术主要从电源设计、元器件/原材料的选型和工艺要求及低温环境电信号完整性3个方面进行研究,拿出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容差分析是一种全面系统分析电路可靠性的方法,在设计中引入容差分析,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实现加固计算机低温快速启动。电磁兼容性的研究对各种干扰类型进行了总结分析,建立了电磁场模型,采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成功地指导了工程样机的设计、制造和调试。从而使整机的电磁兼容性从过去的侧重于工程后期测试诊断走向了工程前期的预测指导,有利于加快装备研制的进度,提高产品可靠性。从系统到单兵携行设备,计算机控制无处不在,对加固计算机环境适应性技术的研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模拟散热效率,电磁干扰传播、耦合和敏感的过程,降低了加固计算机设计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刘春彦[6]2001年在《微型计算机产品的电磁兼容测量及其干扰抑制》文中研究说明一、电磁干扰的危害近年来,由于电气、电子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如计算机、显示器和打印机等)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一些电器、电子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工作

佚名[7]2007年在《DIN标准目录(2007版)(四)》文中认为为方便读者收集、采用德国(DIN)标准,本刊于2007年9、10、11、12期连载德国(DIN)(2007版)标准目录。该目录包括中国国家标准馆馆藏的全部现行德国(DIN)的标准,按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分类。如有需要标准全文(包括文本及电子版)的读者,请与杂志社或标准馆联系。

郭树森[8]2006年在《线型感温电缆火灾探测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我国各工业领域的消防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防安全技术除了在一般民用建筑领域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消防安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更具有挑战性。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工业消防安全的需要,加强工业领域的火灾探测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成为工业消防安全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开发了线型感温电缆火灾探测器。感温电缆具有沿全线长连续监测其周围温度异常变化的状况,线型火灾探测器具有保护面积大、环境适应性强、安装布线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大空间、工业领域和特殊场所安装使用。本论文主要介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线型火灾探测器的设计开发过程,包括:感温电缆特性、探测器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系统电磁兼容设计,以及系统的调试实现。目前该项目已经成功完成,产品各项指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岳浩东[9]2006年在《起重控制系统中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车起重系统主要应用在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型企业,是一种既能垂直提升又能水平移动重物的机械组。行车的主要任务是把负载吊起并移动到预定的位置。为了确保负载能准确快速地到达目标位置,控制携带负载的平台,使负载在预定的位置无振荡地停下来非常重要,因此这就要求电机控制能够平稳地加速和减速。现代行车起重控制系统大多采用交流电机拖动,因此交流调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回顾了交流调速的发展和现状,并以交流调压调速技术为核心研究了一套应用于行车控制的交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以及基于PLC的自动行车控制系统。 首先深入研究了交流调压调速的原理和调压调速的静、动态性能,同时论文完成了交流调压调速系统的设计;其次,研究设计了交流调速控制器,控制系统采用叁对反并联接的晶闸管或叁个双向晶闸管分别串接在叁相交流电源线路中,再接到电机定子绕组上,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来调节电动机的端电压以实现交流调速,控制器采用自行设计的触发模块,可以在任何额定的恶劣条件下触发可控硅,而不使用脉冲变压器,可以彻底解决温度漂移和误触发可控硅的问题,触发的可控硅容量也可达到2000安培。再次,论文根据行车应用的需要设计了两种电气控制方式,一种是手动操作,一种是自动控制。手动操作主要是由驾驶员根据现场的需求操作行车完成起升、平移等运动;自动控制是以电镀车间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基于PLC的自动行车电气控制系统。系统能按设定的工艺流程完成指定的动作并设计了良好的人机界面,同时对系统可靠性作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最后,论文对行车调速控制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研究了智能控制方法在交流调速中的应用,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行车调速控制系统的第二代产品开发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交流调速控制非常有效。 本文设计的行车起重控制系统通过系统测试的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调速性能稳定、精度高、可靠性好。

熊建平, 邓晓梅, 陈信[10]2007年在《计算机实现电磁兼容(EMC)的讨论》文中指出论述计算机电磁兼容问题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电磁抗扰度实现电磁兼容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常用屏蔽材料的电磁性能特性,对铁镀锡膜的屏蔽机箱能高效抑制计算机电磁辐射,有效防止计算机的信息泄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展望未来计算机电磁兼容性技术.

参考文献:

[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D]. 王锋. 郑州大学. 2003

[2]. 计算机主要部件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D]. 陈晓磊. 苏州大学. 2010

[3]. 滤波技术在计算机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应用[J]. 刘兴纲. 电源技术. 2009

[4]. 微型计算机开关电源电磁兼容分析与测试[D]. 余韬.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5]. 加固计算机温度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D]. 周博. 天津大学. 2014

[6]. 微型计算机产品的电磁兼容测量及其干扰抑制[J]. 刘春彦. 电子测试. 2001

[7]. DIN标准目录(2007版)(四)[J]. 佚名. 世界标准信息. 2007

[8]. 线型感温电缆火灾探测器研制[D]. 郭树森. 天津大学. 2006

[9]. 起重控制系统中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器的研究[D]. 岳浩东. 湖南大学. 2006

[10]. 计算机实现电磁兼容(EMC)的讨论[J]. 熊建平, 邓晓梅, 陈信.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标签:;  ;  ;  ;  ;  ;  ;  ;  ;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电磁辐射及电磁兼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