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扫帚的正确方法

骑扫帚的正确方法

一、骑扫把的正确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卢红博[1](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张伦[2](2019)在《直升机主减速器行星轮系连续振动分解及状态指数评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升机是军民两用的低空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对起降环境要求低的优点,相比固定翼飞机具有更加良好的飞行适应性。因此,在航空测绘、紧急救援、反恐维稳、特种作战、反坦反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直升机传动系统无法冗余备份,工作在重载、变载环境下的传动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直升机主减速器中,行星轮系是与主旋翼直接的关键动部件,行星轮系的正常运行是直升机安全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行星轮系零部件多、运动复杂,直接承受主旋翼在非均匀流体中的外载荷,且受到主减速器中与之相连的转轴、齿轮等动部件的影响。因此,行星轮系是直升机健康与使用监测系统的重要监测对象。论文以直升机主减速器行星轮系为研究对象,针对主减速器行星轮系监测和诊断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直升机主减速器行星轮系连续振动分解方法及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工作。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方法。针对时域同步平均方法在信号周期性和频谱分辨率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噪声相关性对于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的影响;讨论了时域同步滑动平均中频谱分辨率和噪声抑制比随滑动窗长变化的性质。(2)提出了连续振动信号分解方法。针对传统振动分离方法的缺点,以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方法为理论基础,在啮合时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续振动分解方法,从理论上克服了传统振动分离方法输出信号非周期性问题,并给出了一种相比传统振动分离方法批次化在线算法实时性更好的在线算法。(3)瞄准连续振动分解方法在直升机HUMS工程应用当中存在的两个现实问题,研究了限定条件下连续振动分解方法。针对行星架转速不可测问题,提出了转速信号映射方法,实现连续振动分解;针对强背景噪声干扰问题,结合最小熵解卷积滤波方法,进一步增强连续振动分解方法的处理结果。(4)提出了一种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在对常用的时域、频域状态指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状态指数评估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以信号检测理论和ROC分析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信号检测理论和ROC分析的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实现了状态指数评估,以及兼顾故障检测率和虚警率的状态指数阈值优化。综上所述,本文对直升机主减速器行星轮系监测与诊断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针对时域同步平均方法在信号周期性和频谱分辨率方面的问题,结合滑动平均方法,提出了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方法;以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方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连续振动分解方法,并给出其在线算法;针对直升机HUMS工程应用中的转速不可测问题,提出了转速信号映射方法;针对强背景噪声对行星轮系故障诊断带来的干扰问题,结合最小熵解卷积方法,提出了基于连续振动分解和最小熵解卷积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针对合理选择状态指数并设定最优阈值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信号检测理论和ROC分析的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直升机HUMS系统中主减速器行星轮系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提供技术参考。

陈琳[3](2020)在《文山州苗族的影像生产与族群身份构》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影像生产受专业主义的垄断,少数民族很难成为影像生产的主体,也很难自我再现。但是文山苗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自发进行媒介生产的活动,他们利用录像在不同的权力和多元文化中对身份进行了重构。文山苗族自发的影像生产活动表明,少数民族群体可以发挥自主能动性利用媒介颠覆以往影像生产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本文将文山苗族自发进行媒介生产的媒介产品称之为“苗语影像”。苗语影像如何被使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由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山苗族影像生产活动的参与式观察,以讨论媒介对文山苗族族群身份建构的影响,拟解决以下具体问题:1.苗语影像的生产过程;2.苗语影像的传播过程;3.苗语影像的使用过程;4.苗语影像的特征;5.苗语影像在苗族社区中的作用;6.苗语影像如何建构族群身份;7.苗语影像建构了何种族群身份。因此,本研究通过民族志的方法观察了文山州苗族的影像生产与流通过程;说明了苗语影像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征;结合田野调查的案例阐述了苗语影像在苗族社区中具有的作用;从影像媒介建构身份认同的两个纬度即影像内容与影像形式两方面分析了文山苗族如何使用苗语影像“再现”传统与“创造”传统来建构族群身份。通过对苗语影像这种媒介形式的研究,提出苗语影像是文山州苗族基于身份危机和自我再现需求而自发生产的、以族群文化为核心的、以族群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仅在族群范围内流通的媒介;既不同于国内的“独立电影”,也不同于在社会行动者或NGO的支持和推动下产生的“参与式影像”,究其本质是少数民族群体在处于文化权力弱势地位时,满足文化需求而主动与主流话语协商的行为。同时,影像实践的过程也是身份建构的过程,苗语影像成为文山苗族与主流文化翻译、协商的第三空间,从而建构了文山苗族当下“杂合”的族群身份。

王学成[4](2018)在《在线音乐社区话语模式与情感氛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在线社区蓬勃发展,互联网从一个用于获取信息的静态媒介逐步转型成为信息共享、互动交流的动态平台。例如,用户在听音乐时就会经常跟音乐作品以及其他用户的评论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自发地发表评论与其他用户产生互动,这样,一个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在线音乐社区就建立起来了。音乐平台已经不是单纯的音乐提供方,而是越来越向在线社区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诸如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这种以用户为中心,打造社交属性的在线音乐社区。所以若想增强在线音乐社区竞争力,吸引大量用户并提高用户黏性,我们可以从增强其社交属性出发。目前,如何增强在线音乐社区的社交属性面临两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分析用户话语模式的差异性,从而提出能够满足个体用户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在线社区的包容性;另一点是如何分类并细分在线音乐社区的各种情感从而找到如何把握在线音乐社区最基本的情感基调、情感分布以及如何增强社区的情感氛围。实际上,在这个基于情感共鸣的在线音乐社区里,由用户产生的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用户评论的增多为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线音乐社区的评论多以短文本形式呈现,在这些海量的文本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达用户观点倾向和情感的信息,如支持、反对、喜、怒、哀、乐等文本信息。这些情感文本信息是非常宝贵的意见资源,包含着人们的不同观点和情感态度。情感分析的相关方法目前广泛用于在线社交网站例如微博、推特等,但是研究在线音乐社区的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的研究点有三个。第一点是通过中文分词与词性标注操作、评论数据不同维度的切片操作探索在线音乐社区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用户群体对相同音乐的评论内容所反映出来的话语模式。第二点是以网易云音乐平台和虾米音乐平台为例,研究不同的音乐社区的最常出现的词频、词性有哪些,研究不同平台的追星氛围、对歌词的热衷程度、活跃度以及活跃时间分布等。第三点是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研究不同在线音乐社区评论文本的情感分类,从文本蕴含的情感角度来研究不同在线音乐社区的情感氛围。针对研究第一点,本文通过各用户群体的词频、词性表的研究结果得出,在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模式现象有延伸到在线音乐社区环境。具体来说,年龄话语模式上主要体现在由年龄不同导致的用词不同、关注点不同、情感表达不同;性别话语模式主要体现在由性别导致的性别用语限制现象及由与性别属性相关的不同性别的性格特征导致的用词差异;地域话语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地域文化氛围对评论用词的影响。另外还有就是各用户群对待各类歌曲所评论语句中的词性比例的细微差别。以上这些工作延伸了对话语模式、行为理论等在在线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研究,有助于在线音乐平台从不同维度来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可以对用户进行针对性地推荐等,提高平台用户的留存率和粘性。针对研究第二点,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挖掘两个平台的评论数据特点,研究比较了不同音乐平台评论的特点及氛围特征,发现了网易云音乐相较于虾米音乐更容易在评论里面引用歌词内容这一现象,而且两家平台的活跃曲线是不太一样的。基于对平台评论数据的比较结果的了解,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专辑推发等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针对研究第三点,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基于LSTM模型的正负情感分类模型,以一个较高的分类精确度完成对正负情感语义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平台的情感基调都是正向积极的。随后又建立了若干个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并比较各模型的优越性,择优选出预测效果好的模型并对负面情感进行了细分类,了解负类情感的具体情感组成比例。以机器学习的技术从情感分类分析的角度来探究在线音乐社区的情感氛围特征,弥补了目前对在线音乐社区评论的情感分析方面的空白,丰富了在线社交网络领域的情感分类理论研究。这将有助于企业对平台的舆论控制与情感导向,对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有人情味的音乐社区也可以贡献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泽东[5](2018)在《“全动画”与“有限动画”模式中动作设计差异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全动画”与“有限动画”两种模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各自衍生出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旨在明确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动作设计方法的不同。然后进一步展开来比较,分别从表演基调、描绘手法、幅度把握、次要动作、镜头调度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全动画”与“有限动画”在动作设计上的差异,并探究两者形成差异的原因。以此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技术时代下“全动画”与“有限动画”动作设计手段的革新,总结对国产动画投资与创作的启迪,以求能为国产动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些参考。本研究从动作设计方面,对“全动画”与“有限动画”做出根本的分析比较,了解“全动画”的细腻生动,认识“有限动画”的简洁明快。根据当下中国动画发展概况,探索国产实验动画和商业动画的独特动作设计风格,选择适合国产动画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作品。

贾杉杉[6](2018)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绘本本地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绘本是文字和图片两种媒介相互交织共同完成叙事的一种艺术。21世纪初,大量的外国绘本作品被译介到了中国,而绘本的翻译也逐渐进入了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但是已有的关于儿童绘本的研究多是从绘本中的文字本身出发,或是关注图片对于文本翻译的影响,忽略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绘本中图文的关系出发分析儿童绘本的汉化。本翻译实践报告从绘本受众,即小读者们的生理、心理和文学接受能力出发,以给他们带来最佳的阅读体验为目标,结合本次翻译实践对绘本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在目的论的观照下,本文主要从绘本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绘本的本地化进行了分析。形式上,本文结合目的论强调了非文本因素的重要性:首先关照了绘本视觉表现的目的,对具体的本地化流程中的字体选择和排版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其次从绘本中信息传递的目的出发,结合形式的特殊性对翻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最后探索了绘本中感受传达的目的,讨论了翻译中“图”、“文”、“音”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并力求在译文中保持三者的相互作用。内容上,翻译过程贯彻了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主要指导了绘本的娱乐性功能的实现,本文讨论了魔法咒语和专有名词以及文字游戏的翻译,发现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可以取得最好的翻译效果;连贯原则主要指导了绘本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译者从词汇和句子的翻译出发,保证了文本前后文的衔接和文字的流畅性;忠实原则主要指导了绘本的艺术性功能实现,本文讨论了诗歌的翻译和篇章的翻译,尽力传达出了原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希望本次翻译实践可以为以后的绘本翻译提供参考。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绘本作品译介到中国,为小读者所喜爱和接受,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食粮,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贾志燕[7](2018)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归纳总结的精神分析理论为精神层面的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治疗的方法,而是更全面的延伸至心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基础之下,系统的阐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以愿望满足机制为主的梦的理论以及性本能理论中的生本能与死亡本能等,此外还有唯乐主义原则、病态人性分析、性学三论等基础理论架构,不断丰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建构。并为以后的拉康镜像理论与麦茨第二符号学做出了理论导向和研究基础。电影艺术,虽然年轻,但电影的主题就是精神的传递和愿望的建筑,因此电影早以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上升为指导思想。《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作为当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魔幻电影之一,由克里斯·哥伦布、阿方索·卡隆、迈克·内威尔、大卫·耶茨四位着名的导演分别拍摄,每部电影在自身故事情节之上也融入了不同导演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这也是《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的优势看点之一。虽由多名导演共同完成,但其独特的魅力并未因风格的变化而消淡,归根到底就是心理与精神实质的统一,电影主题实质上就是创作者潜意识下的“白日梦”,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以艺术的形式投放在大荧幕上,尤其是魔幻电影与其他类别的电影相比较,魔幻电影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建构和欲望的发泄。因此,无论电影的风格如何变动,《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中所容纳的精神无法撼动。本论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研究原理,以《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为研究对象,从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层面研究潜意识下创作者对《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主题设置的影响,第二,论述人格结构理论中的系统人格结构、动力人格结构以及发展人格结构对电影的内容构架、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第三,从梦的形成机制来看电影个性化的叙事表达。论文最后一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魔幻电影的叙事意义、受众层面的接受意义以及对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意义,展现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魅力,为国产魔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实例分析,以期望国产魔幻电影系统化、优质化发展。

杨仙梅[8](2017)在《小学语文讲授教学法新探》文中指出新课改后,由于对讲授法的错误认知或对讲授法缺乏创新性研究,讲授法被视为"传统、守旧"的代表,被视为教学改革的拦路石。这是教学法上的"冤案",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证明,讲授法在新理念下,依然能够高效促进学生的成长。

汪怡[9](2017)在《神秘与荒诞的奇异果实 ——探究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哥特是一种美术风格,对于美术风格的研究现阶段与动画结合的文献很少,但是却出现了一些哥特风格的代表作,也就是说明动画与美术风格互通性。在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可以找到动画与哥特的互通点,完成哥特风格与动画创作的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可以为之后此类的动画研究作为参考,也填补了国内哥特风格动画的理论空缺。哥特风格在与各类艺术碰撞磨合后,结合了哥特文学、哥特建筑、哥特的光与影、哥特音乐,组成了独特的视听语言,成为哥特风格动画的组成部分。以哥特风格电影和哥特风格动画的形成的过程为参考可以发现,哥特在视听语言中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类型。在对哥特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表现的一套系统理论。本文意在研究哥特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表现。首先,收集了大量运用哥特元素的优秀动画作品和有关哥特的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在了解哥特相关特性、特征、核心内涵的知识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动画作品,对哥特风格在动画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最后,从文本创作、人物造型、光影处理、声音渲染等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本作品中的结合和具体的表现方式及其价值体现。

王丽娜[10](2016)在《传播学视域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少年儿童的关注度也在逐年攀升。电视机和电脑的普及,使电视少儿节目在少年儿童的生活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当下各具特色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越发地让人担忧。良莠不齐的节目主持水平,花样繁多的主持个性,少儿节目的质量和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可以说,从传者的角度提高少年儿童接触的节目质量是最直接有效的,因此针对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传播学的“把关人”、“议程设置”、“刻板成见”、“意见领袖”等理论出发,结合关于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现有研究结果,根据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实际表现,用实例对比、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解剖了当下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文章运用“把关人”理论和“意见领袖”理论分析了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必要性及定位的方法。运用“议程设置”理论解析了“传播内容”合理安排的重要性。使用“刻板成见”理论分析了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应掌握的“传播策略”。文章还结合经典实例进行个案分析,解读了传播学理论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效果”,突出传播学理论在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实际工作中的分量,还对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骑扫把的正确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骑扫把的正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直升机主减速器行星轮系连续振动分解及状态指数评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需求分析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需求分析
    1.2 直升机HUMS系统研究现状综述
        1.2.1 HUMS系统起源与应用
        1.2.2 HUMS系统技术内涵
    1.3 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3.1 行星轮系监测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3.2 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3.3 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工作
        1.4.1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方法
    2.1 时域同步平均与滑动平均方法
    2.2 时域同步滑动平均
        2.2.1 噪声相关性的影响
        2.2.2 时域同步滑动平均性质
        2.2.3 时域滑动平均参数优化
    2.3 实验验证
        2.3.1 理论推导正确性验证
        2.3.2 噪声抑制效果验证
        2.3.3 齿轮箱故障诊断实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振动分解方法
    3.1 振动分离方法基本理论
        3.1.1 行星轮系信号传递路径与调制效应分析
        3.1.2 传统振动分离方法
        3.1.3 传统振动分离方法的不足
    3.2 行星轮系动部件连续振动分解方法研究
        3.2.1 轮齿啮合时序分析
        3.2.2 连续振动分解方法
        3.2.3 连续振动分解方法在线算法
    3.3 实验验证
        3.3.1 仿真信号验证
        3.3.2 实验信号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限定条件下的连续振动分解方法研究
    4.1 行星架转速信号不可测条件下的连续振动分解方法
        4.1.1 阶比跟踪方法
        4.1.2 计算阶比跟踪方法
        4.1.3 转速信号映射方法
        4.1.4 基于转速映射方法的连续振动分解
    4.2 强背景噪声环境下的连续振动分解方法
        4.2.1 齿轮信号成分分析
        4.2.2 最小熵解卷积方法
        4.2.3 CVS+MED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
    4.3 限定条件下的连续振动分解方法验证
        4.3.1 转速信号映射方法验证
        4.3.2 CVS+MED方法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
    5.1 状态指数及其评估、优化方法
        5.1.1 状态指数梳理
        5.1.2 状态指数评估方法
    5.2 信号检测与ROC分析
    5.3 基于ROC理论的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
        5.3.1 状态指数评估方法
        5.3.2 状态指数优化方法
        5.3.3 基于ROC理论的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流程
    5.4 状态指数评估与优化方法验证
        5.4.1 状态指数评估方法验证
        5.4.2 状态指数优化方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6.1.2 得出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式(2.11)推导过程

(3)文山州苗族的影像生产与族群身份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少数民族影像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1.2.2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与现状
        1.2.3 影像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关联性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族裔媒体研究
        1.5.1.1 国内学界对少数族裔媒体的研究
        1.5.1.2 国外学界对少数族裔媒介的研究
        1.5.2 国内外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5.2.1 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5.2.2 国外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6.1 概念界定
        1.6.1.1 苗族与Hmong人
        1.6.1.2 影像生产
        1.6.1.3 苗语影像
        1.6.1.4 族群身份
        1.6.2 理论基础
        1.6.2.1 第三空间理论
        1.6.2.2 杂合理论
        1.6.2.3 苗语影像建构杂合身份的理论路径
第二章 田野点概述与样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
    2.1 田野点概述
        2.1.1 所龙桥社区
        2.1.1.1 自然地理概貌及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2.1.1.2 基础设施
        2.1.1.3 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
        2.1.2 城南苗族街社区
        2.1.2.1 族群分布
        2.1.2.2 经济情况
        2.1.2.3 基础设施与媒介使用
        2.1.3 金华市苗族聚居区
        2.1.3.1 厂内:族群与“文化”
        2.1.3.2 厂外:族群与社会交往
        2.1.3.3 基础设施与媒介使用
    2.2 样本数据采集
        2.2.1 抽样策略
        2.2.2 数据采集
    2.3 样本数据处理分析
        2.3.1 参与式观察笔记的数据处理分析
        2.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分析
        2.3.2.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考察
        2.3.2.2 样本的媒介拥有情况
        2.3.2.3 样本的媒介接触情况
    2.4 效度与信度控制
第三章 文山苗语影像的生产与流通过程
    3.1 苗语影像的生产
        3.1.1 苗语影像的生产现状
        3.1.2 苗语影像的生产动机
        3.1.2.1 根本动机:身份危机
        3.1.2.2 直接动机:自我表达与自我再现
        3.1.3 苗语影像的生产条件
        3.1.3.1 技术壁垒的突破
        3.1.3.2 影像传播的直观性与易接受性
        3.1.4 苗语影像的生产方式
        3.1.4.1 商业制作
        3.1.4.2 合作生产
    3.2 苗语影像的传播
        3.2.1 苗语影像的传播现状
        3.2.1.1 录像带传播方式为主流
        3.2.1.2 互联网传播方式逐渐兴起
        3.2.2 苗语影像的传播方式
        3.2.2.1 族群范围内的人际传播
        3.2.2.2 族群范围内的跨国传播
        3.2.3 苗语影像的传播内容
    3.3 苗语影像的使用
        3.3.1 苗语影像的使用方式
        3.3.1.1 个人使用
        3.3.1.2 集体观看
        3.3.2 苗语影像的使用动机
        3.3.2.1 娱乐与文化的需求
        3.3.2.2 民族语言的共享
        3.3.2.3 族群历史的追溯
        3.3.2.4 慰藉与归属感的寻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山苗语影像的特点及其在文山苗族社区中的作用
    4.1 苗语影像的特点
        4.1.1 族群自发生产
        4.1.2 使用苗族西部方言
        4.1.3 再现民族服饰
        4.1.4 族群内部流通
    4.2 苗语影像在文山苗族社区中的作用
        4.2.1 保存族群传统
        4.2.2 反思族群文化
        4.2.3 进行对外交流
        4.2.4 营造文化空间
        4.2.5 积累文化资本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山苗语影像对族群身份的建构
    5.1 苗语影像建构身份认同的内容:传统
        5.1.1 再现传统
        5.1.1.1 族群语言与族群服饰的再现
        5.1.1.2 族群集体记忆的再现
        5.1.1.3 节日与仪式的再现
        5.1.2 创造传统
    5.2 苗语影像建构身份认同的形式:时空
        5.2.1 时间塑造
        5.2.2 空间改造
    5.3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维度
        5.3.1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认知维度
        5.3.2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情感维度
        5.3.3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行为维度
    5.4 苗语影像建构的族群身份:杂合身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苗语影像的生产、传播、使用过程
        6.1.2 苗语影像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6.1.3 苗语影像与族群身份的关系
        6.1.4 对苗语影像未来发展的探讨和思考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田野调查期间部分图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在线音乐社区话语模式与情感氛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
    2.1 短文本情感分析
    2.2 话语模式研究
第三章 在线音乐社区短文本评论及用户特征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1 评论文本数据获取
    3.2 评论文本数据预处理
    3.3 在线音乐社区评论文本特征分析
第四章 在线音乐社区用户话语模式及整体氛围分析
    4.1 在线音乐社区不同特征用户群评论话语模式分析
        4.1.1 评论主体和评论客体特征分类
        4.1.2 不同特征用户群的评论话语模式模型构建
        4.1.3 不同年龄段用户群评论分析
        4.1.4 不同性别用户群评论分析
        4.1.5 不同地域用户群评论分析
    4.2 不同在线音乐社区评论整体氛围分析
        4.2.1 不同音乐社区评论词频与词性分析
        4.2.2 不同音乐社区评论引用歌手与歌词分析
        4.2.3 不同音乐社区活跃度与活跃时间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音乐社区评论文本的情感氛围分析
    5.1 基于LSTM模型的正负情感分类分析
        5.1.1 LSTM模型介绍
        5.1.2 正负情感分类模型设计
        5.1.3 正负情感分类实验结果和分析
    5.2 基于多分类机器学习算法的负面情感细分分析
        5.2.1 负面情感细分类模型的构建
        5.2.2 负面情感细分实验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5)“全动画”与“有限动画”模式中动作设计差异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介绍
    2.1 “全动画”概述
        2.1.1 “全动画”的产生与发展
        2.1.2 “全动画”的代表及其艺术风格
    2.2 “有限动画”概述
        2.2.1 “有限动画”的产生与发展
        2.2.2 “有限动画”的代表及其艺术风格
        2.2.3 动画动作设计概述
3 全动画与有限动画动作设计的差异
    3.1 动作表演基调的差异性
        3.1.1 “全动画”的柔软流畅
        3.1.2 “有限动画”的简洁明快
    3.2 动作描绘手法的差异性
        3.2.1 “全动画”主张时间轴系
        3.2.2 “有限动画”主张演算系
    3.3 动作幅度把握的差异性
        3.3.1 “全动画”热衷夸张,动作幅度大
        3.3.2 “有限动画”突出剧情,动作幅度小
    3.4 次要动作刻画的差异性
        3.4.1 “全动画”的细致处理
        3.4.2 “有限动画”的符号表达
    3.5 动作镜头调度的差异性
        3.5.1 “全动画”的固定式
        3.5.2 “有限动画”的花样式
4 全动画与有限动画动作设计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4.1 所面临的客观经济条件
        4.1.1 “全动画”的高投资
        4.1.2 “有限动画”的低成本
    4.2 动画创作理念
        4.2.1 “全动画”追求现实
        4.2.2 “有限动画”追求超越现实
    4.3 传播形式
        4.3.1 “全动画”影院银幕播放
        4.3.2 “有限动画”电视荧屏播放
5 数字时代下全动画与有限动画的动作设计
    5.1 数字时代下的“全动画”
        5.1.1 光学式运动捕捉
        5.1.2 动画智能线拍
    5.2 数字时代下的“有限动画”
        5.2.1 运动模型低面化
        5.2.2 表情动作贴图化
6 全动画与有限动画动作设计差异比较研究对国产动画的启示…
    6.1 动作细节缺失的改善
    6.2 企业投资成本的优化
    6.3 技术服务艺术的动作设计理念
    6.4 传统文化在动作设计中的传承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目的论指导下的绘本本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项目说明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一 研究综述
    1.1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绘本的翻译研究
        1.2.2 本地化视角下的绘本翻译研究
二 理论框架
    2.1 目的论
    2.2 目的论指导下的绘本本地化
三 案例分析
    3.1 目的论指导下形式层面的适应
        3.1.1 字体的选择及排版与绘本的视觉表现
        3.1.2 文本的长短和形态与绘本的信息传递
        3.1.3 图片、文字和读音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绘本的感受传达
    3.2 目的论指导下内容层面的创译
        3.2.1 目的论与绘本的娱乐性
        3.2.2 目的论与绘本的教育性
        3.2.3 目的论与绘本的艺术性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导演简介及《哈利·波特》魔幻电影概述
第一章 潜意识与《哈利·波特》电影魔幻主题的表达
    第一节 潜意识外化的精神世界塑造
        一、前意识、潜意识与有意识
        二、潜意识下精神世界的塑造
    第二节 “魔幻主义”的母题表达
        一、爱的母题表达
        二、英雄的母题表达
        三、死亡的母题表达
第二章 人格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要素的建立
    第一节 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人物形象的初步构成
        一、本我—压抑下的原始生命
        二、自我—理性化的本能意识
        三、超我—道德化的自我表达
    第二节 人格动力理论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潜在推动
        一、压抑“本我”设置悬念
        二、自我的现实求同引导叙事
        三、反能量作用发泄制造矛盾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对人性的心理叙事动机挖掘
        一、求同机制迫使人性驱向
        二、移置机制促进人性升华
第三章 梦的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创作表达
    第一节 梦与魔幻电影叙事形式的共同特性
        一、拥有精神层面对等
        二、需求物质环境相似
        三、设置愿望满足机制
    第二节 梦的工作解释电影叙事创作原理
        一、凝缩与电影的压缩叙事
        二、移置与电影隐意表达
        三、意象与电影视像转化
        四、润饰与电影故事塑造
    第三节 梦的隐意揭示电影隐喻叙事特点表达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魔幻电影中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精神层面剖析电影“乌托邦”的叙事价值
        一、导演的“白日梦”造就个性化叙事
        二、“自我”压抑魔法臆想造就真实情节结构
    第二节 精神分析对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价值
        一、受众与电影的梦幻性
        二、受众受性本能驱使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理论的演进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小学语文讲授教学法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讲授法正名
二、讲授教学法的新实践
    1. 突破教条主义, 多种教学法“精彩上映”
    2. 避免长篇大论, 讲授精练, 点到为止
    3. 讲授过程要精彩, 讲授不等于“僵受”

(9)神秘与荒诞的奇异果实 ——探究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哥特的概述
    2.1 哥特风格的产生与发展
    2.2 哥特风格的应用与特征
        2.2.1 哥特式文学
        2.2.2 哥特式建筑
        2.2.3 哥特式绘画
        2.2.4 哥特式服饰
        2.2.5 哥特式音乐
第3章 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目的
    3.1 对现实艺术化的影射
    3.2 满足观众观影需求
        3.2.1 审美需求
        3.2.2 猎奇心理
    3.3 从风格中衍生人文价值
        3.3.1 对童真的宣扬
        3.3.2 对死亡的思考
第4章 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表现
    4.1 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主题体现
        4.1.1 荒诞与超现实的结合
        4.1.2 崇高的死亡美学
        4.1.3 边缘化情结的深度刻画
    4.2 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风格特征
        4.2.1 表现主义的夸张风格
        4.2.2 哥特式怪诞风格
        4.2.3“邪典”的风格倾向
    4.3 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造型设置
        4.3.1 角色造型设计
        4.3.1.1 荒诞诡异的鬼怪形象
        4.3.1.2 沉默忧郁的人物形象
        4.3.2 场景设计
        4.3.2.1 神秘的古堡、墓地
        4.3.2.2 象征宗教的教堂
    4.4 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视听设置
        4.4.1 二元对立的色彩模式
        4.4.2 神秘冷静的镜头语言
        4.4.3 忧郁唯美的音乐元素
第5章 短片《雨夜》中的哥特风格
    5.1 短片《雨夜》的创作思路
    5.2 短片《雨夜》的故事梗概及文字剧本
    5.3 短片《雨夜》中哥特风格的表现
        5.3.1 暗色调为主场的光影色调的表现
        5.3.2 哥特式黑暗诡异的角色造型
        5.3.3 神秘冷静的镜头语言
        5.3.4 诡异音乐的气氛渲染
    5.4 哥特风格在短片《雨夜》中的主题升华
        5.4.1 哥特风格带来的荒诞美
        5.4.2 死亡主题的升华
        5.4.3 荒诞主题背后的人性回归
        5.4.4 对边缘化人群的关怀
    5.5 哥特风格对动画创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播学视域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方法
2 传播学相关理论阐释
    2.1 “把关人”理论
    2.2 “意见领袖”理论
    2.3 “议程设置”理论
    2.4 “刻板成见”理论
3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概论
    3.1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概念
    3.2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地位
    3.3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类型
    3.4 当前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存在的误区
        3.4.1 消费少儿
        3.4.2 过度娱乐
        3.4.3 文化缺失
        3.4.4 素养偏差
4 从“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理论看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4.1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界定
    4.2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意识
        4.2.1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把关人”角色定位的界定
        4.2.2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把关人”角色定位的责任意识
        4.2.3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把关人”角色定位的实施
    4.3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意见领袖”角色定位
        4.3.1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意见领袖”角色定位界定
        4.3.2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意见领袖”角色定位的实施
5 从“议程设置”理论看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内容
    5.1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内容议程设置的意义
    5.2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方法
        5.2.1 传播顺序的议程设置——重视栏目的编排
        5.2.2 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信息合理编排
        5.2.3 嘉宾的议程设置——你方唱罢我登场
6 从“刻板成见”理论看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传播策略
    6.1“刻板成见”在少儿节目中的体现
        6.1.1 少年儿童对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刻板成见
        6.1.2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递的信息对少年儿童刻板成见形成的影响
        6.1.3 刻板成见与少儿节目收视率和少儿节目发展的关系
    6.2 改变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刻板成见”的传播策略
        6.2.1 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刻板成见”
        6.2.2 改变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刻板成见”的传播策略
    6.3 改变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刻板成见”的传播策略
        6.3.1 受众对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刻板成见”
        6.3.2 改变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刻板成见”的传播策略
7 传播学视域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个案分析
    7.1 “把关人”理论下的传播效果个案分析
    7.2 “意见领袖”理论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个案分析
    7.3 “刻板成见”理论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个案分析
    7.4 “议程设置”理论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个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骑扫把的正确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2]直升机主减速器行星轮系连续振动分解及状态指数评估优化方法研究[D]. 张伦.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文山州苗族的影像生产与族群身份构[D]. 陈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在线音乐社区话语模式与情感氛围研究[D]. 王学成.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5]“全动画”与“有限动画”模式中动作设计差异性比较研究[D]. 王泽东.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6]目的论指导下的绘本本地化研究[D]. 贾杉杉. 南京大学, 2018(01)
  • [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研究[D]. 贾志燕.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8]小学语文讲授教学法新探[J]. 杨仙梅. 新课程(小学), 2017(10)
  • [9]神秘与荒诞的奇异果实 ——探究哥特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D]. 汪怡.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4)
  • [10]传播学视域下的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研究[D]. 王丽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骑扫帚的正确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