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川东隔挡式褶皱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位于华蓥山断裂东侧,区内分布多排NE、NNE走向的高陡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两翼不对称,缓翼地层倾角在20°~30°之间,陡翼地层倾角40°~70°或直立倒转,背斜之间为宽缓的向斜,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背斜紧闭,向斜宽缓,呈现典型的隔挡式褶皱样式。通过研究川东隔挡式褶皱的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可以为川东隔挡式褶皱地质资料的解释以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主要以基础地质资料、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等为基础,运用平衡剖面技术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川东隔挡式褶皱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认识如下:川东隔挡式褶皱盖层中发育三套滑脱层,滑脱层上下地层构造变形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三个构造变形层:(1)下构造变形层层是寒武系下统及其下伏地层,地层未卷入变形,构造简单;(2)中部构造变形层为寒武系高台组膏盐岩到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岩,变形主要集中在该构造层,构造变形复杂,断层极发育;(3)上构造变形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以上地层,该构造层断层发育少,仅在局部地区发育小规模断裂,背斜高陡甚至地层倒转。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加里东到海西期的拉张,印支期褶皱雏形,燕山期强烈变形,喜马拉雅期褶皱改造定型四个阶段。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带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期拉张作用,后期受到多期次的挤压作用。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带遭受挤压作用在褶皱变形初期滑脱层上覆地层发育滑脱褶皱,伴随积压量的增加,褶皱翼部滑脱层中发育断层,浅层断裂上盘发育断展褶皱,背斜北西翼缓,南东翼陡,造成背斜轴面西倾,形成现今构造特征。川东隔挡式褶皱盖层内存在的多套滑脱层是控制构造变化的主要因素,滑脱层的埋深控制上部构造样式,埋深较浅的滑脱层其上覆盖层中发育隔挡式褶皱。隔挡式褶皱轴面西倾可能与华蓥山断裂西侧川中块体的阻挡有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川东地区研究现状
  •     1.2.2 断层相关褶皱研究方法现状
  •     1.2.3 滑脱层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研究
  •     1.3.2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演化研究
  •     1.3.3 川东隔挡式褶皱成因机制研究
  •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四川盆地构造划分
  •     2.1.1 川西北坳陷区
  •     2.1.2 川中低缓隆起带
  •     2.1.3 川东南高褶区
  •   2.2 盆地内主要深大断裂
  •   2.3 盆地演化
  •   2.4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4.1 区域地层
  •     2.4.2 区域滑脱层
  • 第3章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
  •   3.1 构造分层
  •   3.2 构造形态特征
  •     3.2.1 铁山背斜
  •     3.2.2 蒲包山背斜
  •     3.2.3 七里峡背斜
  •     3.2.4 大天池背斜
  •     3.2.5 南门场背斜
  •     3.2.6 黄泥堂背斜
  •     3.2.7 云安场背斜
  •   3.3 小结
  • 第4章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演化
  •   4.1 平衡剖面技术
  •     4.1.1 理论基础
  •     4.1.2 平衡剖面的几何学法则
  •   4.2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演化
  •   4.3 蒲包山背斜构造演化
  • 第5章 川东隔挡式褶皱成因机制研究
  •   5.1 构造物理模拟
  •     5.1.1 相似性原则
  •     5.1.2 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   5.2 物理模拟实验
  •     5.2.1 实验一
  •     5.2.2 实验二
  •     5.2.3 实验三
  •     5.2.4 实验四
  •   5.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修辉

    导师: 李忠权

    关键词: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构造物理模拟,成因机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 P618.13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843

    总页数: 75

    文件大小: 15796K

    下载量: 232

    相关论文文献

    • [1].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2].浅谈褶皱构造对煤矿瓦斯灾害的影响[J]. 山东煤炭科技 2015(01)
    • [3].新余良山铁矿矿区褶皱构造规律与生产实践初探[J]. 江西冶金 2008(01)
    • [4].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床冲断-褶皱构造的地震勘探证据及意义[J]. 地学前缘 2012(04)
    • [5].川西南地区多重褶皱构造遥感解译[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20)
    • [6].褶皱构造对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分析[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9(03)
    • [7].褶皱构造与地下水富集的内在联系[J]. 东北水利水电 2012(04)
    • [8].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01)
    • [9].褶皱构造对岩溶泉发育的控制作用——以贵州威宁地区为例[J]. 地下水 2009(06)
    • [10].桃江县响涛源锰矿区褶皱构造特征分析及其实际意义[J]. 国土资源导刊 2018(01)
    • [11].福建省龙永煤田坑柄西井田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及其意义[J]. 能源与环境 2012(01)
    • [12].卫宁北山晚古生代褶皱构造特征[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02)
    • [13].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基本地震构造特征与潜在震源划分问题[J]. 震灾防御技术 2008(02)
    • [14].褶皱富水构造的成生机制与地下水赋集的内在联系[J]. 地下水 2012(04)
    • [15].褶皱构造对采煤沉陷的数值试验分析[J]. 江西煤炭科技 2016(03)
    • [16].褶皱正交剖面的计算机辅助编绘[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0)
    • [17].褶皱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分析[J]. 煤炭经济研究 2010(11)
    • [18].褶皱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3)
    • [19].凤凰山矿综采面过褶皱构造技术研究与实践[J]. 煤炭与化工 2013(08)
    • [20].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J]. 煤矿安全 2008(05)
    • [21].褶皱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06)
    • [22].滇东北乐红铅锌矿区成矿构造体系分析[J]. 矿物学报 2015(S1)
    • [23].灵山之思[J]. 躬耕 2011(12)
    • [24].褶皱构造对深井采动应力演化的控制规律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2)
    • [25].内蒙古变质岩及火山岩区找矿分析[J]. 轻工科技 2018(06)
    • [26].煤矿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机制[J]. 煤炭学报 2017(01)
    • [27].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J]. 中国地质 2011(02)
    • [28].基于曲梁理论的褶皱构造中覆岩变形与应力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9(04)
    • [29].基于褶皱中和面的煤层气藏类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1)
    • [30].倾斜巷道软岩褶皱构造区喷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技术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08)

    标签:;  ;  ;  ;  ;  

    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