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遥感制图技术研究与应用

海岸带遥感制图技术研究与应用

顾燕[1]2004年在《海岸带遥感制图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岸带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带,海岸带专题地图能够详细表示出海岸带的特性,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岸图的需求日益增加。遥感制图已成为目前获得海岸带同步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从海岸带遥感制图流程中的数据源综合应用、制图要素选择、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方法叁方面对海岸带遥感制图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综合应用多种数据源能为海岸带遥感制图提供更有效、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2,由于海岸带特殊的自然条件,海岸带遥感制图的地图投影、坐标系和比例尺等数学要素也有其特殊性。 3,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岸带几何校正方法——SCL方法(海堤控制线几何校正法),它选择海堤作为控制线对海岸带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小图像的海域部分误差,并基本消除了图像纵坐标上的误差传递,扩大了校正结果图像的应用范畴。 4,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作为用于以后海岸带遥感制图,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够为海岸带的资源调查与研究开发提供更为精确的遥感影像资料,促进海岸带遥感制图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侯西勇, 邸向红, 侯婉, 吴莉, 刘静[2]2018年在《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及精度评价》文中提出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是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而制图精度方面的评价信息则决定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传播性。本文概述2000、2005、2010和2015年多时相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的数据源和技术方法,针对2010年和2015年制图结果,基于Google Earth高分影像通过目视判读获得精度评价所需的参考数据,进而建立混淆矩阵并评估制图的精度。结果表明:(1) 2010和2015年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5.15%和93.98%,Kappa系数分别为0.9357和0.9229,表明2个时相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总体较好;(2)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水平存在较为显着的区域差异,2010年时相江苏沿海区域的精度最高,2015年时相津冀沿海区域、上海市、海南省和台湾省的精度均比较高,2个时相均以福建省沿海区域的精度最低;(3)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水平存在显着的类型差异,总体上,耕地、林地、草地和滨海湿地的分类精度较高,而建设用地、内陆水体和人工咸水湿地的分类精度则相对较低,未利用土地则是错分最严重的类型;(4)耕地与林地之间、建设用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误分比较显着,内陆水体容易被错分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人工咸水湿地容易被误分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容易被误分为耕地,这些都是未来时期数据持续更新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有望为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单倩倩[3]2016年在《遥感技术在某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大陆和海洋的海岸线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类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地质问题十分严重的区域.通过遥感手段记录随着时间的变化,海岸线的变化,并对结果解释,根据需要提供特殊的提取信息,对海岸带的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复杂的海岸带地质调查.

许小燕, 张鹰, 黄青[4]2008年在《遥感影像的海岸带信息提取——以赣榆县海头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赣榆县海头镇海岸带为研究区域,详细分析了利用研究区遥感影像制作908专项工作底图和利用影像底图进行海岸带线性特征以及植被信息提取,阐述了遥感技术在遥感制图中的应用,并对遥感技术在江苏海岸带信息提取方面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牛振国, 宫鹏, 程晓, 虢建宏, 王琳[5]2009年在《中国湿地初步遥感制图及相关地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999~2002年累积的597幅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同时结合全国高程、土壤、土地利用和Google Earth数据,对全国9ha以上的水面、沼泽等湿地进行了初步遥感制图.在此基础上,利用1km分辨率的全国地形高程数据,1:100万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和1:400万的气候区划数据对湿地分布进行了相关地理特征分析.本次湿地遥感制图得到全国湿地总面积为359478km2,其中内陆湿地占339353km2,非农田人工湿地占2786km2,滨海湿地面积为17609km2.与我国先期的湿地调查统计数据对比,表明除由于制图标准和调查规范不一致引起的差异外,本次制图结果较可信,且更客观、快速和经济.与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沼泽湿地、海涂资源和《中国沼泽志》记录的沼泽等数据的对比表明,专门针对湿地的制图和定期变化监测十分必要.分析表明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和2600~5000m的区域,93%的湿地分布在3o以内的坡度.湿地中,除水面外,淋溶土、水成土和半水成土占了35.33%.全国湿地土壤碳储量大约为3.67Pg.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高寒气候区、湿润区,湿地分布更多地与年干燥度有关.湿地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草甸(23.95%)、草原(11.18%)和栽培植被(22.39%)等,沼泽植被仅占湿地面积的4.59%.

艾金泉[6]2018年在《基于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的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面临湿地面积萎缩、外来种入侵、环境污染以及海岸侵蚀等诸多退化风险,但实际应用中常常由于缺乏高质量长期连续的湿地变化监测资料,严重制约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这对长远的湿地生态修复策略制定、湿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效果评估、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遥感数据可获取能力的不断提高,基于高质量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过程、规律、机制及其生态效应成为可能。本文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针对已有湿地产品存在的时空不连续、一致性差、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面向典型河口海岸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的遥感监测新方法,开展了高质量长时间序列的长江河口湿地的遥感制图和变化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分析并探索了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长期演变过程、特征与驱动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制图框架的长江河口长时间序列湿地遥感产品生产方法。该框架集成了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方法、updating与backdating方法、物候规律等最新遥感分类技术,不但能够较好地平衡湿地产品生产中的精度和效率问题,并且可构建一致性高质量的长时间年际序列湿地产品。利用本文的方法制成的1985—2016年长江河口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产品、群落尺度的滨海湿地产品和内陆水体湿地产品的总体精度均高于80%,结果较客观可信,为下一步的湿地变化分析奠定了基础。(2)基于生成的长时间年际序列湿地遥感产品,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过程、格局和趋势,并有效监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突变过程和渐变过程,这是二时相或稀疏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通常无法实现的。1985—2016年期间,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显着的时空变化。总体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土着种湿地和裸潮滩的面积均呈显着下降趋势,而外来物种湿地的面积占比大幅度上升;养殖水体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非养殖水体在前20年基本稳定,后10年略有增长。(3)基于“当量因子法”评估了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长期演变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城市化对其的影响。长江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体下降幅度约12%,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ESV下降幅度显着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约为20%。(4)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气候变化、入海泥沙通量减少、城市化、大规模围垦和外来种引入是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的驱动因子对于不同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度不同,围垦、外来物种引入和入海泥沙通量减少是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启东岸滩湿地长期演变最为显着的影响因子,而入海泥沙通量变化和外来物种引入是九段沙湿地演变最为显着的影响因子,需要分区管理和实施合适的生态修复措施。

赵健, 滕惠忠, 申家双[7]2018年在《海岸带遥感影像与海图融合显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海岸带遥感影像和海图综合显示问题展开研究,以Osg Earth数字地球平台为基础,将遥感影像和电子海图分别以瓦片服务形式进行加载,通过GPU对数据瓦片进行着色处理,在终端进行数据迭加实现融合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提供浮雕、黑白、透明度迭加等显示效果,为海岸带遥感影像与海图综合可视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高雷[8]2009年在《高分辨率遥感支持下的粤东海岸带调查与养殖开发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带。珠江口周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经历着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各项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围填海成为一种既可以拓展土地空间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策制约的良方。海水养殖是围填海应用的主要途径,是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滨海土地利用的一个主要类型。本文借助遥感和GIS技术研究粤东地区围填海开发利用现状和珠江口养殖区时空变化分析。利用2005年的SPOT5数据、1:10000和1:50000地形图、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该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解译、提取研究区的围填海信息,并根据珠江口叁个时相的多源遥感信息与常规调查数据予以系统化分类和空间精度的一致化处理,挖掘提取了相同空间尺度和精度的养殖信息;并引入多个模型对养殖区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所选的SPOT5数据进行正射校正,然后进行数据融合试验,在对比了HIS变换、Brovey融合、主成分分析法、乘积法、FUSE变换法以及PANSHARP融合法效果之后,最后选用PANSHARP融合法对SPOT5的多光谱波段和高分辨率波段进行数据融合处理。(2)对来源于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不同分类系统、不同解译精度的多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一致化处理,主要包括空间属性的一致化处理和空间精度的一致化处理。(3)从80年代到2005年的20年间粤东地区围填海面积共增加478.29k km~2,其中58%的围填海用于发展养殖业。揭示了该区围填海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围填海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4)对珠江口地区开展更精细尺度下的养殖区识别和统计分析,得到量化结果,养殖区面积从1995年的125.49km~2增加到2005年的345.20 km~2,是1985年的2.75倍,1985-1995年的养殖区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4.30%,1995年以后面积年均增长率下降到1.32%;1985-2005年的20年间养殖区破碎度在逐渐的增加由1985年的0.000015增加到2005年的0.002824;20年间珠江口各市养殖面积变化呈现区域性差异:养殖区分布重心整体向西北迁移。

夏娟, 丁贤荣, 康彦彦, 葛小平, 潘进[9]2014年在《辐射沙脊群地貌遥感制图》文中指出江苏省苏北岸外辐射沙脊群是由潮流沙脊组成的大型砂质堆积体,其海区水动力环境及地质地貌复杂多变,难以开展实地调查。根据遥感图像反映的色调、纹理信息,结合实测地形数据以及历史海图、历史地貌图等,进行了辐射沙脊群地貌遥感制图,并对辐射沙脊群地貌进行了空间特征分析。利用遥感图像绘制辐射沙脊群地貌图,对研究辐射沙脊群的地貌结构及辐射沙脊群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都能提供切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田庆久, 王晶晶, 杜心栋[10]2007年在《江苏近海岸水深遥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海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实测水深数据和水体光谱测量与分析,发现对应TM3和TM4波段的水体光谱反射率对水深信息敏感,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61和-0.694。结合多光谱遥感信息传输方程所推导出的水深信息对数反演模式,针对本研究区TM4和TM3波段数据所建立的水深预测模式的复相关系数R2为0.4793,对0—15m水深,预测水深和实测水深之间拟合较好。利用TM5波段反射率、出露沙洲反射率以及海水反射率的差异,通过建立掩膜图像,可较有效地对TM遥感图像进行水陆分离,提取TM图像中海水部分,进一步可通过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绘制每隔5m的TM水深遥感制图、等深线图。随着高空间、高光谱、高辐射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对浅海水域的水深和水下地形进行遥感探测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将会不断地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海岸带遥感制图技术研究与应用[D]. 顾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及精度评价[J]. 侯西勇, 邸向红, 侯婉, 吴莉, 刘静.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3]. 遥感技术在某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 单倩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 遥感影像的海岸带信息提取——以赣榆县海头镇为例[J]. 许小燕, 张鹰, 黄青. 海洋通报. 2008

[5]. 中国湿地初步遥感制图及相关地理特征分析[J]. 牛振国, 宫鹏, 程晓, 虢建宏, 王琳.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6]. 基于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的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长期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D]. 艾金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7]. 海岸带遥感影像与海图融合显示技术研究[J]. 赵健, 滕惠忠, 申家双. 海洋测绘. 2018

[8]. 高分辨率遥感支持下的粤东海岸带调查与养殖开发变化分析[D]. 高雷. 山东科技大学. 2009

[9]. 辐射沙脊群地貌遥感制图[J]. 夏娟, 丁贤荣, 康彦彦, 葛小平, 潘进. 国土资源遥感. 2014

[10]. 江苏近海岸水深遥感研究[J]. 田庆久, 王晶晶, 杜心栋. 遥感学报. 2007

标签:;  ;  ;  ;  ;  

海岸带遥感制图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