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邵帅,崔光华,周旭,高钟镐,黄伟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邵帅,崔光华,周旭,高钟镐,黄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粒,质粒基因,中心组合设计,壳聚糖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文献综述

邵帅,崔光华,周旭,高钟镐,黄伟[1](2014)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转染制备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转染制备区域。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质粒基因的壳聚糖纳米粒,选择壳聚糖浓度和质粒基因浓度作为实验考察因素,应用两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设计优化最佳转染制备区域,优化指标选择平均粒径和基因转染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通过动态光散射和电泳光散射技术分别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考察质粒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质粒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纳米粒的转染效率。结果成功优化了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转染制备区域。优选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大多呈球形,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7.6 nm,粒径多分散系数为0.241,表明粒径分布较窄。纳米粒zeta电位为+22.4 m V,表明纳米粒表面带有正电荷,可以增加纳米粒混悬液的稳定性。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质粒基因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没有遭到破坏。纳米粒的细胞转染效率比较高,能够高效地将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基因表达产生绿色荧光蛋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在优化的制备区域内制备的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转染性能比较理想。(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张千,胡迎春,都泓莲,邓存良[2](2013)在《载基因PGenesil-TGF-β1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负载重组质粒PGenesil-TGF-β1的壳聚糖纳米粒,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和性能特点。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PGenesil-TGF-β1(报告基因)纳米微粒体,通过投射电镜测定其形态、粒径;采用全光谱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复合物的包封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纳米粒载体与质粒的结合能力;DNase I消化实验观察壳聚糖纳米粒保护质粒抵抗核酸酶的能力。制备的壳聚糖-PGenesil-TGF-β1纳米粒均呈球形,微粒直径在100~200 nm之间,平均约(127.37±19.75)nm;其包封率为(94.38±0.45)%;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能通过静电作用有效结合质粒,将其包裹在内;DNase I消化实验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保护质粒免受核酸酶的降解。用复凝聚法成功制得壳聚糖-PGenesil-TGF-β1纳米粒,为后续研究基因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王一伊,刘培峰,杜晶,李凤华,段友容[3](2012)在《抗HER2抗体修饰的聚乙二醇化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接枝壳聚糖(CS)为载体制备载小干扰RNA(siRNA)的纳米粒,并用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anti-HER2)进行表面修饰。扫描电镜观察到所得纳米粒的形态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60±2.4)nm,平均电位(23.5±1.7)mV,包封率为(64.2±1.6)%。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制品在初始12 h内(突释阶段)的累积释放率为14%~18%,144 h时累积释放率约70%。体外细胞试验表明,表面经anti-HER2修饰的纳米粒对SKBR-3乳腺癌细胞无明显毒性,提示其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安全性较高、毒性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李艳红[4](2011)在《载淋球菌PorB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制备淋球菌porB基因缓释微球,通过鼻黏膜途径及肌注途径免疫BALB/c小鼠,分析其免疫活性,探讨其能否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淋球菌DNA疫苗载体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CS-pcDNA3.1(-)/porB微球,分别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微球形态、大小、zeta电位;核酸酶研究其保护性; DNA电泳阻滞分析CS-pcDNA3.1(-)/porB纳米粒结合能力;释放实验评价CS-pcDNA3.1(-) /porB的稳定性;用MTT法评价CS-pcDNA3.1(-)/porB的细胞毒性高低。将壳聚糖-pcDNA3.1(-)/porB纳米粒和裸质粒pcDNA3.1(-)/porB纳米粒通过鼻饲和肌注途径免疫雌性BALB/c小鼠,ELISA法测定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1)壳聚糖与pcDNA3.1(-)/porB质粒形成稳定的微球,包封率大于90%,多数成球形,直径在100-300nm之间。(2)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抵抗核酸酶的降解作用,4℃保存45d,壳聚糖纳米粒仍能较稳定地和porB质粒结合。MTT毒性试验证明壳聚糖-pcDNA3.1(-)/porB纳米粒在高剂量才出现低细胞毒性。(3) CS-pcDNA3.1(-)/porB与裸质粒pcDNA3.1(-)/porB组通过鼻黏膜免疫及肌肉注射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CS-pcDNA3.1(-)/porB诱导的血清特异性IgG和生殖道灌洗液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随免疫时间呈上升趋势,与裸质粒pcDNA3.1(-)/porB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同时CS-pcDNA3.1(-)/porB鼻饲和肌注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后,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和IL-4含量明显升高,与裸质粒pcDNA3.1(-)/porB组、PBS和壳聚糖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分别为1.54±0.28和1.63±0.27)明显高于裸质粒pcDNA3.1(-)/porB组、壳聚糖组和PBS组(P< 0.05 );鼻饲途径的CS-pcDNA3.1(-)/porB组、裸质粒pcDNA3.1(-)/porB组血清IgG亚类IgG2a/IgG1比值分别为1.441、1.745 ,肌注途径的CS-pcDNA3.1(-)/porB组、裸质粒pcDNA3.1(-)/porB组血清IgG亚类IgG2a/IgG1比值分别为1.387、1.761。结论:(1) porB基因可与壳聚糖形成稳定的缓释微球,并能在293T细胞内表达;(2)壳聚糖纳米粒能增强pcDNA3.1(-)/porB核酸疫苗的鼻饲及肌注免疫效果;(3) pcDNA3.1(-)/porB核酸疫苗主要诱导Th1型倾向性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1-05-01)

曾文胜,张阳德[5](2011)在《载基因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乙二醇(CS-PEG)载基因纳米粒,并对其体外的相关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用接枝共聚法制备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通过其形态、粒径、ζ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和基因保护实验考察其理化特性以及基因转染效果;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Mcl-1 siRNA质粒后肝癌细胞中Mcl-1的表达。结果 CS-PEG纳米粒粒径为(68.9±12.3)nm,ζ电位为(32.0±6.4)mV;载基因纳米粒粒径为(111.4±16.9)nm,ζ电位为(7.5±6.4)mV,包封率为(86.8±9.7)%,载药量为(31.2±5.3)%,对基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载基因纳米粒的最大转染效率为转染后72 h的(81.39±3.57)%,强于脂质体组且持续作用时间长(P<0.05);对肝癌细胞中Mcl-1的表达明显抑制。结论制备出低细胞毒性的CS-PEG纳米载体,载基因后粒径小,带正电荷,有很好的基因保护功能、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能高效率转染至细胞并有效抑制肝癌细胞中Mcl-1的表达,降低癌细胞的生存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曹斌[6](2010)在《载幽门螺杆菌Lpp20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黏膜免疫小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包裹幽门螺杆菌脂蛋白Lpp20基因的壳聚糖纳米粒,通过黏膜途径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壳聚糖纳米粒作为H. pylori DNA疫苗载体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幽门螺杆菌脂蛋白Lpp20基因的壳聚糖(CS)纳米粒,用凝胶阻滞实验分析壳聚糖和DNA的结合能力;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的形态和大小;用纳米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粒包封率;释放实验评价CS / DNA NPs的稳定性;用DNaseI消化实验观察CS /DNA NPs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用MTT法评价CS /DNA NPs细胞毒性。将裸质粒pcDNA3.1(+)/Lpp20和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通过黏膜免疫(滴鼻和口服)雌性BALB/c小鼠,测定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G和肠黏膜sIgA水平,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水平,MTT比色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免疫组化法检测Lpp20蛋白在小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凝胶阻滞分析结果表明质粒DNA与壳聚糖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完全结合,包封率大于90%。(2)制备的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多成球形,粒径分布150-300nm,Zeta电位约为13.4mV。(3)壳聚糖对质粒DNA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抵抗核酸酶降解。稳定性试验表明,4℃保存60d,壳聚糖纳米粒仍能较稳定地包裹Lpp20。MTT法证明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在高浓度才出现低细胞毒性。(4)裸质粒pcDNA3.1(+)/Lpp20与CS/DNA NPs通过黏膜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CS/DNA NPs滴鼻和口服免疫组诱导的抗体明显升高,与裸质粒pcDNA3.1(+)/Lpp20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CS/DNA NPs滴鼻和口服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明显升高,与裸质粒pcDNA3.1(+)/Lpp20组、壳聚糖和PBS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且壳聚糖纳米粒滴鼻免疫组高于口服组,差异也具有显着性(P<0.05);CS/DNA NPs滴鼻和口服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刺激指数(分别为1.466±0.29和1.169±0.17)明显高于裸质粒pcDNA3.1(+)/Lpp20组(0.788±0.11)、壳聚糖组(0.473±0.09)和PBS组(0.442±0.12)(P<0.01),且纳米粒滴鼻免疫组刺激指数高于口服组(P<0.05)。结论:(1)成功构建了包裹幽门螺杆菌脂蛋白Lpp20基因壳聚糖纳米粒;(2)壳聚糖纳米粒能增强pcDNA3.1(+)/Lpp20核酸疫苗的黏膜免疫(滴鼻和口服免疫)效果;(3)载Lpp20基因壳聚糖纳米粒滴鼻免疫比口服免疫能诱导更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0-05-01)

王怡婷,沃恩康[7](2008)在《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免疫增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无毒等特点,因而成为基因治疗载体研究的热点。目的:将壳聚糖包载含戊型肝炎主要抗原表位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pcHEV23,制备成壳聚糖-pcHEV23纳米粒,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增强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8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将等浓度pcHEV23分别与质量浓度为1.4,0.7,0.4,0g/L的壳聚糖按1∶1体积比混合,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高)-pcHEV23、壳聚糖(中)-pcHEV23、壳聚糖(低)-pcHEV23、空白壳聚糖等4种纳米颗粒。方法:以空质粒pcDNA3、空白壳聚糖纳米粒、质粒pcHEV23为对照组,壳聚糖(高)-pcHEV23、壳聚糖(中)-pcHEV23、壳聚糖(低)-pcHEV23为实验组,进行免疫小鼠,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免疫后2周断尾取血,并于末次断尾采血后进行眼球摘除取血。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包封率、抵抗核酸酶降解能力;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后血清中HEVIgG抗体产生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粒径170~470nm,对质粒pcHEV23的包封率均>95%,能有效抵抗核酸酶降解,起到保护pcHEV23的作用。免疫实验表明壳聚糖-pcHEV23纳米粒可上调小鼠血清HEVIgG抗体水平,并显着提高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论:壳聚糖能高效装载外源基因pcHEV23,保护其免受核酸酶的降解,有效提高小鼠细胞免疫水平,显示出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作为基因载体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45期)

王怡婷,沃恩康[8](2008)在《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CS)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可降解的天然碱性阳离子聚多糖。作为基因载体它能提高DNA的生物利用度,保护DNA免受体内核酸酶降解,增强缓释控释效果。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包载外源质粒DNA,制备成含戊型肝炎病毒主要抗原表位基因片段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1-01)

赵惠萍,马瑜,边云飞,高奋,何军华[9](2008)在《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连接上质粒,研究壳聚糖纳米粒的特性及其对DNA的结合及保护能力。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用喷金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了解粒径的分布与形态;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连接上pGenesil-1质粒(报告基因);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壳聚糖纳米载体与质粒DNA的结合能力,及不同pH值的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DNA的结合能力;并通过DnaseⅠ消化壳聚糖纳米-质粒结合物以观察壳聚糖纳米载体对质粒的保护作用。结果喷金扫描电镜检测证实壳聚糖纳米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平均直径为5nm;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载体pGenesil-1质粒;不同pH值的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的保护作用不同,当pH值<7时壳聚糖纳米载体能100%结合质粒;DnaseⅠ消化试验证实壳聚糖纳米载体对质粒DNA有保护作用。结论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粒径较小、均匀的壳聚糖纳米粒,并且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连接上质粒并对其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08年10期)

刘振华,吴芳,吕娟丽,鲁燕侠,仲华[10](2008)在《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壳聚糖栽基因纳米粒,并对其体外相关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用纳米粒度仪测量粒度分布,分散性和Zeta电位;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的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用凝胶阻滞分析和电性结合分析对载药方式进行初步推测。结果:所制备的载基因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多呈球形,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63.2 nm,粒径分布较窄,多分散度为0.213,Zeta电位为19.8 mV;包封率大于90%,载药量约30%;凝胶阻滞和电性结合分析结果表明,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的寡核苷酸链(CPG-ODN)与壳聚糖分子间可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完全结合。结论:采用复凝聚法可制备粒度分布均匀,形态规则,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电性结合作用是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载药的主要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08年08期)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负载重组质粒PGenesil-TGF-β1的壳聚糖纳米粒,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和性能特点。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PGenesil-TGF-β1(报告基因)纳米微粒体,通过投射电镜测定其形态、粒径;采用全光谱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复合物的包封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纳米粒载体与质粒的结合能力;DNase I消化实验观察壳聚糖纳米粒保护质粒抵抗核酸酶的能力。制备的壳聚糖-PGenesil-TGF-β1纳米粒均呈球形,微粒直径在100~200 nm之间,平均约(127.37±19.75)nm;其包封率为(94.38±0.45)%;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能通过静电作用有效结合质粒,将其包裹在内;DNase I消化实验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保护质粒免受核酸酶的降解。用复凝聚法成功制得壳聚糖-PGenesil-TGF-β1纳米粒,为后续研究基因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参考文献

[1].邵帅,崔光华,周旭,高钟镐,黄伟.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转染制备区域[J].药学实践杂志.2014

[2].张千,胡迎春,都泓莲,邓存良.载基因PGenesil-TGF-β1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3

[3].王一伊,刘培峰,杜晶,李凤华,段友容.抗HER2抗体修饰的聚乙二醇化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

[4].李艳红.载淋球菌PorB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D].南华大学.2011

[5].曾文胜,张阳德.载基因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

[6].曹斌.载幽门螺杆菌Lpp20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黏膜免疫小鼠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0

[7].王怡婷,沃恩康.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免疫增强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8].王怡婷,沃恩康.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初步研究[C].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2008

[9].赵惠萍,马瑜,边云飞,高奋,何军华.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

[10].刘振华,吴芳,吕娟丽,鲁燕侠,仲华.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J].中国药师.2008

标签:;  ;  ;  ;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论文-邵帅,崔光华,周旭,高钟镐,黄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