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受体论文_卜欣欣,顾敏,刘秀梵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病毒,蛋白,血凝素,细胞系,细胞,冠状病毒。

病毒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卜欣欣,顾敏,刘秀梵[1](2019)在《H7N9亚型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3年以来,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种属屏障在人群中已引起了至少5波流行高峰。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该型病毒尚不能在人际间高效传播,但如果病毒结合α-2,6唾液酸受体的能力获得进一步增强,其引发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将可能更加严重。因此,本文从H7N9流感病毒表面主要纤突糖蛋白血凝素(HA)的结构、宿主唾液酸受体的分布、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影响因素与检测方法等方面,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疫情预警及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21期)

徐怀英,刘星丽,秦春芝,王友令,亓丽红[2](2019)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受体及其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科γ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多个临床致病型。位于冠状病毒囊膜上的纤突蛋白(S)是病毒组织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S1蛋白上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α和β属多种冠状病毒纤突蛋白(S)与宿主受体相互作用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清楚,目前IBV受体及受体结合域是研究的热点。论文就近几年来IBV 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受体多样性、S1蛋白变异对RBD的影响及S2蛋白对IBV细胞嗜性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揭示其致病机制,研制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及诊断制剂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侯玉珍,龙艳,郭伦爱,陈俊锐,张绪富[3](2019)在《P[9]轮状病毒受体结合特征及其人群抗体水平与HBGA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表达P[9]轮状病毒(rotaviruses,RV)GST-VP8*蛋白,研究其与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受体的结合方式。了解广东省汕尾市人群P[9]RV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分析其与HBGA受体的相关性。方法构建pGEX-4T-1-VP8*重组质粒,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VP8*蛋白,目的蛋白经Western bolt确定其特异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GST-VP8*蛋白与唾液HBGA受体结合方式。利用VP8*蛋白检测广东省汕尾市人群P[9]RV抗体,并检测该人群HBGA受体表型,分析P[9]RV抗体与HBGA的相关性。结果成功表达了P[9]RV VP8*蛋白,并发现其与A型分泌型HBGA受体特异结合,不结合B、O型分泌型及非分泌型HBGA受体。A型、Le~(b+)/Le~(y+)和分泌型HBGA个体配对的血清中P[9]RV特异性IgG阳性率明显较高。结论 P[9]RV识别A型分泌型HBGA受体,这将有助于理解RV的流行病学,为RV进一步防控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冬敏,韩凯凯,刘青涛,黄欣梅,杨婧[4](2019)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坦布苏病毒受体蛋白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拓展对坦布苏病毒受体的认知,为研究其在鸭体内的感染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取9日龄SPF鸭胚制备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提取DEF膜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筛选出DEF膜蛋白中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的蛋白,经病毒辅覆蛋白结合分析(VOPBA)验证后通过LC-MSMS质谱分析进行鉴定;同时人工合成鸭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序列的开放阅读框(1905 bp),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SP70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鸭HSP70血清,与DEF细胞共孵育后接种坦布苏病毒,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DEF膜蛋白中分子量约70 kD的蛋白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经LC-MSMS质谱分析和序列比对可确定该蛋白即为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重组质粒pET32aHSP70的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4 h后,SDS-PAGE检测发现在分子量约85 kD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获得的重组鸭HSP70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标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重组鸭HSP70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抗鸭HSP70血清可封闭DEF细胞上的HSP70,而竞争性抑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结论】HSP70是坦布苏病毒感染DEF细胞的受体,可作为新的靶点用于抗坦布苏病毒药物设计。(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侃侃,张成,王元红,殷冬冬,俞赵荣[5](2018)在《稳定表达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Nectin-4的MDBK细胞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是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的病原。Nectin-4为PPRV感染宿主上皮细胞的受体。本研究采用合成的Nectin-4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LOV-eGFP-Nectin-4。将该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pSPAX2和外膜质粒pMD2.G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逆转录病毒样颗粒。为了构建稳定表达PPRV受体Nectin-4的MDBK (Madin-Darby bovine kidney)细胞系,将含有逆转录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培养上清液感染MDBK细胞,利用嘌呤霉素筛选、纯化,获得了稳定表达Nectin-4蛋白的MDBK细胞,将其命名为MDBK-Nectin-4。pLOV-eGFP-Nectin-4、p SPAX2和pMD2.G叁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结果表明,慢病毒成功包装。嘌呤霉素对MDBK细胞最小致死浓度检测结果表明,1μg/mL的嘌呤霉素为最佳的筛选工作浓度。RT-PCR检测结果表明,Nectin-4基因能够在MDBK-Nectin-4细胞中转录成mRNA。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ectin-4在MDBK-Nectin-4细胞中能够稳定表达。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结果表明,表达的Nectin-4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构建的MDBK-Nectin-4细胞系在连续传代至20代,仍然能够稳定表达Nectin-4蛋白,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PPRV分别感染MDBK细胞与MDBK-Nectin-4细胞系,后者较于前者能够更快地出现细胞病变。该细胞系的建立为深入研究PPRV与受体Nectin-4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快速地分离PPRV提供了实验材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崔莹[6](2018)在《大熊猫犬瘟热病毒受体(SLAM/CD150)转基因小鼠的制备、鉴定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CDV的感染宿主范围不断扩大,曾造成7只大熊猫感染死亡,被认为是“头号杀手”,给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不适合开展大规模、风险系数大的动物实验,急需建立一种能够从某种程度上代替大熊猫用于科学研究的小鼠疾病模型。CD150是CDV与宿主细胞相互识别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细胞表面分子。本课题基于转基因技术成功制备了表达大熊猫CD150的转基因小鼠,并对该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及表型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将大熊猫源CDV分离株接种转基因小鼠建立感染动物模型。构建一种表达大熊猫CD150分子的转基因小鼠可为CDV感染大熊猫的相关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发工作提供一种可靠的小动物模型。第一部分:大熊猫CD150转基因小鼠的制备与鉴定。本研究将携有大熊猫CD150基因的重组质粒(pIRES-gpSLAM-eGFP)线性化后注射到小鼠受精卵中,然后将受精卵移植到代孕母鼠输卵管中。代孕母鼠妊娠期满产仔后,提取子代小鼠的基因组,通过PCR方法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我们已成功获得Founder小鼠12只,其中阳性Founder小鼠2只,阳性率为16.67%。将两只Founder小鼠分别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杂交后,共获得F1代小鼠58只,其中32只为阳性小鼠,阳性率为55.17%。对F1代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后,我们还采用RT-PCR(反转录PCR)、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PCR(Real-time qPCR)方法对大熊猫CD150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全身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D150基因主要表达在转基因小鼠肺、心、肾、肠、气管等组织。我们已成功构建表达有大熊猫CD150的转基因小鼠,且大熊猫CD150基因能够在转基因小鼠中稳定表达并遗传。第二部分:大熊猫CD150转基因小鼠的CDV感染效率评估。将构建的F1代转基因小鼠采用滴鼻方式感染大熊猫源CDV分离株(giant panda/SX/2014)50μL/只(10~4TCID_(50)/mL)。攻毒感染后每3天记录一次小鼠体重,7天、21天采集全血、肺灌洗液、腹腔洗液样本,进行RT-PCR、Real-time qPCR检测。RT-PCR和Real-time q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攻毒感染第7天,阳性转基因小鼠的肺灌洗液为CDV阳性,阴性转基因小鼠未检出;第21天,阳性转基因小鼠的全血、肺灌洗液、腹腔洗液中均为CDV阳性。所有小鼠攻毒感染后的体重变化均不显着。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表达大熊猫CD150的转基因小鼠与病毒的结合效率有明显增加,加速病毒感染过程。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大熊猫CD150转基因小鼠的感染模型并系统评估了转基因小鼠的实用价值,为后续大熊猫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动物评价模型。(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卢曼曼[7](2018)在《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受体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δ-冠状病毒(Deltacoronavirus,DCoV)是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能够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2012年中国香港首次报道了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它能够引起猪只发生呕吐和水样腹泻,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PDCoV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尚不清楚,病毒粒子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是感染发生的首要条件,因此鉴定出PDCoV的受体,有望从分子水平上阐明PDCoV入侵宿主细胞中分子机制,为新型疫苗研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德尔塔冠状病毒的受体研究奠定了基础。不同种属间冠状病毒受体差异较大,本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经过合理的推断,以已知的猪冠状病毒受体猪氨基肽酶N(pAPN)和唾液酸分子(Sialic acid)为研究对象,通过对PDCoV非易感细胞乳鼠肾细胞(BHK-21)过表达,及易感细胞猪睾丸细胞(ST)过表达和RNA干扰试验(siRNA),细胞受体阻断试验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APN和Sialic acid分子对PDCoV在易感细胞ST中复制并无影响,其不是PDCoV入侵宿主细胞的受体,这为PDCoV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参考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冠状病毒识别相应的受体并成功进入到宿主细胞,是由纤突(Spike,S)蛋白完成的。S蛋白是一种大的I型跨膜糖蛋白,按其功能不同,又将其分为位于N端的S1和位于C端的S2,而S1主要介导病毒与受体分子的结合。PDCoV能感染ST细胞,且能在ST细胞上繁殖,说明ST细胞表面存在PDCo V的受体分子。为进一步筛选鉴定PDCoV的受体,在此理论基础,本研究建立了PDCo V-S1蛋白真核表达纯化系统,使表达的PDCoV-S1蛋白接近天然蛋白的复杂构象,用免疫沉淀法(IP)法钓出ST细胞中与S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经质谱鉴定筛选到了可能的受体分子,通过对其基因沉默、过表达,我们发现宿主蛋白热休克蛋白90AB1(p HSPCB)在PDCo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结果表明pHSPCB上调表达促进PDCoV复制,p HSPCB被小分子干扰RNA敲低则抑制PDCoV复制,该蛋白有利于PDCoV在易感细胞ST细胞中增殖。本研究揭示了pAPN和Sialic acid不是PDCo V的受体分子,而热休克蛋白90AB1(p HSPCB)能促进PDCoV感染猪睾丸细胞,本研究结果为PDCoV侵入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6-01)

周旋,寇志华,郭彦,李江凡,何雷[8](2018)在《一种不依赖于活病毒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特异性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拟建立一种不依赖于活病毒和高等级生物安全条件,快速简便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受体结合区(RBD)特异性的中和抗体。方法利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表达重组rRBD-Fc蛋白;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RBD-Fc蛋白与Huh-7细胞结合的最佳浓度,建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RBD-Fc与Huh-7结合活性的方法,并利用无关蛋白验证结合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利用RBD特异性中和抗体、RBD特异性非中和抗体、MERS-CoV RBD免疫小鼠血清和无关抗体建立能够检测中和抗体阻断RBD与Huh-7结合作用的RBD特异性中和抗体检测技术方法,并与实毒中和试验进行比较,评价方法的一致性;应用建立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成功表达了rRBD-Fc蛋白,rRBD-Fc蛋白能够与Huh-7细胞特异性结合,并确定了rRBD-Fc与Huh-7细胞结合的最佳剂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阻断RBD与Huh-7结合作用的RBD特异性中和抗体检测技术方法,结果表明,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具有中和活性的RBD特异性中和抗体、rRBD-Fc免疫小鼠血清和其他抗体,具有特异性,且能够反映中和活性的强弱。该方法在检测12株中和抗体时,与传统的实毒中和试验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够有效应用于血清学检测。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不依赖活病毒和高等级生物安全条件,即可快速检测MERS-CoV RBD特异性中和抗体的方法,为针对MERS-CoV疫苗设计和抗体效果快速评价、血清学调查和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安全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曾妮,汪铭书,程安春[9](2018)在《小RNA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位点为病毒感染细胞提供可能性,位于宿主细胞上的结合位点称作受体。目前在宿主细胞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补体家族和整联蛋白细胞粘附分子家族等中陆续发现了小RNA病毒的受体。了解各个受体的利用情况,对理解病毒感染机制、宿主嗜性和抗病毒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已证实的小RNA病毒受体进行分类概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小RNA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岑,许红梅[10](2018)在《诺如病毒受体及其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诺如病毒(NoV)是引起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仅次于轮状病毒,全球每年可造成大约64 000例患者住院治疗,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有超过200 000例儿童死于NoV感染[1],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医疗负担。近年来,随着NoV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2],国内外学者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亚基因分型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尽管NoV难以(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病毒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科γ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多个临床致病型。位于冠状病毒囊膜上的纤突蛋白(S)是病毒组织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S1蛋白上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α和β属多种冠状病毒纤突蛋白(S)与宿主受体相互作用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清楚,目前IBV受体及受体结合域是研究的热点。论文就近几年来IBV 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受体多样性、S1蛋白变异对RBD的影响及S2蛋白对IBV细胞嗜性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揭示其致病机制,研制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及诊断制剂等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卜欣欣,顾敏,刘秀梵.H7N9亚型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9

[2].徐怀英,刘星丽,秦春芝,王友令,亓丽红.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受体及其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3].侯玉珍,龙艳,郭伦爱,陈俊锐,张绪富.P[9]轮状病毒受体结合特征及其人群抗体水平与HBGA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

[4].赵冬敏,韩凯凯,刘青涛,黄欣梅,杨婧.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坦布苏病毒受体蛋白的鉴定[J].南方农业学报.2019

[5].杨侃侃,张成,王元红,殷冬冬,俞赵荣.稳定表达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Nectin-4的MDBK细胞系的建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6].崔莹.大熊猫犬瘟热病毒受体(SLAM/CD150)转基因小鼠的制备、鉴定与应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8

[7].卢曼曼.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受体的筛选与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周旋,寇志华,郭彦,李江凡,何雷.一种不依赖于活病毒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特异性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

[9].曾妮,汪铭书,程安春.小RNA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8

[10].陈岑,许红梅.诺如病毒受体及其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慢性乙型肝炎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一1流感病毒增殖示意图年毒株(H3N2)HA分子的抗原表位...:EV71结合细胞受体[153]四分子G-四链体对HIV的抑制效果β3整合素的信号通路摘自www.appliedbi...

标签:;  ;  ;  ;  ;  ;  ;  

病毒受体论文_卜欣欣,顾敏,刘秀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