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着陆控制论文_王建刚,董新民,薛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飞机着陆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飞机,系统,摄动,线性化,自动机,反馈,作战。

飞机着陆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刚,董新民,薛建平[1](2011)在《基于稳定逆的飞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着陆过程中飞机对象的非最小相位特性,设计了基于稳定逆的飞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律。通过求解系统内部动态的有界解,设计了系统对于期望轨迹的稳定逆;基于相对阶的概念设计了光滑、连续的进场着陆期望轨迹。由稳定逆产生期望控制输入和状态轨迹,反馈控制器克服飞机参数不确定性及外界干扰。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动着陆控制律具有精确跟踪期望轨迹的能力,满足国军标关于纵向着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1年02期)

李爱军,徐小野,柯吉,袁刚[2](2011)在《基于能量的大型飞机纵向着陆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并建立了基于能量的大型飞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系统。利用特征结构配置方法(Eigen structure Assignment,EA)设计了飞机俯仰姿态保持内回路和控制增稳系统,针对发动机推力回路复杂模型不确定性,用定量反馈法(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QFT)对推力回路进行了补偿设计,以总能量控制为核心控制结构,协调控制飞机升降舵和油门杆,实现飞行速度和飞行航迹的解耦,进而完成定坡度下滑和拉平过程。仿真表明所设计的自动着陆控制系统满足飞机精确进场和着陆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郝晓红[3](2009)在《基于逆系统理论的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自动着陆系统是现代飞行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飞机的精确定位问题,本文采用非线性逆系统方法对飞机自动着陆系统进行控制。通过状态变换输出与输入间的线性关系使飞机原非线性方程反馈线性化,使原非线性系统解耦为一个一阶和一个二阶线性系统,并设计了神经网络控制器。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逆系统的神经网络滑模控制器方法能较好实现飞机自动着陆系统的有效独立控制。(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9年12期)

程永江,周清雷[4](2009)在《基于uppaal的飞机着陆控制系统模型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避免飞机在着陆过程中出现事故,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机场的跑道资源,对飞机数量多于跑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了模型验证的方法。介绍了时间自动机的相关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验证工具uppaal,在此基础上使用uppaal工具对飞机着陆过程构造了模型,然后对模型的需求规范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存在死锁问题,最终可以保证飞机安全和及时地着陆。(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9年23期)

郭玲[5](2009)在《强扰动下飞翼飞机着陆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翼是未来飞行器设计的一个方向,翼身融合的气动布局使飞翼具有很好的隐身性能,并且适合高空长航时作业,但是也存在着在低空低速阶段控制难度大、易受干扰等问题。本文首先对包括紊流、突风和平均风在内的风扰动做了仿真,用以验证控制器的性能。然后以下滑段的飞翼线性模型为被控对象,以抑制扰动为目的,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设计了混合H_∞/H_2状态反馈控制器。在扰动的仿真中,重点是大气紊流的仿真。本文根据Von Karman大气紊流速度频谱和大气紊流梯度频谱,用蒙特卡罗方法实现紊流速度和梯度的仿真。分析不同方向的紊流速度和紊流梯度的频谱,依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随机变量抽样方法。对横向紊流速度的抽样,在保证正确抽样的同时,加入合理的假设,提高变量的抽样效率。对绕x轴的两个紊流梯度的仿真中,为了提高变量抽样效率,放弃了一般使用的工程应用公式,采用了理论公式。最后用紊流的直方图,直观地验证了紊流仿真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建立了飞翼着陆下滑段的线性模型,并且分析了这一状态下飞翼的纵向和横侧向的静稳定性和运动模态。跟据分析的结果设计了飞翼纵向和横侧向的PID增稳系统。简单介绍了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H_∞/H_2控制器设计方法,对控制器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讨论。用这种方法设计了系统的状态反馈H_∞/H_2鲁棒控制器,并与PID控制器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鲁棒控制器对扰动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且控制输入很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2-01)

嵇鼎毅,陆宇平[6](2007)在《飞翼布局无人作战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飞翼飞机是一种先进的飞行结构。但由于气动外形的特殊,无垂直尾翼的飞翼飞机在着陆阶段,极易受到侧风的干扰,而使其偏离航线;根据飞翼飞机的气动参数,建立了飞翼飞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设计了飞翼无人机的着陆轨迹和控制方案;针对飞翼飞机的特性,采用不同于常规飞机的控制律,设计了抗侧风自动着陆控制系统;设计的控制系统经过非线性仿真试验,结果显示,飞机抗侧风着陆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从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07年10期)

胡叶楠,孙富春,刘华平,李莉[7](2007)在《模糊奇异摄动建模及在飞机着陆控制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了基于模糊奇异摄动理论的飞机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机理分析和基于特征值分解的飞机模糊奇异摄动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与传统的非线性飞机模型相比,在提高非配平点建模精度的同时,避免了针对传统模型设计控制器时遇到的矩阵奇异等病态计算问题。在仿真验证中,针对所建立的飞机模糊奇异摄动模型设计了着陆轨迹跟踪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系统能够满足飞行控制的精度要求,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冯江,王晓燕,赵书玲,钟文涛[8](2004)在《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中输入/输出的反馈线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着陆自动跟踪控制系统,采用微分几何反馈线性化处理非线性方程输入/输出反馈。由设置等效输入,将系统等效解耦为一阶、二阶线性子系统;经设置期望输出轨迹、定义系统跟踪误差、选择控制律,使全部跟踪状态保持有界,系统误差按指数规律收敛于零。仿真表明反馈线性化系统满足纵向着陆无误差要求,具有较强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04年05期)

吴成富,冯乐,隋丹,王新民[9](2004)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展弦比这种对侧向着陆精度要求很高的飞机 ,设计了一种经典 PID控制器加预测控制器的分层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着陆精度并严格控制接地时的滚转角。(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张庆振[10](2004)在《QFT/TECS在飞机自动着陆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飞机着陆控制中的鲁棒控制和速度/高度解耦控制问题。针对飞机进场着陆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对控制系统进行鲁棒控制器设计,针对飞机进场着陆过程中飞行速度和高度之间的耦和影响,设计解耦控制系统实现对飞机着陆的精确控制。综合鲁棒性和速度/高度解耦性能要求,对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设计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定量反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最优化设计理论,给出QFT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特点及设计过程。设计了飞机俯仰角QFT控制系统,并以此为内回路设计了飞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为降低油门杆和升降舵的交联影响,引入了推力补偿控制系统。仿真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2.研究了MIMO系统QFT控制器设计方法,在分析QFT对角控制器设计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QFT非对角控制器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一类自然系统中广泛存在的2×2MIMO系统(一般将高阶系统降阶转化为低阶系统以降低系统复杂度)QFT非对角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应用范围和一般步骤,并给出一个评价最优非对角控制律的工程指标。以2×2MIMO系统QFT非对角控制器设计方法设计飞机俯仰角和迎角综合控制系统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满足了设定的性能指标。 3.考虑到推力补偿控制系统设计的经验性强和参数整定困难,综合飞行/推力控制系统QFT设计的高阶复杂度,研究了总能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结构。通过引入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偏差控制,对TECS核心算法中对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控制时存在稳态误差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通过分析TECS控制结构,定义了能量协调控制误差,对能量协调控制误差进行分析,确定能量协调控制误差为系统控制性能的关键指标。在TECS控制系统核心结构中引入能量协调控制误差反馈,给出系统在能量协调控制误差反馈下的控制律,在此结构下设计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解耦控制系统,仿真表明,将能量协调控制误差反馈到总能量控制系统后,提高了飞行速度和飞行航迹的解耦性能。 4.分析并建立了以TECS为核心结构的飞机下滑拉平控制模式,给出飞机下滑拉平段控制律。综合QFT/TECS,以QFT设计俯仰角内回路实现飞机的鲁(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4-03-01)

飞机着陆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分析并建立了基于能量的大型飞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系统。利用特征结构配置方法(Eigen structure Assignment,EA)设计了飞机俯仰姿态保持内回路和控制增稳系统,针对发动机推力回路复杂模型不确定性,用定量反馈法(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QFT)对推力回路进行了补偿设计,以总能量控制为核心控制结构,协调控制飞机升降舵和油门杆,实现飞行速度和飞行航迹的解耦,进而完成定坡度下滑和拉平过程。仿真表明所设计的自动着陆控制系统满足飞机精确进场和着陆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飞机着陆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刚,董新民,薛建平.基于稳定逆的飞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律设计[J].飞行力学.2011

[2].李爱军,徐小野,柯吉,袁刚.基于能量的大型飞机纵向着陆控制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3].郝晓红.基于逆系统理论的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仿真分析[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9

[4].程永江,周清雷.基于uppaal的飞机着陆控制系统模型验证[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

[5].郭玲.强扰动下飞翼飞机着陆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嵇鼎毅,陆宇平.飞翼布局无人作战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

[7].胡叶楠,孙富春,刘华平,李莉.模糊奇异摄动建模及在飞机着陆控制的应用[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7

[8].冯江,王晓燕,赵书玲,钟文涛.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中输入/输出的反馈线性化[J].兵工自动化.2004

[9].吴成富,冯乐,隋丹,王新民.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

[10].张庆振.QFT/TECS在飞机自动着陆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飞机着陆控制关系图飞机着陆常规纵向控制结构纵向着陆仿真曲线5 轨迹误差仿真Fig.5 Simul...币坟控剐铭钩枢图人-机-环境复杂系统Simulink仿真框图

标签:;  ;  ;  ;  ;  ;  ;  

飞机着陆控制论文_王建刚,董新民,薛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