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小孢子培养论文_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离小孢子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胚胎,发生,白菜,诱导,基因型,芜菁。

游离小孢子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1](2019)在《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核发育是小孢子或未成熟花粉细胞沿孢子体发育途径形成植株的过程,也是创制育种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建立重复性好、再生频率高的番茄小孢子诱导方法,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番茄雄核番茄雄核发育各阶段(胚胎发生能力的获得、诱导小孢子分化形成胚状体以及胚状体再生形成单倍体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简要归纳了现有的游离小孢子分离培养技术。分析表明,基因型是制约番茄小孢子诱导体系的关键因素,且需与发育时期、培养条件等多个影响因素同期发生,才能使雄核发育偏离配子体途径。最后,展望了番茄小孢子培养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番茄双单倍体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0期)

郭靖[2](2019)在《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对20个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5个基因型黄心乌品种诱导出胚。通过对基因型、气候环境条件、发育时期、热激预处理、琼脂浓度等因素的研究,探讨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对黄心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进一步完善黄心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为加快黄心乌新品种选育进度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26期)

黄天虹,张娅,梁超凡,侯喜林,李英[3](2019)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本研究以20个不同基因型的不结球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4℃低温胁迫处理时间和头孢噻胯浓度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小孢子胚胎发育和再生过程进行观察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当花瓣/花药(P/A)长度比值为0.85~1.10时,不结球白菜小孢子主要处于单核晚期;共有10个基因型不结球白菜出胚,其中出胚率最大的为H20,平均出胚率为7.75胚·10蕾~(-1);4℃低温胁迫处理1 d时不结球白菜出胚率最高;头孢噻胯对不结球白菜出胚率的影响与基因型密切相关;从胚状体到再生幼苗阶段,不结球白菜基因型不同,其胚胎再生频率也不同;倍性鉴定共检测出21个双单倍体和2个单倍体,自然加倍率为91.3%,不结球白菜植株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为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广振,肖永,陈健妙[4](2018)在《木本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传统方法育种低效,且木本植物带菌系数高、体内含有较多易抑制培养物生长的酚类化合物等,使得木本植物再生体系建立困难,从而制约了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遗传改良和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是植物获得单倍体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诱导培养能再生成纯合的二倍体植株,不仅加快木本植物遗传改良,也为木本植物的苗木繁育、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形态发生学等研究提供稳定的材料。本综述主要介绍当前木本植物小孢子培养的一些关键步骤及其影响成败的主要因素、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1期)

唐兵,陶莲,卢松,杨静,吴康云[5](2017)在《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以20个不同基因型白菜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影响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14个基因型产生了小孢子胚,不同基因型之间胚诱导率差异显着,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小孢子胚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的优化,胚诱导率明显提高,最优组合为盛花期取蕾;花瓣长与花药长比为0.5~0.75;4℃低温预处理1 d;150 g/L蔗糖的NLN培养基33℃高温热激2 d,重新离心更换130 g/L蔗糖的NLN培养;激素最优组合为6-BA0.1 mg/L、NAA 0.5 mg/L;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有利于胚的形成,最佳浓度为0.5 g/L。(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贾凯,高杰,吴慧,许建[6](2017)在《芜菁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再生植株获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索诱导芜菁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方法以及小孢子胚成苗技术,旨在提高小孢子再生植株获得率,建立芜菁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为芜菁遗传育种提供更快速、有效的手段。以新疆柯坪县当地农家品种‘阿恰芜菁’为供试材料,于2016年4月栽种。待开花后,选取处于单核靠边期的花蕾(2.00~3.00 mm)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供体植株的栽培条件(露地,草炭:蛭石:珍珠岩=6:3:1)、采蕾时间(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NLN培养基中活性炭浓度(50、100、200 mg·L~(-1))、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0.1、0.2、0.4mg·L~(-1)16-BA;0.1、0.2、0.4 mg·L~(-1)NAA;0.1、0.2、0.4 mg·L~(-1)2,4-D)对芜菁游离小孢子出胚率及胚质量的影响。将已获得的小孢子胚状体接种于B5固体培养基(蔗糖2%+琼脂1%,pH 5.8),研究小孢子胚在液体培养基中滞留时间(25、30、40 d),胚状体类型(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固体培养基中的活性炭含量(0.5、1.0、2.0 g·L~(-1))对芜菁小孢子胚成苗率的影响。待芜菁小孢子再生植株移栽成活后,利用流式细胞仪与保卫细胞叶绿体观察法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结果表明:栽培于露地的供体植株的生长状况良好,每个花蕾中所含小孢子数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胚诱导率为0.27胚·蕾~(-1)。盛花期时诱导率最高,其次是末花期,初花期胚状体诱导率最低,盛花期诱导率是末花期的1.5倍,是初花期的2.4倍。在NLN培养基中添加50 mg·L~(-1)的活性炭,胚状体诱导率为1.36胚·蕾~(-1)。添加0.2 mg·L~(-1)NAA,诱导率高达8.6胚·蕾~(-1)。培养基中附加6-BA能够提升胚状体的诱导率,当6-BA为0.1 mg·L~(-1)时,胚诱导率最高可达2.1胚·蕾~(-1)。培养基中添加的NAA与6-BA对胚诱导率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2,4-D会阻碍小孢子胚状体的发生。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各组处理中,小孢子胚状体会出现发育受阻的情况,且易出现畸形胚。胚龄为25 d时,子叶形胚状体的萌发率为66.7%。胚状体萌发率会随着其胚龄的增加而出现降低的趋势。在固体培养基中附加活性炭,能够有效地提升胚状体萌发率。添加1 g·L~(-1)活性炭处理时,胚萌发率最高可达80%,且活性炭能够抑制褐化现象。鱼雷形胚能够萌发转绿,萌发率仅为21.43%。球形胚、心形胚及畸形胚不能萌发。芜菁小孢子再生植株的成活率与炼苗方式和移栽基质相关。炼苗时选择保湿透气性好的育苗袋,并覆盖保鲜膜保湿,幼苗的成活率为83.3%,植株成活后移栽入保水性好的园土中,加强温度、湿度和光照管理,植株成活率高,达95%以上。最终经倍性鉴定后发现群体中有二倍体、四倍体、八倍体。二倍体保卫细胞叶绿体平均数为8.19个,四倍体的为15.5个,八倍体的为21.7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彭楚媛[7](2017)在《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与再生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var.acephala)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及一些生物活性成份,耐寒性极强,因而在严寒的冬季既可以作为蔬菜,又可以组装色彩艳丽的冬季花坛。羽衣甘蓝的繁殖方式主要为种子繁殖,是有杂种优势较为显着的作物之一,所以得到纯系更加重要。游离小孢子技术是获得纯系自交系的快速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游离小孢子出胚率与提高胚状体直接再生率,能缩短羽衣甘蓝纯合自交系的获得时间,提高育种效率。无性系能够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羽衣甘蓝离体再生体系的构建是扩大繁殖游离小孢子单株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将游离小孢子培养后得到的纯合优良育种品系为试材,建立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获得大量的纯合无性系。本试验试材以19个羽衣甘蓝为材料,分析了在游离小孢子培养中影响胚胎发生5个因素,分别为:基因型、发育时期、蔗糖浓度、低温预处理、高温热激。探讨了胚状体直接再生成苗的影响,如何获得健壮植株,以及探究对芽诱导的因素,并建立了高效的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再生体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在羽衣甘蓝小孢子诱导的过程中,19份材料中有12份材料能够获得胚状体。其中产胚率最高为‘红孔雀',最低为‘6BZ',其中‘42红'、‘42白'、‘食用'、‘DHZ,、‘DFZ'、‘黑皱-粉'、‘D10×6BZ' 7种基因型经多次反复培养实验均未获得胚状体。因此本研究认为基因型是影响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2.花蕾大小可以反映小孢子发育进程,但不同基因型材料,小孢子发育时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羽衣甘蓝花蕾长度在2.51~4.00mm时游离小孢子一般处在单核早期到单核晚、双核早期阶段,此时的游离小孢子具有较高的胚诱导率。3.不同基因型的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对低温处理的时间有不同的要求,总体上,各基因型在小孢子培养前将花蕾放置4℃低温预处理24~48h对胚产量均有提高,时间过长会抑制小孢子的诱导率。高温热激在33℃下热激24~48h对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的产胚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基因型对适宜的蔗糖浓度的需求量不同,总体上讲,适宜小孢子培养的蔗糖浓度为130g·L~(-1)和160g·L~(-1)。4.对子叶型胚状体诱导前,在4℃低温下预处理4天后转接到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羽衣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与其他发育时期的胚状体相比,子叶型胚状体诱导成功率较高,MS为最适宜子叶胚状体直接再生成苗的基本培养基,此时更有容易直接再生成苗。最适宜羽衣甘蓝胚状体再生的激素浓度配比为0.2mg L~(-1)6-BA+O.1 mg·L~(-1)NAA。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NAA对小孢子植株的长势,及其生根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NAA浓度为0.05mg·L~(-1)和O.1mg·L~(-1)时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培养出健壮的小孢子植株。5.在对芽诱导再生的过程中,腋芽是理想的再生外植体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NAA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浓度的6-BA有助再生芽的健壮生长,激素配比为MS+1.Omg·L~(-1)6-BA+0.05mg·L~(-1) NAA时最适宜诱导腋芽再生。6.在培养基内添加适宜浓度的6-BA有助于再生芽的继代培养,当6-BA浓度为2.0mg·L~(-1)时继代增殖效果达到最佳。当NAA浓度为0.2mg·L~(-1)时,芽生长势最好,叶色油绿,叶片面积最大,茎粗壮,生长旺盛,为最佳壮苗培养基。7.根系长度为0.5~1.5cm最适合再生植株的生根移栽,后期小苗死亡率较低,植株生长状态最好。(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菲[8](2017)在《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座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在我国获得成功以来,该技术在我国白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培养体系操作繁琐,难于高效地开展小孢子规模化的培养,同时基因型制约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多年来该技术有待探明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围绕白菜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影响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定位与分析,探讨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制,并尝试建立白菜小孢子的转基因体系,为推动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白菜类作物研究中获得更为深度广度的应用奠定基础。通过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初步建立了白菜小孢子规模化培养体系:在国内首次利用机器提取替代人工挤压收集小孢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为干扰因素,并简化了实验操作;利用细胞破碎仪可在短时间同时提取多份样品,而不影响小孢子的活力和胚胎发生能力,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集中进行大量材料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成为可能。2.利用一种新的群体类型——BC_2DH群体对影响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相关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基于该群体120个单株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信息,以及BC_2DH单株具渐渗系的特点,本研究将遗传图谱信息与材料表型进行直观比对寻找差异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方法尝试;本研究首次将影响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座位锁定在A03染色体的3个InDel标记区段,对目标区段的基因挖掘,筛选到11个候选基因在白菜易出胚小孢子诱导初期高度表达,而在难诱导材料几乎不表达或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胁迫应激、细胞骨架重排以及胚胎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3.对白菜小孢子诱导初期24h的RNA-seq分析获得502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聚类分析显示小孢子早期的热激诱导,首先引起大量与细胞壁、细胞膜系统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比较材料与温度两个因素,材料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比25℃常温与33℃胁迫激发的基因差异表达更显着。4.培养基添加乙酰化酶抑制剂TSA,无需高温也能有效诱导易出胚白菜小孢子的胚胎发生,小孢子在成胚途径上与传统热激表现一致。研究推测TSA使小孢子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基因的重编程;并推测热激胁迫的启动机制与TSA作用效果相同。通过Q-PCR检测胚胎发生标志基因在白菜小孢子诱导初期的表达量,结果显示BABY BOOM、FUS3、NAPIN等胚发育标志基因在小孢子启动初期24h几乎不表达,而在胚状体发育阶段可见基因的显着转录表达。5.初步建立了适合于白菜小孢子的基因枪法介导遗传转化体系。小孢子作为转化受体,将发挥其群体数量大,易收集、且具强的胚胎发生能力和植株再生潜力的优点,有可能是解决白菜类作物再生困难,提高转基因效率的有效手段。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优化了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对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定位有了突破性进展;并拓宽了白菜小孢子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黄天虹[9](2017)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SERK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可使小孢子进入胚胎发生阶段,在1-3个月能得到单倍体(haploid)或双单倍体(doubledhaploid)植株,1-2年内能产生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或作为亲本,加速作物育种过程。本试验研究影响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和植株再生过程进行观察研究,以期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进行补充。许多研究表明,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类受体蛋白激酶(Somatic Embryogenesis Receptor-like Kinase,SERK)基因家族中的SERK1基因与体胚发生相关,最近一些研究表明SERK1基因与小孢子胚胎发生相关,本试验对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以了解SERK基因家族在不结球白菜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以20个基因型的不结球白菜为材料,研究了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花药长度比(theratioofpetaltoantherlength,P/A)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基因型、低温胁迫处理和头孢噻胯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i)当P/A为0.85-1.1时,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大多数处于单核晚期。(ii)10个基因型出胚,出胚率为50%;出胚率最大的为H20,平均每十个花蕾出现胚状体数7.75。(iii)4 ℃低温处理1d比较容易出胚,但4 ℃低温处理对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也与基因型有关。(iv)头孢噻肟对出胚率的影响与基因型相关。这些研究为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补充。2.本试验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过程进行了持续的观察研究,并对获得的小孢子植株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从胚状体到再生幼苗阶段,胚胎再生频率跟基因型相关性很高,再生频率为0-45.16%;鉴定的23棵植株中,21棵为DHs,2棵为单倍体,自然加倍率为91.3%。所得植株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3.最近有研究表明,SERK1参与小孢子胚胎发生。本试验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并用两个出胚率不同的不结球白菜品种'乌塌菜'和'四九菜心'的根、茎、叶、蕾(<2 mm,2-3 mm,>3 mm)和花七个部位,对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共有8个成员,命名为BcSERK01-BcSERK08。通过构建SERK家族NJ树分析可知,BcSERK01与拟南芥SERK1的相似性为100%,而且通过进一步的MEME分析,两者motif数量和结构完全相同,BcSERK01可能是拟南芥在不结球白菜中的同源结构。BcSERK蛋白结构由一个SP-LZ-LRR(1-5)-SPP-TM-Kinase-C末端区域组成;RT-qPCR数据表明BcSERK基因家族参与不结球白菜中的整个发育过程,其在小孢子胚胎发生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秦艳梅,王明霞,江海坤,严从生,王艳[10](2017)在《安徽乌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份安徽乌菜为试材,研究基因型、6-BA、AG对乌菜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及6-BA对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乌菜的小孢子胚诱导率具有明显差异,6份乌菜材料中有3份诱导出胚状体,H-4出胚率最高,平均每花蕾诱导8.76个胚;NLN-13培养基中添加0.2 mg/L 6-BA和AG 10 mg/L均能促进胚状体发生,后者促进作用更明显;MS培养基中添加1 mg/L 6-BA可提高乌菜胚状体成苗率。(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7年06期)

游离小孢子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对20个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5个基因型黄心乌品种诱导出胚。通过对基因型、气候环境条件、发育时期、热激预处理、琼脂浓度等因素的研究,探讨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对黄心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进一步完善黄心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为加快黄心乌新品种选育进度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离小孢子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郭靖.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J].农业工程技术.2019

[3].黄天虹,张娅,梁超凡,侯喜林,李英.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核农学报.2019

[4].周广振,肖永,陈健妙.木本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8

[5].唐兵,陶莲,卢松,杨静,吴康云.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17

[6].贾凯,高杰,吴慧,许建.芜菁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再生植株获得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7].彭楚媛.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与再生体系构建[D].沈阳农业大学.2017

[8].李菲.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座位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7

[9].黄天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SERK基因表达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10].秦艳梅,王明霞,江海坤,严从生,王艳.安徽乌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建立[J].长江蔬菜.2017

论文知识图

辣(甜)椒游离小孢子培养中的雄...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小菘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谱构建、重要性状遗传定位、转录组、分子...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小菘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标签:;  ;  ;  ;  ;  ;  ;  

游离小孢子培养论文_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