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论文_杨运峰,高文根,何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闭环,电流,电压,逆变器,内环,双环,变换器。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运峰,高文根,何睿[1](2019)在《基于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数字PFC电路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F28335型DSP处理器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数字PFC电路,重点研究了电压电流双闭环数字控制回路的设计,给出了具体PI参数计算例程,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该双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余裕璞,顾煜炯,和学豪[2](2019)在《逆变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作为连接能量输入与输出负载的装置,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合适的控制系统可以得到满足后端电能质量需求的电能。针对电压单环控制调整滞后的缺点,补充中间电流反馈环节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比较了电感电流内环与电容电流内环反馈系统的区别,选取负载抗扰动性能更强的电容电流反馈系统,该控制方案对一般及整流性负载的干扰同时具有较强的平抑能力。针对输出电压及电感电流在数学模型上的交叉耦合作用,通过耦合信号前馈削弱其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最佳"的整定方法,对调节器的参数进行设计,最终利用仿真验证了所提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王艳敏,曹雨晴,夏红伟[3](2016)在《Buck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终端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单闭环线性滑模控制Buck变换器中存在的响应速度慢、稳态精确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电容电压/电感电流双闭环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考虑负载电阻未知情况,设计负载估计器,限制负载电流在额定范围内以实现过流保护;基于基尔霍夫定律建立Buck变换器在开关导通和关断两种情况下的统一微分方程模型。针对外环电容电压环和内环电感电流环,分别设计终端滑模控制器和线性滑模控制器以满足其不同的控制性能要求,实现电容和电感非线性器件的瞬态性能控制,并在有限时间内输出期望的直流电压。基于滑模存在条件,推导出保证Buck变换器在开关导通和关断两种情况下的统一稳定条件。与传统单闭环线性滑模控制方法的仿真对比证明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徐怡,王福林,叶健[4](2016)在《基于电压电流双闭环结构的声呐发射机逆变电路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声呐发射机输出电压准确性并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将电压电流双闭环结构应用于声呐发射机控制,基于双闭环控制建立了声呐发射机的小信号模型,并结合换能器等效模型建立了发射机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闭环控制系统有效抑制了输出电压受直流母线电压与换能器等效负载的干扰,并改善了系统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声学与电子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孙静,曹炜,苏虎,杨道培[5](2015)在《逆变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设计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相逆变器系统中,设计了电流内环、电压外环PI-PI控制器.根据逆变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建立了双环控制系统简化数学模型,确定了传递函数.引入工程算法设计了电流内环,用bode图、阶跃响应优化了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设计参数.将PI-PI控制系统置于Matlab/Simulink中进行时域仿真,对比分析了该控制系统与P-PI控制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I-PI控制系统提高了逆变器系统稳态性能,改善了电压质量,限制了短路电流大小.(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黄瑞哲,陈道炼[6](2015)在《储能电容电压输出电流双环控制准Z源逆变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此处深入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单级电压型准Z源逆变器的储能电容电压输出电流双环控制策略,得到了重要结论,给出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1 kVA,90~110 V/220 V,50Hz逆变器仿真和原理实验结果表明,该逆变器具有单级功率变换,升压比大,变换效率高,储能电容电压稳定,并网电流质量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石健将,李荣贵,张平,刘莉飞,杨平西[7](2014)在《基于新型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轴带发电机PWM整流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船舶轴带发电机的工况性能,通常采用电压型PWM整流器来对发电机进行可控整流。针对轴带发电机整流系统,由于功率不易测量而不宜采用直接功率控制,而采用直接电流控制动态性能又不是很理想。为此,本文在传统的直接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电压电流平方双闭环控制策略来提高输出直流侧电压和输入交流侧电流的动态响应速度以及抗负载扰动能力;该控制方案还具有所需传感器数量较少、数字化实现相对简单等优点。最后,通过仿真和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该控制模型的正确性和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庄岩,刘承志,陈勇,曹景雷,罗瑞鑫[8](2011)在《基于电压电流双环解耦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叁相SPWM电压型逆变器在叁相静止坐标系下和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采用了基于电压和电流的双环控制策略,并针对d-q坐标下的耦合关系,提出解耦策略,并利用PI调节器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跟随能力,并运用Matlab/Simulink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验证。在容性和感性负载下的验证结果表明,适当选择控制环节的PI参数,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理想的动态响应能力。(本文来源于《伺服控制》期刊2011年05期)

周斌生,宋庆烁[9](2011)在《Quasi-Z源逆变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Quasi-Z源逆变器是在Z源逆变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型电路拓扑结构,它除具有Z源逆变器的各种优点外,还降低了逆变器无源器件的电压电流额定值,而且使逆变器的输入电流变得连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分析了Quasi-Z源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它的小信号模型,并设计了Quasi-Z源逆变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直流母线电压峰值的间接控制,能克服输入电压变化、负载变化等扰动的影响,使输出电压始终保持恒定,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通过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以及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1年09期)

庄岩,刘承志,陈勇,曹景雷,罗瑞鑫[10](2011)在《基于电压电流双环解耦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叁相SPWM电压型逆变器在叁相静止坐标系下和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采用了基于电压和电流的双环控制策略,针对d-q坐标下的耦合关系,提出解耦策略,并利用PI调节器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跟随能力,并运用Matlab/Simulink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验证。在容性和感性负载下的验证结果表明,适当选择控制环节的PI参数,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理想的动态响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电气开关》期刊2011年04期)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逆变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作为连接能量输入与输出负载的装置,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合适的控制系统可以得到满足后端电能质量需求的电能。针对电压单环控制调整滞后的缺点,补充中间电流反馈环节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比较了电感电流内环与电容电流内环反馈系统的区别,选取负载抗扰动性能更强的电容电流反馈系统,该控制方案对一般及整流性负载的干扰同时具有较强的平抑能力。针对输出电压及电感电流在数学模型上的交叉耦合作用,通过耦合信号前馈削弱其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最佳"的整定方法,对调节器的参数进行设计,最终利用仿真验证了所提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运峰,高文根,何睿.基于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数字PFC电路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余裕璞,顾煜炯,和学豪.逆变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9

[3].王艳敏,曹雨晴,夏红伟.Buck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终端滑模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6

[4].徐怡,王福林,叶健.基于电压电流双闭环结构的声呐发射机逆变电路控制策略[J].声学与电子工程.2016

[5].孙静,曹炜,苏虎,杨道培.逆变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设计及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5

[6].黄瑞哲,陈道炼.储能电容电压输出电流双环控制准Z源逆变器[J].电力电子技术.2015

[7].石健将,李荣贵,张平,刘莉飞,杨平西.基于新型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轴带发电机PWM整流器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4

[8].庄岩,刘承志,陈勇,曹景雷,罗瑞鑫.基于电压电流双环解耦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的研究[J].伺服控制.2011

[9].周斌生,宋庆烁.Quasi-Z源逆变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研究[J].电源技术.2011

[10].庄岩,刘承志,陈勇,曹景雷,罗瑞鑫.基于电压电流双环解耦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的研究[J].电气开关.2011

论文知识图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结构框图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系统框图轴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单相电...2-5电压电流双环控制框图F...2 带电压电流双环控制逆变器控制...一2并网逆变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仿...

标签:;  ;  ;  ;  ;  ;  ;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论文_杨运峰,高文根,何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