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李燕青[1]2016年在《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201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上,开展了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肥的农学与环境效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常规施肥量(N 225 kg/ha)条件下,单施鸡粪或猪粪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平均比单施牛粪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提高40.83%和33.11%。与常规施肥相比,加倍(N 450 kg/ha)施用猪粪、鸡粪和化肥的处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加倍施用牛粪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比常量牛粪处理提高25.53%和28.72%。牛粪与化肥配施后,小麦产量随化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但牛粪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玉米产量基本无影响,化肥配施比例高而牛粪配施比例低时小麦、玉米产量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鸡粪、猪粪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小麦、玉米产量基本无影响,且均与单施化肥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相当。2.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常规施肥量(N 225 kg/ha)条件下,单施鸡粪或猪粪处理对小麦各品质指标的提升作用与化肥处理相当,且明显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小麦各品质指标均有所提升,但大部分指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常量配施时化肥比例高而有机肥比例低的处理(25%有机肥+75%化肥)更有利于籽粒蛋白含量的提高。15个品质指标可以压缩为3个主成份,以湿面筋为代表的第一主成份方差贡献率占到60.22%,代表了大部分的数据信息。系统聚类的方法将18种不同施肥方式分为四类:(1)不施肥处理,(2)常量牛粪和加倍牛粪处理,(3)常量单施鸡粪、猪粪和化肥以及常量配施处理,(4)加倍化肥、加倍鸡粪和加倍猪粪处理。由于产量对营养品质指标的―稀释效应‖,各处理间玉米各品质指标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3.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常量施肥条件下,单施鸡粪或猪粪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NHI)和氮素生理利用率(IE)接近,均值分别为3.85kg/kg和56.60kg/kg,与化肥处理无显着差异;单施牛粪处理NHI和IE值分别为3.73kg/kg和64.42kg/kg。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NHI值平均降低了34.09%,IE值平均降低了20.02%;而加倍牛粪处理的NHI与IE值没有降低。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的处理间NHI与IE值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当。常量施肥条件下,单施猪粪、鸡粪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AE)和回收率(RE)接近,均值分别为19.85kg/kg和41.85%,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而牛粪处理的氮肥AE以及RE仅为9.26kg/kg和15.55%。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氮肥AE值平均降低了39.16%,氮肥RE值平均降低了23.19%。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中的25%牛粪配施75%化肥和50%牛粪配施50%化肥,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所有处理的氮肥AE和RE值均达到了单施化肥的水平。4.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限于本文结果为试验第一年,各处理间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规律尚不明显。由于有机肥中P、K含量较高,致使施用有机肥处理的速效磷、速效钾明显超过了单施化肥的处理,其中单施鸡粪、猪粪处理速效磷含量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5.82和7.06倍。5.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NH3挥发的影响。常量单施化肥周年NH3挥发量为39.63 kg/ha,是单施牛粪、鸡粪、猪粪处理的37-53倍,叁种有机肥周年NH3挥发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鸡粪>牛粪处理;加倍施用化肥、猪粪、鸡粪、牛粪均会明显增加NH3挥发总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H3挥发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有机肥配施比例低而化肥配施比例高的处理(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的周年NH3挥发总量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有机肥处理NH3挥发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化肥处理NH3挥发主要发生在玉米季。单施化肥处理的NH3挥发损失占所施肥料氮的9%左右,单施有机肥处理的NH3挥发占所施肥料氮的0.2%左右。6.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N2O排放的影响。常量单施化肥处理的周年N2O排放总量为2.85kg/ha,高于单施有机肥的处理,叁种有机肥N2O周年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2.51kg/ha)>鸡粪(1.91 kg/ha)>牛粪(1.85 kg/ha)处理;加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N2O排放量平均为常规施氮量的1.5倍以上。牛粪、鸡粪与化肥配施的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和50%有机肥配施50%化肥,以及猪粪与化肥配施的所有处理的N2O排放总量均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排放水平。有机肥处理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化肥处理主要发生在玉米季。单施化肥处理N2O排放损失占所施肥料氮的0.4%左右,有机肥处理N2O排放损失占所施肥料氮的0.3%左右。7.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体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土体硝态氮残留主要发生在0-100cm内;常量单施化肥土体硝态氮0-100cm残留量高达210.34kg/ha,而常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土体硝态氮0-100cm残留量平均仅为109.44 kg/ha。常规施氮量时,叁种有机肥之间土体硝态氮残留量没有明显差异;加倍施肥时,猪粪处理土体硝态氮残留量最高,其次是鸡粪处理,牛粪处理最低。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加倍化肥处理土体硝态氮残留量增加了近1倍,有机肥处理土体硝态氮残留量也明显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时,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处理的土体硝态氮氮残留均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从作物生长及环境两个角度考虑,土体硝态氮残留量在合理范围内的有常量单施有机肥的处理和有机肥配施比例高的部分配施处理以及加倍牛粪处理。8.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方式。本地区牛粪、鸡粪、猪粪的科学利用方式为:在常规施氮量条件下,施用猪粪或鸡粪时应配施少量化肥(25%化肥+75%有机肥),或者小麦季有机肥单施,玉米季追施少量化肥;牛粪施用时,小麦季应多配施化肥(75%化肥+25%有机肥),玉米季化肥用量应酌情降低。鉴于有机粪肥中磷钾含量较高,因此在有机无机配施过程中建议不施或少施磷钾类的化肥,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

车升国[2]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哈丽哈什·依巴提[3]2013年在《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对轮作稻麦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水稻和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猪粪堆肥与化肥不同配施:猪粪堆肥3000kg/hm2+70%NPK (PMCF1)、猪粪堆肥6000kg/hm2+50%NPK (PMCF2)、猪粪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1800kg/hm2(PMC1)和猪粪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3600kg/hm2(PMC2)对作物生产力、养分累积、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减少苏南地区化肥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以及为形成科学合理的稻麦优化施肥模式提供依据。试验得出了以下结果:1、总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机无机配施(PMCF2)比单施化肥(化肥氮240kg/hm2)水稻季增产了5.2%、小麦季增产了4.0%。在总施氮量比单施化肥减少5%(PMCF1)和10%(PMC1)(N228kg/hm2和216kg/hm2)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有机无机复混肥1800kg/hm2的水稻与小麦产量与单施化肥的水稻产量相当。当有机无机复混肥总施氮量增加到432kg/hm2(PMC2)时,仍然能够增加作物产量,但差异不显着。2、各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获得与单施化肥相当或更高的稻麦氮、磷、钾养分累积,在水稻季,除PMC2处理外,其他配施有机与化肥处理的氮、磷收获指数都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小麦季,除PMC2处理养分收获指数低于单施化肥处理外,其他配施处理与单施化肥处理没有差异。除PMC2处理外,各配施处理氮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高于单施化肥,其中PMC1氮肥回收率最高,水稻季分别比PMCF1、 PMCF2和PMC2增加了22.6%、0.2%和80.4%。小麦季分别比PMCF1、PMCF2和PMC2增加了30.5%、13.0%和87.8%。3、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与土壤矿质态氮的影响不一。对稻麦轮作土壤,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PMC2处理有较高的土壤速效养分与作物生育期较强的土壤土壤矿质态氮供应能力,但被当季作物利用的少,可能有多部分在田间流失了。在总施氮量比单施化肥减少5%和10%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与单施化肥相当的速效养分和土壤矿质态氮供应能力。4、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脲酶与磷酸酶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但是各配施处理间,有机肥投入量最多的PMC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脲酶与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脲酶与磷酸酶活性。综上所述,在施氮量减少5%-10%的情况下,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或制成有机无机复混肥即能满足苏南地区稻麦的生产需求。

庞凤梅[4]2008年在《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麦田土壤氨挥发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过量施用无机肥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实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一施用无机肥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能解决当今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等)的污染问题。本文以华北地区主栽作物冬小麦为田间试验材料,在华北平原有代表性的潮土上开展试验,设置纯氮施入量为100、200、300、400kg/hm24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设置4个有机与无机肥料配比组合:100%的N由有机肥提供(100%M);75%的N由有机肥提供,25%的N由尿素提供(75%M+25%N);50%的N由有机肥提供,50%的N由尿素提供(50%M+50%N);100%的N由尿素提供(100%N)。通过对不同配施方式下该地区两条主要氮素损失途径进行研究,寻找作物产量和环境的最优结合点,为解决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氨挥发速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施用有机肥能够降低土壤的氨挥发速率,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基、追肥施肥后土壤的累计氨挥发量在5.354~8.916kgN/hm2之间,氨挥发损失率在1.824~6.119%之间。追肥后土壤的氨挥发损失量占累计氨挥发损失总量的97%以上,冬小麦麦田土壤的氨挥发损失主要来自于追肥。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单施无机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以有效降低根区外(90~200cm)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量。低施氮水平下,扬花期到成熟期是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关键时期,高施氮水平下,除扬花期到成熟期外,孕穗期到扬花期也是硝态氮淋失的关键时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耕层(0~40cm)土壤的全氮含量,单施无机肥在低施氮水平下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大,在高施氮水平下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含量。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单施无机肥降低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比例中有机肥料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升高。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比单施有机肥或单施无机肥更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根区外硝态氮累积量叁个因素,纯氮施入量为200kg/hm2,75%的N由有机肥提供、25%的N由无机肥提供的处理在保证冬小麦优质高产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氨挥发损失和土壤硝态氮淋失,减小氮素损失和环境污染,可为较理想的配施处理。

张玉平[5]2011年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探明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从土壤肥力、养分淋失和作物生理特性等方面揭示其作用机理,为猪粪型有机肥的应用,并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以氮素施用量为计算标准,分别以稻草、猪粪、沼渣沼液和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磷、钾折算,确保各处理N、P、K肥料施用量相等。双季稻试验共设8个处理:T1(10%的稻草N+90%的化肥N);T2(20%猪粪N+80%的化肥N);T3(20%猪粪堆肥N+80%的化肥N);T4(20%的沼渣沼液N+80%的化肥N);T5(10%的猪粪堆肥N+90%的化肥N);T6(30%猪粪堆肥N+70%的化肥N);T7(施纯化肥);CK(不施肥)。旱地试验采用春玉米-小白菜轮作,共设7个处理:Ta(20%的猪粪N+80%的化肥N);Tb(20%的猪粪堆肥N+80%的化肥N);Tc(20%的沼渣沼液N+80%的化肥N);Td(10%猪粪堆肥N+90%的化肥N);Te(30%的猪粪堆肥N+70%的化肥N);Tf(施纯化肥);CK(不施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施纯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增加稻田和旱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N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提高SMNC向土壤有机碳(SOC)和SMBN向总氮(TN)转化的潜力,从而增加SOC与TN累积量。以20%的猪粪堆肥N+80%的化肥N效果最明显,2年后,与施纯化肥相比,稻田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38.07%、9.9%和27.01%, SMBC、SMBN、SOC、TN含量可分别提高125.62%、134.26%、60.47%和13.44%;旱地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了447.85、60.87和160.8倍,SMBC、SMBN、SOC、TN含量可分别提高97.51%、68.26%、16.49%和7.95%。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稻田土壤中SMBC、SMBN和SOC叁者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旱地土壤中的SMBC、SMBN、SOC和TN四者之间也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正相关。2.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稻田和旱地土壤N、P、K养分和有机质(OM)含量增加,减缓土壤酸化进程。2年后,以稻草或猪粪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增加稻田土壤碱解N含量,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促进稻田土壤P、K的累积,且土壤K素和OM含量随猪粪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旱地土壤中P、K和OM含量,且在供试的配比范围内,其土壤全P、速效P、速效K和OM含量均随猪粪堆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20%的猪粪N+80%的化肥N处理的旱地土壤全N、速效N分别较Tf提高了18.54%和8.14%。3.稻田氮素淋溶以有机态氮为主,旱地土壤地表径流以无机态氮为主,且矿质氮淋溶和径流损失均以硝态氮为主。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降低稻田渗漏液中TN、TP、NH4+-N、NO3--N浓度,减少旱地地表氮磷径流损失,促进水稻、春玉米和小白菜对养分的吸收并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试验表明,与T7相比,T3的稻田渗漏液中TN、TP、NH4+-N、NO3--N浓度明显降低,N、P、K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7.83,0.33,3.14 g.kg-1,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5.22,0.55和3.50个百分点。旱地试验表明,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最有利于减少氮素流失,且其流失量随猪粪堆肥配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以20%的猪粪堆肥或沼渣沼液与化肥配施可降低磷素径流损失,过高或过低配比的猪粪堆肥及猪粪与化肥配施对降低磷素径流损失的效果不明显;Tb、Tc第2年的作物(春玉米+小白菜)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较Tf提高了20.28%和34.32%,两年总氮肥利用率分别较Tf提高了2.96和2.75个百分点。4.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改善水稻、春玉米和小白菜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其功能叶NR和SPS酶活性,促进产量提高并改善品质。叁种作物试验的结果均表明,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较其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具有较明显优势。与T7相比,T3的早稻孕穗期功能叶NR酶活性提高了65.06%,蜡熟期SPS活性提高了7.70%,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43.87 mg·kg-1,产量增加19.65%。第2年春玉米试验表明,Tb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较Tf提高了13.35%和9.81%;灌浆期功能叶NR和SPS活性分别较Tf提高了17.96%和9.98%;籽粒中粗蛋白、粗淀粉含量分别提高30.4%和7.48%,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9.97%,增产7.94%。第2年小白菜试验表明,与Tf相比,Tb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了18.35%、4.16%和1.53%,胞间CO2浓度降低16.48%;移栽后第10d,叶片NR活性提高69.5%;移栽后第20d,叶片SPS活性提高8.24%;产量提高0.85%;Te最有利于改善小白菜品质,其小白菜体内可溶性糖、Vc含量分别提高22.82%、46.02%,硝酸盐含量降低29.93%。

王凡[6]2016年在《长期秸秆还田及施用粪肥对小麦产量和矿质营养品质及重金属的影响》文中提出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重要的有机肥源,有机肥料不仅含有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和多种中微量元素,同时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有机营养成分。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耕地面积约为3500万hm2,其中,冬小麦产量约占我国总产量的61%,夏玉米产量约占我国总产量的39%,肉、蛋、奶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25%、45%和33%。据统计,2010年华北地区畜禽粪便总排放量为4.8亿t,占全国畜禽粪便总排放量的25%。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集约化畜禽养殖迅猛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传统施用有机肥的习惯在一些地区逐渐消失,化肥成为作物生长的主要养分来源。通过有机肥带入农田的养分越来越少,养分不平衡成为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到粮食的安全生产。因此,合理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实现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始于200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2013年冬小麦季采样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还田时期和粪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养分及主要重金属的变化,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和粪肥,节约养分资源、提高养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降低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大量、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秸秆50%、100%还田处理较对照提高了土壤全N、有效P、速效K、有效Fe、有效Zn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效Cu的含量,对土壤有效Mn含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趋势。5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100%秸秆还田量处理使土壤全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0.4%和5.2%,土壤有效P含量两年平均增加20.8%和7.5%,土壤速效K含量两年平均增加3.6%和3.3%,土壤有效Fe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9%和3.4%,土壤有效Z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24.9%和17.8%。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Cd、Cr、Pb含量均低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自然背景值,没有引起土壤重金属Cd、Cr和Pb的富集。(2)通过田间取样测定,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矿质营养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小麦玉米秸秆50%、100%还田处理使小麦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增加5.4%和5.7%,小麦生物量两年平均增加4.9%和5.9%。5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100%秸秆还田量处理使小麦籽粒氮含量两年分别增加4.2%和4.5%,籽粒P含量两年分别增加7.8%和4%,籽粒K含量两年分别增加2%和10.7%。小麦玉米秸秆50%还田量处理较对照处理使小麦秸秆Fe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2.6%和26.9%,小麦秸秆Zn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6.9%和14.5%;10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对照处理使小麦秸秆Fe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5.9%和40.4%,小麦秸秆Zn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5.1%和18%。5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100%秸秆还田量处理使小麦籽粒Fe含量两年平均降低0.6%和10.3%,小麦籽粒Zn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1.2%和9.2%,小麦籽粒Cu含量两年平均降低9.1%和4.7%,小麦籽粒Mn含量两年平均降低7.5%和4.1%。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秸秆、籽粒中Cd和Pb含量均未检出,小麦秸秆Cr含量范围在0.1-0.17 mg kg–1,小麦籽粒Cr含量范围在0.04-0.09 mg kg-1,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值,处于安全范围内。(3)对不同粪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进行取样测定,研究了不同粪肥用量对土壤大量、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及农田系统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量粪肥条件下(7500 kg ha–1-15000 kg ha–1)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不明显,高量粪肥条件下(22500 kg ha–1-30000 kg ha–1)显着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7%和10%。施用不同粪肥用量均未显着增加土壤表层有效磷的含量。粪肥用量在22500 kg ha–1和30000 kg ha–1时,土壤速效钾含量较对照两年平均增加35%和43%。施用粪肥增加了土壤有效Fe、Zn、Mn的含量,但降低了土壤有效Cu的含量。粪肥用量在22500 kg ha–1和30000kg ha–1时,土壤有效Fe含量较对照两年平均增加26%和11%,土壤有效Zn含量较对照两年平均增加42%和43%。不同粪肥用量处理较对照使土壤有效M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2%和11%,土壤有效Cu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4%和11%。不同粪肥处理土壤Cd含量变化范围在0.09-0.18 mg kg–1,土壤Cr含量变化范围在51.6-56.8 mg kg–1,土壤Pb含量变化范围在3.2-7.1 mg kg–1,土壤Cd、Cr、Pb含量均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自然背景值。不施粪肥处理农田系统中土壤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出现亏缺;施粪肥处理的营养元素均有盈余,盈余量随粪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不同粪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矿质营养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粪肥用量均未显着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与对照相比,不同粪肥用量显着降低了小麦秸秆、籽粒N含量,小麦秸秆氮两年平均降低9%和18%,小麦籽粒氮两年平均降低16%和12%。粪肥用量在7500kg ha–1时,小麦秸秆、籽粒磷的含量最高为5.0 g kg–1和4.7 g kg–1,比对照增加40%和13%。施用不同粪肥用量较对照显着降低了小麦秸秆钾的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3%和26%。不同粪肥用量处理在本试验第二年较对照显着提高小麦籽粒钾含量17%。施用不同粪肥用量使小麦秸秆、籽粒Fe含量两年平均增加46%和53%,小麦籽粒Z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2%,小麦籽粒Cu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4%,小麦秸秆、籽粒Mn含量两年平均降低9%和18%。不同粪肥处理小麦秸秆、籽粒中Cd和Pb含量均未检出,不同粪肥处理小麦籽粒Cr含量范围在0.07-0.68 mg kg–1,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值,处于安全范围内。与人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标准(DRIs)相比,本试验条件下微量元素Fe、Zn、Cu未达到推荐量,Mn元素高于推荐量。

王秋君[7]2012年在《稻麦轮作系统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和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轮作系统的稳定生产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而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是保障作物产量的关键。有机无机配施被认为是一种高产高效的施肥模式,然而对于利用化肥和堆肥工业化生产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针对稻麦轮作系统中进行连续4年的不同施肥模式田间试验,研究了等养分条件下以猪粪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量、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土壤团聚体等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连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下作物的生物性状变化及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积累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叁季水稻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8504.2~9642.2kg·hm-2)都高于化肥处理(7918.7~9013.3kg·hm-2),但差异不显着。在2007季水稻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穗数和每穗粒数都低于化肥处理,而在2008和2009季水稻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穗数和每穗粒数高于化肥处理。在叁季水稻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在水稻生长前期都低于化肥处理,进入水稻生长中后期逐渐高于化肥处理;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水稻植株的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也是在前期低于化肥处理,进入水稻生长中后期逐渐高于化肥处理。叁季水稻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土壤矿质态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低于化肥处理,进入水稻生长中后期,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与化肥处理相当甚至高于化肥处理。叁季水稻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氮肥利用率(44.0%-43.5%)都高于化肥处理(33.8%-36.9%)。在2006-2007小麦季,化肥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显着(6760.0kg·hm-2)高于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4583.9kg·hm-2),在2007-2008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6850.7kg·hm-2)略低于化肥处理(6900.7kg·hm-2),在2008-2009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4783.3kg·hm-2)高于化肥处理(4674.4kg·hm-2),但差异不显着。在2006-2007小麦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都低于化肥处理,进入2008-2009季后,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超过化肥处理。在2006-2007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显着低于化肥处理,到2007-2008季和2008-2009季后,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直到小麦生长后期才超过化肥处理。在2006-2007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始终低于化肥处理,在2007-2008和2008-2009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小麦生长后期都高于化肥处理。在2006-2007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氮肥利用率(27.3%)低于化肥处理(33.7%),在2007-2008季(36.5%)和2008-2009季(45.8%)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氮肥利用率高于化肥处理(34.5%,35.8%)。为了从土壤肥力方面了解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增产机制,在2010年的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分别采取了土样,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物理组分以及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小麦季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16.9g·kg-1、19.8g·kg-1)、全氮含量(1.93g·kg1-、2.]5g·kg-1)和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1.1mm、1.9mm)都高于化肥处理(1.Omm),有机肥处理显着高于化肥处理。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土壤中大团聚体(>0.25m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高于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的显着高于化肥处理。水稻季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14.9g·kg-1、17.7g·kg-1)、全氮含量(1.87g·kg-1、2.13g·kg-1)都高于化肥处理(14.6g·kg-1、1.82g·kg-1),有机肥处理显着高于化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季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高于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的显着高于化肥处理。通过采用13C交叉极化结合魔角旋转的固体核磁共振光谱技术(CPMAS13C NMR)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发现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也有不同的影响。小麦季土壤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23.43%)和有机肥处理(24.58%)的烷基碳的相对百分含量都低于化肥处理(24.61%),而烷氧基碳的相对百分含量都高于化肥处理,有机无机复混肥(0.50)和有机肥处理(0.51)的烷基碳/烷氧基碳的比值都低于化肥处理(0.56)。水稻季土壤中各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趋势与小麦季不同。水稻季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30.57%)的烷基碳的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化肥处理(28.22%),而烷氧基碳相对百分含量低于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的烷基碳和烷氧基碳的相对百分含量都低于化肥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也不相同。不同施肥处理对大团聚体的有机质化学结构影响较大,与其它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大团聚体中烷氧基碳的相对百分含量而降低了烷基碳的相对百分含量,从而降低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密度组分的影响较大。两季土壤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游离态轻组和闭蓄态轻组的含量都高于化肥处理,矿物结合态(重组)的含量低于化肥处理,而且有机肥处理的有机质各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都显着高于化肥处理。采用氯仿熏蒸法、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real-time PCR(实时定量PCR)分子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小麦季和水稻季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275.82mg kg-1、278.63mg kg-1)和有机肥处理(349.54mg kg-1、331.86mg kg-1)的微生物生物量都高于化肥处理(267.63mg kg-1、250.14mg kg-1),有机肥处理显着高于化肥处理。小麦季和水稻季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都较化肥的高。两季土壤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细菌16S rRNA和真菌18S rRNA的拷贝数都高于化肥处理,且有机肥显着高于化肥。综上认为,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获得相当甚至更高的作物产量,而且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有机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卢丽兰[8]2016年在《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唇形科植物,传统以干燥地上部入药,是我国着名的“十大南药”之一,由于广藿香矿质营养理论方面研究较少,生产基地栽培和施肥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我国广藿香产量和质量偏低,严重制约了广藿香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分别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研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效应及药效成分影响,探讨不同施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及药效成分变化影响的效应趋势,旨为完善广藿香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广藿香生长和挥发油产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广藿香生长性状参数、氮营养、植株鲜干重量、挥发油含量增加,而茎和叶的挥发油含量下降。在广藿香茎的挥发油中,N1和N2处理的12个药效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以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β-榄香烯、异石竹烯含量在N2处理最高。在广藿香叶的挥发油所测定的成分中,除了α-广藿香烯外。N1和N2处理的其他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δ-愈创木烯、β-荜澄茄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在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β-榄香烯含量以N2处理最高。广藿香茎和叶挥发油所测定的12个药效成分N1与N2及N4与N5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总之,氮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挥发油,但降低挥发油药效成分含量。2.探讨了氮素营养形态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及药效成分的影响。硝铵比为75:25的处理更能促进广藿香的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增加。硝铵比为75:25有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提高,硝铵比为50:50的处理有利于叶绿素b含量的提高。硝铵比为25:75和50:50的处理更有利于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更有利于PAL酶活性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处理有助于提高广藿香茎叶的广藿香酮,而硝铵比25:75处理有利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醇和其它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而全硝态氮和全铵态氮(硝铵比为100:0和0:100)处理不利或抑制广藿香茎叶油的药效成分含量形成和积累。硝铵比为75:25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的N、P、K、Ca、Mg元素吸收较好,硝铵比为25:75和0:100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Ca、Mg元素含量较低。3.揭示了施磷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施磷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着升高,且p4、p3处理的显着高于p0、p1处理。在不同个生长期,当施磷量0~3g/盆,p0~p3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地升高,当施磷量超3g/盆,随着施磷量增加(p3~p4),叶绿素含量稍有下降。当施磷量0~2g/盆(p0~p2)时,广藿香植株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显着地升高。当施磷量超2g/盆(p2~p4),这叁个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施磷量增加而显着地下降。缺磷时,广藿香植株pal活性最高,p0~p1处理的pal活性显着下降,当施磷量1~4g/盆(p1~p4)时,广藿香植株pal酶活性随着施磷量增加而逐渐增强。广藿香茎叶油的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含量最高的出现在p2处理,其次为p3、p1、p4,最低的在p0。广藿香茎叶油的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以p2处理最高,其次为p1,最低的以p4处理,p2显着高于p3、p4。随着施磷量增加,广藿香植株不同组织的n、p、k元素含量也逐渐升高,而磷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4.研究了施钾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着升高,且k4、k3处理的显着高于k0、k1处理。当施钾量2g/盆时,广藿香叶绿素a与叶绿素a+b含量较高。当施钾量4g/盆时,广藿香叶绿素b含量较高。当施钾量0~4g/盆时,随着施钾量(k0~k2)增加,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逐渐升高。当施钾量超4g/盆,随着施钾量增加(k2~k4),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显着地下降。研究表明,中低钾较利于广藿香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过低或过高的钾水平不促进广藿香的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广藿香植株的pal酶活性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强。在施钾量0~4g/盆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酮含量不断升高,当施钾量超过4g/盆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酮含量逐渐下降。在施钾量0~2g/盆时,随着施钾量(k0~k1)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逐渐上升,当施钾量超过2g/盆时,随着施钾量(k1~k4)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含量逐渐下降。结果表明高钾量不利于广藿香茎叶油中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植株不同组织的n、p、k元素含量也逐渐升高,而k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5.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的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均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其中以n3p2k2、n2p2k3处理的较高。研究表明,高配比氮磷钾配比有利于广藿香株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的提高。氮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影响很大,磷和钾水平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影响不显着。不同施肥处理的广藿香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其中,最高的是N3P2K2处理,其次N2P2K3。广藿香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及PAL酶活性以N1P2K2处理的最高,其次为N1P1K2,最低为N3P2K2处理,研究表明,高氮中高磷钾配比、纯磷钾配比不利广藿香抗氧活性和PAL酶活性的提高,低氮中磷钾配比促进它们的提高。不同元素对广藿香抗氧活性和PAL酶活性作用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钾。广藿香茎叶油不同12个药效成分含量均以N1P2P2处理的最高,N3P2K2处理的最低。研究结果表明,低氮中低磷钾配比有利于广藿香茎叶油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高氮比例的氮磷钾配比处理可能会抑制它们形成和积累。氮对广藿香药效成分影响最大,其次磷和钾。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含量有一定差异,对照(N0P0K0)处理的N、P、K含量低于其它氮磷钾配施处理,其中以N3P2K2、N2P2K3处理的N、P、K含量较高。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Ca、Mg含量有些差异,但不显着。6.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品质及广藿香基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都有促进广藿香产量、油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但处理之间差异明显。产量及油量以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1.58%和168.10%,60%有机肥+30%化肥处理次之,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居中;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以及12个主要化学成分(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榄香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酮、广藿香醇)、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等品质指标都以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最高。广藿香基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100%有机肥、75%有机肥+25%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含量较高,其中100%有机肥处理最高,这叁个处理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75%有机肥+25%化肥配施是适合广藿香施肥的方案。7.广藿香植株氮磷钾营养元素与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效应因素、药效成分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P、K均与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含油率、含油量、浸出物呈显着正相关,且与叶绿素、PAL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N、P、K均与主要的药效成分呈显着负相关或负相关。广藿香羟、超氧、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与广藿香药效成分呈显着正相关或正相关。

郑泽荣[9]2004年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于2002-2003年在山东龙口北马镇前诸留试验点进行。试验选用烟农15号和济麦20号两个强筋小麦品种,研究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高肥力土壤条件下,施肥仍然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水平。施肥对烟农15号产量的影响大于 济麦20号。烟农15号各施肥处理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济麦20号除单施化肥187.5kg/hm2的处理产量水平显着提高外,其它各施肥处理产量与不施肥处理差异不显着,但都比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单施化肥和其它施肥处理相比,单施化肥的增产作用更明显。济麦20号单施化肥187.5kg/hm2的处理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烟农15号单施化肥187.5kg/hm2的处理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主要在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施肥显着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单施化肥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幅度大于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的处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与单施化肥相比,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有增加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单施化肥显着提高烟农15号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且两个单施化肥的处理间差异显着;济麦20号单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的处理比较,麦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差异不显着。施肥可以提高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从而提高总淀粉含量。而且,支链淀粉的提高幅度较大,从而提高了小麦淀粉的支/直比例。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混合可以提高小麦淀粉的支/直比例,从而实现对淀粉品质的调控。不同品种小麦籽粒容重对施肥的反应不同。施肥对济麦20号籽粒容重的调控作用较小,除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的处理(1500 kg/hm2有机肥,82.5 kg/hm2纯氮)籽粒容重显着降低外,其它各处理间籽粒容重差异不显着。施肥对烟农15号籽粒容重调控作用较大,随施肥量增加籽粒容重有降低趋势。单施有机肥籽粒明显降低,其它施肥处理籽粒容重增加。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籽粒容重有增加的趋势。品种间比较,烟农15号籽粒容重显着大于济麦20号。施肥对小麦面粉湿面筋含量的调控作用较小。烟农15号各处理湿面筋含量在34.01-36.16%之间,济麦20号各处理湿面筋含量29.95-31.40%之间,变幅较小。品种间比较,烟农15号湿面筋含量明显高于济麦20号。施肥对面筋指数的影响两品种表现不一致。济麦20号对施肥的反应较弱,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品种稳定性,面筋指数在96-98之间。烟农15号面筋指数对施肥的反应敏感,面筋指数变化较大,在79-90之间。施肥使烟农15号面筋指数明显提高,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均比单施化肥的处理提高。品种间比较,济麦20号面筋指数明显大于烟农15号。施肥对面粉沉降值的调控作用较小,济麦20号各处理间面粉沉降值在44.67-45.70ml之间,烟农15号各处理间面粉沉降值47.20-51.40ml之间。品种间比较,烟农15号面粉沉降值显着大于济麦20号。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活性的影响单施化肥111kg/hm2的处理0-20cm土壤全氮含量一直为降低趋势。其它施肥处理0-20cm土壤全氮含量在小麦生育前期呈降低趋势,拔节后开始上升。其中,单施有机肥的处理0-20cm土壤全氮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且变化较小,单施化肥的处理在小麦生育期间全氮含量变化较大。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除单施化肥处理外,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均有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其中,施用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在小麦生育期间变化不大。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不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小麦生育期间,0 - 20cm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单施化肥处理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除冬前外,小麦各生育时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碱解氮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单施有机肥的处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碱解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不施肥处理拔节期、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低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及单施有机肥的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对20 - 40cm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40 - 100c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变化很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0-100cm随土层深度增加,碱解氮含量下降。0 - 20cm碱解氮含量在100mg/kg左右;由0 - 20cm到 20 - 40cm碱解氮含量下降迅速,20-40cm碱解氮含量在60mg/kg左右;40-60cm碱解氮含量在35mg/kg左右,60-80cm碱解氮含量在25mg/kg左右,80-100cm碱解氮含量在20mg/kg左右。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有利于0 - 40土壤碱解氮的积累,而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碱解氮的积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速效磷的积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成熟期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显着高于冬前或比冬前下降但差异不显着;单施化肥的处理,成熟期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显着低于冬前或比冬前增加但差异不显着;单?

徐苗[10]2017年在《无机有机肥配施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油葵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干旱缺水与土壤肥力低下是影响宁夏中部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保蓄土壤水分,增加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筛选最优培肥措施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从2011-2016年在宁夏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同心县王团镇北村),开展了无机与有机配施定位试验,以该地区主栽作物油用向日葵与马铃薯为试验材料,试验研究了无机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旨在探明适合本地区土壤培肥主要措施,为快速提升土壤肥力,改良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及农业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无机与有机配施均可降低土壤pH,增加养分含量。与处理1(CK)对比,土壤pH、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全氮含量提高,土壤机械组成及水稳性团聚体明显改善,其中以化肥配施羊粪效果最为明显。2、随着作物生长时间推移,油葵株高、茎粗均呈“S”型曲线生长趋势,株高呈“缓慢-快-缓慢”、茎粗呈“快速-缓慢”的生长趋势,有机物料的配施有利于作物促进株高、茎粗生长发育,促进油葵均衡生长,防止徒增与倒伏现象。3、无机与有机配施油用向日葵干物质累积符合“Logistics”模型,拟合系数均在0.98以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油葵干物质累积有增长作用,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速率不同,以茎、叶累积为主,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为籽粒>茎秆>花盘>叶片>根,化肥与羊粪、化肥与生物炭(3000kg/hm2)处理干物质累积量较多,对养分吸收与产量的贡献较大。4、无机与有机肥配施,可明显提高不同时期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吸收量排序为:K>N>P;全生育期吸收氮以叶片为主要器官,生育前期吸收磷以叶为主要器官,后期以籽粒为主要器官,全生育期吸收钾以茎、花盘为主要器官,收获期,各器官全N吸收量为:籽粒>叶片>花盘>茎秆>根,全磷吸收量为:籽粒>叶片>根>花盘>茎,全K吸收量为茎秆>花盘>叶片>根>籽粒。5、施肥可促进油葵盘数、盘茎、盘重、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增长,对提高油葵产量起重要作用,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着提高产量,各处理产量排序为处理7>处理5>处理8>处理4>处理9>处理2>处理3>处理6>处理1,与处理1(CK)相比,各施肥处理增产1.81~2.97倍,其中化肥配施生物炭3000kg/hm2增产效果最好,达3381.95kg/hm2,其次是化肥配施羊粪,产量为3354.19kg/hm2。6、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化肥配施有机肥皆不同程度降低粗脂肪含量,显着增加粗蛋白含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降低粗脂肪、增加粗蛋白含量效果明显;施肥对油葵内、外盘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同,各处理籽仁中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内盘均大于外盘,而亚油酸内盘含量略小于外盘,施肥对油酸和硬脂酸有贡献,但会抑制亚油酸和棕酮酸形成;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棕酮酸、硬脂酸含量,其中化肥配施羊粪、化肥配施生物炭3000kg/hm2显着影响脂肪酸组成,对油葵籽仁品质较好提高。

参考文献:

[1]. 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D]. 李燕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2].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 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对轮作稻麦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哈丽哈什·依巴提.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4].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麦田土壤氨挥发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D]. 庞凤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 张玉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1

[6]. 长期秸秆还田及施用粪肥对小麦产量和矿质营养品质及重金属的影响[D]. 王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7]. 稻麦轮作系统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王秋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8]. 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D]. 卢丽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9].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D]. 郑泽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10]. 无机有机肥配施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油葵生长的影响[D]. 徐苗. 宁夏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