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通为一论文_王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通为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庄子,九方,道观,孟子说,之时,道家,天人。

道通为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1](2019)在《浅谈中华文化中的“道通为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有一个有特色的说法,"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莛是田间细小的草茎,楹是指盖房的柱子,虽然两者大小差异很大,但实际上是相通而浑一的。"厉"长得很丑陋,而西施却很美丽,但两者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世界各种事物表面上看着区别很大,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根本法则、根本特色是相通的。借用庄子"道通为一"这个词,来看看中华文化,这里与庄子原义不尽相同。何为"道""通""一"(本文来源于《理论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黎淑卿[2](2018)在《从生态共生视角看庄子的“道通为一”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共生是自然万物之间不可或缺的现实生存方式与规律,它具有整体性、多样性与互利性特征。人类作为自然万物中的一员,与其他自然物种共存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中,共同遵循着自然生态共生规律。从伦理学意义上看,尊重生态共生规律、遵循生态共生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它重视整体主义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价值,提倡人与自然互利共生。从生态共生视角研究庄子的生态智慧,可发现庄子以“道通为一”为核心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共生理念有较高契合度,分别体现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的自然生态价值观以及“以息相吹”、“物固相累”的互利共生观叁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庄子“唯达者知通为一”思想,即维护生态共生的智慧,即道法自然,兼怀万物;顺物自然,无以人灭天;知止知足,处物不伤。庄子“道通为一”的生态共生智慧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倡导培养生态共生的整体意识,尊重自然生态价值,以及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关系等。(本文来源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期刊2018-04-01)

[3](2018)在《道通为一——王蒙漫谈孔孟老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强调一,又强调多。为什么?"一生二,二生叁,叁生万物"。在郭沫若的诗里面,有一句话有人说最早出自《华严经》,就是"一的一切,一切的一。"并非说我自己说话只是一,我同时看到了多,我代表的是多。我的一,代表的是一的一切,当我说一切的时候,又统一成为一。原以为这是中国文化当中十分绝的地方,一是一,切就是各种部分,又是一,又是一切。后来我知道,人类有这个观念。2016年9月,我在(本文来源于《山东人大工作》期刊2018年02期)

王培茗,王蒙[4](2018)在《道通为一——王蒙漫谈孔孟老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圣贤中,老子强调"道"、庄子强调"通",庄子讲《齐物论》的时候提到"道通为一",说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从根本的存在上、本质上看都是相通为一的,都是整体的大道、天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讲坛特别邀请王蒙先生从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进行讲述。中华文化的理想理想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没有实现,但是表现出(本文来源于《山东人大工作》期刊2018年01期)

李萍,郝亚飞[5](2017)在《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从“以道观物”到“道通为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如能突破"以物观物"的哲学视阈,转化到"以道观物",方能站在哲学原初的立场,即重返哲学的本位,方能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实现"道通为一"的哲学形态。这将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义凤[6](2017)在《“道通为一”新论——重释庄子《齐物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道通为一"是庄子《齐物论》里面的核心概念,"通为一"之"一"在《齐物论》里具体为表示自然性的一样之"一"与表示整体性的一体之"一"。"通"始终要回到人的层面,人只有摆脱肉体之我的困缚和经验之我的先见,在"通"于道即达道的意义上,虚以待物才可以包容万物又能葆有人之主体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吾丧我",如此才能达到显现物性清明圆满和人之本真存在的审美境界。另外,道通为一、复通为一、知通为一作为"通为一"的叁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形成一个紧密的回环,且"道"、"通"、"一"各有其独立的特殊义涵。(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王蒙[7](2017)在《道通为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演讲人简介:王蒙,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着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着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其中,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7-06-12)

张荣明[8](2015)在《“道通为一”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思想乃中国传统宇宙论之一源,《庄子·齐物论》则为道家宇宙论之精髓,《齐物论》之主旨为"道通为一"。学界有关"道通为一"之义的纷争由来已久,莫得其解。"道通为一"之"道",既为本体之道,亦为道术之道。"道通为一"则是指得道之士基于超然心理状态究极世界而万物无别者也。佛学论万物"非有""非无",阳明心学称"心外无物",康德辨现象与物自体,薛定谔论时空内在于人类自心,上述诸说与《齐物论》"道通为一"之旨殊途同归,皆谓外在客体本无自性,实为认知主体基于自身能力而判断万物,并赋予万物既定的性质。(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蔡典娉,林伦伦[9](2015)在《以禅通艺,道通为一——饶宗颐书学成就与其诗文琴画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饶宗颐是当代身兼学人、文人、诗人、书画艺术家、音律学家多位一体的学贯古今中外的"通儒"式大学者。他以广博的学养、简约而不简单的禅意和元气充盈的诗心创作书法,其书艺和他的诗词文一样"皆以气行",气格超俗;与他的琴艺道通为一,韵律灵动,高山清音;同他的"学者画"相融,极其注重神韵和自我,追求清旷奇古的意境,在恣肆翰墨的过程中,以"饶家样"的独特面貌驰骋书坛艺海,遗世独立而又从容自得,实已臻化境。(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景琳,徐匋[10](2015)在《《庄子·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这几句话点明了庄子审视万物的立场与方法。站在这样的立场,用这样的方法,庄子不仅破了名墨二家"指非指""马非马"的命题,而且还得出了"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结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庄子"齐物"的理论根据之一。既然天地万物同属于"指马",同属于"物",那么,天地万物在本质上就没有什么不同。拇指是指,食指也是指,(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5年04期)

道通为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共生是自然万物之间不可或缺的现实生存方式与规律,它具有整体性、多样性与互利性特征。人类作为自然万物中的一员,与其他自然物种共存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中,共同遵循着自然生态共生规律。从伦理学意义上看,尊重生态共生规律、遵循生态共生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它重视整体主义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价值,提倡人与自然互利共生。从生态共生视角研究庄子的生态智慧,可发现庄子以“道通为一”为核心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共生理念有较高契合度,分别体现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的自然生态价值观以及“以息相吹”、“物固相累”的互利共生观叁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庄子“唯达者知通为一”思想,即维护生态共生的智慧,即道法自然,兼怀万物;顺物自然,无以人灭天;知止知足,处物不伤。庄子“道通为一”的生态共生智慧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倡导培养生态共生的整体意识,尊重自然生态价值,以及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关系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通为一论文参考文献

[1].王蒙.浅谈中华文化中的“道通为一”[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9

[2].黎淑卿.从生态共生视角看庄子的“道通为一”思想[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8

[3]..道通为一——王蒙漫谈孔孟老庄[J].山东人大工作.2018

[4].王培茗,王蒙.道通为一——王蒙漫谈孔孟老庄[J].山东人大工作.2018

[5].李萍,郝亚飞.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从“以道观物”到“道通为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7

[6].张义凤.“道通为一”新论——重释庄子《齐物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王蒙.道通为一[N].人民政协报.2017

[8].张荣明.“道通为一”解[J].中原文化研究.2015

[9].蔡典娉,林伦伦.以禅通艺,道通为一——饶宗颐书学成就与其诗文琴画之关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王景琳,徐匋.《庄子·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J].文史知识.2015

论文知识图

颜色空间在YCrCb空间内:流式细胞仪流动室Figure5-1:FlowRo...中国武术“技进乎道”示意图郑玄-郑玄5 信号调理电路图第七部分 专题调研动画节目广告市场状况调...

标签:;  ;  ;  ;  ;  ;  ;  

道通为一论文_王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