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物理过程论文_孙继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物理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理,过程,模式,数值,冻雨,通量,回波。

云物理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孙继松[1](2014)在《从天气动力学角度看云物理过程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讨论了深湿对流过程中的天气动力学过程(宏观过程)与云物理过程(微观过程)对云的形态特征、天气现象演变的影响和它们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从天气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雷暴移动发展过程,比较了不同性质云的降水量估算等基本问题。(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4年01期)

陈赛男[2](2013)在《北京“6.23”暴雨天气形成特征及云物理过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FNL、地面自动站、FY-2E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中尺度数值WRF模式,研究了模式中10种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此次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及造成降水差异的原因。在云微物理方案模拟的基础上,选择了对暴雨模拟较好的方案,结合实况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过程的云微观结构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影响此次暴雨的对流层高层大尺度天气系统是贝加尔湖附近的阻塞高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低层的影响系统为低涡。暴雨发生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北京地区受上升气流控制,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低涡水汽输送并在北京地区形成水汽辐合区,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上空的对流有效位能的累积以及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能量和层结条件。利用雷达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降水过程中的强降水是由中β和γ对流的单体强烈发展引起的。此次大暴雨落区、强度和发生时间的数值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非常敏感。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18小时累积降水量的大小和落区的模拟差异比较大,大部分云微物理方案对暴雨范围的预报偏大,但对暴雨强中心的预报偏弱,对暴雨落区的预报偏北。相对而言,Lin云微物理方案对暴雨落区和雨带走向的模拟与实况比较接近。对部分云微物理方案而言,提高模式分辨率有利于暴雨强度的预报,但对暴雨范围和走向的模拟影响很小。Lin、Thompson、WSM6方案模拟的最大降水强度出现的时间与实况相同,其他云微物理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对强降水开始的时间,不同微物理方案较实况均有1-2小时的提前。由于各云微物理方案对水汽到水成物转化过程的处理存在差异,造成了模拟的垂直速度、水成物混合比及对大气湿度层结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暴雨的模拟结果。对流云中垂直积分的云水、雨水以及霰的含量较高,冰晶和雪的垂直积分含量较低,在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水成物的垂直积分含量明显不同;云中不同部位的水成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及含量差异较大,云水和雨水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低层,但在对流旺盛期过冷云水和过冷雨水含量比较丰富;霰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上层,而且含量相对较大;冰晶和雪主要分布在对流层高层,含量都较小。霰的变化趋势与地面逐小时降水量基本是一致的,说明霰的融化对地面降水具有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3-04-01)

黎惠金,李江南,林文实,蒙伟光,肖辉[3](2011)在《2008年初南方冻雨云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7,模拟了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最强的一次冻雨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冻雨过程期间有两条明显的水汽通道,上升运动明显。冻雨区上空主要以低空云水和雨水,特别是云水的积聚为主,中高空有少量雪花和微量的冰晶。与冻雨区相比,非冻雨区过冷却水含量大,主要位于低空,高空没有霰,雪花也明显偏少。这主要是因为冻雨区的上升气流弱,高空水汽不饱和。在降雨区,靠近0℃线以上为冰相降水,以下为雨水。在冻雨区,冰相粒子没有落在0℃线附近,雨水顶也不在0℃线附近,这次冻雨的云物理过程属于液相暖雨机制。造成此次巨大灾害的原因除了冻雨外,还有雾凇和水汽的凝华附凇作用,正是由于雨凇和雾凇复合积冰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次冻雨过程的冻雨量不大,但灾情却异常严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1年04期)

李剑东,刘屹岷,吴国雄[4](2010)在《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调整对气候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结合观测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大气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以大气辐射通量为例,诊断分析了物理过程调整前后模式对气候模拟的影响。旧版本SAMIL对大气辐射通量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经过大气辐射过程、积云对流和诊断云等物理过程的调整后,新版本SAMIL模拟的全球辐射通量的年平均结果与观测的偏差大幅减小,其中大气顶能量收支的年变化及其平均值与观测更为接近。在积云对流方案调整基础上,通过对诊断云物理方案的进一步调整,新版本SAMIL对云物理量模拟更为合理,在赤道辐合带等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一积云对流物理过程调整引起的云宏观和微观属性不匹配问题,能模拟出夏季气候平均辐射通量的全球分布特征,尤其在东亚区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研究还表明,在热带和副热带对流活跃区域,当前SAMIL中积云对流过程偏差对辐射通量的模拟偏差有很大影响,而模式中较为简单的诊断云方案也会将云宏观物理量模拟偏差带入云微观量模拟中,也是主要偏差源之一。本文结果表明,要继续提高SAMIL的模拟性能,急需更新云物理参数化方案以改进云辐射过程的模拟,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并作进一步协同调整。(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肖辉,王孝波,周非非,洪延超,黄美元[5](2004)在《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叁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 ,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 ,霰的融化及其在 0℃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 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 ,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 ,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 0℃层融化形成的 ,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 ,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李毅,李艳春,潘晓滨[6](2003)在《北京一次降雪的云物理过程作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非静力平衡 MM5 V3模式对 2 0 0 1年 1 2月 7日一次北京降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 ,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本次降雪过程是从对流层上层形成冰核向下发展的 ,中高空的强低温和上升运动区与冰粒子及雪的分布基本吻合 ,为降雪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杨静[7](2001)在《“99.6”梅雨锋降水云物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梅雨锋降水,通过摄相探空观测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其降水过程中云物理过程。 在99年6月24日~30日共施放了14次摄像探空仪,取得了一批有关云中粒子垂直分布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云中粒子的分布状况及云中液态水和固态水的浓度分布。 应用MM5(V2)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对6月25日至28日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诊断分析,研究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构特征。通过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的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冰相过程在梅雨锋降水中起着主要作用。本文还分析了降水粒子形成及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源汇项,以期更深入的了解梅雨锋云系内部的微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01-06-01)

云物理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FNL、地面自动站、FY-2E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中尺度数值WRF模式,研究了模式中10种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此次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及造成降水差异的原因。在云微物理方案模拟的基础上,选择了对暴雨模拟较好的方案,结合实况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过程的云微观结构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影响此次暴雨的对流层高层大尺度天气系统是贝加尔湖附近的阻塞高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低层的影响系统为低涡。暴雨发生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北京地区受上升气流控制,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低涡水汽输送并在北京地区形成水汽辐合区,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上空的对流有效位能的累积以及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能量和层结条件。利用雷达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降水过程中的强降水是由中β和γ对流的单体强烈发展引起的。此次大暴雨落区、强度和发生时间的数值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非常敏感。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18小时累积降水量的大小和落区的模拟差异比较大,大部分云微物理方案对暴雨范围的预报偏大,但对暴雨强中心的预报偏弱,对暴雨落区的预报偏北。相对而言,Lin云微物理方案对暴雨落区和雨带走向的模拟与实况比较接近。对部分云微物理方案而言,提高模式分辨率有利于暴雨强度的预报,但对暴雨范围和走向的模拟影响很小。Lin、Thompson、WSM6方案模拟的最大降水强度出现的时间与实况相同,其他云微物理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对强降水开始的时间,不同微物理方案较实况均有1-2小时的提前。由于各云微物理方案对水汽到水成物转化过程的处理存在差异,造成了模拟的垂直速度、水成物混合比及对大气湿度层结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暴雨的模拟结果。对流云中垂直积分的云水、雨水以及霰的含量较高,冰晶和雪的垂直积分含量较低,在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水成物的垂直积分含量明显不同;云中不同部位的水成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及含量差异较大,云水和雨水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低层,但在对流旺盛期过冷云水和过冷雨水含量比较丰富;霰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上层,而且含量相对较大;冰晶和雪主要分布在对流层高层,含量都较小。霰的变化趋势与地面逐小时降水量基本是一致的,说明霰的融化对地面降水具有重要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物理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孙继松.从天气动力学角度看云物理过程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J].气象.2014

[2].陈赛男.北京“6.23”暴雨天气形成特征及云物理过程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

[3].黎惠金,李江南,林文实,蒙伟光,肖辉.2008年初南方冻雨云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1

[4].李剑东,刘屹岷,吴国雄.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调整对气候模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0

[5].肖辉,王孝波,周非非,洪延超,黄美元.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4

[6].李毅,李艳春,潘晓滨.北京一次降雪的云物理过程作用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杨静.“99.6”梅雨锋降水云物理过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

论文知识图

辐条式刀盘物理仿真应力图(a:刀盘正...一ZW盯模拟叁层嵌套模拟区域表4一2模式...模拟区域及五大湖观测的湖深(单位:...与冰雹相关的云物理过程转换率(g...显式云物理过程的试验结果(单位...2.2Lin微物理方案中的云物理

标签:;  ;  ;  ;  ;  ;  ;  

云物理过程论文_孙继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