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渠交汇口论文-魏文礼,张泽伟,邵世鹏,刘玉玲,戎贵文

明渠交汇口论文-魏文礼,张泽伟,邵世鹏,刘玉玲,戎贵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渠交汇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渠交汇口,数值模拟,大涡模拟模型,RNGk-ε模型

明渠交汇口论文文献综述

魏文礼,张泽伟,邵世鹏,刘玉玲,戎贵文[1](2016)在《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大涡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明渠水流交汇口河道冲刷、泥沙沉淤、污染物滞留等问题,必须探明其水力特性的分布规律.采用气液两相流混合模型,对不同汇流比下90°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别选取大涡模拟模型(LES)和RNGk-ε模型封闭两相流时均方程,速度与压力耦合方程组求解时使用半隐式SI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算法,模拟自由水面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将汇流比为0.25时两种模型计算的纵向截面水面线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得出大涡模型结合VOF法能更好地捕捉交汇口水面的波动情况;将大涡模型计算的不同垂直线上的速度分布与实验结果相比较,两者吻合良好.通过比较两种模型计算的特征横断面上的流线图,得出大涡模型能更好地捕获水流瞬时流动特性,动态再现二次流动结构,且大涡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交汇口附近水力特性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魏文礼,邵世鹏,刘玉玲[2](2015)在《不同交汇角度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液两相流混合模型对不同交汇角度下等宽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选取大涡模型(Large Eddy Model)封闭两相流时均方程,求解速度与压力耦合方程组时使用半隐式SI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算法,模拟自由水面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将交汇角度为90°时采用大涡模型计算得到的纵向截面水面线和不同测线上的速度分布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相比较,两者吻合良好,且水面线高度误差在4.2%以内,由此可见大涡模型是模拟交汇口水力特性的有效方法。进而将大涡模型用于模拟交汇角度为30°、45°、60°的交汇口水流,得到交汇口处的水深变化及流场的分布规律,并定量分析了交汇口下游各横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体上交汇角度越大,交汇口各特征横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越大,即水流流速分布越不均匀。(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岳志远,刘怀汉,李有为,闫军,付中敏[3](2012)在《明渠交汇口水流浅水二维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明渠交汇口缓流流动特性,建立基于高性能有限体积数值方法、具有二阶精度的非恒定浅水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基本控制方程采用浅水二维水流方程;采用能够有效捕捉激波的高性能有限体积方法离散控制方程;采用了隐式方法处理阻力项,从而保证了模型的稳定性。采用非结构叁角形网格系离散计算区域。最后,应用实测资料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模拟明渠交汇口基本流动特性,显示了对天然河流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2年10期)

谭柱林,彭杨,肖杨[4](2012)在《等宽明渠交汇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其中动量方程的雷诺应力项用雷诺应力(RAM)模型求解,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90°等宽明渠交汇口6种流量比的二维水流运动。通过将数值模拟的分离区尺寸与试验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用RAM模型模拟在小流量比流动精度较高,建议采用采用混合湍流模型:当流量比小于0.583取RAM模型计算值,否则取H-L模型计算,并绘制了分离区长度、宽度与流量比关系图。(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2年02期)

张挺,许唯临,伍平,麦栋玲[5](2009)在《90°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渠干支流交汇口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水流现象,在污水处理厂和过鱼建筑物等水利设施中经常遇到。本文采用k-ω紊流模型对90°明渠交汇口叁维流场进行了模拟,运用双曲正切扩展函数法构造动态网格来跟踪自由水面,将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成功捕捉到了交汇口水面变化及二次流等主要水流特性。分析了交汇口分离区形状参数、支渠入流角及断面收缩系数与干支渠流量比之间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曾剑辉[6](2007)在《工程控制下T型明渠交汇口表层水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渠水流交汇常发生在天然河流,城市排涝、引水以及排污等水利工程中。明渠支流汇入主渠后,在主渠中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水力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泵站枢纽工程中,由于泵站排水不均匀,进一步加剧了主渠流态的复杂程度。同时对于有航运要求的明渠水流交汇问题,由于支流入汇带来的横向动量引起航道横向流速加大,以及水流交汇产生的水流分离、回流等一系列问题将影响航运安全。本文以研究明渠交汇口表层流态为出发点,分别以量纲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来研究工程控制下的T型明渠交汇口表层流场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主要内容有:(1)总结了明渠水流交汇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对明渠水流交汇问题的研究,确立了对明渠水流交汇表层流场的研究。(2)通过量纲分析,提出分别改变主渠来流弗劳德数Fr_u,支渠来流弗劳德数Fr_b,当量水深Y_u~*,当量主渠底宽W_b~*,当量交汇口岸边连接圆弧半径R~*等无因次数来研究工程控制下的T型明渠交汇口主渠表层流场的变化规律。(3)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在各种不同支渠来流流速分布的情况下的主渠水流流态及其变化规律。(4)结合工程实例及数值模拟,验证了采用刚盖假定处理明渠水流交汇问题的可行性;通过采用不同紊流模型及离散格式的数值模拟方法和模型试验的对比,提出采用二阶迎风格式标准κ-ε紊流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明渠水流交汇进行数值模拟较为可行。(5)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Fr_u,Fr_b,Y_u~*,W_b~*,R~*等无因次参量对主渠表层流场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主、支渠来流大小及流速分布,水深和交汇口岸边连接圆弧半径这四个因素对主渠表层横向流动的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主渠宽度变化时,主渠表层横向流动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5-01)

茅泽育,赵升伟,罗升,张磊[7](2005)在《明渠交汇口水流分离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流汇入主流后,在明渠交汇口下游附近形成分离区,造成过流断面束窄。采用水力学基本理论及试验手段,对等宽明渠交汇口水流分离区的形状及尺寸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分离区收缩系数及能量损失系数的理论表达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交汇角或主支流流量相对大小不同,分离区尺寸发生变化;对于给定交汇口几何形状及尺寸,分离区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但分离区尺寸随流量比变化并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随交汇角增大呈有规律增加。(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5年01期)

茅泽育,罗升,赵升伟,张磊[8](2004)在《等宽明渠交汇口水流一维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试验手段,对等宽明渠缓流交汇水流进行了研究。对交汇口流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量纲分析,确定表征流动特性的主要物理量。根据水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交汇口上下游水深比的普遍方程,方程中考虑了动量修正系数、动能修正系数、支流汇入角等影响因素的影响,并对水深比与交汇角、流量比及水流Fr数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讨论。解析表达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茅泽育,赵升伟,张磊,黄继汤[9](2004)在《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流汇入主流后,在交汇口下游附近形成复杂的流动现象,对于确定渠道有效过流断面、泥沙及含有物质输移及淤积、渠底及边壁冲刷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目的在于采用试验手段探索干支渠交汇口的叁维流动结构。在一个矩形断面且等宽、45°交汇的半封闭自循环水槽中,应用五孔毕托球对明渠交汇口叁维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交汇口形状及尺寸,分离区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尺寸随主支渠流量比变化并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和主渠轴线正交的横断面上交汇水流存在横向分速,水面附近横向分速指向交汇口对侧固壁,临底附近横向分速指向交汇口一侧。对于流量比较大的汇流流动,断面环流是交汇口水流叁维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茅泽育,武蓉,马吉明[10](2003)在《明渠交汇口水流及污染物输移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明渠交汇口流动特性应用深度平均H L紊流模型和污染物传输方程建立了明渠交汇口水流流动及污染物输移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格式及交错网格上的水深-速度校正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应用实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较好的预测交汇口水流分离区及污染混合区形状及大小。(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明渠交汇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气液两相流混合模型对不同交汇角度下等宽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选取大涡模型(Large Eddy Model)封闭两相流时均方程,求解速度与压力耦合方程组时使用半隐式SI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算法,模拟自由水面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将交汇角度为90°时采用大涡模型计算得到的纵向截面水面线和不同测线上的速度分布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相比较,两者吻合良好,且水面线高度误差在4.2%以内,由此可见大涡模型是模拟交汇口水力特性的有效方法。进而将大涡模型用于模拟交汇角度为30°、45°、60°的交汇口水流,得到交汇口处的水深变化及流场的分布规律,并定量分析了交汇口下游各横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体上交汇角度越大,交汇口各特征横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越大,即水流流速分布越不均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渠交汇口论文参考文献

[1].魏文礼,张泽伟,邵世鹏,刘玉玲,戎贵文.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大涡模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2].魏文礼,邵世鹏,刘玉玲.不同交汇角度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5

[3].岳志远,刘怀汉,李有为,闫军,付中敏.明渠交汇口水流浅水二维数学模型研究[J].水运工程.2012

[4].谭柱林,彭杨,肖杨.等宽明渠交汇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J].水运工程.2012

[5].张挺,许唯临,伍平,麦栋玲.90°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9

[6].曾剑辉.工程控制下T型明渠交汇口表层水流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

[7].茅泽育,赵升伟,罗升,张磊.明渠交汇口水流分离区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

[8].茅泽育,罗升,赵升伟,张磊.等宽明渠交汇口水流一维数学模型[J].水利学报.2004

[9].茅泽育,赵升伟,张磊,黄继汤.明渠交汇口叁维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4

[10].茅泽育,武蓉,马吉明.明渠交汇口水流及污染物输移数值计算[J].水利学报.2003

标签:;  ;  ;  ;  

明渠交汇口论文-魏文礼,张泽伟,邵世鹏,刘玉玲,戎贵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