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方法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10-0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应有之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作用,发挥创造性思维,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尊重价值观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不断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多样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明确、系统的新要求。并在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也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攻目标,落实“三贴近”要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是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致的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也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促进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一、教育、宣传作用

1.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抓好教育。马列主义认为,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首先靠教育灌输。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抓住教育、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使之接受、掌握并切实践行这一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因此,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取得实效,在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育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价值观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原则。在教育中,还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应该通过教育和群众的实践活动,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环境,同时使人们在经过优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第一,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宣传部门要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宣传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所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推动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广播电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工作各方面,努力生产更多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第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我们的传媒是党的喉舌,更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大众传媒无论在版面上,还是在节目中,都应当始终如一、总体协调地把握舆论导向、宣传主流价值观,以一元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生活。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和主题,创作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震撼力、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在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创新性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几届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上述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创新,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的基础上,对于长期存有争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灵魂和精髓是什么?我们对待它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等等,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述。这些论述有几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老祖宗不能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丢开任何一方都不行”。“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的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这些论述,既是我们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原则。当前,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依据这些方法原则,在加速正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基础上,做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马克思主义、西方各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及非洲、拉丁美洲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工作。在这一研究中,一方面要头脑清醒,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划敌友,并借鉴和参考他们提供的材料和视角,丰富、发展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吸收、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主流价值观与多样价值观的统一

《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和关键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引领整个社会思潮,走上“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互利双赢”的和谐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完全具备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统摄和导向功能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决定》在指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还指出: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前提条件。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尊重差异是实现和谐共处的前提,包容多样是实现互补创新的保证。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真谛。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的重要方针,表明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认识更加自觉,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博大,境界更加高远。而处于被引领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潮流,也同样应该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积极主动地接受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任何社会对差异的尊重、对多样的宽容都会有一个限度,或者说一个“底线”。当今中国对此的限度或“底线”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有人企图动摇或取消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那就不是尊重或包容问题,而是给以批判和法办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目的取向。这是我们党在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所作出的正确决策。为此,就要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前提下,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和强化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意识,摒弃“唯我独尊”、“见异思斗”、“非己必伐”的思维定势。倡导人们既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别人的声音;既依法争取自己的利益,又尊重别人的权利。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品格,融入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贯彻现代建设的各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主流价值观和多样性价值观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质上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总经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肯定: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建国以后50多年来的革命、建设,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点之一,是社会思想的多样性日益明显和突出,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标签:;  ;  ;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