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中心论文_何智钢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光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能量,中心,点缺陷,乙基,形貌,丁基。

发光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钢[1](2019)在《基于稀土离子为发光中心的硅酸盐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节能、寿命长、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照明、装饰、显示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商用白光LED主要是由环氧树脂封装的YAG:Ce荧光粉和蓝光LED芯片组合而成,存在荧光粉涂覆不均匀、散热难、环氧树脂易老化等问题。发光玻璃可以应用于LED发光器件的制备,与传统的荧光粉相比具有一些优势:玻璃的热稳定性好,并且容易加工成所需形状,还可以将发光玻璃做成适当的形状与LED半导体芯片直接封装,而不必采用环氧树脂。另外,发光玻璃的制备过程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对基于稀土离子为发光中心的硅酸盐发光玻璃进行研究。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一系列Pr~(3+),Tm~(3+),Tb~(3+),Dy~(3+),Mn~(4+)单掺和共掺的硅酸盐发光玻璃。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色坐标(CIE)等手段对发光玻璃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制备了Pr/Tm掺杂的硅酸盐发光玻璃,主要探究了硅酸盐玻璃的基质组成、玻璃中的晶相、Tm~(3+)对Pr~(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玻璃的基质组成,可以对Pr~(3+)的发光进行调节;CaF_2晶体会在熔体冷却过程形成,组分中的CaO和Al_2O_3会抑制CaF_2晶体形成,而引入Na_2O则有利于CaF_2晶体形成;Pr~(3+)之间存在Pr~(3+)→Pr~(3+)能量传递,同时CaF_2晶体会增强这种能量传递过程;通过改变Tm~(3+)的浓度,可以对Pr~(3+)的发光进行调控。研究了Tb/Dy掺杂的硅酸盐发光玻璃,主要探究在硅酸盐玻璃基质中引入不同浓度的P_2O_5组分对Tb~(3+)和Dy~(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P_2O_5,玻璃基质中会形成Ca_3(PO_4)_2和CaZn_2(PO_4)_2两种晶体;随着P_2O_5浓度的增加,Tb~(3+)在489和544 nm的发射峰会显着增强;Dy~(3+)在482和576 nm的发射峰强度比例会随着P_2O_5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研究了Dy/Mn掺杂的硅酸盐发光玻璃,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成型方法(浇注成型和压片成型),探究玻璃结构、晶体类型和Mn~(4+)对Dy~(3+)的发光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浇注成型的硅酸盐玻璃中,会形成Na_2Ca_3Al_2(PO_4)_2(SiO_4)_2晶体,这种晶体有利于调节Dy~(3+)的发光行为;Mn~(4+)的浓度变化会影响Dy~(3+)的发光性能。制备了Tm/Dy掺杂的硅酸盐发光玻璃,主要探究在玻璃基质中,BaO取代CaO对Tm~(3+)和Dy~(3+)的发光性能影响,以及Tm~(3+)对Dy~(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BaO后,玻璃基质在紫外光范围的吸收带会变窄;同时Dy~(3+)的发射光强度得到增强,而Tm~(3+)位于454 nm的发射带发光变化不明显;存在Tm~(3+)→Dy~(3+)的能量传递,并且这种能量传递现象会在BaO存在的玻璃样品中出现明显变化。本文所制备的发光玻璃性能优良,发光性能可控,可作为LED器件的光转换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0)

肖延胜[2](2019)在《中国“领跑”发光材料科学路上追梦人——记武汉大学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涂东》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中,发光材料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比如捕捉建筑工程中的薄弱环节,进入人体追踪癌细胞。弹性应力发光材料是诸多发光材料中的一种。随着人们对新型弹性应力发光材料的开发,以及应力发光效率的提高和对于检测技术灵敏度的研发,用应力发光材料来实现应力破坏检测和应力分布的可视化近年受到(本文来源于《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2019年01期)

刘海涛[3](2018)在《离岗不离党 发光添能量——包钢离退管中心党建工作侧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包钢离退管中心党工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与中心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互推互补,保证离退休、退养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积极引导他们为党的事业和包钢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老年世界》期刊2018年11期)

姜蕙真,刘洁[4](2018)在《“微时代”的发光体 指尖上的正能量——山东胶州市新闻中心发挥党媒优势、打造融媒体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县级党媒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新闻敏感热烈拥抱"微时代",通过创新理念,打造全媒体矩阵,实现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综合采集、编排,不断放大宣传优势,壮大舆论话语权。(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李延申[5](2018)在《基于缺陷和Mn~(2+)离子为发光中心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时间发展,发光材料已经广泛被应用于照明、显示器、光电器件、生物成像、荧光标记等各个方面。本论文通过简单可行的方法制备了两种无机固体发光材料:过渡金属Mn~(2+)掺杂的Zn_2GeO_4发光材料和二氧化硅基缺陷发光材料,并对其物相、结构、形貌、发光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以H_2O/EG为溶剂,通过简便的溶剂热法制备了尺寸可调、均匀且分散性良好的一维Zn_2GeO_4:Mn~(2+)荧光粉。在合成过程中,溶剂组分和表面活性剂PEG在确定最终产品的晶相结构,粒径和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Zn_2GeO_4基质中存在天然缺陷,在紫外光激发下,纯Zn_2GeO_4样品显示弱的蓝白光发射。当Zn~(2+)离子被Mn~(2+)部分取代时,合成的Zn_2GeO_4:Mn~(2+)样品呈现出强烈的绿光发射,其对应于Mn~(2+)离子的d-d跃迁(~4T_1→~6A_1)。此外,我们还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CASTEP对Zn_2GeO_4:Mn~(2+)样品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合成的Zn_2GeO_4:Mn~(2+)荧光粉在照明、光学显示器和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碱性蚀刻法制备了尺寸为300nm左右的缺陷发光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在紫外光激发下,所制备的样品呈现出较强的蓝光发射。此外,SEM、TEM和BET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材料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细胞毒性测试的实验结果显示该发光空心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作药物载体。然后以阿霉素为模板药物,利用在酸性条件下可溶解的ZnO纳米粒子作为介孔“开关”,运用EDC化学反应将羧基化后的二氧化硅载药体系与ZnO-NH_2结合起来得到了具有pH控制释放性质的材料,而且随着阿霉素累积释放量的增加,发光空心球的发光强度也增强,根据该现象可以跟踪和检测药物释放情况。这种发光材料在药物控释和疾病诊疗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坤[6](2018)在《具有双催化中心的超强化学发光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以及金属纳米团簇在化学发光中的应用。目前,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磁性纳米材料的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已经被成功合成,并作为分析探针和界面应用于生物检测中。然而,现有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化学发光效率仍不能满足分析领域日益增长的对灵敏度的要求。近几年来,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几乎以单催化中心(如金属离子或酶)的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为主,具有双催化中心的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还鲜见报道。因此,如何开发具有双催化中心的化学发光材料,以进一步提升化学发光性能,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以金属离子Co2+和银纳米团簇(AgNCs)作为双催化中心,合成了超亮化学发光的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功能化的银纳米团簇(Co2+-GSH@ABEI@AgNCs);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合成机理;研究了其化学发光性质并提出了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最后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通过简单灵活的一步法首次合成了具有双催化中心(Co2+和AgNCs)的化学发光试剂ABEI功能化的银纳米团簇(Co2+-GSH@ABEI@AgNCs)。利用甲醇沉淀和离心操作将材料进行了纯化。通过透射电镜(TEM)、荧光(FL)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对材料的形貌和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是基于纳米团簇的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势等对材料的表面组成进行了研究。根据表征结果,对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GSH和ABEI将AgN03原位还原为Ag核,同时,GSH和ABEI作为保护试剂分别通过Ag-S和Ag-N键组装在Ag核表面,Co2+通过共价作用(与GSH螯合形成Co-O和Co-N键)和静电作用进一步组装到材料上,最终Co2+-GSH@ABEI@AgNCs被成功合成。通过静态注射对材料的化学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具有卓越的化学发光性能,发光强度比具有单催化中心的Cu2+-Cys/ABEI-AuNPs和DTDTPA/Co2+-ABEI-AuNPs分别高16.5倍和7.4倍。对化学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双中心催化的反应机制。Co2+-GSH@ABEI@AgNCs优异的化学发光效率来源于其独特的双催化中心。Co2+能够催化H2O2生成HO(?)和O2(?),同时AgNCs能够催化ABEI生成ABEI(?),导致了协同催化效应,因此相比于单催化中心的化学发光双功能化金属纳米颗粒,Co2+-GSH@ABEI@AgNCs具备更优良的化学发光性能。最后,对材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此项工作极大提高了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发光效率,为开发新型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开辟了新的思路,该具有超高发光效率的新型材料在生物分析、食品安全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5)

任天瑜[7](2018)在《掺铋光纤中低价态铋发光中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宽带光通信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传输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性能器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主流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工作带宽集中在C+L波段(1530-1610nm),而掺铋光纤可以在异常宽的区域内发光,在实现高效宽带光纤放大器方面有潜在的优势。目前掺铋光纤近红外发光机理仍不明确。与近红外发光相关的铋活性中心有叁类:高价态铋,低价态铋和点缺陷。本论文主要研究掺铋光纤中二价铋(Bi2+)的发光中心特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掺铋光纤模型的构建与优化。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设计掺铋光纤模型:本征模型、掺铋光纤中Bi2+模型和Bi2+-本征点缺陷模型,对掺铋光纤模型进行优化和几何结构分析,系统研究了各种模型的稳定性。(2)掺铋光纤中Bi2+模型光学特性研究。考虑到本征模型中的“Si-O-Si”环状结构,应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本征模型和四种不同结构的Bi2+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本征模型和掺铋模型的电子结构特性和光学特性,揭示出掺杂在叁元环中的Bi2+结构是掺铋光纤红色发光谱(600 nm)的主要发光中心。(3)掺铋光纤中Bi2+-点缺陷模型近红外发光中心研究。计算了Bi2+-ODC(Ⅱ)Bi2+-ODC(Ⅰ)-Bi2+-E'center 反应的能量转移路径。通过对叁种Bi2+-本征点缺陷模型电子特性和光学性质的对比分析,推断出Bi2+-ODC(Ⅱ)结构是1520 nm光吸收谱的活性中心。结合Bi2+-ODC(Ⅱ)结构,揭示了 1520 nm处的光学跃迁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5-10)

石津津,刘忠伟,薛善锋,杨文君[8](2017)在《具有聚集增强荧光的蒽中心十字交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可溶液加工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的化学与电子结构特点(合成纯化简便、高溶解性及成膜性、固态高荧光、电荷注入与传输平衡),分别通过Heck和Wittig-Horner反应合成了基于具有聚集增强荧光(aggregation-enhanced emission,AEE)特性的蒽中心十字交叉共轭结构小分子2,6-二[(二丁基)氨基苯乙烯]-9,10-二苯乙烯蒽(FC4)。研究了FC4分子的溶液和薄膜的光学性质、热性质及聚集增强荧光性质。采用溶液旋涂的方法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FC4/TPBi/LiF/Al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器件的启亮电压约为4.8V,最大亮度为3 459cd/m2,最大发光效率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12cd/A和0.58lm/W,最大电致发光峰位为608nm。(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7年16期)

陈晓波,李崧,郭敬华,周固,樊婷婷[9](2017)在《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铒激活中心的双光子叁光子与四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掺铒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双光子、叁光子与四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我们测量了掺铒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X射线衍射谱、吸收谱、从可见到近红外的发光光谱与激发光谱。当Er3+浓度从0.5%增加到2.0%,发现铒离子的~4I_(15/2)→~2G_(7/2),~4I_(15/2)→~4G_(9/2),~4I_(15/2)→~4G_(11/2),~4I_(15/2)→~2H_(9/2),~4I_(15/2)→(~4F_(3/2),~4F_(5/2)),~4I_(15/2)→~4F_(7/2),~4I_(15/2)→2 H11/2,~4I_(15/2)→~4 S_(3/2) ,~4I_(15/2)→~4F_(9/2),与~4I_(15/2)→~4I_(9/2)红外激发谱峰的强度增加了大约5.64,4.26,2.77,7.31,6.76,4.75,2.40,11.14,2.88,和4.61倍,同时,铒离子的~4I_(15/2)→~2G_(7/2),~4I_(15/2)→4 G9/2,~4I_(15/2)→4 G11/2,~4I_(15/2)→2 H9/2,~4I_(15/2)→(~4F_(3/2),~4F_(5/2)),与~4I_(15/2)→~4F_(7/2)的可见激发谱峰的强度减小了1.36,1.93,3.43,1.01,2.24和2.28倍。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红外发光与激发的强度都增强了2~11倍,与此相伴的可见的发光与激发强度都减小了一到叁倍。而且,1 543.0与550.0nm发光的激发谱不仅在峰值波长而且也在波峰形状上非常相近。上述实验结果证实了所看到的现象为多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现象。为了更好的分析量子剪裁的过程与机理,还测量了主要的可见与红外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的改变;发现所有可见和红外发光强度都基本上是随激发强度成线性变化关系;其中,可见的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的改变呈略大于线形一次幂的变化关系,它是由于小的激发态吸收造成的;而1 543.0nm红外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的变化呈略小于线形一次幂的变化关系,它即是量子剪裁发光的特征现象。还发现~4I_(9/2)能级的双光子量子剪裁主要由{~4I_(9/2)→4 I_(13/2),~4I_(15/2)→~4I_(13/2)}ET~(r31)-ET~(a01)交叉能量传递所导致;~4 S_(3/2) 能级的叁光子量子剪裁主要由{~4 S_(3/2) →~4I_(9/2),~4I_(15/2)→~4I_(13/2)}ETr53-ETa01和{~4I_(9/2)→~4I_(13/2),~4I_(15/2)→~4I_(13/2)}ET~(r31)-ET~(a01)交叉能量传递所导致;~2H_(9/2)能级的四光子量子剪裁主要由{2 H9/2→~4I_(13/2),~4I_(15/2)→~4 S_(3/2) }ETr91-ETa05,{~4 S_(3/2) →~4I_(9/2),~4I_(15/2)→~4 I_(13/2)}ET~(r53)-ET~(a01)和{~4I_(9/2)→~4I_(13/2),~4I_(15/2)→~4I_(13/2)}ET~(r31)-ET~(a01)交叉能量传递所导致。上述研究结果对目前的全球热点新一代量子剪裁太阳能电池很有价值。(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7年08期)

梁晨曦[10](2017)在《稀土离子/非发光中心离子掺杂ScVO_4、LuPO_4材料的制备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固体激光器、生物荧光探针、激光防伪、温度传感器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发光效率低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提高上转换发光的效率,成为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的重中之重,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以下研究:1.通过水热法、混合溶剂热法、固相法合成了稀土掺杂的ScVO_4材料,得到椭球形、纺锤形、薯条状叁种不同形貌的样品。使用发射出980 nm和808 nm激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对掺杂Yb3+/Er3+,Yb3+/Ho3+,Nd3+/Yb3+/Er3+,Nd3+/Yb3+/Ho3+掺杂的ScVO_4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形貌的ScVO_4:Yb3+/Er3+样品均具有很强的绿光发射与很好的单色性,并结合拉曼光谱对ScVO_4:Yb3+/Er3+的发光机制进行了研究。2.通过将一价金属离子Li+(Na+,K+)、二价金属离子Mg2+(Ca2+,Sr2+,Ba2+)、叁价稀土离子Gd3+(Y3+,Lu3+)掺杂到ScVO_4:Yb3+/Er3+样品中,制备了多离子共掺的ScVO_4:Yb3+/Er3+样品。对多离子共掺的ScVO_4:Yb3+/Er3+样品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发现:一价金属离子单独掺杂均增强了ScVO_4:Yb3+/Er3+的上转换发光,5%Li+将其上转换发光性能提高了6.24倍。二价金属离子单独掺杂时,Ca2+、Sr2+的掺杂提高了荧光强度,Mg2+、Ba2+的掺杂不能提高其发光性能,而1%Ca2+的掺杂使其上转换发光性能提高了1.02倍。叁价稀土离子单独掺杂时,10%Lu3+的掺杂能使其上转换发光性能明显提高。调节稀土离子Gd3+的掺杂量(10%-100%),发现Gd3+的掺杂量为30%时开始出现GdVO4的相,此时上转换发光增强了1.71倍。当Li+/Gd3+/Ca2+两两掺杂到ScVO_4:Yb3+/Er3+样品中时,Ca2+/Li+双掺杂的样品发光减弱,Gd3+/Li+和Gd3+/Ca2+双掺杂的样品发光增强,其中Gd3+/Ca2+双掺的样品发光最强,约增强了2.23倍。当Li+/Gd3+/Ca2+叁种价态的离子同时掺到ScVO_4:Yb3+/Er3+样品中时,上转换发光强度减弱。3.初步研究了ScVO_4:Yb3+/Er3+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对温度的响应,首次发现ScVO_4:Yb3+/Er3+具有良好的温敏性。Er3+离子的2H11/2与4S3/2能级均为热耦合能级,当温度变化时,绿光区发射光谱不同位置峰强比值(524 nm/554 nm)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研究为ScVO_4:Yb3+/Er3+在温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潜在的可能。4.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Li+/Gd3+/Ca2+单、双、叁掺杂的LuPO4:Yb3+/Ho3+和LuPO4:Yb3+/Er3+,Li+/Gd3+/Ca2+的单、双、叁掺杂均可以提高其荧光强度。LuPO4:Yb3+/Ho3+中,Gd3+/Li+双掺杂时上转换发光性能增强了1.4倍;LuPO4:Yb3+/Er3+中,Ca2+/Li+双掺杂时上转换发光性能增强了4倍。通过将Li+/Gd3+/Ca2+单、双、叁掺杂到Lu PO4:Yb3+/Ho3+/Er3+,改变了样品的红绿光比,达到了对LuPO4:Yb3+/Ho3+/Er3+样品颜色小范围调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发光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活中,发光材料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比如捕捉建筑工程中的薄弱环节,进入人体追踪癌细胞。弹性应力发光材料是诸多发光材料中的一种。随着人们对新型弹性应力发光材料的开发,以及应力发光效率的提高和对于检测技术灵敏度的研发,用应力发光材料来实现应力破坏检测和应力分布的可视化近年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光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何智钢.基于稀土离子为发光中心的硅酸盐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2].肖延胜.中国“领跑”发光材料科学路上追梦人——记武汉大学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涂东[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9

[3].刘海涛.离岗不离党发光添能量——包钢离退管中心党建工作侧记[J].老年世界.2018

[4].姜蕙真,刘洁.“微时代”的发光体指尖上的正能量——山东胶州市新闻中心发挥党媒优势、打造融媒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8

[5].李延申.基于缺陷和Mn~(2+)离子为发光中心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8

[6].赵坤.具有双催化中心的超强化学发光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任天瑜.掺铋光纤中低价态铋发光中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8].石津津,刘忠伟,薛善锋,杨文君.具有聚集增强荧光的蒽中心十字交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性能[J].中国科技论文.2017

[9].陈晓波,李崧,郭敬华,周固,樊婷婷.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铒激活中心的双光子叁光子与四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

[10].梁晨曦.稀土离子/非发光中心离子掺杂ScVO_4、LuPO_4材料的制备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样品ANB2.00B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衰减...异质结LED的I-V特...法兰克-康顿原理的位能曲线示意图分立中心(左边和中间)和半导体的发...[Htma][ddm]的没有穿插的叁维的手性...(a):KCaPO4:Eu2+的发射光谱半高宽对温...

标签:;  ;  ;  ;  ;  ;  ;  

发光中心论文_何智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