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性状论文_丁熙柠,史田,杨辉,杨林菲,王凯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籽粒,性状,产量,品质,耐旱性,自交系,玉米。

籽粒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丁熙柠,史田,杨辉,杨林菲,王凯轩[1](2019)在《喷施芸苔素内酯对油用牡丹产量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芸苔素内酯对油用牡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大田定植4年的‘凤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牡丹进行喷肥试验,分别测定叶片衰老和籽粒产量与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5—7月喷施0.04 mg·L~(-1)芸苔素内酯可有效减缓后期牡丹叶片绿叶比的下降速率,增加叶片SPAD值,降低叶片MDA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生长发育期内喷施0.04 mg·L~(-1)芸苔素内酯对油用牡丹籽粒产量没有影响。在5、6、7月分别喷施叁次0.04 mg·L~(-1)芸苔素内酯后,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47%、11.70%和7.02%,5、6、7月各喷施一次0.04 mg·L~(-1)芸苔素内酯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对照组提高4.27%。(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魏常敏,周文伟,许卫猛,邢永锋,李桂芝[2](2019)在《黄淮海糯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8年国家黄淮海地区鲜食糯玉米区试的18个组合15个农艺性状的分析,求得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鲜穗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的次序为鲜籽粒产量>鲜百粒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籽粒深度>双穗率>空秆率>行粒数>出苗-采收>鲜出籽率>穗位>株高,鲜籽粒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次序为鲜穗产量>穗长>秃尖长>鲜百粒重>双穗率>穗行数>空秆率>穗粗>鲜出籽率>出苗-采收>行粒数>籽粒深度>穗位>株高。鲜穗产量与鲜籽粒产量关联系数最大为0.9。因此,在鲜食糯玉米育种中,不管是鲜食果穗型或籽粒加工型,都要高度重视产量因素,加强对穗长、鲜百粒重、秃尖长和穗行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田斌,倪胜利,李兴茂[3](2019)在《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陇东干旱环境下冬小麦品种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应用近红外仪和种子图像分析系统,对参加2018—2019年度甘肃省陇东冬小麦区域试验的陇东地区育成的13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各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度、面积、长宽比、圆度、宽度和厚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为0.96,明显大于产量遗传力(0.75)。品质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容重、蛋白质含量、黑胚度、色变度,各性状存在显着地点间和品种间差异。长粒型的大粒冬小麦品种明显具有低容重、高千粒重和高产优势,宽厚粒的大粒冬小麦品种产量、千粒重和容重都高,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旱地冬小麦优质丰产育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吕丹,黎瑞源,郑冉,郑俊青,陈其皎[4](2019)在《苦荞“翅米荞×野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黄酮含量及籽粒性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翅米荞为母本,野苦荞为父本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WT-RILs)群体F_8代的299个家系为材料,对苦荞籽粒黄酮含量、长宽比、产量、百粒质量进行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对不同粒型、粒色和果壳型株系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3.67%~71.11%;黄酮含量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不同粒色、果壳型株系的黄酮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欧式距离为19.70~23.90处,299个株系可划分为9类,其中C2和C5分别为黄酮含量的极高端和极低端类群,C9类群产量的均值显着高于其他类群,C2和C9类群中黄酮含量、产量和百粒质量等性状均表现良好的株系可作为高黄酮、高产苦荞品种选育的推选材料。(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梁晓玲,阿布来提·阿布拉,杨杰,韩登旭,王业建[5](2019)在《早中熟籽粒直收耐旱玉米新品种新玉108号产量潜力与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早中熟玉米籽粒直收新品种新玉108号的产量潜力、耐旱性和适应性,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北疆早中熟春播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结果量化数据,采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9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玉108号两年区试平均产量953.5 kg/666.7m~2,比对照登海3672增产5.89%,增产点率89%。生产试验产量907 kg/667m~2,比对照增产2.97%,增产点率80%。平均机收产量1103.4 kg/667m~2,高产田产量1 327 kg/667m~2。平均生育期120.1 d,较对照早熟0.45 d,所需≥10℃有效积温2 500℃。籽粒容重782 g/L,粗蛋白9.6%,粗脂肪3.5%,粗淀粉75.49%。倒伏倒折率1.2%,收获含水量24.9%,机收籽粒破损率3.78%,落穗率0,落粒率0.7%,产量损失率0.7%。耐旱指数0.95,属强耐性级别,与先玉335相同,较郑单958高两个耐旱等级。耐密性较好,耐密系数为1.12。【结论】新玉108号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脱水快,抗倒伏,耐密植,耐旱性强,抗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和青枯病,适宜机械收粒。(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姜兰芳,马小飞,王敏,曹勇,李晓丽[6](2019)在《山西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与主要品质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山西省近十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和品质状况,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DA7200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对来自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56个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出粉率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小麦品种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78%,混合型麦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2%和8%;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16.33~78.93。经相关分析,小麦籽粒硬度指数与被测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出粉率、吸水率、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硬质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沉降值等品质参数均显着高于混合型麦和软质麦。混合型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沉降值等品质参数略高于软质麦。(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崔宝丰,杨永庆,廖红[7](2019)在《大豆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高质量蛋白和植物油的可持续来源,在我国已经有3000年至5000年的栽培历史。产量与品质性状是大豆育种的两个主要方向,两者都是受多基因和环境调控的复杂性状。目前,大豆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比较多,而对籽粒外观性状研究较少。籽粒外观性状是消费者评价大豆品质的直接感官指标,决定大豆经济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深入解析大豆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非常必要;【材料与方法】在本研究中利用两个籽粒性状存在显着差异的巴西10号、本地2号及其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分别在3个环境差异较大的试验点进行种植。籽粒收获利用6个参数:粒长、粒宽、粒厚、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宽/粒厚来评价籽粒外观性状。利用GBS技术对包含168个F9:11的RIL群体进行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使用Map QTL6.0对籽粒性状进行QTL遗传位点的连锁分析,进一步针对主效QTL位点利用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近等基因系(NIL)进行验证;【结果与分析】结果显示,亲本在粒长、粒宽和粒厚上差异极显着(p <0.01);在粒长/粒厚上差异显着(p <0.05)。遗传分析结果显示,6个籽粒性状峰度和偏度均在-0.60~0.60之间,表明6个性状呈连续性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RIL群体在单一试验点的遗传力在0.75~0.96之间,表明其表型变化主要受遗传调控;而在多环境下的遗传力在0.42~0.69之间,表明籽粒性状主要受环境和基因的共同调控。通过GBS技术,构建了包含602个SNP标记的遗传图谱,总遗传长度为2504.64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16 cM。结果还显示,共检测到25个QTL位点,LOD值在2.66~5.61之间,可解释变异率在7.0~22.6%之间。其中,7个QTL在3号染色体上成簇存在,表明它们可能受同一位点调控,在此命名为qSS3。此外,分别有3、3、2、2、2、2个QTL分布在第8、17、5、9、11和12号染色体上。其它4个QTL分别分布在第1、4、15和19号染色体上。NIL-qSS3的表型结果显示,粒长、粒宽、粒厚、粒长/粒宽和粒长/粒厚在NIL家系间存在显着差异(p <0.05)。表明q SS3是一个稳定的QTL位点;【结论】大豆籽粒外观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通过QTL分析和NIL验证相结合,鉴定出一个调控籽粒外观性状的主效QTL位点q SS3.(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邓杰,孙丽芳,王霞,于洋,侯立龙[8](2019)在《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5份国外玉米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进行分析。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轴重、穗粗及百粒重均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大,与籽粒含水量关系最密切的均是轴重,但是穗粗和百粒重与籽粒含水量密切关系位次有变化。相关分析中,轴重、百粒重及穗粗与收获籽粒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行粒数、穗长与籽粒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10期)

户少武,张欣,景立权,赖上坤,王云霞[9](2019)在《高浓度CO_2对稻穗不同位置籽粒结实和米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断升高的大气CO_2浓度影响水稻颖花发育、灌浆结实和品质形成,但这种影响是否与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有关尚不清楚.利用稻田FACE (Free-Air CO_2 Enrichment)平台,以优质丰产粳稻‘武运粳23’为材料,CO_2处理设背景CO_2浓度(Ambient)和高CO_2浓度(增200μmol·mol~(-1), FACE)两个水平,研究开放大田条件下高浓度CO_2对水稻颖花密度、籽粒结实能力、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与稻穗不同着生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武运粳23籽粒产量平均增加18.3%,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饱粒重分别增加21.4%、9.4%,每穗颖花数、饱粒率平均减少9.0%、2.2%.FACE水稻饱粒率下降主要与稻穗不同部位空粒率大幅增加有关.FACE水稻每穗颖花数减少主要与稻穗上部、中部二次枝梗现存颖花大幅减少有关,而其他位置颖花数均无显着变化;稻穗不同位置饱粒重和饱粒率对FACE的响应无显着差异.FACE处理使绿粒率下降,但糙米长度和宽度均增加,稻穗不同部位趋势一致.FACE使垩白粒率(增幅59%)、垩白度(增幅55%)均极显着增加,增幅表现为稻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上部>中部>下部.FACE使稻穗不同位置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略增,使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和消减值略降,但多未达显着水平.FACE使稻米糊化温度显着下降,弱势粒的降幅大于强势粒.综上,高浓度CO_2环境下武运粳23产量增加主要与穗数增多和籽粒增重有关,而稻穗明显变小;高浓度CO_2使稻米绿粒率减少,垩白增多,而对蒸煮食味品质影响较少;颖花着生位置对高浓度CO_2环境下水稻颖花发育、结实和品质的影响因不同测定指标而异.(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浥州,张万旭,王克如,肖春花,周先林[10](2019)在《新疆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含水率与相关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试验,在新疆昌吉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5次,在新疆奇台以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4次,分析籽粒含水率、品种及地区差异对玉米机械收获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地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含水率与破碎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与杂质率符合指数关系。昌吉和奇台各次收获满足损失率国家标准≤5%的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量的90.0%和87.5%,满足杂质率国家标准≤3%的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量的80.7%和87.5%,表明损失率和杂质率不是限制两地玉米机械粒收发展的主要因素。昌吉和奇台适宜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分别为15.4%~20.0%与12.3%~23.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籽粒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8年国家黄淮海地区鲜食糯玉米区试的18个组合15个农艺性状的分析,求得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鲜穗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的次序为鲜籽粒产量>鲜百粒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籽粒深度>双穗率>空秆率>行粒数>出苗-采收>鲜出籽率>穗位>株高,鲜籽粒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次序为鲜穗产量>穗长>秃尖长>鲜百粒重>双穗率>穗行数>空秆率>穗粗>鲜出籽率>出苗-采收>行粒数>籽粒深度>穗位>株高。鲜穗产量与鲜籽粒产量关联系数最大为0.9。因此,在鲜食糯玉米育种中,不管是鲜食果穗型或籽粒加工型,都要高度重视产量因素,加强对穗长、鲜百粒重、秃尖长和穗行数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丁熙柠,史田,杨辉,杨林菲,王凯轩.喷施芸苔素内酯对油用牡丹产量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2].魏常敏,周文伟,许卫猛,邢永锋,李桂芝.黄淮海糯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9

[3].田斌,倪胜利,李兴茂.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9

[4].吕丹,黎瑞源,郑冉,郑俊青,陈其皎.苦荞“翅米荞×野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黄酮含量及籽粒性状的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梁晓玲,阿布来提·阿布拉,杨杰,韩登旭,王业建.早中熟籽粒直收耐旱玉米新品种新玉108号产量潜力与相关农艺性状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9

[6].姜兰芳,马小飞,王敏,曹勇,李晓丽.山西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与主要品质性状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

[7].崔宝丰,杨永庆,廖红.大豆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邓杰,孙丽芳,王霞,于洋,侯立龙.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分析[J].种子.2019

[9].户少武,张欣,景立权,赖上坤,王云霞.高浓度CO_2对稻穗不同位置籽粒结实和米质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10].王浥州,张万旭,王克如,肖春花,周先林.新疆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含水率与相关性状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易位系的植株及籽粒性状Figur...野生型和突变体穗部及籽粒性状...杂2404的植株、穗部及籽粒性状一2亲本及叁个渐渗系的籽粒性状普通菜豆两个基因库各种族的地理分布...小麦籽粒相关性状QTL位点Fig.1Theposi...

标签:;  ;  ;  ;  ;  ;  ;  

籽粒性状论文_丁熙柠,史田,杨辉,杨林菲,王凯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