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微观结构论文-钟火平,胡殷,潘启发,张永彬,罗丽珠

表面微观结构论文-钟火平,胡殷,潘启发,张永彬,罗丽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微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性层,铀表面,耐氧化性,掺杂改性

表面微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钟火平,胡殷,潘启发,张永彬,罗丽珠[1](2019)在《铀表面激光N掺杂改性层微观结构及耐氧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_2氛围下,利用脉冲激光在铀表面制备了N掺杂改性层,以降低金属铀的表面活性,实现提高其耐腐蚀的目的。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俄歇电子谱(AES)、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激光N掺杂改性层的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改性层具有复合结构,在改性层表面主要化学物质为UO_2,在改性层的浅表层(厚度约50 nm范围内的富O区)分布着UO_(2-x )N_y和UN_(x )O_y以及少量的UN,随着深度增加改性层中主要分布UN,并出现少量金属U。为了研究改性层的耐氧化机制,利用XPS分别对溅射7分钟(富O区,主要成分为UO_(2-x )N_y和UN_(x )O_y),80分钟(主要成分为UN及少量金属U)的表面进行了在不同O_2暴露剂量条件下的初始(原位)氧化行为研究。初始氧化实验结果发现U 4f_(7/2)结合能位于379.6 eV对应的UN_(x )O_y在暴露O_2条件下(常温)是惰性的,具有良好的耐氧化性能,总体来说金属U、NaCl结构的UN、UN_(x )O_y耐氧化性能依次增强。另外,在温度为423 K,真空度为10~(-5) Pa条件下氧化24小时,实验结果显示激光N掺杂改性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阻止O透过改性层向内部扩散的能力。真空热氧化前后的N掺杂改性层具有较好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其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分别为-5.75×10~(-2) V vs.SCE,1.37×10~(-7) A/cm~2和-8.57×10~(-2) Vvs.SCE,4.83×10~(-8) A/cm~2,而金属的相应值分别为-5.67×10~(-1) V vs.SCE,8.08×10~(-7) A/cm~2,N掺杂改性处理后的样品经真空热处理后其自腐蚀电流进一步下降,原因可能为真空热处理过程中改性层中残余的少量金属U减少以及微观缺陷减少引起的。总体上,对金属U表面进行N掺杂改性处理后,其耐腐蚀性能有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杜宝帅,胥国祥,张忠文,李新梅,邓化凌[2](2019)在《钛合金表面等离子弧熔覆原位自生镍基耐磨涂层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钛合金表面制备陶瓷相增强复合耐磨涂层。方法采用等离子弧熔覆技术,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原位自生TiB_2、Ti C、CrB陶瓷相增强镍基耐磨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检测了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组织以及微区化学成分,采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涂层的硬度。结果涂层靠近熔合线区域由Ni-Ti树枝晶及枝晶间的共晶组成,在涂层的中上部,大量原位增强相分布于镍基固溶体基体之中。在熔覆过程中,钛合金基材中的Ti元素同熔覆粉末中的B、C元素发生原位冶金反应形成TiB_2、Ti C增强相,CrB增强相为Ni基熔覆粉末中Cr、B元素反应形成,增强相的形态由各自的晶体结构及熔池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决定。涂层的显微硬度得到显着提高,最高达1037HV0.2。结论采用等离子弧熔覆技术,利用熔池内Ni-Cr-Ti-B-C合金体系的原位冶金反应,可以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原位自生TiB_2、Ti C、CrB增强镍基复合耐磨涂层。同Ti6Al4V基材相比,由于涂层具有大量增强相分布于镍基固溶体的组织特征,其显微硬度得到了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段保华,张柯,刘平[3](2019)在《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urface mechanical rolling treatment, SMRT)工艺在纯铜表面制备出梯度纳米结构层,获得了最表层为取向随机的纳米晶粒、亚表层的晶粒尺寸在厚度方向上呈梯度分布的结构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观组织进行表征,研究了晶界、位错、孪晶界等微观结构的演化。通过改变SMART工艺参数,在纯铜表面制备出不同厚度的梯度纳米结构层,对比分析了梯度纳米结构层厚度对纯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SMRT后,试样距表面大约5μm处的显微硬度高达1.56 GPa,其横截面的硬度随着距表面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相比于粗晶铜,SMRT后纯铜的屈服强度提高了2倍多,而塑性损失很少,并且SMRT后纯铜的屈服强度随着梯度纳米结构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明文杰,慈杰,潘锴[4](2019)在《BaTiO_3/PS复合材料亚表面微观结构的分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相的随机分布使得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复杂微观结构,极大地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能,然而复合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纳米尺寸无损检测分析仍然存在极大挑战.该文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原子力显微技术(AFM)非接触模式下,带电探针与BaTiO_3/PS复合材料间的力电耦合交互作用,分析复合材料内的电弹性场分布,探究增强相掩埋深度与极化取向对AFM响应信号和静电力的影响.该研究为复合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AFM无损检测实验分析提供了重要指导.(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磊[5](2019)在《不同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微观结构与粘接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量的氧化锆陶瓷应用到牙齿组织重建上,其稳定性和粘接强度非常重要。该文对不同表面处理氧化锆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述,相应地进行一些粘结性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确定,通过喷砂和表面处理可以调控氧化锆陶瓷的粘结强度,减少粘结失败问题。运用光学显微镜,并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调节到20倍,对所有失粘接的试件中存在的断裂界面进行全面研究。一般情况下,产生断裂主要有以下原因:氧化锆界面的粘接失败;牙本质界面的粘接失败;内聚破坏,内聚破坏主要有氧化锆破坏,还有树脂的破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混合失败,所谓的混合失败就是既有粘接失败,也有内聚破坏。(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0期)

顾阳,陈虹玮,孙琳,陈明安[6](2019)在《搅拌摩擦加工的6A01铝合金表面水热合成MFI沸石涂层的微观结构及耐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搅拌摩擦加工的6A01铝合金(记作FS6A01)为基材,采用由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NaOH、正硅酸乙酯(TEOS)和水按物质的量比0.16∶0.64∶1.00∶92.00配制的溶液,在180°C下水热反应24 h,制备了FS6A01/MFI沸石涂层样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表面与截面形貌,采用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其元素组成与物相,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测量评价其耐蚀性。结果表明:FS6A01表面生长的沸石涂层厚度约5μm且连续致密。与FS6A01相比,FS6A01/MFI沸石涂层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3个数量级。在3.5%NaCl溶液中浸泡984 h后,FS6A01/MFI沸石涂层样品的低频阻抗虽与浸泡1 h时相比下降了1个数量级,但仍高于FS6A01浸泡15 min时的值。(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9年11期)

杨彪,李磊,周子涵,徐玲,钟淦基[7](2019)在《具有疏水表面的高强度再生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微观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纤维素纳米晶(CNCs)混入纤维素溶液中,经过凝胶化再生制得具有疏水表面的高强度再生纤维素复合薄膜。扫描电镜表明CNCs与再生纤维素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X射线衍射研究发现CNCs的加入使复合薄膜纤维素I型晶含量提高。表面水接触角测试表明CNCs会提高复合薄膜表面亲水性,经过硅烷化改性之后复合薄膜表面呈疏水性,其水接触角约为105°。CNCs的加入使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到92.0 MPa,相比于纯再生纤维素薄膜(62.7 MPa)提升了46.7%。弹性模量也从3466 MPa提高至6025 MPa,提升了约1.6倍。CNCs的加入能提高再生纤维素薄膜起始热降解温度和热降解峰值温度。(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魏洋[8](2019)在《基于微观结构及组分的煤岩表面电位信号产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表面电位法作为一种新兴煤岩动力灾害监测方法,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对于煤岩微观结构及组分对表面电位信号产生机制的影响研究尚少。基于此,本文通过搭建煤岩单轴压缩破坏表面电位信号采集实验系统,对石墨、原煤、花岗岩以及砂岩进行单轴压缩破坏,采集了破裂过程产生的表面电位信号。运用临界慢化理论对各煤岩破裂产生的表面电位信号进行了处理。利用原子力学显微镜KPFM模式对各煤岩表面电势进行测试,研究了各煤岩表面带电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破裂煤岩表面进行微观形貌结构观察以及能谱分析,探讨了煤岩微观形貌结构及组分与表面电位信号产生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表征煤岩表面电位信号临界慢化特征的自相关系数及方差曲线在各试样破坏时都产生了突增,相对于自相关系数而言,方差曲线产生的伪信号较少。(2)各煤岩表面纳米尺度下表现为一定的带电特性,煤岩纳米尺度的带电特性为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电荷基础。(3)从煤岩微观形貌结构破裂方式导致表面电位信号产生机制来看,石墨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以摩擦滑移为主;原煤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以裂纹扩展为主;对于花岗岩及砂岩,裂纹的快速扩展以及摩擦产生的自由电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二者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4)煤岩石英晶体含量越高,加载过程产生的压电效应越强,相应表面电位信号增幅越大;煤岩石英晶体分布越均匀,表面电位信号增长越为稳定。(5)不同岩性煤岩产生的表面电位信号,总体上可以分为叁个阶段,不同岩性煤岩不同阶段产生表面电位信号主导机制不同。Ⅰ阶段,各煤岩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以其内部原始孔裂隙压密闭合产生的微破裂及摩擦滑移为主。Ⅱ阶段,对于石墨及原煤,此阶段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与内部发生的小量摩擦、破裂有关,对于花岗岩及砂岩,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主要以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为主。Ⅲ阶段,各煤岩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主要以煤岩内部的裂纹快速扩展及摩擦滑移为主。研究成果对于建立完整的煤岩表面电位信号基础理论体系、发展并完善煤岩动力灾害电位信号预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董林林,郝爽,熊成立,李娴静,王景云[9](2019)在《酸蚀对可切削陶瓷表面及内部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酸蚀是否对可切削陶瓷的表面形貌、内部微观结构产生影响。方法制备大小为4 mm×4 mm×2 mm的树脂渗透陶瓷、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试件各32个,经打磨、清洗后,随机分为4组(n=8):①4%氢氟酸;②9.5%氢氟酸;③MBEP;对照组。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及叁维形貌,X射线能谱仪对树脂渗透陶瓷的元素Si/C、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元素Si/K比率进行检测。结果两种材料的氢氟酸处理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均高于对照组。树脂渗透陶瓷的氢氟酸处理组元素Si/C比率均低于对照组。SEM显示两种材料9.5%氢氟酸处理组均有更具侵蚀性的表面酸蚀图案,MBEP组产生与对照组相似的表面蚀刻图案。结论酸蚀对两种可切削陶瓷的表面形貌、内部微观结构产生影响。MBEP有较为温和的酸蚀能力。(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谭小丽,方明,王祥科[10](2019)在《放射性核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微观结构分析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核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是影响其在环境中的浓度、迁移、转化及毒性的重要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性核素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机理,针对放射性核素在矿物表面的微观吸附形态的研究中所使用的一些先进的实验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荧光分析以及理论计算等技术,并展望了放射性核素在矿物表面微观反应机制的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表面微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钛合金表面制备陶瓷相增强复合耐磨涂层。方法采用等离子弧熔覆技术,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原位自生TiB_2、Ti C、CrB陶瓷相增强镍基耐磨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检测了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组织以及微区化学成分,采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涂层的硬度。结果涂层靠近熔合线区域由Ni-Ti树枝晶及枝晶间的共晶组成,在涂层的中上部,大量原位增强相分布于镍基固溶体基体之中。在熔覆过程中,钛合金基材中的Ti元素同熔覆粉末中的B、C元素发生原位冶金反应形成TiB_2、Ti C增强相,CrB增强相为Ni基熔覆粉末中Cr、B元素反应形成,增强相的形态由各自的晶体结构及熔池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决定。涂层的显微硬度得到显着提高,最高达1037HV0.2。结论采用等离子弧熔覆技术,利用熔池内Ni-Cr-Ti-B-C合金体系的原位冶金反应,可以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原位自生TiB_2、Ti C、CrB增强镍基复合耐磨涂层。同Ti6Al4V基材相比,由于涂层具有大量增强相分布于镍基固溶体的组织特征,其显微硬度得到了显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微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钟火平,胡殷,潘启发,张永彬,罗丽珠.铀表面激光N掺杂改性层微观结构及耐氧化机制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杜宝帅,胥国祥,张忠文,李新梅,邓化凌.钛合金表面等离子弧熔覆原位自生镍基耐磨涂层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J].表面技术.2019

[3].段保华,张柯,刘平.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J].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4].明文杰,慈杰,潘锴.BaTiO_3/PS复合材料亚表面微观结构的分辨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磊.不同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微观结构与粘接强度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9

[6].顾阳,陈虹玮,孙琳,陈明安.搅拌摩擦加工的6A01铝合金表面水热合成MFI沸石涂层的微观结构及耐蚀性[J].电镀与涂饰.2019

[7].杨彪,李磊,周子涵,徐玲,钟淦基.具有疏水表面的高强度再生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微观结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8].魏洋.基于微观结构及组分的煤岩表面电位信号产生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9].董林林,郝爽,熊成立,李娴静,王景云.酸蚀对可切削陶瓷表面及内部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9

[10].谭小丽,方明,王祥科.放射性核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微观结构分析进展[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9

标签:;  ;  ;  ;  

表面微观结构论文-钟火平,胡殷,潘启发,张永彬,罗丽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