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短语句法歧解初探

动量短语句法歧解初探

吴凌云[1]2003年在《动量短语句法歧解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量短语研究不但在整个语法系统理论建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它提出的理论探索可为对外汉语教学及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数量短语研究对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研究是立足于汉语语言学、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研究,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从计算机自动识别这一角度来观察和考虑问题的。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前人对数词、量词、数量短语的研究概况,特别指出在大规模语料基础上对数量短语作定量研究的较少现状,进而提出基于大规模语料库来考察数量短语的研究目标。第二章:从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入手,对数量短语进行了分类:1、把不能作补语的量词,归为名量词。2、把可以作补语的量词进行了再分类。表示动作的量的量词归为动量词,作形容词补语的量词归为形量词,表示动作时间的量词归为时量词。接着我们讨论了动量词和名量词的同形现象。最后给出了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的统计数据。第叁章:首先讨论了无量动词及其与动量短语的关系。接着分析了动量短语作宾语和作补语的句法条件。最后分析了动量短语作补语的句法特征。第四章:研究了动量短语作定语的句法条件和句法特征。还讨论了可以自由作定语的动量短语后常跟的实词性成分及其这些组合中的动量短语与名量短语的差异。第五章:重点研究“动词+动量短语+实词性后续成分”这一结构中的动量短语的句法歧解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帮助确定这一结构中的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1)动词的性质,如果动量短语前是无量动词,那么动量短语分析为宾语或定语;如果动量短语前是有量动词,那么动量短语分析为补语。(2)实词性后续成分的性质,如果动量短语后的“实词性后续成分”是专名或者是直接引语,动量短语分析为补语。(3)在该结构中的“动量短语+实词性后续成分”能否单说的情况和能否做“有、是”宾语的情况,如果可以单说、可以做“有、是”的宾语,那么动量短语可分析为定语,反之则分析为补语。(4)当实词性后续成分中包含动词时,通过考察动词1和动词2表动作的强弱来确定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如果,动词1的动作性强于动作2,那么动量短语就分析为补语,反之,就分析为定语。(5)通过对这一结构中的动量短语的移位来考察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如果可以把“动量短语+实词性后续成分”移到“有量动词”前,那么动量短语可以分析为定语。(6)对于实在不能分析的动量短语(作定语、作补语两可),我们通过考察该类动量短语在实际语料中,被确定分析为补语和确定分析为定语的比例来给定它的句法功能。如果作补语的比例高,那么动量短语可以分析为补语,反之则分析为定语。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王姗[2]2016年在《述补结构“V一声”的内部组配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声”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个伴随结果动量词,常与数词“一”组成动量短语,用在动词后做补语,使用频率高。本文基于BCC语料库、CCL语料库,搜集了现代汉语述补结构“V一声”的大量语料,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对这些V进行整理,并做多层次分类。首先根据发声动因分为发音器官发声类和物体发声类,再依据语义划分小类。结果如下:1、发音器官发声:发声方式类、以言行事类。二者均可再细分为若干小类。2、物体发声:鸣响类、敲打类。我们注意到“一声”出现了分化,对表示发出一个声音的“一声1”和表示短时的“一声2”分别分析其语义特征。一声1:[有声][结果显着][一量]一声2:[有声][结果显着][短时]用语义接口的形式,分析V和“一声”语义对接的实现模式,并观察V和“一声”的语义对接对述补结构“V一声”成活性和自足性的管控。此外,还分析了其他制约组配成立的条件:韵律条件以及宾语的制约。最后,从句法、语体和韵律方面对“V一声”中“一”的省略情况做了简要分析。“一”的省略本质上说是“轻音省略”的结果,需要满足叁个条件:1、句法上:“一声”需带后续成分。2、语体上:V具有非正式语体特征,多为单音节动词。3、韵律上:“一”属于轻音。

王健[3]2011年在《指量短语“这回”的句法特征及语义功能》文中研究说明由指示代词“这”、量词“回”构成的指量短语“这回”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指量短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我们根据“回”做量词时的不同用法,将指量短语“这回”区分为“这回a”、“这回b”和“这回c”,重点讨论了“回”计量事件时构成的“这回b”,以及“回”计量动作时构成的“这回c”。本文以现代汉语语料为基础,以数据统计的方式,以句法特征为依据,分析“这回”的句法特征;以句法特征为基础,分析“这回”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功能,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这回”某些篇章功能产生的原因。第一章,介绍关于指量短语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对“这回b”的典型使用形式“这回事”进行分析,指出“这回b”的句法特征为充当主语和宾语,名词性特征比较明显,具有指称功能。第叁章,根据“这回c”的不同使用情况分别加以讨论,即“这回c1”充当定语,“这回c2”充当句中状语,“这回c3”充当主语,“这回c4”充当句首状语,“这回c5”单独使用,语义功能分别为限定功能、指称功能、称代功能,甚至可以表达某些逻辑关系。第四章,将“这回b”、“这回c1”-“这回c5”组合成一个序列,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这回”在共时语言平面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语义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动力源于“回”的语义变化。同时我们发现:指量短语“这回”和构成短语的代词“这”、量词“回”在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语义结构与功能结构之间表现出不对称的关系。

许诺[4]2014年在《述后名量、时量功能考察》文中认为量词大致能分为物量词、动量词、时间量词叁大类。述语后的量词短语是充当补语、还是宾语有待考察。本文将通过语义指向分析、语法分析、变化分析、动词的类这几个方法来探讨量词短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是充当宾语还是补语,并为其归类,试找出其一般规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相关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讨论了述语是形容词的情况,考察了形容词作为述语时,不同的数量成分和具体语境对名量、时量句法功能的影响。第叁章探讨了述语是动词的情况,其后的名量、时量句法功能的判别十分复杂,是本文的重点。本章考察了动词与不同类型的数量短语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内部联系。第四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观点,得出本文的结论。

马春霖[5]2014年在《与形容词重迭式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形容词重迭一直以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一项热门的课题,研究成果也很丰硕。虽然如此,从泰国留学生的角度来看该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大概可分为两个方面:(1)形容词重迭式和其基式量性特征的差别;(2)研究形容词次范畴,探讨它们重迭能力的差别及其特点。所讨论的形容词小类包括近义形容词、可重迭为ABAB式的性质形容词、颜色类单音节形容词和度量形容词。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首先说明本文所研究的范围,即包括形动兼类词、形名兼类词等。其次,总结以往对形容词可重迭的条件,主要有语义条件、构词方式、语用条件和韵律条件。然后,基于形容词重迭具有开放性这个观点,从几本词典搜集出来了不少新产生重迭式的形容词。此外,也发现有不少新产生重迭式的形容词不符合形容词可重迭的条件。最后,根据我们统计的结果也发现一些近义形容词同样不符合可重迭的条件。由此本文换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可重迭和不可重迭的近义形容词,即探讨它们的句法语义特征,为日后对它们不能重迭的原因进行解释而打下基础。第叁章主要探讨形容词重迭式和其基式的量性差别。基于以往的研究,形容词重迭式和其基式在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发现这样的差别如果从量性特征来看,形容词会因处在不同的句法环境而发生量性的变化。比如,大多数的形容词重迭式充当定语后要在其后面加“的”,这是因为形容词处在重迭的句法形式时,其量性已经发生变化。为了能继续充当定语,需要在句子中进行调整。第四章借助形容词动态化的概念来探讨性质形容词ABAB重迭式的几个方面。首先通过考察“V一下”和“AB一下”两个格式,我们认为性质形容词ABAB重迭式除了表示状态持续的时量短或动量少以外,在某些句子里还可表达委婉语气。其次,本文还把性质形容词ABAB重迭式与动态化形容词和其他重迭形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我们更加清楚ABAB重迭式的特点。再次,考察每个ABAB重迭式表动态化的不同的程度,有的其程度较高,如“清醒清醒”;有的其程度较低,如“凉快凉快”。最后,对性质形容词ABAB重迭式发生动态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考察。第五章以十二个单音节颜色类形容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重迭能力以及句法语义功能的差别。根据这些差别可以把它们分为四组:“白、黑、红”,“黄、蓝、绿”,“灰、紫、粉”和“橙、棕、褐”。这十二个单音节颜色类形容词除了句法层面有差别以外,在词汇层面也表现出来。此外,从本人的母语(即泰语)来看,大部分的情况与汉语相似,只有几个方面与汉语不同。根据上面几个方面的差别,本章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颜色类形容词表现不同的原因。第六章主要考察空间性度量形容词重迭式的不对称和标记性现象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我们可把度量形容词分为积极度量形容词和消极度量形容词两类,而这两类度量形容词的差别表现在不对称和标记方面。它们重迭了以后在该方面上与其基式表现得一致,即前者是无标记,后者是有标记。从传达信息的功能来看,消极度量形容词重迭式倾向于表示反预期信息。根据关联标记模式的观点,我们可把积极和消极度量形容词、其他积极和消极词语和表达信息的种类叁个不同的范畴组成不同的关联标记模式。第七章为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动量短语句法歧解初探[D]. 吴凌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述补结构“V一声”的内部组配情况研究[D]. 王姗.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 指量短语“这回”的句法特征及语义功能[D]. 王健. 吉林大学. 2011

[4]. 述后名量、时量功能考察[D]. 许诺.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 与形容词重迭式相关研究[D]. 马春霖.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动量短语句法歧解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